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红楼]重生贾母荣华录 >

第50章

[红楼]重生贾母荣华录-第50章

小说: [红楼]重生贾母荣华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甄宝玉大惊,却也知道分寸,并没贸然上前,“太太?”

王夫人抚着胸口,吩咐道:“去请老爷来。”

甄应嘉到来的时候,甄宝玉早跑得没了影儿,他径直进门,妻子青白的脸色让他一怔,“怎么了?”

王夫人没答话,其实她是忧心忡忡得不知如何开口了:她和甄应嘉也算夫妻相得,闲来无事常听丈夫说些官场轶事,自家金银的来路她也不是一概不知……

甄应嘉却比妻子镇定得多,看了女儿从东宫送出的消息,当机立断派心腹去给薛家送信儿。他有信心自保,至于薛家只希望他们别牵扯太深吧。

宝钗之父,昔年的薛家大公子,如今的薛家大老爷,当晚也得到了消息,他的无奈比畏惧要多得多:商人总是最好拿捏的,这便是他为何一力支持亲弟弟读书科举,又送女进宫的原因。

不过,圣上纵然动手,也是先清算那些协助忠义王私贩盐铁去关外的商家。薛家和这些人家生意往来并不算多……为了保险,还是把宝钗的婚事定下吧,西宁王府好歹也是个靠山。

四王八公之中,数荣府与北静王府最为显赫,荣府实力如今比北静王府还略胜半筹。可惜这两家甚至略次一等的宁府,薛家都攀不上。

而南安王府……连薛家大老爷都觉得这家**福不定,先是恭王、随后是二皇子,如今又紧跟忠顺王府,摇摆不定的人家如何让圣上信赖?他们只要下一回再稍晚上一步,就是万劫不复了。

因此能和一向稳健的西宁王府结亲,对薛家来说,真是意外之喜。

话说,西宁王和他的宠妾自然也有所图,宝钗乃是太子妃跟前女官,能和东宫拉上关系才是西宁王府的真正目的,其次……宝钗有份异常丰厚的嫁妆。

西宁王的次子又是庶子,又是续弦,能有这样的妻子已经很是实惠了。

西宁王府虽然说不上多风光,但毕竟接触得到中枢,不是什么惊弓之鸟,他们可不觉得圣上会把薛家如何,因为薛家压根还不值得圣上留心啊……

于是在两家“心照不宣”之下,只等西宁王这位次子从前线归来,宝钗离宫,就可成就一段好姻缘了。

听说从嫁给薛二老爷的侄女儿口中得知,西宁王府要与薛家结亲,史令仪忽然发觉,她连宝钗的长相都记不太清楚了。嫁入西宁王府也算得偿所愿了,史令仪也看出侄女儿的心思,笑眯眯地看向侄女儿,“蝌儿,宝琴也长大啦。什么时候出门,你去问敏儿,既然你叫我一声婶子,就不必那么生分。”

薛蝌和宝琴的父亲品级不高,单靠自家去相看,恐怕见不到什么好人家的姑娘和公子,但若是跟堂妹贾敏一起出入,可就不同了。

固然林海品级也不太高,可却能在宫中行走,贾敏又是荣国公的唯一的女儿,惯会做人,京里不少人家邀请她,只要肯出席就是座上宾。

心满意足的侄女儿告辞,没过一会儿,贾代善也回到荣禧堂。

史令仪亲自端茶,放进丈夫手中。都是老夫老妻,贾代善在接茶时还要轻抠两下媳妇的手背……

史令仪含笑问道:“又有什么喜事儿啦?老爷兴致这么高。”

贾代善言简意赅,“忠义王快不行了,忠顺王世子立大功了。”

史令仪笑道:“这可真是好事儿。”

忠义王死了,西北战事也就要告一段落,赦儿和冯家那小家伙捞足了功勋,也就要回京了;而忠顺王世子以前也曾和忠义王府有些往来,这回“大义灭亲”之后究竟算功劳还是苦劳,就得看圣上心意了。

贾代善道:“我猜,忠顺王世子归来,他家准会体面上好一阵子,咱家却要不温不火了。”

史令仪抬手往西南指了指,“为了他们?”

