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半轮秋 >

第21章

半轮秋-第21章

小说: 半轮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剑,我的书橱里就有一口,是友人出差从杭州代买回来的。白刃泛着青光,剑身錾有双龙。剑柄、剑鞘都由上好的柚木做成,头尾之处还包有黄铜。它的产地恰好是越王勾践的邑地。“吴王金钩越王剑”,难得的意境。我便从书柜取出移挂于墙上,书房里顿有一种典雅、肃杀之气。
  琴,挂什么样类最合适呢?电子琴绝对不行,不伦不类。胡琴、三弦小了些,不般配。想来想去还是挂那七弦古琴最好。可是找遍蓉城大小乐器行,均无出售。幸好家乡文化馆一朋友来访,言明苦意,他道:“那有啥难?‘*’中我就做过七弦琴,回去造一张就是了。”
  我以为玩笑而已,不想今年春节刚过,他出差西安路过成都竟送来了这七弦琴。其式样、色泽、尺寸都很规范,与名家玩过的琴器相差无几。
  我当即就要挂起来。朋友说,慢些,这琴剑的挂法颇有学问。随即从提包里取出一本杂志,上面印有电影《知音》的广告画,那是先将琴由右向左斜挂于下,再将剑由左向右斜挂于上,两者交叉,十分协调。我照此效法,将二物稳稳当当悬挂于南墙的偏上方,霎时,一个硕大的琴剑组成的“X”图形就生动地凸现在我面前。那墙壁、那书房、那整个空间立即出现一种柔美、刚劲、潇洒、高蹈的韵致。置身书房写作,也有了不曾奔涌过的灵思与才气。我为这书房的布置花销少而意境妙欢喜有余。
  此后,凡伏案工作一阵,我就爱扭过头来,观赏那“琴剑X”。“X”与“Y”在数学里是“未知数”,面前的这具大写的“X”,莫非也是自己立下的一道方程中待解的未知数?莫非也要我去破译那未曾领悟的人生?
  明白了。剑,兵器之父,军人的象征,力量的所在。挂剑尽管是一种蕴藉,一种警示,一种修养,然而舞剑才是一种奋发、一种进取、一种图报。“闻鸡起舞”、“醉里挑灯看剑,梦里鼓角连营”、“愿将琴剑*时”、“来须携去斩楼兰”……一时多少诗词歌赋涌上心来,感慨不已。我以一军人的天职萌生了舞剑的念头。
  舞剑,由暗里而明里,由不会而会,逐渐地像练气功一样,懂得了一些法门。难忘展望之先生的那段描写:“月白风清,你取下壁间剑,一按哑簧,拔剑出鞘,龙吟清越,电光闪烁。念法诀,移步转身,白鹤亮翅,剑光划破清空,画了个寂寞的圆弧。一剑连一剑,一剑紧一剑,俯仰屈伸,追形逐影,疾逾飞电,回旋应规。舞剑人完全陶醉在自己的剑术里。”我未能达到这种境界,但自会“一剑连一剑,一剑紧一剑”地去追逐那高深的意境,以恢复军人本应具有的技艺与风姿,锻造我们永不衰竭的体魄和胆识!
  琴是剑的伴侣,悬挂壁间,朝夕相处,自是一种享受,一种排遣,一种储存。然而,长期置闲,谁能保证就不冷落那片芳心?还是应当抽闲抚弄的好。孔明鼓琴退司马,伯牙弄焦结知音,谁能说这仅仅是兴致勃然,风雅而已。军人、志士与琴,原本有不解之缘!
  于是,我也开始自学自悟地操弦弄韵起来。每当劳累之后,或朋友聚会,取下琴来,无须焚香,无须琴架,只将琴放置桌上,平静身心后便流动手指,或勾或挑,或揉或抹,或缓或急,完全随兴所致。你若完全不懂琴技也不要紧,古琴自会非常宽容地接纳陌生者,并不挑剔,只是稍微把握节奏与气度就够了。当洋洋洒洒一支“未名”小曲下来,你的创造、你的风采、你的寄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发挥,那疲劳、烦恼早已无影无踪。接下来工作,效率会倍增。这时,你才会感到琴是雅乐,琴是智慧,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她极经济、极灵便、极清雅的休息身心、陶冶情操的方式,扑克、麻将、卡拉OK比之,自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是我所推崇的琴剑书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剑胆琴心,刚柔相济;流光飞韵,逝者如斯。而琴剑合璧于一斋,最能去掉时下我们极易染上的浮躁气。同时,又寄托着我们的未来。
  我的朋友,不妨也试试?
  

