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心理学-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境中,日本人都会害羞。由于文化需求的冲突也许导致了日本男性的害羞。例如一个人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在外面却必须屈从于其他权威。在日本或中国台湾地区,男性害羞者比率远高于女性;在美国害羞并没有性别差异;而在伊朗、墨西哥以及印度,害羞的女性远高于男性。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害羞不被认可,然而谦逊和矜持却是美德,看似矛盾的价值观却共存于东方文化中。事实上,日本人相信“害羞”令他们受益,尽管如此,持这种看法的日本人只占到20%。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反对这些强加给他们所谓合乎礼仪的教条,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学生认为:害羞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并且不愿意成为害羞的人。
然而,日本是害羞代代相传的社会典范。采访进一步证实了我的合作者和其他日本学者的研究结论,即日本儿童生活在一种不可避免产生害羞的文化观念中。了解文化观念是如何传递给日本儿童的,这是一个艰难且复杂的任务,而且容易引起歧义。但是,大量的数据资料都能得出相似的结论:日本的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孩子的方式,日本父母的教育方式使得自己的孩子变成害羞的儿童。一个针对日本和美国3个月到6岁之间儿童(以及他们的父母)的调查显示:与日本人相比,美国儿童更加主动,更会运用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更独立,对其面临的社会和自身环境更具掌控力。
训练控制情绪,抑制自我表达,专注于细节、计划、规则和仪式,不仅使人们的自发性行动受到限制,也使他们无法合理地表达焦虑和愤怒。当日本人出现心理问题时,他们一般会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他们会从内心恨自己做得不够好。这些文化观念强化了日本人对他人的强烈责任和使命意识,对权力的尊敬和服从,自我谦让,以及未能达到他人期望的自责。
依赖和羞愧是在日语字母中发展而来的词语。“依赖”这个词起初是用来形容孩子对其母亲的被动依赖,想被母亲呵护、安慰和溺爱。但是,“依赖”渐渐地渗透到日本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控制着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日本文化提倡,不管一个人的能力和天赋如何,都应该对上级绝对服从和无条件的忠诚。一个人必须耐心地等待上司赏识,即使这个上司的能力不如自己。一家日本大公司的总裁曾告诉我,要么自己不断前进,使自己脱颖而出,要么就是即使不被认可也要忍耐,这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对领导者而言,用高权威抑制下属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是明智之举。因为,这会使那些强烈的个人主义受制于严格的社会评价,可以使下属更加服从、依赖和更加关心来自他人的正面评价。
在日本,实现社会控制的另一种方式是公众的羞愧心理。事实上,因为羞愧带来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比如自杀),日本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预防人们羞愧。对于日本人而言,违背他人期望的任何行为都可能是导致其愧疚的潜在因素。日本人生活在许多类型各异的集体中,如家庭、社区、学校、团队、工作团体等。日本人对这类集体的忠诚度是强烈的,每一个人从感情上都有责任去维护和巩固自己所在集体的荣誉。一个人的举动给集体带来了哪怕是很小的损失、嘲弄或是尴尬,都是导致其愧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人一旦做了有愧于集体的事,那么他就会产生愧疚感,要使这种羞愧心理彻底消除,他可能通过一些新的举动来弥补自己对集体的损害,或者是采取自杀的方式主动脱离集体。但是,在外国人看来,这些事根本就谈不到是失败,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很琐碎的小事,并不能构成一个人自杀的理由。在日本,一个高中棒球队员可能因为输掉一场比赛而自杀,大学教授因为学生批评其不够用心备课而去自杀,等等。
日本著名心理学者波多野谊余夫(Giyoo Hatano)写道,“在日语里,单词‘害羞’同‘羞愧’是相关词汇。日本人倾向于害羞,因为他们怕被嘲笑。”因为对羞愧的畏惧,日本人依赖于集体,整个日本社会也得到控制,因此,害羞被日本人称为一种安全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中也同样如此。
使用依赖和羞愧的策略,可以对反社会行为提供强烈的心理控制,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亚洲或者美国,东方人的犯罪率都很低这一现象。虽然从社会层面上来讲,这种害羞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它对日本人和台湾人的个人生活却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已经能够克服害羞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穿越害羞之墙的中国
就像我们所讨论的其他东方文化一样,中国大陆也以集体生活方式为主。但是,所不同的是,这种集体生活是以积极的关注自我为基础。与其他的东方社会相比,中国的社区生活(伴随着文化变革)与以色列有更多相同之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贴在教室墙上和训练场上的常见标语。判定个人成功与否取决于集体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举例来说,一些儿童在少年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兴趣班,但是此时他们有责任学习所有能学会的才能。然而,知识、才能和成就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要“服务于社会”。
