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色裁红楼 >

第15章

色裁红楼-第15章

小说: 色裁红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大合外人的式,所以他们不知道。”
  想来小柳子当年,不仅*倜傥,也有那么一两个小动作,打动了三姐,让三姐留了心。
  三姐能屈能伸,有心有胆,万事俱备,想要做文君、红拂,只可惜命不好,欠了运气,遇不到有担当的好男儿,眼力又不足,拿了柳湘莲孤注一掷,只做得杜十娘、苏小小。
  自打冷眼相中冷二郎,整整五年,母亲不知,姐姐不知,柳湘莲更不知道,只在三姐心中藏着,藏着那份爱意,若是宝玉,早就丢开了手,但三姐却能藏着让它发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在,而只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她说:
  “可是只有我死了,你再也用不着回答我了,此刻使我四肢忽冷忽热的疾病确实意味着我的生命即将终结,那我才让你知道我的秘密。要是我还得活下去,我就把这封信撕掉,我将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沉默一样。”
  这种等待和发酵的哀伤,升华为牺牲的悲剧感,对于蓝色有一种特别意义。这部小说或者可以解释三姐为何爱上湘莲,还要好上贾珍。
  等到破茧而出,三姐却一厢情愿地把五年统统推给湘莲:“妾痴情待君五年矣”,可惜柳湘莲永远不会明白的。猜中了开头,猜不中结尾。当三姐发现痴情等待之人竟嫌自己是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唯一剩下的就只能是自刎了。时间这个东西,时常和人开开玩笑,如果不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将一颗情种发酵,想三姐也不会失望至此。
  变幻莫名的娶妻观
  三姐是决绝的,断簪为誓:“等他来了,嫁了他去,若一百年不来,我自己修行去了。”宝玉是没有原则性可言的,好歹还知道黛玉最重要。

第二章当一见钟情遇上不知底细———尤三姐、柳湘莲(2)
可柳湘莲这个红色,连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都搞不清楚。柳湘莲最初的意思呢,“我本有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可见美貌还是娶妻的第一标准,大约是绝色美女方配绝代英雄的意思。
  贾琏路遇湘莲,为三姐提亲,湘莲说:“如今既是贵昆仲高谊,顾不得许多了,任凭裁夺,我无不从命。”为了朋友情面,美貌标准就可以扔在一边,听说是“古今有一无二的”的品貌,一举两得,更以家传鸳鸯剑作定礼,终身大事,如此草草。
  宝玉的承诺,说过就忘,害死了金钏;湘莲的承诺,打了水漂,害死了三姐。湘莲拒婚,三姐最多也就是青灯古佛,相伴余生。而湘莲的鸳鸯剑,让三姐喜出望外,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笑终身有靠。当欣喜和梦幻,化为泡影,剑成为三姐的选择。
  到了京师,见了宝玉,宝玉证实:“难得这个标致人,果然是个古今绝色,堪配你之为人。”
  湘莲知道了绝色,却又疑惑起来:“既是这样,他那里少了人物,如何只想到我。况且我又素日不甚和他厚,也关切不至此。路上工夫忙忙的就那样再三要来定,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我自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所以后来想起你来,可以细细问个底里才好。”
  苏友白堪与湘莲为友:“既是吴翰林家小姐,貌又美,怕没有一般乡绅人家结亲?却转来扳我一个穷秀才,其中必有缘故,只怕这小姐未必甚美。”本来好姻缘,偏要一波三折,演出《玉娇梨》来。
  问出了底细,知道了她是宁府里尤氏的继母带来的小姨,认定尤三姐不干净。为了不做这剩忘八,朋友情面、美貌又都放到一边,却要考察德行,以贞节为本。自己当了婊子还要别人立牌坊,真不知道自己眠花卧柳,何德何能?有何脸面要求他人清白?贾琏自己行不正,也不曾嫌弃尤二姐的过去。连宝玉都说他:“你原说只要一个绝色的,如今既得了个绝色便罢了,何必再疑?”
  怀孕之际,天下父母只求宝宝不会缺胳膊少腿,等生了个健健康康的孩子,就开始逐步加码,也算是人之常情。水笙失踪,汪啸风只求她性命无碍,待见了人,却又盼望她守身如玉。抱着鱼与熊掌务必兼得的心态,湘莲找贾琏索回定礼,三姐自刎,这时候湘莲又开始后悔,“原来尤三姐这样标致,又这等刚烈”,又回到了美貌的标准,还加上刚烈作为参考加分项。
  短短数周,湘莲的娶妻观来回变了三五番,你倒说说,湘莲的原则性有多强?说到底,无论湘莲在三姐眼里心中是多么的与众不同,终归不过是个瞻前顾后的普通小生罢了——五年的魂牵梦萦与他无关,他所想只是征婚启事上的条款。
  湘莲挥剑斩情,然而以湘莲的善变,能做多久的和尚,还在未知之数,这不,说法都已备下了:“想他那样一个伶俐人,未必是真跟了道士去罢。柳大哥原会些武艺,又有力量,或者看了道士有些什么妖术邪法的破绽出来,故意假跟了他去,在背地摆布他也未可知。”
  对形式的追求,连死亡也不例外
  水是最洁净的,沐浴本有洁净身体和心灵的意思,兰亭诸贤“修禊事也”就是群聚水滨,沐浴洗濯,祓除不祥。
  务光赴水、屈原投江、王国维沉湖,蓝色自杀和水还真有缘,务光因为生在“无道之世”,不能接受商汤禅让的天下而赴水,屈原投江前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宁赴湘流,葬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王国维死前谈及颐和园说:“今日干净土,唯此一湾水耳”。

