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妆-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入大牢到这几日在府衙里生活,江谦看得明白,常郁昀待梁师爷远不如待仇师爷和毕师爷亲近,见梁师爷示好,他很清楚对方的心思,因而更加注意着不吐露一丁半点的讯息。
梁师爷见江谦说话与打太极一般,好在江谦也没有露出不想和他往来的意思,他咬咬牙,想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左右闲着也是闲着,先拉拢一番也是不错的。
后院里,楚维琳问着陶家的案子。
常郁昀慢条细理喝了一碗肉丸汤,道:“明日便审了,只是有几桩案子,到底是时间久了,证据欠缺些,至于那些人证物证俱在的,倒要方便。”
楚维琳颔首,官府审案,是讲究证据不假,但像陶家这样的,手上犯得案子太多了,民心早就有了偏向,就算没有铁证,一样也能处置了的。
“我想着,再拖两三日,明州那里的消息就传来了。”楚维琳道。
金州城里,如今是不晓得乌礼明和陶家的关系,可等乌礼明下了大牢,这些罪名大告天下,百姓们也就知道了。
明州出事在前,金州陶家开审在后,指不定就有人说常郁昀欺软怕硬,要等陶家的靠山倒了再审。反正陶家都是救不活了的,不如早些断了案子,免得平白惹几句闲话。
第三百零九章 官司(十三)
补更完成~
………………………………………………………………
楚维琳一心为常郁昀考量,常郁昀心知肚明,亦觉得心中暖洋洋的。
用了晚饭,夫妻两人便在府衙后院的小花园里散步消食。
楚维琳低声与常郁昀笑语,道:“这几日,京里的书信也该到了。我一直盼着呢。”
能叫楚维琳翘首以盼的自然是楚家的家书。
算起来九月时,楚维琬就该临盆了,已经有一个儿子在膝下,楚维琬自个儿都说过,这胎无论男女,都是众人盼着的。
等孩子落了地,家里自会写信给她。
“总归就是这些日子了。”常郁昀见她兴致高,两人又絮絮说了些家里事体,最后又把话题转回到了年礼上。
夫妻两人是头一回不回京过年,但礼仪规矩上少不得,加之路途遥远,北方河道冰冻早,若是拖得迟了,只怕这年礼不能在腊月里抵京了。
楚维琳也琢磨着这些事情,内院里的事体,常郁昀都叫她一手拿捏,从不会置喙,也不爱指手画脚,完全信赖她的决定,因而道:“那我这两日就备好礼单,到时候你看一眼,若没有问题,就置办下去。”
常郁昀颔首,他晓得楚维琳是个周全的性子,一般都不会出纰漏,他几乎就是眼一看而已。
年礼不仅仅是送去京城里的,岭西的陈家那儿也少不了。
从前在府里时,陈家那儿的年礼是一并准备了的,不用他们夫妻单独置办,但如今来了金州。等于是夫妻两人独开了一院,做为常郁暖的嫡亲兄嫂,自然是不能少的。
第二日上午,楚维琳就和两位妈妈一道琢磨年礼。
不外乎布料、器皿、土仪,还有好运输储存的食物。
金州也没什么特产,只有药材好些,楚维琳不懂岐黄。便请了江谦来给她出主意。
霖哥儿见了江谦就来劲了。抱着舅公的脖子不肯撒手,江谦喜滋滋亲了他几口,这才把注意力挪到了年礼单子上来。
看着那絮絮写了不少品类的单子。江谦的心一沉,道:“不知不觉,又到了要过年的时候了。你舅母那里,大概也在备年礼呢。”
从海州来金州数月。江谦怕家里担心,捎过家书回去。尤其是见到常郁昀和楚维琳之后,心中踏实许多,自然会告诉家里,叫他们也安心。可毕竟已经秋末,想起两地路程,他叹了口气。道:“过几日,等案子结了。我也要启程回海州去了,不能让你舅母带着孩子单独在家里过年。”
