致富年代的推销员精神商界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就是家族企业的兴旺:不论是日本的松下、美国的沃尔玛、通用汽车,还是华人首富李嘉诚……这些家族企业为什么能够生存下来?似乎只有他们会全心全力地主动爱产品、爱公司,这就是“跟产品谈恋爱”的精神。几千年以来,人们都在寻问什么是恋爱?恋爱就是连缺点都爱,这才叫恋爱。有人会质疑这句话的偏颇,但一个恋人、一个产品、一个企业,哪里会没有缺点?会恋爱的人会这样去想——我的恋人是怎样的好,甚至看到缺点的时候,她会想我怎么想办法把他改正过来;会谈恋爱的人对待恋人是这样,他的衣服不好,我给他买一件衣服;他的头型不好,我帮他把头发梳一梳;他抽烟不好,我想一切办法帮他把烟给戒了——这才是好恋人。而不会谈恋爱的人整天就会埋怨:他的烟很臭、他的形象很难看、他挣钱太少……这不叫恋爱,这种人很容易放弃——放弃恋人,放弃家庭,结果他永远找不到真正的恋人...
可爱的洪水猛兽(韩寒最新杂文集)作者:韩寒第一部分这一代人(1)前天参加了《萌芽》十周年的活动,谈到了一个问题,是非常老套的一代人的问题。我想说,事实上,不存在一代人和另外一代人,如果非要说有,那我们就说说这一代人。从我看到的情况来说,这一代人其实也是相当传统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因为很多人嫁给了岁数,嫁给了住房,而不是嫁给了爱人。一到25岁,人人自危。但从这点可以说明,其实这批人和以前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外界给了这些人很多的负面评价,这是不公平的,比如所谓的自我、不关心政治。自我其实是件好事情,而且很多表象上性格是由计划生育导致的。因为独生子女而带来的问题,我想这账似乎不能算在无辜的被生下来的人身上。...
前言各位,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让我们聚在一起来讨论有关家庭教育、新父母学校的问题。家庭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太难,比学校教育更难。 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解:孩子如果在童年没有接受好的待遇和教育,甚至受到了压抑和打击,他长大之后就会做噩梦甚至可能出现种种精神疾病。 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相关的说法是,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陶庵梦忆》自 序自序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
邓晓芒近年来,胡塞尔现象学在我国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尽管已翻译了不少胡塞尔的著作,也有相当一批介绍和研究文章,但人们仍感到胡塞尔的思想难以把握。本文试图以简明扼要和清晰易懂的方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线索从总体上作一个引导性的勾画,略去了其思想发展阶段等细节问题[①]。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性质1.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康复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人们便力求探讨认识论上的真理、绝对真理,尽量排除“意见”(doxa)。这种精神铸造了欧氏几何等一大批学术理论成果,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我们只要把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中国古代同样的“勾股定理”比较一下,就可见出理性原理和实用(测量)规则的区别。正如罗斑所言:“东方的科学在它存在过的这许多世纪之中,甚而至于和希腊科学接触之后,都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或对细微末节的好奇心,以提高到纯粹的思辨和决定原理的阶段”,而希腊人则“...
《比目鱼》第一回 谭楚玉远游吴越 刘藐姑屈志梨园诗曰:无辜年来操不律,古今到处搜奇迹。戏在戏中寻不出,教人枉费探求力。这四句诗,只为人生在世,最大者莫过于人伦,最重者莫过于夫妇。男婚女配,是人间一件大事。佳人才子偏于其中,做出多少奇文,许多异事。且说本传中一人,家住襄阳,姓谭,名士珩,字楚玉。万有在脑,一贫彻骨。虽叨世胄,耻说华宗,尽有高亲,羞为仰俯。褪褓识过人,曾噪神童之誉,髫龄游泮水,便腾国瑞之名。夙慧未忘,读异书如逢故物,天才独擅操弱管,似运神机。不幸早丧二亲,终鲜兄弟。只因世态炎凉,那些故乡的亲友,见他一贫如洗,未免罢肉眼相看,不能知重,故此离了故土,邀游四方。学太史公读书之法,借名山大川,做良师益友,使笔底无局促之形,胸中有活泼之气,一向担簦负笈,往来吴越之间,替坊间选些诗艺,又带便卖些诗文。那些润笔之资,也可糊口。只是年已弱冠,还不曾聘家室,未免伶仃...
总序行动乃第一要务 受编辑所嘱,为“向大师学管理”丛书写一篇序,交代一下编著这套书的缘由。 自2002年以来,我便一直期待着能有机缘编著这套书。最初的原因很简单:那时我正担任一家民营企业的运营总监,对于彼得·德鲁克和杰克·韦尔奇等管理大师的管理理念非常钦佩,并结合实际尝试着实践他们的一些核心理念。 在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难题,但是没有任何人可以给我一点儿切中要害的帮助和支持。并非市面上没有关于彼得·德鲁克和杰克·韦尔奇两位大师的著作,事实恰恰相反,关于他们的书籍几乎随处可见。但是大多只是对大师管理思想的复述,对于行动毫无指导和帮助。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编著一套将两位大师的核心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之中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