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邓绥传 >

第23章

邓绥传-第23章

小说: 邓绥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娘娘谦虚了。”
  “不敢。”
  “其实对女子而言,读过这些,也就够了。读书太多,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咸宁见她现出伤感之色,便知她此言并不是无的放矢。但碍于初次相见,又不便发问,于是转言道:“在家时,沁水公主每每提到大家,都是夸赞不止呢。”
  班昭神色稍解,“微臣自幼陪公主读书,可谓是莫逆之交。算来,我们竟已有将近二十年没有见过面了。”
  “公主也常遗憾于此,总想着有机会能再见见大家呢。可巧,公主前儿托人带信来,说过些日子要入京来看我。到时大家如果方便,不妨前往永安宫一聚。”
  班昭于是答应,又道:“公主待娘娘你,倒是比成儿还要好。”一边说着,一边将几本书递与咸宁。
  咸宁看去,只见全是自己以往看过的,却又不忍拂了她的意去,只得接过。又道:“大家也算是我的长辈,不必如此客气。往后和公主一样,称我宁儿就好。”
  班昭微微颔首,“这些都是寻常之书,想必你也全都看过。只是不知,你先前读书可有章法?”
  “敢问大家,何谓读书之章法?”咸宁不解其故,忙问道。
  “我且问你,你说你读过孔孟,那你可能告诉我,孔孟的要义为何,共可分为多少种类,二者的异同又有哪些?再者,你说说孔孟又与诗骚有何关联?”
  被她这么一问,咸宁不禁怔住。
  原来,自己先前只是一味地读书,却并未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一本书读完,内容竟也忘去了大半。能记住的,不过只言片语而已。
  咸宁向她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吾素闻大家学识广博,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大家的治文造诣和悟境远非咸宁能比,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微臣不知,娘娘竟也有如此谦恭的时刻。微臣今日果真是不虚此行啊!”姬若遗一边说,一边自书架后走出。
  咸宁笑道:“对长者、圣者、智者,本宫自当敬重。只是不知姬大人何故来此?”
  “微臣不才,每逢朝中无事之时,便会来此同师傅一道修书。”
  “姬大人好福气,竟然能做曹大家的徒弟。”咸宁不无憾意地说道。
  “前几日,师傅还说我心思不够细致,抱怨自己缺个女弟子。娘娘若有意,不妨也向师傅行个拜师礼。只是不知,师傅愿不愿意收你为徒呢!”
  “你又胡闹了。娘娘是什么身份,怎能拜我为师?”曹大家呵斥他道。
  “咸宁倒真有此意。只是不知,大家可会觉得我天资浅陋,不可以教呢?”
  “微臣断不会如此想。”
