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明暗 >

第4章

明暗-第4章

小说: 明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女孩这两年迷上电影,我很久以前就梦想,可以和她一同上电影院看戏。之前是陪她,看迪士尼、看梦工厂的卡通及儿童片;现在,她可以和我们看《洛奇》、《英女皇》,甚至《香水》了。有些演员的名字,她比我们更熟悉。看到喜爱的电影,上网查一堆资料,可以说出背景和演员演过什么戏。当然还是初班生,导演只知一两个,看完戏也只是简单地说喜欢不喜欢,但观影的经验和阅读的经验一样,是浸泡来的。你一个人静静的孤独的,没有派对没有喧哗没有直接的对话,是冷清的空气令你倒吸一口气,闻到什么是什么,谁都不能替代。
  往往由电影院出来,她拖着我的手,有一种满足之感,遂静默。但小女孩最令人讨厌的是,在电影院常要一包薯片(我的错,那时诱骗她跟我们看电影,是用一包薯片或一只热狗),如今成了习惯,咔咔地吃,叫我瞪眼。
  又,看到不明白之处便迫不及待地发问,我常不耐烦地嘘她,一点看电影的好习惯都没有。
  三个人看戏成了一项顶家常不过的家庭活动。别的家庭去聚会爬山,我们则买票看戏。以后,或很久之后,当她一个人进电影院看戏之时,她会记得吧,那光影之中,夹杂着另外两个人影。其后,并希望她在情人节收到的卡片中写道“Love is 永远一起看电影”。
  小女孩最近过生日,这是我能给予的生日祝福,唯此而已。
  

张爱玲回来了
你怎可以否认世事无巧不成书呢?当你看过了陈子善写如何把小钱包送回给晓云女士的文章。十四年前的小礼物,张爱玲亲手选定;十四年后的小礼物,陈子善亲手送上。我们可以想见晓云小姐在接过小礼物一刹那,呆住了,鼻酸了,流泪了,简直不可思议不敢置信不可想像。怎么会呢?真是这么巧?如果两个月前她不是打了一个电话给陈子善,如果陈子善不是刚好要来香港,如果来了香港没有找马家辉,如果向来冷漠对友的马家辉不是一时高兴带他往访宋以朗,如果向来好客的宋以朗不是心血来潮想起那份小礼物,如果这中间有任何一个环节错过了、闪失了、扣不上了,晓云小姐和张爱玲之间的“阴阳接触”便不可能。看过《奇幻逆缘》的你一定记得布拉德.皮特对女朋友的车祸叙述,那就是了,任何一个环节有了差别,生命便会走上截然有异的道路。
  对这场“阴阳接触”戏码,陈子善、马家辉、宋以朗皆是中介体,但当然,陈和宋是特大号的,马只是中介体的中介体,客串跑跑龙套。
  但严格说来,世上所有事情都由连串巧合凑成对不对?没有巧合便没有人生,因为如果继续往上追溯,大可追到没有爷爷便没有老爸、没有老爸便没有我、没有我便没人带陈子善去找宋以朗,余此类推,诸如此类。
  然而这场巧合却又确有独特的时间味道,那就是,事情发生在《小团圆》出版前夕,小说遗作面世见人,固是张爱玲与读者的隔世团圆,而宋以朗找出张爱玲遗物让陈子善带到上海送赠故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小团圆”?
  纸上团圆,人间也团圆,张爱玲在这个春天以一种温暖的姿态向世人说话;不华丽,也不苍凉,就只是沉默地美好。
  十四年前,在张爱玲逝世消息传出的时候,张迷们想必都心知肚明,don't worry,she will be back,张小姐总会以另一种姿势向人间展示传奇。
  果然没错,她回来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始终是吴宇森。
《赤壁》真的有像林奕华说的那么可笑吗?