我在中国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行为观察,我们相信:在中国,害羞并不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我的助手在很多村庄进行采访,发现那里的小孩们会主动走到他跟前,有礼貌地跟他讲话,问他问题,并积极回答他的提问。尽管他去那里是为了进行研究,然而这令孩子们都很好奇。以前在他的采访中也有过类似情况,但那时的采访对象是年龄稍大的一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中国孩子害羞的比较少,其有力的证据来自于近期另外一名美国学者的报告,他研究了中国儿童早期的发展,这个儿童心理学团队访问了中国的学校、医院、健康门诊部和一些中国的家庭。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儿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力、自我保护力、独立能力以及生存能力。
在中国文化中,害羞似乎正在被削弱或者被预防。这是通过给予每个人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规定其集体目标的责任,通过完全信任孩子,通过教育的力量改变每一个人,通过这种观念的传播——害羞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由外部条件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带给人的消极影响造成的。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这些新的文化价值观使得存在数千年之久的害羞荡然无存。
张扬和骄傲的犹太人
在所有参与害羞问卷调查的学生中,美籍犹太人表现得最不害羞。相对于上千人调查中出现超过40%的害羞指数来说,在美籍犹太人这一组的报告中只有24%的人认为自己当前正处于害羞中。此外,他们性格内向的少,外向的多,而且他们的害羞,多数还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害羞。
尽管小规模的抽样调查令推广的结果有所改变,但是在犹太人中存在的如此少量害羞者还是一个很令人新奇的发现。对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两组进行比较,我们便发现了一些差异:犹太人在群体中,在普遍的社会环境中,或者在受别人评价的情况下,甚至成为焦点时,都较少出现焦虑情绪;陌生的异性或者同伴很少引发年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相仿的犹太人害羞。
与犹太学生以及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见面以及个人体验,都显示出:犹太文化中鼓励个性张扬。确实,在英语中没有对“张扬”这个词的直接翻译,也许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心中这个词有着不同的含义。张扬可被定义为独一无二骄傲的自信心,尽管它可能会暴露你的一些诸如毫无准备、不够有才或者不够聪明等缺点,但却可以激励人们的斗志。对以色列人来说,张扬意味着勇气,是一种勇于同“不可能”做战斗的意志力。以色列人这种张扬的力量使他们不会只看外在评价而付出行动。从长远看,他们不必花太多精力去考虑得失而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一种成功的品质。拥有张扬的个性,你可以邀请最漂亮的女孩与你共舞,申请更好的职位,会有更大的升职空间和更快的升职机会,工作也会更加顺手。“不管他们怎么做,但我说‘不’,这从来不会伤害任何人,或者说‘赞成’也是一样,这难道不就是我想要的吗?”
但是,这个完全站在害羞对立面的个性风格从何而来?阿雅拉·派恩斯博士(Ayala Pines)调查了将近900位以色列人,他们的年龄在13~40岁之间,包括小学生、大学生、军人和农民,并收集了关于害羞天性的若干数据。以色列害羞人数的比例(35%)远远低于我们所调查的其他八个国家。另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害羞的,而且大多数人很少有害羞的经历,即便有,也是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
以色列的犹太人不像其他国家的人把害羞看成问题。抽样中仅有46%的犹太人把害羞看做是问题行为,与此相比,把害羞看成问题行为的美国学生占75%,其他美国人占73%,日本和莫斯科分别占到64%、中国台湾地区占58%、印度则高达82%。
最可能让以色列人想法发生改变的是当他们感到脆弱的时候(同样这种可能也发生在美国集体中)。然而,几乎美国人所有的害羞情况在以色列人当中却鲜有发生。同样,拥有能让美国人害羞力量的那类人在以色列就会失去力量。以色列人在新环境中,或者在通常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权威人士或陌生人、对别人的评价、对必须做出的判断以及对成为或大或小集体焦点的最小反应,显示出他们的美德,令他们的美籍血统看起来更加隐秘。
依据派恩斯博士及其他人的研究,具有反害羞倾向性特征的以色列人,是通过文化来强有力地推动其发展。犹太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一个世纪以来,他们鄙视其他民族,把自己看做一个外来者而生存着。但是,当人们抛弃他们时,他们始终用坚定的信念自我安慰:那就是上帝让他们成为被选择的人。这种想法造就了他们骄傲的个性,他们不会因为不被接纳或缺乏迷人的外表而感到沮丧。
犹太人因为被抛弃,使他们退到自己的生活领域中,能够使他们的家庭团结并以孩子为中心。因此,团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便个体是单薄的。不管父母是多么贫穷和不被接纳,他们的孩子都是宝贵的财富。派恩斯说道:
“孩子们是生活的希望,是一个经常在灭亡边缘徘徊的民族未来的希望和保证。因此,以色列是典型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民族,他们对孩子的态度是十分积极和宽容的。孩子们被看做是民族十分重要的宝贵资源,因此在大街上经常见到陌生人靠近小孩,跟他们说话,照顾他们,并告诉他们的母亲该怎样更好地抚养他们长大成人。除了民族特征之外,每个以色列的小孩必须由自己的父母抚养成人。从前他们中很多人是移民,这些移民从来没有机会去享受作为父母的义务,他们把孩子看做是自己未来的梦。因此,他们为了孩子的兴趣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结果是大部分以色列小孩长大后感觉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
犹太人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能显现:通常孩子们会加入到大人的谈话中去,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