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1日早上,习惯性地上网浏览新闻,见到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头条赫然登着“太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初步证实有56人遇难”的红色标题。 因为常看新闻的缘故,面对频频发生的矿难及有关报道,总有一种难言的痛楚。以至于每次看完以后,基于各种触目惊心的事实,心中总会有不平之气,发誓下次不再看,到了下次,却又违背誓言,这次自是也不会例外。 虽然在浏览之前,我的坏习惯让我不由自主想当然地猜想,新闻的主旋律一定会围绕着领导们的反应神速、从容若定、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指挥为中心。我又往下猜想,接下来的一定会发出停业整顿、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深刻吸取经验教训诸如“铿锵”有力的指示。我还能够猜想,经验几十年如一日地吸取,煤矿的死亡率到了现在遥遥领先美国100倍(2004上半年我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2.96。也就是说,每生产百万吨煤炭,平均就有近3名矿工遇难,美国的煤炭百万吨死...
母亲同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相依为命。母亲是一所医院的医生,儿子在学校念书。 战争爆发了,接着列宁格勒被围。从表面上看来,母子俩的生活没有多大变化:儿子上学读书,母亲上班工作。 但后来,饥谨随着酷寒和敌人的炮击一起袭击了这座城市。人们羸弱不堪,开始想一切办法来寻找生路,其中也包括神奇的医学。 房屋管理员巴维尔·伊万诺维奇第一个来访母亲,他看守仅剩几家人住的似空非空的楼房。摆满家具和堆满各种财物的各个套间悄无人声,它们的主人有的死了,有的撤退了。 "请救救命吧,"巴维尔·伊万诺维奇恳求说,"您拿第三套间里的钢琴也好,拿第六套间里的细木做的穿衣镜也好,请给我一些药粉吧。我妻子的两腿肿得像电线杆一样无法走路啊。"...
视频片头语一:《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请听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视频片头语二: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
*《永不瞑目》海岩第1部分 一 谁都知道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的象征,可欧庆春虽然生在京城,却一直被那种鸽笼式的单元房圈到了二十多岁,从没住过一天胡同。单从这一点看,她的北京人的生活,也显得不那么正宗。她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从父亲那辈才迁进来的外地移民。 算上今天,她在这个招待所的阁楼上已呆了四天。透过这里的窗口,她第一次这样长久地,专注地凝视着一条典型的北京胡同,和在这胡同里来来往往的老北京人。和其他胡同不同的是,在鳞次栉比的传统四合院和它的破坏性变型——大杂院的夹缝中,这里居然还挤着一栋两层的老式西洋楼。那西洋楼斑驳的外观看上去像有上百年的历史,大概也是西方列强当年趾高气扬的一个物证。但现在,它以同样的陈旧,协调着周围低矮的平房那波浪般层层铺展的灰色房顶,竟使人感到一种建筑群落样式的丰富与色调的和谐。...
作者:退色的子弹:**正文 楔子陈沂生,男 23岁 山东省沂水县人,1976年11月入伍 祖父 ......农民,父......农民......连部文书李卫国接过陈沂生的履历看了看,问道:“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陈沂生黑黢黢的脸有些紫红了,搓搓手结结巴巴地问道:“那个......那个......如果光荣了的话,抚血金能......能给多少?”李卫国很为难,到底能给多少钱他也不清楚,为了不寒战友的心,此时又不能不回答这个问题,挠了挠头,嘴里只是嗫嚅地说出一句:“也许......也许能给不少咦!怎还没上战场你就想光荣了呢?别胡思乱想了,明天全连会餐,倒时你小子可得悠着点,别说胡话!”陈沂生点了点头,想要再问什么,琢磨了一下,摇摇头,带着一脸的失望,离开了连部.........
:**【悲情曹雪芹】 还好,已经有了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着手补偏救弊。徐淦生先生写了厚实的一部《悲情曹雪芹》。当然,具体到曹雪芹,因为其家族的原因,不得不卷入宫廷纷争,那是无法回避的。但徐淦生先生没有更多地去渲染这些,而是将这些当做铸造曹雪芹人格和才华的环境和氛围,较好地把握了处理的分寸。 在英才与磨难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到了今天这似乎也成了一个问题。据说比尔·盖茨等就没经历过什么磨难,照样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我这方面没研究,没有发言权。但我想,自古以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无不经受了诸多的磨难。比尔·盖茨等如果真像人们说的那样,估计也是历史的特例,我也愿意这样的特例在新世纪成为常例。可惜,到现在这个阶段,不论中外,我们看到的却是:只有经由磨难,才能使人更加透彻地理解人性的种种表现,更加切肤地理解社会的运转和变迁,并一定要不被磨平了、磨圆了,方可能脱颖而...
:**藏婚 作者:多吉卓嘎“卓嘎”是一个在藏东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父亲按照当地“兄弟共妻”的传统婚俗,把她嫁给了一家的兄弟五人。这种婚姻形式是:以长兄为家长,男人们做工挣钱,回来把钱交给共同的妻子保管;妻子管家做家务农活,养育的后代称家长为父。作为共同的妻子,卓嘎有义务让自己的五个男人们团结在一起,而她的身体和心灵也必须平分给几个男人。然而,在婚姻的“义务”背后,卓嘎内心里也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一 我看了一眼腕上的表,已经七点半了。这块表是上个月我满十八岁时,阿妈亲自给我戴上的。这块表在阿妈的箱底压了很多年,却从来没见她戴过。表壳过于大了些,表面还有很多细细的划痕,表带有些松,在我细细的手腕上可以转来转去,显然它不是一块女人戴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