都江堰的意义(1)

  我感叹都江堰,因为它是古代人类文明文化史上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我礼赞李冰,因为他在2200多年前就懂得造福于民,恩泽后代;我更折服人民,因为他们最能鉴别历代官员政绩的“三多二少”,而对其中的佼佼者世代不忘。
  我的这番感受,是在1992年4月5日举行的“都江堰放水节”上产生的。
  这是个“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日子。按近年的惯例安排,清明放水节仪式都是在都江堰的露天江畔举行。况且这已是连续第四届了,我估计观光者不会太多。
  然而,我的判断大错特错了。祭祀活动还未开始,形形色色的祭民、观光者已踏着泥泞赶来。沿江两岸会场内外已是人山人海。其中既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又有海外著名客商,当然最多的还是当地的黎民百姓。上午10时半,庆典活动主持人邢质斌宣布祭祀活动开始,随着悠扬的古乐声响起,200名身着古装的“宫女”,举幡列阵的“衙役”缓步来到了主祭场。领头者虔诚地将所抬祭品一猪二羊掷于江中,其时,古号长鸣,“宫女”起舞。然而最为激动人心的还是,当“蜀郡守”骑着高头大马,穿着袍服布衣飘然而至并向祭民抱拳施礼时,会场上下万民景仰,掌声雷动,似山呼海啸,久久不息。
  我亲眼目睹中央领导人的鼓掌与黎民百姓一样激动忘情!我环视周围不少白发老者、中年汉子泪洒面颊!
  我的家乡在川北农村,参军前也曾躬耕于田芜。那时对水的“福兮祸兮”很有感受:老天给多了,四野横流,立即抗洪排涝,风里雨里一身水,穿不成一天干衣服;老天给少了,赤日炎炎禾稻枯焦,挑水抗旱,一颗汗珠甩八瓣,睡到半夜还腰酸腿疼。大人们就常说:“那
  川西坝子的龟儿子们才好哟,全是自流灌溉!”
  后到成都工作,出入市郊才发现,这坝子里的农民多是播种收获才下田,平时很少在地里出头露面,而庄稼依旧长得“刀切斧砍”般的整齐壮实。我当然明白,这全凭沾了都江堰的光。况且那都江堰流的是岷山的雪水,这雪水放断寒气后,用来洗脸、浇花、养金鱼都样样有奇效,又何况浇地灌田润养庄稼呢?于是,我对李冰的敬仰更多了几分。
  但是,都江堰究竟是怎样把岷江之水引入成都平原的?这座悠悠古堰又对川蜀以至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什么重大影响?以前我是不甚了了的。这次参加放水节,我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又请当地水利官员实地讲解,方才对“弯道环流”、“自动分流,自动排沙”的原理以及“宝瓶口”、“鱼嘴”、“飞沙堰”三大工程技术的精妙和其他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这样,我对川主李冰和他领导下的古代蜀民便敬佩得五体投地了。
  简单地说,战国末期的李冰走马上任西蜀郡守时,前两任蜀守治水已经一败涂地了。李冰反复实地考察岷江的地势特点后,大胆地摒弃当时普遍采取的“堵”水法,而换之以“壅水法”治水。这就是在岷江快入成都平原的上游转弯处,筑好几百米长的“鱼嘴半月形分水堤”利用“弯道环流和分水”的原理,将岷江之水一分为二。外江依旧流入它的长江,内江则流入成都平原。但是,这内江之水如果无节制地连沙带石倾入这块宝地,岂不是引来淹没和淤填之害吗?李冰率领的治水大军很有办法,他们在下游的玉垒山,劈开一个山嘴,形成一条比较窄小的甬道。这甬道状似瓶口(后人称之为“宝瓶口”),很能有节制地控制平衡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流量。如果仅此而已,还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李冰又率众在“宝瓶口”偏上游一点,修筑了一道不高不矮的“飞沙堰”。