  咸宁大喜,忙长跪于地,“咸宁今日得见恩师,实乃三生有幸。往后随师傅读书学道,自当勤谨恭敬,无一违逆。若有违师命者,任凭师傅处置,绝无二言。”
  曹大家将她扶起,满意地说道:“苍天怜我,让我在有生之年,又得一爱徒。”
  “行完了拜师礼,可还要行拜师兄礼吗?”姬若遗戏弄她道。
  咸宁无法,只得向他鞠了一躬,“师兄在上,请受师妹一拜。”
  “哈哈……如此,我以后再也不必对你用尊称了。”姬若遗笑道。
  自此,咸宁日日前往东观随师傅读书。
  三人一起谈诗论道,经常至晚膳时分方才各自散去。
  一日,咸宁正欲往东观去。
  檀儿形色匆匆地走入殿里,“小姐,公主就要到了。”
  “信上说是明日,怎的今日就到了?”
  咸宁急匆匆地出宫去迎,一面吩咐檀儿去请曹大家。
  獐儿身子不便,公主只带了邓成陪她一同入宫。她看着阔别已久的皇宫,不禁生出恍如隔世之感。这里一砖一瓦虽是她熟悉的,可却早已物是人非。
  公主握住咸宁的手有些颤抖,“宁儿,一切可好?”
  “宁儿一切都好。”咸宁看着久违的亲人,不禁落下泪来。
  皇上也闻讯赶到,“肇儿来晚了,还望姑姑恕罪。”
  公主亦慈爱地握住他的手,携了两人前往永安宫去。
  几人坐定后,公主对皇上道:“肇儿,你没有欺负宁儿吧?”
  皇上不禁面露愧色,沉默不言。
  咸宁低声道:“他……待我极好。”
  公主看她强装出来的笑意,便知她受了委屈,因而转向皇上道:“皇上,我素来没有求过你什么事情。如今只有一件,还望皇上能够答应才是。”
  “姑姑只管吩咐,肇儿一定答应。”
  “宁儿自幼志在典籍,这些女孩子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献媚邀宠之事,她一概不懂。又天生一副傲骨,你越是误会她,她就越是犟着不愿理你。这都怪我,她是被我宠坏的”。
  见他听得极认真,公主继续说道:“可我也知道,她的确是一心向着皇上的,这点皇上毋庸置疑。希望皇上能看在她也是一心对你的份上,对她的这些小性子,能够多担待些。不要与她计较,你看可好?”
  “姑姑放心,肇儿记下了。”
  公主微笑颔首。
  不多时,曹大家已至,公主遂与之携手前往内殿去。
  咸宁亦去安排膳食。
  皇上默默地跟在她身后。
  咸宁好笑地望向他,“你跟着我做什么?”
  “我不跟着你,谁知道你会不会又跑去姑姑面前告状?”
  “我才不像某些人,心眼比针尖还要小。”
  皇上被她抢白了一番,心中的歉意更甚。他看向她,认真地说道:“对不起,是我错怪你了。”
  咸宁见他如此,多日的悒郁方解,遂携了他一道往前去。
  她暂时弃智绝学,流露出小女儿的娇憨之态时,往往是他最欢喜的时刻。
  “可是,你要答应我。日后要以大局为重,不可再意气用事了。否则,我可不会再理你。”咸宁认真地说道。
  “是,为夫知错了。还望夫人海涵。”他向咸宁作揖道。
  她看着他,莞尔一笑,“免礼吧,本宫不与你计较就是。”
  “多谢娘娘。”皇上这才起了身。
  郑公公见他二人如此,含笑示意众人退去。
  这些年,皇上唯有和她在一起时,一言一笑才是发自肺腑。
  算来,他也是个痴人。                    
作者有话要说:  

