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第3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推脱就把谁免了,现在朝廷还有几个汉官?不敢领兵也可以啊,那空出来的职务就让他们去干么!”慈安冷冷的说道。
这也算是最能降低冲突的方法了,恭亲王奕訢心中感叹道。他跪下说道:“那奴才就拟一个名单交给太后处置。”
“尽快!”慈安命道。r1058
正文 第156章 基本原则 10
1866年12月1日,八旗军出京直奔德州。在后世的记载中是如此叙述的,“北京哭声震天”。
与之相比的,几个月前光复军出兵收复吕宋时动用了东海与南海舰队,广州、福建、台湾等地都有出兵前的游行,那时候城市的工人以及市民阶层还有请来的农村的代表,大城市中总共有超过八十万的军民参与了出兵大游行。民众敲锣打鼓,高喊着“讨还血债”的口号。家属代表的发言激昂慷慨,鼓励自己的亲人奋勇杀敌、为国立功。
几乎在光复军出兵收复吕宋的同时,得知涡阳十几万百姓被屠,捻军决定向清军讨还血债。东西捻军数万人与清军的激战之前斩鸡头、烧黄纸,大家跪地向天发誓不屠尽满人誓不罢休。
不管是光复军的欢腾还是捻军的悲愤,两支武装力量都没有绝望,他们勇敢的走进了战场。在八旗军终于出击之时,八旗军的子弟与他们父母感受到的只有绝望。母亲拉着出征行列中儿子的手哭的声嘶力竭,妻子与丈夫抱在一起哭的撕心裂肺。年幼的孩子拉着父亲的衣服,哭嚷着不让父亲走。这支由铁杆庄稼和满清制度制造出来的军队早已经腐朽不堪,只有面临战争的时候他们才想起自己有为他们的主子征战的义务。这个义务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落到了其他满清走狗的身上。
这种出兵前的惨状当然被满人大臣向两位太后禀告,慈安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既然如此,那就更该努力打仗。到时候得胜归来,封官加爵。家人岂不高兴?”
这一句话就把那些后续的说法堵住了。是啊,既然建立八旗的目的就是为了战争,朝廷也花费了数额巨大的钱财向海上的“洋鬼子”购买大量武器。八旗出兵也不是现在突然提出的,太后几乎是整天催促旗人高官们抓紧训练,做好战前准备。
“太后,还得赶紧重建绿营啊!”有王爷发自肺腑的喊道。
慈禧能理解这位王爷的想法,绿营是八旗的走狗,走狗么自然是越多越好。慈禧只是对这些旗人高官的羞耻心感到不解。花费了极大的心力,慈禧才维持住自己太后的庄严,没有让嘲讽的表情浮现在脸上。
只有当大量汉人心甘情愿的要为满清效力的时候,满清才有资格去考虑压制汉臣这等奢侈的想法。只有满清手中的权位还对汉人官员有吸引力的时候,满清才有资格说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汉臣京官与地方官开始大量挂印离开的时候,相当多的旗人高官可是喊出过杀尽汉官的口号。现在朝堂上站立的高官中汉臣不到一成,杀尽汉官的说法却在这帮旗人官员中越来越少。当慈安逼着八旗出战,这些旗人高官有机会率领“过万不可敌”的八旗健儿杀敌建功的时候,对汉官极端不信任的言语基本绝迹了。
现在有王爷连重建绿营的话都出来了,可此时再说这个还有个蛋用。满清朝廷连给八旗的银子都要放不出来,更别说给绿营发饷银了。
慈安太后倒是没有慈禧这么激动,至少慈安看上去一点都不激动。她平静的说道:“与其重建绿营,还不如多给湘军淮军点赏赐……”
此言一出,朝堂上先是安静下来,接着方才那位请求重建绿营的王爷叩头如捣蒜,“太后,这可不行啊!现在国库空虚到如此地步,哪里有饷银发给湘军淮军?”
慈安说道:“发不了饷银,至少也得给曾国藩与江忠源些封赏。我准备封曾国藩与江忠源为公爵,湘军淮军的部下也当有爵位。让他们知道朝廷知道他们的忠心。”
满清的重臣们一个个面面相觑,没人敢支持,也没人敢反对。
慈安扫视了这些人一圈,她继续说道:“我准备下诏给曾国藩与江忠源,他们若是能破了捻匪,我便给他们封王。”
朝堂上登时安静了,几乎是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被人听到。当重臣们恢复了呼吸能力之后,粗重的喘息声仿佛掀起了一阵风暴。跪在地上的王爷痛苦的向慈安叩头,他悲怆的哭喊道:“太后,这可不行啊!当年有三藩之乱,就是因为重用了汉军。现在若是再让汉军如此得势,以后就是尾大不掉!太后,请三思啊!”
咕咚咕咚的声音不断,一众王爷重臣纷纷下跪,他们满脸都是惊恐,叩头如捣蒜的哀号着:“请太后三思!请太后三思!”
所谓垂帘听政是指太后坐在珠帘或者竹帘后面,慈禧现在非常羡慕古代的太后,因为她要费好大劲才能忍住不让自己脸上露出明显的表情。这帮王爷都是什么鬼东西啊!慈禧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恼怒的心情。若是这帮王爷能亲自上阵杀敌,完全不需要曾国发与江忠源出力,他们如此反对倒也罢了。当满清命系一线,必须依靠曾国藩与江忠源的奋战才能维持的时候,他们居然连一个封王的虚名都不能接受。
封王又怎么了?慈安带着慈禧发动政变,诛杀的八大臣里面就有亲王。向朝廷推荐过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汉族官员的肃顺是军机大臣,在菜市口斩首前破口大骂,刽子手让他下跪他不跪,两铁锤砸下去,肃顺两条腿被砸的骨断筋折,不还是跪下了么?只要大清的江山能够保住,曾国藩与江忠源算个什么?有的是除掉他们的办法。这帮王爷的心胸就小到连个针尖都容不下的地步不成?