  或许视乎跟什么电影相比了。譬如说,若跟杨紫琼用英文念秦朝咒语的《盗墓迷城3》比较,《赤壁》其实拍得非常严肃,严肃到让观众几乎忍不住隔着银幕向导演喊话:与其把电影拍得有如“向张彻致敬”般地回归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港产片水准,何不放开怀抱,多加创意,例如改编故事说曹操挥军南下其实是想把细皮白肉的诸葛亮抢到手?或者干脆把电影“周星驰化”,恐怕较易赢得更多的掌声。
  《赤壁》很明显采取了“张彻式镜头”作为拍摄主题,男主角一开口,镜头便来个推前特写,再配上轰隆锣鼓声响,令银幕上的男主角们都像狄龙再世、姜大卫重现、傅声回魂,怀旧味道充沛。
  至于那些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洒狗血场面,亦是张导演的不传之秘。吴宇森终究是“出张门”系的好学生,不会因为去了好莱坞一趟而忘祖弃宗。
  是的,虽然娱乐性远远比不上《盗墓迷城3》,《赤壁》也不是完全没有“周星驰式”逗趣场面,说不定吴宇森也自觉《三国演义》的故事过于沉重,故在细微处加插些琐碎喜剧,像躲在暗处搔一下观众的胳肢窝,让他们开心哈笑。
  有没有注意到开场时那些逃难百姓?衣衫褴褛,扶老携幼,低头疾走,然而十个有八个在脸上挂着笑容,有一位阿叔还在一边笑一边用左眼偷望镜头。
  又有一位肥阿婶,亦是眉开眼笑,比较像由东村走往西村替人做媒而不是逃难。更好玩的是,到了电影半途另有一场逃难戏,这位阿婶又出现了,同样的嘴角笑容,同样的走路步姿,相当具备“一致性”,充分显示吴宇森十分强调“视觉统一”的“电影美学”。
  嗯,对了,吴大导演昔日拍英雄电影,经常喜欢像希区柯克般在片内现身十秒八秒。这次是否照办煮碗?其中一个笑着逃难的老百姓,是否即为他所扮演?周瑜那队乌眉瞌睡的士兵的第一排第五位,会不会就是他?抑或,经由特技处理,他其实就是那只看起来有待去修身堂报名瘦身的肥白鸽?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陈可辛的好兄弟
《投名状》真是好看的电影,极少极少港产片令我有想立即重看的冲动,这部戏,有。
  陈可辛说《投名状》是全新的创作概念,绝非纯粹改编自清末的“刺马案”,但因情节蓝本极像,仍难避免被拿来跟张彻所拍的《刺马》联想到一起。
  今天电影里的李连杰,论五官长相的俊朗英气,固然跟当年电影里的狄龙有一大段距离,但陈可辛刻意把这角色性格安排得比较复杂,故由李连杰来演,亦是适合。李连杰用这出戏证明了自己的诠释多变,可以憨直,亦能阴沉,在拳脚功夫以外,他是好演员。
  有几场戏特别显出李连杰的演技功力。一场是坚持把数千敌军乱箭射死,面对刘德华和金城武,他毫不退让,却也没有突兀的激动,不会大嚷大叫仿佛狂躁症发作。他就是蹙着眉、抿着嘴,眼神充满自信,像在告诉自己也在向世界宣示,我是对的,我一定是对的,错的绝对不是我。在此气魄下,金城武受他说服,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另一场戏是李连杰独坐书房,齐眉举杯,遥敬即将命丧黄泉的二弟。他的声音是悲伤的却亦是决绝的,有些事情很不想去做却又不能不去做,或许,这就叫做“大丈夫”;他有他的定义,接不接受由你,但不由你不敬服于他的坚决意志。
  再有一场,是结尾了,金城武与之对决,李连杰身负重伤仍咬牙走向总督宝座,他的脸容因痛苦而扭曲,但那股痛苦,他的表情告诉你,不是肉体之痛而是欲望之痛;不管如何挣扎,他仍没法取得所欲之物,命定与人为,皆是因果。