贾代善低声道:“忠顺王府可是两头通吃。”

后边半句史令仪默契地补上了,“不然收买那么多将兵的银钱哪里来呀。”顿了顿,她附在丈夫耳边问道,“圣上知道?”

贾代善毫不含糊,“圣上圣明。”

圣上果然知道。

史令仪一琢磨:忠顺王根基就在北疆大军,圣上手头有二十万精锐禁军也并不惧怕,只是盘踞西北多年的忠义王倒了,马上再跟忠顺王打一场……估计国库吃不消。

另外,北狄始终虎视眈眈,动了北疆大军,北狄骑兵趁火打劫,西南两位王爷万一再见机行事……

虽然史令仪觉得,忠顺王府肯定斗不过连丈夫贾代善都赞不绝口的圣上,但这代价未免太大了。和忠顺王府正面作战,领兵大将八成还是贾代善。

丈夫的身体这些年保养得极好,但每逢秋冬还是要犯病,腰身之下颇觉麻木,史令仪坚信,再带兵前往苦寒的北疆,若是不能速战速决,那她的丈夫……即使活着回来怕也撑不了几年了。

史令仪思及此处,抬手便搂住了丈夫的肩膀,却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

贾代善拍拍妻子的手背,“放心。除非打到京郊,不然我不会请缨。平白遭人猜忌又是何苦呢。”

话说回来,忠顺王府,尤其是忠顺王世子那可是必须“上进”:他害过先皇后的娘家,等于得罪了太子;他挑唆过二皇子,害得二皇子被俘,等于得罪了二皇子生母的娘家;兼之自家中饱私囊的时候,没什么计较,各家都掺合了一两下,如今有大功劳在身,圣上不会随意发作,但今后呢,谁说得准?

这会儿三皇子与四皇子竟然不约而同地找了上来:这哥俩知道单打独斗都不是太子的对手,便暂且联合起来,他俩还同时看中了鬼主意最多的忠顺王世子。

忠顺王世子也没让他俩失望,前线百忙之中也不耽误出个不错的主意:请陛下立后。

当然,他的意思可绝不是让三皇子或是四皇子的母妃跳出来争取后位,虽然这二位的母族也的确有些分量

实际上,这两位皇子以及他们的母族都打着黄雀在后的主意,他们便觉得该找个“妙人”先说服太后,至少打个招呼也好。

于是太后便在和老姐妹说话时,听到了这么一句话“后宫亦不可一日无主”。太后没立即回答,却笑得意味深长。

却说皇后虽然故去,娘家也不剩什么能人,但总归还是有人做官,也有人能见到太子。

于是太子妃惊讶地看见归来的丈夫一张面无表情的脸瞬间变得怒气冲冲,“您这是……想砸东西了?”

费家可是货真价实的世家,朝上有什么动静能轻易瞒得住他们?再说请圣上立后之事又不算隐秘。

太子看着还在坐月子的妻子,深吸口气,“忍了!”

太子妃心道:您不能忍啊,您该去太后和圣上那儿委屈一番啊……

而荣府里史令仪也在和丈夫闲聊,说的正是立后一事。

贾代善地位超然,眼光犀利,哪里不知道幕后人?“两位皇子怕是要白忙活一场。”

史令仪闻言便比了个“二”的手势,“是她?”

贾代善点了点头。



、第55章


皇后没了;太后跟前少了儿媳妇解颐,二皇子的生母淑妃见状便记在心里;面君时委婉地提醒了几句。之后一二品的内命妇,尤其是太后同辈的老太妃们便不时往宫中坐一坐,再陪太后聊一聊。

话说本朝皇后之下;乃是贵淑德贤四妃;也有得宠出身或是生育有功而得以封妃,只是这个妃有些类似杂号将军;论尊贵、荣宠和份例都不能与四妃相比。

三皇子与四皇子之母也比较得宠;可进宫多年也只是“杂号妃”,相较之下;二皇子之母也只生育了这一个孩子,便晋封淑妃;即使二皇子被俘后狼狈回京,淑妃也没受什么冷遇,还能继续执掌宫务,足见圣上对她的看重。

