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封面人物,把历史串联好奇常常会是一扇窗户,推开它,可以看到遥远的历史景象。 2001年7月下旬,坐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我借出1927、1943年的《时代》周刊。从1923年《时代》创刊开始,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而且以人物为主。在这2年的刊物上,有2个中国人是封面人物:蒋介石出现在1927年,宋美龄出现在1943年。 翻阅时,我忽然有了一种好奇:从1923年到20世纪末,将近80年的时间里,到底有哪些中国人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这是一种本能的、职业的好奇。时间匆匆,我未来得及在国会图书馆求证这种好奇,只带回这2年的刊物上关于中国的报道的复印件。几个月后,同事袁晞送给我一本画册,顿时让我眼睛一亮:《历史的面孔——〈时代〉杂志的封面(1923—1994)》。这正是我想看到的!《时代》70年里的几千个封面悉数汇集,为历史好奇提供了最好线索。...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编选 文欢 主编历史不忍细看 序言历史的真实细微之处往往令人震惊。然而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历史往往是不可靠的,同时代人所写的历史尤其不可靠。胡适先生也曾有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历史就是一位任人梳妆打扮的小姑娘。不要说在专制的封建社会里,文网恢恢,动辄得咎,书写历史成了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因秉笔直书而遭遇血光之灾甚至祸及九族者不知凡几;就是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历史仍然充满了数不清的谜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史料的发现,有些谜团才陆续地得以解开。因此可以说,史家的任务就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构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接受的。这就要求,史家须摒弃功利,独立思考,严肃认真,不断地对历史进行追问。把那些或者是因为利诱和威胁,或者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者是因为偏见,或者是因为个人的感情和爱憎,或者是我们所无法知道的原因,而背离了真实的历史,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地去...
001 楔子《四诏之王》故事大背景请参看第一部《暴君·邪妃》楔子。 帮助大家了解剧情起因。 ````````````````````````````````````````````````````````````````````````````````````````````````` 蒙舍。曲府。 后院厢房珠帘半卷,春风中浮动着桃花的清香。桃花花瓣晶莹粉嫩,似少女的脸蛋,又散发着淡雅的香气。 一抹朝阳,满地花荫,帘外鸟语啁啾,更显得厅堂分外宁静。 垂髫丫头,正支着下巴坐在桌前,看着眼前昏昏欲睡的小姐。 “小姐……小姐……”丫头的声音极轻,想叫醒她,又怕真的叫醒她,最后黑溜溜的眼睛骨碌地转了转,无聊地打了个哈欠。...
引子引子 汽笛骤响,声音凌厉,隐有悲怆,且还接连不断,形成波浪状,刺人耳膜,在人的心房滚动震颤。伴着笛声,庞然大物划破水面,慢慢地向后移动,这是一艘客货混装轮船,船舷两侧印有“东山丸”,“丸”日本人称之为船,仅此便可表明它的归属国。 码头上送行的人,挥动手中的帽子、手帕,呼喊着,但声音被淹没在海浪中。当船头掉转过去,所有的惜别的之语,夹杂着哭喊声,都随风而去。 借着潮退,船加快了速度,岸边的一切,渐渐变得朦胧了。 甲板上,即将远行的人,怀着各异的心情,陆续地进入舱内,最后,只剩下一个姑娘,不,确切说是名少女,她年约十五六岁,其着装打扮,多少有点俗气,但一眼便可看出,出自于大户人家,至于相貌,无需过多描述,绝对是清纯中透着羞赧、含蓄,一种古典的美,抛开容貌不说,单就那匀称而又亭亭玉立的背影,任谁瞟过,免不了都要多看上几眼。...
自序仅以此篇献给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抗日、解放和保卫事业牺牲的无名烈士们。即便这些烈士们中有些曾为他们牺牲时的理想犹豫、彷徨过;或有些人曾经是占山为王被人称作匪类的勇士;有些曾经一时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灵魂,有些是被认作下九流的妓女、飞贼;有些只是为了得到那可怜赏银的无名敢死队。这全然不重要,需要很明确的下一个定义:在他们的身体死亡的同时,他们用自己的灵魂证明了,他们无愧于民族,更无愧于国家。 也许他们不曾想过,也许他们也想象不到21世纪的中国。中国确实强大了,确实富裕了。但是越来越多的英雄被人们遗忘,退出青史。作为80年代的一代,很少有人了解那屹立的无名英雄纪念碑不仅仅只代表了其浮雕上所刻绘的共产党人中那些无名的战士。...
目录目录 第一章 桑弧箕服,实亡周国。(周) 周宣王继位之后,民间传出了一则谣言:“桑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是,大街上卖桑木弓箭之人,即为灭亡周国之人。周宣王听到这则谣言之后,心里十分不安,他下令:一、不准传播谣言,有谣言惑众者,杀无赦!二,王国卫队,到大街上巡逻,但凡看到卖桑木弓的人,不管男女老少,皆“执而杀之”…… 第二章 始皇死而地分。(秦) 在秦王朝之前的诸侯分封制度,类于现在的邦联制度,由若干个小国,或者有一定国家权力的诸侯封地,组成一个相对松散的国家联合体。这种社会制度下,臣民思想上的自由度较高,利于开发民智、解放思想。中国远古时代的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产生于先秦的诸侯分封时代……...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苏东坡这首词是他47岁的时候在湖北黄州赤壁所写,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苏东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这么说。但他还是写了这首词,因为当他站在黄州赤壁岸边,看着那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水的时候,他没法不想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