  ☆、一波三折

  
  【寒声碎】
  冬日的初雪,总是比早春之雪来得更为纯粹。
  片片莹润的雪花,夹裹着丝丝严寒而下,给人间染上一股诗意的惆怅。
  在这样静洁的天地中,连呼吸都带有一番彻骨的凛然。
  每每到了这时,就应燃起炭火,再在一旁置上几盆花瓣水。不多时,就能把整个屋子烘烤得香暖如醉。
  此刻,你只需斜倚在窗边的软榻上,透过雕花小窗去欣赏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隔窗观雪,既能领略那难得的美景,又不至于被它的寒意所侵袭。如若再有一樽清酒,几碟点心,这日子怕是再惬意也没有了。
  子姝却没有一点观雪的心思。
  她披着一件银白色的斗篷,独自一人行走在漫天飞雪中。
  这些日子以来,她因思虑过重,总是食难下咽,身形看似比先前单薄了不少。
  不能再等待了,她这样告诉自己。
  清凉殿的侍卫们因着畏寒的缘故,此刻都找地方吃酒去了。
  子姝顺利地溜进了厨房。
  她拿出小瓷瓶,颤抖着将布塞拔去。墨绿色的汁液缓缓滴淌,她的心一点点地收紧。
  “你快去找找,守卫们躲到哪里去了?娘娘是怎么吩咐的,出了事情谁负责?”
  子姝记得,这是展诗的声音。她忙将瓷瓶收起,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
  展诗就在门外,她如今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展诗妹妹,你快去看看,周美人又不舒服了。”又一个熟悉的女声响起。
  展诗去后,门被打开。
  “柳彩女,出来吧。”
  子姝方起身,看到是墨蝶。
  “多亏我们裴美人一早就看到了你,这才命我来替你解围,你还不快走?”
  子姝忙夺门而出,连道谢的话也来不及讲。
  墨蝶见她如此莽撞,略叹了口气,依旧把门关好。
  不久之后,晴柔奉太后之命,偷偷地来到清凉殿,又小心翼翼地潜入厨房之中,缓缓地将瓷瓶拿出。
  “什么人?”一行侍卫忽然冲了进来。
  太医仔细检查了汤药,与晴柔手中所持之药确为一类。
  晴柔百口莫辩。
  “冯彩女,你可知罪?”永安宫内,咸宁冷冷地问向晴柔道。
  “妾身是被冤枉的,还望娘娘明察。”
  “侍卫们亲眼看到你下药,你还有什么冤枉的?”
  “侍卫们进来时,妾身也是刚到,尚未来得及打开瓷瓶。”
  “这么说,是有人在你进去之前就已经下过药。而且,那个人所用之药,与你用的还是自同一个地方所得?你可是这个意思么?”
  “他从何处所得,妾身不知。可这毒确实不是妾身下的。”
  咸宁望向她,久久沉默。
  晴柔被她看得头皮发麻,忙低下头去。
  “不管药是不是你下的。你企图加害周美人,意图下药,已是不争的事实,本宫不得不对你加以严惩。”
  晴柔直起身,略带挑衅地望向她,“我已怀有龙嗣,你不能对我用刑。”
  太医诊断之后,发现晴柔确已怀有三个月的身孕。
  “来人,送冯彩女前往桐宫养胎。待他日诞下龙嗣之后,再做处置。”
  咸宁眯起眼睛,望向她离开时的背影。
  后宫争斗,或许就这样开始了吧?
  又或许,自她们入宫那日,争斗就从未停止过。
  冷秋晋封在即,咸宁却忽然请求皇上收回成命。
  消息传来,后宫一片哗然。
  “你不怪我吧?”咸宁问道。
  冷秋摇了摇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何况,我本就不在乎这些。”
  咸宁含笑望向她。
  在这后宫中,唯有她二人是最心意相通。无须客套,无须防备,亦无须多言。
  “邓咸宁太过可恨,两个人去下毒,竟然都不成。看来,我不能再手软了。”
  阴贵人愤愤地说道,一边命蔻丹去传希言。
  不多时,希言已到。
  “希言,只要你帮本宫做完这最后一件事,本宫就放你出宫。不再让你呆在邓咸宁身边,过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了。”
  希言领命而去。
  入夜,希言换上夜行衣,悄悄地出了永安宫。
  地上的雪已积了很深,脚踩上去发出“吱吱”的响声,使这凄清的雪夜愈加凄清。
  希言毫不费力地进了内殿,静静地立在熟睡的冷秋身侧。
  在微弱的浮光映衬下,冷秋的脸色甚是苍白。
  不过,许是将要为人母的缘故,她的面容在那苍白之中,又隐隐地透出一丝欣悦的粉润来。
  希言握住毒针的手略有些颤抖。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每每望向她,脸上也总带着这样满意的笑容。
  那时的她总不能理解,为什么那样贫苦的日子,母亲却能那样的满足。
  自从父母相继离世,她沦落到了街头;后来被阴府收留,再后来随静志入宫。这么多年,回首往事时她才明白,唯有和家人在一起时,那种贫苦中的小幸福,却往往是最难得。
  家人,想到这个词,希言心中忽然有些怅然。
  青鸾已死,她哪里还有家人呢?
  她不忍下手,慢慢地将针收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