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
|热度
93
|
文学
| 上传:
冬恋 |更新时间:2017-01-02
从前有个孩子,他从一位智慧的老人那里听说了礼物的故事,并渐渐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老人和孩子相识有一年多了,两人很喜欢在一起聊天。 有一天,老人对孩子说:“它之所以叫礼物,是因为在你能收到的所有礼物中,你会发现它是最珍贵的。” “为什么它这么珍贵呢?”孩子问。 老人解释说:“因为收到这个礼物之后,你会变得更快乐,无论每天做什么事,也都能做到更好。” “哇!”孩子兴奋地叫起来,虽然他并不完全明白老人地话。“我希望有一天会有人送我这样一个礼物,说不定那会是我的生日礼物。”...
花流年
|热度
228
|
文学
| 上传:
江暖 |更新时间:2017-01-02
:**《花流年》花流年 第一章我很注意,我的父辈们在讲起保和堂的时候,从来不用过去或者现在之类的有关时间概念的词语,我从他们郑重其事的言语及恭谨的神态中感觉到,保和堂的事就发生在昨天,或是今天上午,也许明天还有。我开始想不明白保和堂究竟离我们有多远?久而久之,我便有了混淆时间概念的毛病,这让我苦恼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走进了保和堂,亲眼看到了大老爷二老爷和大太太二太太,二太太是我非常渴望也必须要见的人,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人,情景比父辈们讲的更清晰些。梦醒之后,因保和堂产生的后遗症不治自愈,一切都变得释然。...
:** 《女聊斋志异》 (清) 古吴靓芬女 史贾茗 辑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清) 吴靓芬女 史贾茗辑 目录叙 卷一娥皇女英姜嫄红线西施郑旦卓文君王嫱薛瑶英隨风步非烟崔护妻梁夫人红拂崔莺莺王娇鸾章台柳桂华绿珠韦氏刘翠翠柳鸾英王琼奴虢国夫人莫邪李氏女西河少女木兰王长卿妻张从恩继室某氏开元宫人采娘黄道婆沈真真寇莱公妾曹大家王魁白老长谷慧儿陆氏女 卷二柯寿菊彩凤严武宓珠翠筠李老铁簪子鹿女泉榖於菟秦良玉荆茅玉桂查女陈恭人郭元振薛灵芸谢小娥李娃素娥蔡筝娘...
〓〓〓小凡制做〓〓〓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2005年02月16日15:03 作者:张东兴 来源:故事会 有对老夫妻,儿子在外地,每次打电话回家,老太太问儿子吃的啥,儿子总回答:“吃热狗。”老两口平时吃烙饼喝稀饭,这“热狗”是啥滋味,还真没吃过。于是,老太太就给了老头三十块钱,让他出去买俩热狗回来尝尝。 老头走到街上,没看到热狗,却看到有个小伙子在卖狗。这小伙子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看就是个白领,他卖狗的方法也和别人不一样,一定要狗看上了新主人,才谈价格,否则给多少钱都免谈。旁观者中有不少人觉得新鲜,想上去试试,可这狗脾气很大,对这些人一个也看不上,谁上来都汪汪乱叫,张嘴咬人。...
红袖
|热度
137
|
文学
| 上传:
车水马龙01 |更新时间:2017-01-02
:**《红袖》浮石引 子柳絮是上午九点钟左右被带走的。那天上午十点钟有场拍卖会,否则,柳絮还不会那么早去公司。她把宝马车泊好,刚走进写字楼的大堂,就有两个女人斜地里朝她靠了过来。她们一点也不起眼,如果不是她们的速度有点超常规,柳絮压根儿就不会意识到她们的存在。那两个人年龄相仿,大概都是四十来岁,高矮也都差不多,只是一个胖一个瘦一点儿。很多年以后,柳絮还会记得那个瘦一点的女人留给她的第一印象——看人的眼光冷冰冰的,嘴角却似有似无地向上翘着,绽出一朵菊花似的微笑,居然极其自然。她们一上来便像见到了亲姐妹似地一左一右地挽住了柳絮,问:“你是柳总吧,一诚拍卖公司的柳絮总经理,对吧?”...