  在陈可辛的铺排下,李连杰有活角色可演;在李连杰的演技里,陈可辛的戏有了活的生命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如果·南京
始终有点搞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人都说《南京! 南京!》只从日本鬼子的观点出发察看战争。没错,片内确有一个柔情似水的日本兵,亦确实面对镜头述说了他的生死故事和爱恨传奇,但这条绝非电影的唯一叙述主线,别忘了片内还有舍身抗敌的中国男人更有献身救友的中国女人,多元视点穿插其中,也因此,才好看。
  教堂内把右手高高举起的女人便已叫人动容落泪。日本鬼子需要一百个女人,有了,便答应保留“安全区”的一条生路;没有,便将杀入,片甲不留。救援组织向“安全区”内民众宣布这个可恨消息,女人听后,一只只手轮流举高,镜头远远拍去,斜光惨照,微尘飘飞,意喻了来日艰难。
  女人是被迫牺牲却亦是主动牺牲,日本鬼子没有女人便要杀人,为保大局,她们献出了自己,这是女人的抉择,是她们的伟大意志的无奈表现。以前的内地抗战电影,先不论情节和人物是何等刻板单调,仅就述事观点而言,几乎例必男人主导,全盘集中于歌颂英雄战士如何在枪林弹雨里保家卫小;女人永远只是被保护者和被逼迫者,她们只有眼泪,没有贡献。但这显然跟真实历史大有距离。女人在历史的轰轰烈火里往往有着微妙的身影姿态,在炮火与子弹的夹缝里,跟男人一样,她们必须经常面对艰困的选择,她们虽被别人保护却亦能够保护别人;她们奉献,以女人之名,为了成全其他中国同胞的生存。
  陆川用女人的手向我们透露了这组常被压抑遗忘的历史讯息。
  《南京!南京!》另一组震撼场景是日本鬼子在颓垣败瓦里击鼓奏乐、鸣歌跳舞。那是南京沦陷一周年,亦即鬼子眼中的“进占周岁祭”。他们穿起丁字裤,或坐于车上,或立于车旁,以缓慢的速度在中国的土地上游走前行,如魑魅魍魉,如群妖复生,向他们眼中的神灵炫耀胜利。这场戏颇遭坊间批评; 有不少人认为陆川“美化”了日本鬼子,容易引导观众认同日本。
  真的吗?展示日本鬼子的嚣张姿态必然等于“美化”?陆川恐怕没这么幼稚,中国观众想亦没那么天真。
  在大银幕上展现日本鬼子之击乐*,与其说是肯定他们的耀武扬威,不如说是为了营造荒诞的反讽并推动强烈的反省,只因*的地点并非东京而是南京,若是前者,效果便是放大了敌人的威风、灭绝了我们的尊严。 但南京是我们的土地啊。南京是中国的南京,观众是中国的观众,我们坐在黑暗里眼睁睁看着敌人踏在我们的废墟上跳舞号叫,打从心底爆发的反感,不会低于望着日本军队和坦克残杀我们的同胞。因为,南京废墟上的那些歌声和舞技,在在告诉了我们敌人的战争观点,在其眼内,他们之所以胜利绝不只因在军事战斗上压倒了我们,而更是在文化精神上统制了我们、驯服了我们。用陆川本身的话来说,即他在《新周刊》专访内所提及的,“什么是战争?战争就是异国的文化在我们的废墟上跳舞”。当敌人的嚣张程度到了极致,当敌人不止想用武力压制我们而更企图把我们的精神踏在脚下,我们不可能不同样生气到极致。
  士可杀,不可辱,中国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是士,陆川用一组糅合了暴烈和温柔的镜头把观众迫到视觉的临界点,迫我们直视战争的终极意义:敌人想占领的不止是土地也不止是生命而更是灵魂。这样的战争,不可以不打。
  就戏论戏,若有败笔,《南京!南京!》倒不在于美化或歌颂了日本鬼子而是把日本鬼子的自杀结局铺陈得过于造作矫情。太好莱坞了,我觉得。当敌人死得太假,先前所酿酿的戏味便被冲淡,那颗射进头颅的子弹其实是“反高潮”,太可惜了,令电影白白扣了好多分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