楚维琳并不意外,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她这些时日与江谦相处愉快,不由就有些不舍,道:“舅父回海州去了,我们不知道何时还能再见。您是见过霖哥儿了,我肚子里的这一个……”
见楚维琳垂眸望着隆起的肚子,江谦笑着道:“你这孩子啊。说起来,若不是这回见到了我,你也有好些年没见过外祖家的人了。乾州虽远,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若将来得了机会,带上两个小的,去乾州看望你外祖父与外祖母,从前是最疼爱你的母亲的,若见了你,必定高兴。”
楚维琳闻言,觉得这主意也很好,前世时没有和外祖家的人亲近过,这一世重来,遇见了江谦,才恍然大悟自己还有这么一群亲人,而他们中有不少人是会真心对待她的,这让她亦是感激亦是期盼,不由连连点头。
两人说起了药材,江谦懂行,说了几味药,道:“这些都是家中常备的,虽然别处也有产出,但比不得金州这儿的好些,你可以采买一些送去京里。”
楚维琳一一记下,又说起金州的土仪,腌制的猪腿易保存,运去了京城也不会坏,切了炖蛋也好,入汤也好,味道都不错,从前涂氏送入过京城,老祖宗尝过之后,还是挺喜欢的。
商量完了年礼,楚维琳见时辰不早了,便开口留江谦一道用饭。
江谦笑着应了。
常郁昀比平日里回来的晚了一刻钟,手中捏着一封信,与江谦行礼之后,递给了楚维琳:“你昨儿个还说起,今天就到了。”
楚维琳惊喜,接过来一看,是楚伦煜寄来的。
小心翼翼拆开了信封,取出信纸看到那熟悉的字,楚维琳不由勾起了唇角。
目光落在那“维琳吾儿”的开篇上,楚维琳闪过一个念头,转头看向常郁昀,道:“你回来晚了,是在等这信?”
若是白日里就收到了,常郁昀知道楚维琳盼着,早就使人送往内院来了,而此刻由他亲手带回来,只怕是才刚刚到的吧。
常郁昀没有否认,坐下来道:“听说今日会有一批信笺到达驿馆,我就使人留心着,这不,一道就给你拿回来了。”
楚维琳笑意更浓,嘴角高高扬着,心情极好。
江谦在一旁瞧见他们夫妻相处,心中不由更加思念在海州的妻子,愈发坚定了这几日就启程的心思。
楚维琳一页页翻看,除了父亲的叮嘱劝导之外,也说了不少事体。
楚维琬九月初时生了一个女儿,对于男女,崇王府里都是欢喜的,洗三的时候热热闹闹的,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将来的小郡主会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尤其是崇王妃欢喜得不行,她自己只生养了一个儿子,府里没有姑娘家,如今添了一个孙女儿,可比抱着孙儿都高兴。
那股子喜悦之情,透过楚伦煜的笔触,楚维琳能够想象得到,晓得她们母女平安,楚维琳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再往后,又说了楚维瑷。
楚维瑷已经过了定礼了,男方是何氏娘家嫂嫂的一个侄儿,这两个表兄妹幼年时也打过照面,只是楚维瑷当时性子软弱。不怎么起眼,这两年瞧着楚维瑷是越发聪颖可人了,那边就让何氏的嫂嫂来探了探口风。
何氏正为楚维瑷的婚事发愁,见对方门当户对的,那少年人也是模样清俊,在京中风评不错,和楚证赋与章老太太商议了之后。便点头应允了这门亲事。
因着楚维瑷年纪不算小了。便没有一拖再拖,很快过了定礼,等着明年春天里出阁。
自打楚维瑷转了性子之后。楚维琳与她也能说到一块去了,见她定了大事,便想着挑些添妆的东西随着年礼一道送到京城里去,也算是道贺了。
而信中最让楚维琳惊喜的是楚维琮。
楚维琮在念书一事上不比常郁昀有天分。但他格外认真好学,楚维琳听楚证赋说起过。想让楚维琮多沉淀两年,再走科举的路子。