近年来,建筑在中国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从4年前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到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国家体育馆),再到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新大楼,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给了国人一次又一次颠覆性的视觉冲击, 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论,这些争论在最近达到了高潮:6月初,4位院士集体上书总理,对目前的奥运场馆建设中存在的崇洋奢华、片面追求视觉冲击等问题进行了抨击,接着,戴高乐机场通道坍塌事件直接引发了高层对“鸟巢”的关注,而7月30日鸟巢的停工则引发了一场对国内建筑和城市规划弊端的大清算:片面求大、求洋、求新、求怪;建筑风格不协调,城市形象杂乱;旧城改造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风貌受到破坏...
阳光旖旎,繁华绮丽,一座现代化的时尚之都。 优雅干净的海滨大道旁,四季常青的绿色掩映之中,有一片充满异域风情的青瓦红顶的建筑群落,海盛律师事务所不显山不露水地坐落在这里。 情人节之后的一个日子,乍暖还寒的天气,一桩离婚官司找上了女律师叶如馨。 一个男人以妻子红杏出墙为由起诉离婚。被起诉的女人叫吴远虹,作为被告,她慕名找到在业内有着“离婚官司第一人”之称的叶如馨律师。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第一眼看到叶如馨,吴远虹不由睁大双眼,惊讶不已:“您,您真的是叶律师?”...
闲话中国人
|热度
143
|
文学
| 上传:
铲除不公 |更新时间:2017-01-01
第五卷 闲话中国人(前言 序 引言) 前言 流寇路线现在想来,我这一生,大约命中注定会有几次转型。第一次,是1965年高中毕业去新疆,从“学生娃娃”转变为“革命战士”。第二次,是十三年后,即1978年,由新疆考进武汉大学读研究生,从“革命文青”转变为“青年学人”。十四年后,即1992年,从武汉大学到了厦门大学。其结果,是从“传统学人”转变为“另类学人”。再过十三四年,即2005年到2006年,通过上“百家讲坛”,又毫无思想准备地,从“另类学人”变成了所谓“公众人物”。因此,我把出版《艺术人类学》,看作第二次转型的完成;而把调入厦大,看作第三次转型的开始。...
眼前这张照片里的人是一位青年女性,端庄典雅,充满活力,深邃的目光凝视着面前每一个望着她的人。(对不起,书上的照片我无法贴上来)她叫张纯如,美籍华裔女作家,1997年用英文写作出版了一本题名《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的书。该书以翔实的材料记述了68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种种惨绝人寰的罪行,曾被Bookman Review Syndicate评为当年最佳图书。 张纯如生于1968年,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受过很完备的西方现代教育。如果她象另外一些人,只把人生目标定位在个人的事业上,她会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记者、作家、史学家,她的个人家庭生活也会是十分幸福美满的。...
『状态:全本』『内容简介:摇荡的秋千关于周扬的随想1989年9月5日,是周扬的追悼会。那天,八宝山几乎成了一个社会舞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政见的人,对死者有着不同认识不同关系的人,都为同一个人默哀,虽然各自心情不同。在我的有限经历中,似乎还没有一个人的追悼会,能像他的追悼会这样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同时负载着众多难以解析』**章节内容开始-摇荡的秋千关于周扬的随想1989年9月5日,是周扬的追悼会。那天,八宝山几乎成了一个社会舞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政见的人,对死者有着不同认识不同关系的人,都为同一个人默哀,虽然各自心情不同。在我的有限经历中,似乎还没有一个人的追悼会,能像他的追悼会这样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同时负载着众多难以解析的矛盾。...