第二章当一见钟情遇上不知底细———尤三姐、柳湘莲(3)
杜十娘投了江,金钏儿投了井,守备家的公子,听说未婚妻张金哥因父母退亲上吊死了,也是投河而死。
  屈原在询问“孰吉孰凶?何去何从?”在他看来,“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哈姆雷特在思考“生存还是毁灭”,在他看来,人世间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黛玉葬花,是“一抔净土掩*”、“质本洁来还洁去”,落花尚且要葬的“干净”,何况于人?寻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的“香丘”,无疑是黛玉的人生课题。黛玉号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也是赴水而死的,所以私心还是很相信林黛玉沉湖说的。
  对蓝色而言,死似乎不怎么重要,至少,怎么死,比死更重要。关羽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小波总结“生死和清洁两个领域里,他们更看重后者”,都是同一个意思。
  对三姐而言,一是湘莲嫌自己“淫奔无耻”,二是“不屑为妻”,要退亲,这都是比生死还大的“清洁”问题。
  尤三姐可以和贾珍、贾琏轻薄调戏,也可以吃斋念佛、服侍母亲,但她却不能忍受心目中最亲近人的不理解和猜疑。知音既已不再,生命留他何用?水笙见表哥误解,“心中悲苦,泪水急涌,心想旁人冤枉我、诬蔑我,全可置之不理,可是竟连表哥也瞧得我如此下贱。她只想及早离开雪谷,离开这许许多多人,逃到一个谁也不认识她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和这些人相见。”伯牙摔琴谢子期,是感叹知音已逝,尤三姐饮剑,是哀叹自己错认知己。
  有人说,尤三姐为什么不解释呢?可以解释清楚呀。从事实来看,当然尤三姐有不能解释的痛,然而,更重要的是,既然湘莲已经看不起自己,那么自己主动来解释,岂不是低三下四,更加不自重,湘莲要是不听我的解释我岂不是更难堪?生死事小,尊严事大。
  霍青桐与陈家洛初见,彼此有意,陈家洛看见女扮男装的李沅芷对霍青桐亲热,产生误会,霍青桐心中明白,却不直接说出:“你不要我跟你去救文四爷,为了甚么,我心中明白。你昨日见了那少年对待我的模样,便瞧我不起。这人是陆菲青陆老前辈的徒弟,是怎么样的人,你可以去问陆老前辈,瞧我是不是不知自重的女子!”说罢纵身上马,绝尘而去。
  尤三姐用了雌锋,隐约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希望湘莲看到并且承认自己的刚烈,若是知己,也能用雄锋殉情。奥赛罗明白自己错杀苔丝德蒙娜,即刻拔剑自刎。
  可惜湘莲终究是个没担待的,冤死了尤三姐,左不过是追认了尤三姐为妻,大哭一场,挥剑斩情,三姐香魂却已无踪。绿珠坠楼,石崇何尝相伴?虞姬饮剑,楚王何必追随?
  这样的男人……枉三姐送了命。
  三姐毕竟是个有胆识的女子,一旦到了太虚幻境,立刻转过念来,“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本是来自情天,为君折翼,奈何流水无情,落花也自无意,因此两无干涉。落得清净,前往情地去了。
   。。

自恋的水仙VS。自恋的孔雀
黛玉对自己的美貌和才华有非常的自恋,所谓“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林黛玉)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自恋忽而化为自怜:那黛玉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看了一回,那珠泪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罗帕。正是: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万历年间“影恋”冯小青,临池照影,揽镜自照,最后还请人画像,对着画像一恸而绝。可巧,纳西塞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跳下河去拥抱自己的影子,化为水仙。
  蓝妹妹具有天生的悲观主义素质,看到相聚,就想到离别,看到花开,就想到花谢。姹紫嫣红开遍,不是秉烛夜游,而是触物伤情,感伤生命的流逝,感伤自己的未来。“如花美眷”,下句就是“似水流年”,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就想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拜伦常常看见魅力的东西,就哭起来,感叹美妙的事物终会衰亡,中西同其一理。
  元春在宫中编次大观园题咏,忽然想起大观园的景致若是禁锁无人,岂不寥落寂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也敌不过似水流年,因美景思及佳人,想起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姐妹,为免“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命宝钗等一干姐妹并宝玉入园居住。
  细细追想元春,必因自己因皇家规范不能聚天伦之乐,终无意趣,而念及“禁约封锢”的大观园,感伤的法则,和拜伦与黛玉等。
  花之于黛玉,就是镜中的自我之于冯小青、水面的倒影之于纳西塞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以己观花,感叹春光将逝,落花飘零,以花观己,伤感红颜易老,弹指芳华,“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以己度花,感悟落花之哀,以花度己,伤怀知己难求。“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以我为花之知己,落花唯有我怜,以花为我之知己,葬花即是葬己。黛玉情情,葬花并非情于无情之花,而是情于有情之我。
  黛玉葬花,正是秉承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宗旨。屈原《离骚》以自恋始,以自怜为核心,以自我放逐为终。从自己是高阳帝的后裔,自己名正则、字灵均多好听,一直自恋到自己长得多漂亮,衣服用香草为佩,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