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解读昆曲 《笛声何处》4月出版《笛声何处》了却十二年前一段缘 新京报讯(记者赵晨钰)继《文化苦旅》、《霜冷长河》之后,余秋雨系列文化散文家族再添生力军。他的关注昆曲艺术的新作《笛声何处》即将于4月下旬出版。 被称作“百戏之祖”、“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体制迷墙》作者:佚名第1节:序体制与人,人与体制--读熊丙奇《体制迷墙》陈丹青说它清楚,是因为其中搜罗列举了当今大学几乎所有层面的问题,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凡在职在校大学师生日常熟知的种种弊端、恶迹、丑行、怪现象,书中都有翔实的交代与评析。卷首那张妙不可言的《大学利益结构图》,更是当代教育研究的珍贵资料。说它糊涂,则书中的议论者虽然提呈了大学教育的症状与处方,可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是无解的、被悬置的--谁造成这一切?谁愿意出面辩护?谁承担责任?最后,谁能够改变局面--然而问题可能真是无解的,只能被悬置:在议论者口口声声的教育“体制”中,确实看不见“人”,即便当议论的内容几乎对准具体的“人”,焦距便会自动模糊、闪开,回向那作为全景观式的教育“体制”。...
作品:甘地自传 作者:[印度] 甘地 内容简介: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 也称作“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他说的“satyagraha”,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通过“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联邦,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联邦(因为“英”这个前缀于1946年没有了,变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英语译成soul force,意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 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作者:佚名第1节:写在前面的似乎那年是大二刚开始,同寝的兄弟突然跑来找我,“大为,我在报摊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一家新成立的杂志社招记者,不要求学历,不要求户口,也不要求经验。你不是总想当记者吗?去试试吧。”这对我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因此,当我跨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便深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那天起便树立了自己的从业目标:做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也因此,我随时、随地都会随心而发,向周围的人透露一个信息:我要当记者!只有让周围的亲友、同学、同事都知道你的明确目标时,他们才会有的放矢地向你提供奔向目标的机遇。所以,我的同学才会向我,而不是向别人,传递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招聘信息。...
作品:中华上下五千年 作者:曹余章 内容简介: 《上下五千年》按历史顺序编写,涉及的时间自远古至清朝鸦片战争前。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 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特别是经济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上下五千年》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不能代替历史教科书。...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作者:佚名第一部分:塑身篇第1节:让玩得起的企业磨炼他们让玩得起的企业先去磨炼他们吧郭先生,某房产置换公司总经理,主营业务有小型商品房开发、二手房交易等等,现有员工30多人。能采访到郭总实在是一种巧合。那天周末受朋友之邀到某茶楼喝茶,刚进电梯就听他正和旁边的一位讲:“不管怎样,我是不会再用刚毕业的大学生了!”眼见采访对象不期而遇,这么好的机会我自然是不能放过。郭总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说自己正窝了一肚子火,正要找人说说呢……我这人对文凭学历这套东西没有迷信,但也没有成见,用人基本是看他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说白了就是看你对公司能有什么贡献,能给我赚多少钱。所以招聘时我们的上限一般也定得比较低,来的人什么样的都会有。比较而言,大学生来应聘的人数最多,但实际招到的要比中专、高中生少。因为大学生们都想找好工作,他们的想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脱离得...
《考研》作者:佚名阿飞的故事文/谢丁阿飞是我的昵称。一1999年底的某一天,住在C市的一个简陋的两居室里的阿飞,做了一个决定。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他刚刚得到两个消息:第一,他没有考上C市公安局的公务员;第二,前几天还去上班的公司的老板携款潜逃了。在此之前,阿飞对考研一无所知。他大学毕业后呆在C市已经两年了,生活平静。两年之内,阿飞换了三个公司,两个酒吧。频繁的工作更迭对于阿飞的生活实际上没有任何影响,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着。如果说还有期待,阿飞希望出去旅游,但很可惜,除了去成都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他哪里都没去。窝在C市这个温暖而自闭的城市,阿飞的心里,应该是一抹泥土,湿湿的,粘稠得惊不起任何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