我猜:这还是一个孩子,大概她也只有十七或者十八岁。她一定是第一次独自乘火车,她的父母还很不放心。她一定是乐观且任性,偏选了一双拖鞋开始这也许漫长、也许短暂的行程。但不管怎样,我们只只是萍水相逢。 列车颠荡着向下开去,车上很安静,有间断的广播和音乐。这个夏日的午后,空气浓稠得像胶冻一样,让人疲乏无力。单一的隆隆声在脑海中如丝线般绵延不绝地扯过,也不知要走多久,更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常常是怀着这样一种近乎疲惫的情绪,任人推挤着,在单行线一样的人生轨迹上“勇往直前”,没有希望,更无所谓失望。我也幻想成为一个设计师或是厨师,更简单的,做个建筑工人,可那仅仅是幻想,因为我从来都没有看过这街上女孩子的漂亮衣服,炉台里跳动的火焰或是高楼上缠绕如蛛网的脚手架,我也仅仅是听说...
一诺千金
|热度
127
|
文学
| 上传:
闪啊闪 |更新时间:2017-01-01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跟着工作组去陕西出差,先到一个很偏远的镇,接 着坐汽车到村里。 开会时我负责照相,一群小孩子好奇地围着我。该换胶卷了,我随手把空胶 卷盒给旁边一个小孩子,她高兴极了,“谢谢姐姐!”其他孩子羡慕地围着看。 看到小孩儿喜欢,我又拆了个盒给另一个小孩儿,他兴奋得脸都红了。翻翻书包 找出两支圆珠笔分给孩子们,更多的孩子盼望地看着我的包,真后悔没多带两根。 我拉着一个穿红碎花小褂的女孩儿:“叫什么呀?”“小翠。”“有连环画没有?”...
一个夏日的傍晚,阳光很灿烂。 上网查了下天气预报,下午4点到6点间的降水率为10%。于是,我很放心地揣了钱包,赤手空拳去一个超市买东西。 不料走了一会儿,阳光如同爱伤感女子,渐渐地变得稀薄而暗淡。我有点后悔没有带伞。 四处寻摸,最后找了个商店的屋檐,躲在下边避雨。 这时,有四五个非常年轻的女孩子,有的顶着皮包,有的顶着杂志或报纸,叽叽喳喳地叫嚷着,也跑过来跟我挤在一起躲雨。 二十多分钟过去了,当雨变得平缓下来时,雨幕中出现了一对骑自行车的情侣。...
中国人的礼貌通常是和与之交往的对方的身份有关。人们对待家人、朋友或者同事等人通常会更有礼貌,但对饭店服务生一类的人,他们的态度就恶劣得多。“中国式礼貌”令我非常迷惑。 作为一个在中国的外国人,我很自然地跟这里的其他外国人有很多接触。他们当中既有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也有来这里进行短期旅游的。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不同,这些外国人和本土中国人对各种现象自然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来到这里,看到了真实的中国,无论眼前的世界是印证或者违背了他们的最初设想,他们通常都会感到非常吃惊。...
1胡 绳 文 集(1979—194)23胡绳文集1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的。这个命题恩格斯早就提出。他在187年给一位美国女士的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马恩全集》第36卷,第584页)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恩格斯,1894年为《资本论》第二卷作的序言,《马恩全集》第25卷,第17页)。...
看过上初中三年级的女儿的语文作业,我禁不住恼了——如今的一些教育内容,不是教导学生掌握知识、开启智慧之门,而简直就是搞歪门邪道,教人如何同垃圾知识搏斗。 口说无凭,让我从厚厚的题集中随手挑两个例子,有一道题还是某地的中考题: 其一,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生日书》,有这样一段文字:“而今桌上、几上、案上、床上满是书籍,却常读十不能记下四五,这全是年龄所致也。”出的题目是:这段话可以用一句俗语概括,这句俗语是什么?其中的两个字形相同音不同,请写出这句俗语。 其二, 《人类需要梦想者》一文讲述的是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不图私利的品德,其中有这样一段,美国记者到居里夫人实验室采访,居里夫人说出了世界上每一零星镭的所在地,记者问: “法国有多少呢?” “我的实验室只有一克。” “你只有一克吗?” “我,啊,我一点也没有。——。”题目要求从下面四句话中挑一句填人横线处。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