“我意已决!”慈安并没有和诸位王公大臣争论,她只是简单的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宣布,“退朝!”
下朝之后,慈禧忍不住问慈安,“姐姐,那些王爷真的不会私下做出些什么?”
太后比不了皇帝,不能到处走。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虽然皇帝其实也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是在行动上的不方便性也让影响了对朝局的控制。
慈安轻笑一声,“他们若是真的有能耐靠自己动得了曾国藩与江忠源,他们就能在战场上为国效力了。可僧格林沁等上阵杀敌的那些人,又什么时候说过要对付曾国藩与江忠源了。谁叫的欢没什么好怕的,就派他们领兵上阵。”
慈禧忍不住微微点头,她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就是不如慈安。慈禧爱算计,慈安虽然不好靠算计来对付人,可当慈安运用朝政来行事的时候,大臣们还真的无力对抗。
接下来的事情果然如慈安所料,两个蹦的最欢的王爷接到让他们准备带兵打仗的消息之后,他们的嘴当时就闭上了。慈安所讲的道理很简单,再次国难之时,若是旗人与汉臣一样能打仗,朝廷自然重用旗人。即便旗人没有汉臣那么能打,朝廷在封赏上绝不会让旗人比汉臣差。唯一有一条,旗人得上阵打仗。
旗人上阵打仗,仅仅这一条就让这帮王公贵族们肝胆俱裂。战争从1852年到1866年打了十四年,有勇气上阵的旗人到现在基本上二十存一。在各大城市里面都有满人聚居的“满城”,随着大城市一一被夺走,满城里面的满人也就没了下文。不管是光复军、太平军都是一样的处置手段。凶悍的敌人,无情的杀戮。如此惨烈的事实就在眼前,满清王公们不会认为有投降这个选择,可他们也没有任何勇气进入战场。
很快,一个奇妙的消息突然开始在京城流传起来,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在扩散。“韦泽死了!”
韦泽名声鹊起是1853年的事情,13年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到现在基本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在这个封建时代,一个政权的领导者往往就会被看成这个政权的本身,这个政权的根基。在京城的那些人眼中看来,韦泽死了之后,凶悍无比的光复军就会土崩瓦解。
太多的人想相信这个消息,太多的人愿意相信这个消息。“韦泽死了”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飞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河流,在满清的控制区蔓延,甚至在1867年1月传到了太平天国的天京城长安。
洪秀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先是一愣,脸上随即露出了喜色。在整个天下,最希望韦泽死掉的人中,洪秀全的排名不会亚于任何人。在东王杨秀清还在的时候,洪秀全就听过太多关于韦泽支持杨秀清,反对洪秀全的言语。杨秀清准备封万岁的时候,尽管洪秀全得到其他诸王的支持,制订了杀死杨秀清的计划。但是洪秀全最畏惧其实不是城内的那帮东王部属,他最畏惧的是韦泽手中数万所向披靡的精锐。哪怕是顺利解决了城内东王的部众,只要韦泽下令进军天京城,洪秀全还是死路一条。
不知道多少次,洪秀全从韦泽进攻天京城的噩梦中惊醒。现在得知了韦泽的死讯,他怎么可能不激动呢。
在旁边的石达开却狐疑的看着前来禀报的使者,他冷静的问道:“这消息从哪里来的?”
第157章 基本原则 11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1867年,石达开36岁。这位太平天国的翼王再没了青涩的感觉,整个人从容镇定,仅仅是往那里一坐就已经尽显大将风范。
在主位上的洪秀全今年53岁,脸上有一道伤疤。伤疤不新也不算太久,与他脸上的皱纹混在一起,刻印着岁月的痕迹。这道伤疤最终决定了西北的战略。攻击满清时候不少回人武装加入太平军的战斗序列。在回汉冲突中,这些回人武装毅然决然的站到了回人一边,发动了造反行动。杀进皇宫的回人军官身中数枪,依旧手执利刃猛扑向洪秀全,他燃尽生命,竭尽全力在洪秀全脸上留下了痕迹。洪秀全随即下令诛灭回人。
各路太平军面对回人武装的造反,都有不小的损失。作为总指挥官的石达开发现了一个问题,即便是比较老实的回人,也会骄傲的说着:“你们再闹,xx就会回来。”
石达开在诸王会议上对此做出了评价,回人只分敢造反和不敢造反的,这两者之间没什么本质区别。诸王最后达成了一致,全部歼灭。陕西等地的刀客们在太平军的号召下加入了汉人的部队。太平军负责正面击溃敌人有组织的武装力量,成千上万的陕西刀客们则负责系统的歼灭残敌。一年多的血战下来,太平军所到之处清洗的一干二净。
听到韦泽去世的消息,石达开完全能理解为啥洪秀全喜笑颜看。西北的战事已经基本结束,宁夏、甘肃等地最多半年就能清洗干净。太平军获得了广阔的地盘以及充足的土地。转而向东已经是未来大家都能看到的战略。如果韦泽现在死了,稳固了地盘的太平军就有了翻牌的绝好机会。
石达开也希望韦泽死掉,所以他认真的询问使者,“这消息从哪里听来的?”
“是山西的兄弟说的。”使者答道。
“山西?”石达开皱起了眉头,怎么会是山西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