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人说,汴梁城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城市,生活在东京汴梁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汴梁城里外有三层城墙。最里面的皇城,周长五里;外面一层是内城,城墙的周长扩大到了20里;最外面的一层叫新城,城墙长达48里又232歩。新城是汴梁最重要的防线,高度足有四丈,宽五丈九尺——换算成米的话,超过18米,这么巨大的一个防守面积,一旦发生战争,进攻者和防御者都会觉得蛋疼。 从内城的宣德门到外城的朱雀门之间的御街,宽度超过了300米,在政和之前,除了正中间的御道必须留给皇帝之外,御街的两侧允许普通百姓使用,在御街的边上摆摊,也不用担心城管突然出现掀掉你的摊子。政和年间,汴梁开始整顿市容市貌,御街上禁止摆摊,开始设立隔离带——朱漆杈子和黑漆杈子——朱漆杈子之间是御道,朱漆杈子之外、黑漆杈子之内是人行道,中间还有石条铺成的皇家水渠,水面上飘着密密叠叠的睡莲,渠边种满了花木。于是这时候的御街变...
书籍介绍: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总序(钱乘旦)钱乘旦 世界历史在今天的中国占据什么位置?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中国属于世界,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要了解世界,也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对中国更显得重要。世界历史对中国人来说,是他们了解和理解世界的一扇窗,也是他们走向世界的一个指路牌。然而在现实中,世界历史并没有起这样的作用,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还不够,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更加贫乏,这已经影响到改革开放、影响到中国发挥世界性的作用了。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不重视历史,尤其是不重视世界史,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许多方面取得进步,但在重视历史这一点上,却是退步了。中国本来有极好的历史传统,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文化,历史在中国话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这几十年里,历史却突然受到冷落,被很多人淡忘了,其中世界...
立志当兵 “会不会打台湾?” 在外地工作28年,终于落定浙江省的办公室后,杭州的熟人见面时总是将这样的问题丢给我。他们是把我当作战争问题专家,但我实在似被诘问的学生讷讷难以启齿。 “打不打得过台湾?台湾先发制人怎么办?” 这样的问题,又常常似一声突如其来的炸雷,令我发聋振聩! 从我有记忆之始,“解放台湾”,“统一全中国”这样的口号已经成为支撑我们精神生命一支最重要的血脉。 我是炮打金门的第二年出生的。母亲说,那一年很热,天气很热,我出生在大暑天,她身上长满了热疮;大陆社会的情绪也很热,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搞得热火朝天。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热点中的热点,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的大裁军,抗美援朝、炮打金门、中印边境战争、抗美援越、三支两军、珍宝岛事件、对越自卫还击战,始终是中国媒体的焦点,老百姓心目中最可爱的人,是每一个热血青年最想加入的热门行列...
她出生的那一年,恰逢宸妃病逝,那一日又逢松山大战大捷,皇阿玛大喜为她赐名建宁封为和硕公主。 额娘也由一个无名庶妃无意中成为宠妃。 只是皇阿玛驾崩后,额娘就不再回来,她成了庄妃的养女…… 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天的事,在梦中的时候特别的清晰,甚至每个人的神色她都能看见,但是醒来建宁就什么都忘记了…… 不过也不能怪建宁,因为那个时候她才三岁多。 她依稀记得,那是皇阿玛驾崩后的第三天,也可能是第四天,她刚醒来,揉揉眼睛,看到几日没有亲近的额娘,一下子扑到她怀里,奶声奶气的道:“额娘,建宁想额娘。”额娘从皇阿玛装殓入棺就一直在灵堂守夜。 她的额娘是奇垒氏,拥有极其冷漠却又美丽的容貌,听说这容貌让额娘成为自己部落的救星,一命换了上万人的性命。 额娘眼中这才露出些温和,道:“额娘也想建宁。”说着慢慢的摸着她的后背,问道:“建宁,还记得那晚你出去找虎斑的时候...
隆裕:南北对峙中的帝国女人(1)这是一位“处世无奇但率真”的帝国女人。她敢于冒着骂名、冒着屈辱地宣告亡国,以此了断了南北对峙。这对她来说,不仅仅是勇气,还是一种深怀母性之光的宽容。 1912年的焦点人物 1912年,是中国改朝换代,实行总统制的新纪年。 这一年年初,是历史上处于最为尴尬的年月:既是民国(元年),又是清朝(宣统三年)。 谁来打破这“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尴尬年月? 隆裕。 隆裕是当时的焦点人物。一个举国瞩望的人物。 隆裕太后(1868-1914),清末民初,光绪帝后。满洲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清芬,小名喜子、喜哥,桂祥的长女,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德宗光绪十五年)慈禧强制立为光绪帝皇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随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一同逃往西安。1902年初回北京。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立醇亲王载沣的3岁幼儿溥仪为皇帝,改年号为“宣统”,尊隆裕为...
总序 为了忘却的纪念一 美国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注1) 在一部电影中,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二战老兵们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 在参与编纂《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名录》工作中,我看到过一位志愿军战士,在牺牲前写给家人的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不怕无名,不求有闻于世,也无悔于葬身异国的山野。然而,我们害怕冷寂苦久后的遗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统一编制时,那些战功显赫的首任军长们,如今人们似乎都想不起他们的名字了。这不是我个人的猜想,而是我在许多刊物上见到的。比如,2002年,有一本发行量很大的传奇类期刊,发表了一篇《建国前后的军长》,里面的军长自然是建国时期的军长。通观全篇文章,首任军长占绝大多数,但却混杂了一些不是首任军长的军长。一些首任军长被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