当内江之水流至“宝瓶口”时,如果太多、太猛,譬如山洪暴发,江水猛涨,它就回旋过来,连同沙石淤泥漫入外江,而适量的江水总是顺着“宝瓶口”泻入贯穿成都平原的郫江、检江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若干渠道,满足灌溉行舟之用。看看,在22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修建出这样精妙绝伦的宏大水利工程,怎能不使即使国籍肤色、党派学术不同的今人,也击节叫绝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都江堰的意义(2)
夜阑人静,兴奋不已。我干脆披衣起床,挑灯读史,从翰墨之中稽查这千年古堰的丰功伟绩。
  据《蜀鉴》记载,秦国造都江堰后,成都平原物华天宝。秦国“操纵予夺,无不如意,于是灭六国而统一天下”。原来,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壮哉”,就有都江堰的功劳。
  又据《华阳国志》载:楚汉相争,逐鹿中原时,汉高租刘邦以巴蜀汉中为根据地,“出三秦饯楚,萧何发蜀米万船而给军粮”。至楚汉决战时,“诸侯之兵四起而至,蜀汉之粟万船而下”。成都平原的“粟米”又立了大功。
  都江堰的水,不仅在几个重要历史关头为民族统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赈济其他地方的灾民也解了燃眉之急。《汉书·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命民卖子,就食蜀汉。”汉武帝时,山东河水泛滥成灾。武帝又令:“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难怪蜀相诸葛亮北伐中原时,还留下话来:“此堰之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护之。”(见《三国志》)
  一部水利发展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奋斗史和成长史。新中国成立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使都江堰面貌更新。1970年冬,都江堰市政府用上万吨混凝土加固了离堆和宝瓶口。同年,简阳人民打通龙泉山,使十年九旱的川中地区普得岷水,结束了缺水历史。目前,都江堰的灌溉面积已达一千万亩,流域面积达27个县(市)。
  夹峙都江堰的秀山离堆之上,又是极为壮观的殿堂庙宇、寺观林园所在。著名的“二王庙”、“伏龙观”就建在这里,主要担负着纪念李冰父子的任务。据当地群众介绍,他们的塑像前,长年累月香客、供品不断。我尽管到过许多名山古刹和万里长城,但凭吊先贤的心情,敬仰伟人的幽思,都不及此时此地强烈。我从庙里的官碑题壁中得知,自都江堰问世以来,纪念李冰父子的活动,就一年一度或二度举行,代代相传。
  唐代“春秋设斗牛戏”以祭祀。宋代“每岁用羊万余头”以祭祀。元明时代,祭祀规格更高,除“锦羊豕酒”外,中央还派钦差大臣参加。主祭官必须着公服,行三跪六叩礼,宣帛读祝,献爵送神,热闹非凡。民国时期,民国政府还正式颁布了祭祀式、纪念谒、民工歌,又把规格提高一等。
  解放后,岁初开水祭祀典礼得以延续。1950年清明节,时任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的李井泉主持了仪式。英国《泰晤士报》做了报道。因种种原因,这种持续多年的活动至1957年止。
  从1990年起,根据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的建议,这一祭祀活动又连年举行。在去年的放水节上,竟有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法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