这一回,也是楚证赋提出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男孩儿的见识决不能只在学堂里,更应该脚踏实地,多开阔眼界。
楚证赋自己除了借口病重不肯任那粮草押运的官之外。算得上一生官路平顺,除去庶子楚伦栩未走仕途。两个嫡子如今的位置倒也能叫他满意,而孙子辈里,楚维琮年纪最长,也最有读书的模样,让楚证赋寄予颇多。
重阳节时,楚证赋和曾经的同僚好友聊起了子孙们的教养问题,一群老太爷们一致认同要让孩子们多些眼界,回来后就和楚伦煜商议,等明年开了唇,让楚维琮与几个年纪相仿的一道,去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往后科考时,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是言之有物,而非一味地逞嘴上功夫。
楚伦煜担心楚维琮年纪尚小,有些犹豫,叫楚证赋一语惊醒。
楚证赋说:“十五岁了,哪里还小,你自个儿十五岁的时候都娶媳妇了!再不出去见见世面,等说了亲娶回来了,难道要抛下新婚妻子去四处游历吗?”
别说是十五岁,便是五十五岁了,在父母眼中,也依旧是小孩子。
可楚证赋这么一说,楚伦煜哪里还有话说,自然是点头应下。
楚证赋在江南多年,心底里也喜欢江南风貌,又有两个孙女在这儿,便让楚维琮一定要往绍城与金州一趟。
楚维琳估摸着开春后楚维琮启程的时间,他们游学不是赶路,一路走走停停,也要三五个月,差不多是明年入夏时到江南,这么一算,楚维琳不由期待起来。
把信上的内容告诉了常郁昀和江谦,楚维琳问道:“父亲说,弟弟是和周家的两兄弟一道游学,这周家是哪家?”
常郁昀顺着楚维琳的青葱手指看了一眼信上的名字,思索了一番,道:“可能是从前的舒州知州周淮周大人府中吧。”
舒州不是金州这种小地方,是不输明州的富饶之地,周淮大人在舒州任职多年,直到去年才告老回到京城。周家不是什么世家,周淮大人的这个知州已经是几代之中最最荣耀了的,可周家是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人家,风气好,规矩重,教养出来的子弟人缘也都不错。
听常郁昀如此介绍,楚维琳亦放下心来,转念一想,若那周家风气不正,楚证赋又怎么会让楚维琮与他家的子弟一道呢。
“明年夏天时啊……”楚维琳笑着道,“恨不能一转眼就到了。”
见江谦亦笑了,楚维琳思索了一番,道:“舅父,等弟弟到金州之后,若他们还打算往南走,我让他去海州寻您和舅母。”
江谦连声说好,这个外甥儿,他也是数年未见,一定比小时候更加出色了吧。
“舅父打算回海州了?”常郁昀听出他们话里的意思,问了一句。
楚维琳颔首答道:“下午时正说起,快过年了,舅父打算回去了。”
常郁昀眉头稍稍一皱,话到嘴边滚了一圈,决定还是先和楚维琳商量好了再说。
楚维琳见他神色微变,不知何意,便问:“可是今日前头案子不顺利?”
“陶家的案子,没有什么波折。”常郁昀示意楚维琳宽心,道,“证据确凿的,都已经判了,有些这证据缺了些的,就再压一两日。今日审了的都还牵扯不了整个陶家,但我寻思着,等乌礼明被抓了,陶家也就该抄没了。”
江谦一听这个结果,虽然心中知道会如此,多少也有些唏嘘,叹息道:“原本也就是因为永记药行的事儿,到最后却牵扯上整个陶家,哎……”
楚维琳劝解道:“舅父莫要觉得陶家是受了牵连的,若只是永记的事情,陶家也不会如此下场,实在是他们投错了靠山,乌礼明要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