按照史令仪的理解,迈上四妃这一步,在圣上心里可就不止是宠爱,而是多了几分敬意了。你说一个女人在宫中如何赢得圣上的敬意?靠品德或者才能,又或者兼而有之呗。

三皇子与四皇子之母光想着旁敲侧击,拉些有分量的宗室和官员上表……这念头准要落空:皇后去了不过一年,一群“侍妾”倒想着子以母贵母以子贵,逼着圣上给她们中的一个扶正,注定自吞苦果。

这阵子,史令仪为嫂子史氏服小功,因此京中应酬宴饮能推就推了,而宴席说笑之间诰命夫人们的烦恼还是亲闺女贾敏带回来说给她取乐的。

说完,贾敏也不忘抱怨一两句,“两家人扯着老太妃王妃们没完没了,”又轻声道,“还问了黛玉的年纪。”

史令仪不以为然地笑了笑,“黛玉才十二,说亲未免太急了。”

如今黛玉依然跟着年纪相仿表姐们以及宝玉一起读书,而林海与贾敏的两个儿子因为年纪差得多,家里另请了个秀才坐馆,给孩子们启蒙暂且不用找举人和进士当先生——荣府的孩子们自小读书都在一处,只是到了十一二岁男孩们要开始学写八股,才和姐妹以及年纪更小的弟弟们分开读书。当然,宝玉便是那个例外。

而这群表哥表姐之中,两个表姐贾瑗和贾瑛,虽然还都没换庚帖,但亲事已定;贾琏与贾珠两个哥哥比黛玉大上五六岁,凡事儿只有谦让和照顾的道理,能陪着黛玉嬉笑怒骂的也只有宝玉一人。

宝玉黛玉这辈子依旧亲厚,时常相伴,吟诗弹琴唱和不断,可无论是王咨还是贾敏都没动过什么“亲上加亲”的念头:黛玉这一世父母双全,下面还有两个聒噪又可爱的弟弟,宝玉也不是闲散五品官的次子,宝玉因此对黛玉少了一份怜爱,而黛玉对宝玉也少了前世的执着。

两人仍然称得上青梅竹马,可多少缺了耳鬓厮磨的时光,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也就说不上了。

可在史令仪看来,这才是两全其美之道:宝玉立志做个富贵闲人、逍遥才子,这副懒散自在的性子如何入得翰林学士林海之眼?丈夫贾代善可还亲口跟她说过,女婿林海乃是宰辅之才。对王咨来说,给小儿子迎娶世家嫡长女,这又算是什么良配?

显然贾敏也真没考虑过宝玉,“我也不急,”说着挽住母亲的胳膊,“娘最疼我了,给我吃个定心丸。”

史令仪笑道:“咱家如今可不比你那会儿了,当时不能惹祸上身才匆匆让你出阁。”她不由叹了一句,“每每说起这个,你父亲还说当时胆子太小,害你嫁得早了。”

贾敏一撇嘴,这话也只能背地里念叨念叨:谁让先帝对武将猜忌防备得太不一般?爹爹兵权交得早,虽是得了禁军统领之职,可不也是困在京城先帝眼皮子底下好监视的意思?换了今上登基,自家日子一下了松快不少——行事倒是一如既往的收敛谦和,心上却一下子少了个桎梏。

于是她道:“那女儿可得留玉儿多孝敬一阵儿。”

纵然敏儿浑身都是心眼儿,史令仪该嘱咐的还是得说,“勋贵之后……暂且别搭理。”

话说隔壁宁府儿孙得给史氏守孝,倒是省事儿又省心了。

四王八公之中,荣府和北静王府如今算得上一条心,南安王跟荣府也和睦不起来了,至于其他几家的小公子们,尤其是庶出的那些,没事儿经常凑在一块儿喝酒取乐请戏子,酒热正酣之后述说自家怎么郁郁不得志,圣上不识货之类的……最后再来个无遮大会……

也就是圣上宽宏,换句话说,实在是看不上这群连抱怨不满都闹不出新花样的蠢货们。

而这辈子,史令仪也有底气冷嘲热讽一番:前世宁府的珍哥儿不仅是其中之一,还经常邀请他们到宁府胡闹。

这一世,珍哥儿依旧受过这群人的拉拢,不过亲祖父健在,更有前途可期的宁府二少爷毫不犹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