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重活传说 >

第187章

重活传说-第187章

小说: 重活传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一句为千红一哭,为万yàn同悲,同志,你实在是了不起,能用两个词说出的姑娘此刻看向陈浩的眼神多了一丝崇拜,在她眼里,不速之客的陈浩已成为她的知音。物质缺乏的年代神食粮也同样缺乏。尤其是乡下,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知音就像找五条tuǐ的蛤蟆一样,太难求。
    陈浩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有姑娘认同了他,他才能听到真话。否则,他闲的没事干跑到乡下来对,难道是来泡妞?
    “其实辞》也可以联想到人身上,黛yù尽管寄人篱下,最起码还能填饱肚子做些诗词。可有些农民辛辛苦苦地种粮,到头来或许还填不饱肚子,甚至大年三十还揭不开锅。”
    “你说的太对了,像我们村里就有些人在大年三十没吃的,跑到我家借粮食。村前那条路,镇里前几年说修,可修了几年也没修起来。还是村里人自己出工出力才铺上石子路。”姑娘一说起村里的事,有点刹不住嘴,见到陈浩听的tǐng有兴致,不由地笑道:“同志,你是下来采风的吧,一看你那样就像个大作家。”
    在后面的艾解放听到姑娘的话后,差点笑出声。他急忙走出房间,在外面捂着肚子痛笑了一回。他掏出烟点上,狠狠地吸一口。
    唠嗑原来也能搞得如此高雅”
    '。。'
    。。
    
第二百三十六章 暗访
    第二百三十六章暗访
    正所谓大千世界,有因有果。wWw、陈浩因身体机能的改善,肤sè要比劳作的男人白一点。又因为读书多的缘故,身上有种一般人模仿不来的知识分子气质。兼之他一上来又背了一段普通nv人都鲜少有人费工夫背这玩意,更何况男人。所以,姑娘把他看成文学青年也不算离谱。
    陈浩见到艾解放跑出去,知道他有些忍俊不禁,自己又何尝不在肚里笑喷了。作家,承载他前世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没想到今世竟然被人误会成作家。当然,这个身份对他来讲实在是太合适,姑娘和他谈话也不会有任何禁区。想到这,他不答反问。
    “你怎么知道?”
    姑娘听到眼睛不由地一亮,语气中含有无限的羡慕。“你们这类人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气质,一看就知道。”
    面对姑娘自信而得意的神情,陈浩心道:“这是你自己想的,我可没承认呦。”嘴里却道:“我现在需要一些农村生活的素材,尤其是发生在村里的真人真事,你能给我提供一些吗?”
    “当然可以,你想要哪方面的?只要我知道我一定会说。”姑娘看起来极愿意帮陈浩的忙。其实,从她满嘴的“我”,也能看出她是个文化人。
    “比如刚才你说的修路,还有村里最近发生什么怪事之类的题材,全是我想要的。”
    “好,我先说修路。我们这个村属于山区,以前根本没有这条石子路,弯曲的xiǎo道都是祖辈人用脚踩出来。解放后,当时的人民公社感觉村民们进出极不方便,便在六十年代初铺了条石子路,一直通到镇上。这条路据老人们讲是当时全乡镇最漂亮的路,一共修了一年多的时间,村里有很多老人都参加了当时的修路。文革期间,人们全忙着闹**,这条路也破败起来。有一年发大水,把路冲断了好几节。八零年,镇领导提出要把这条路补补。那时我刚上高二,记得我爸他们非常高兴,召开村委会时商议把这条路修成水泥路,这样就不怕大雨。我爸为此多次跑到镇里找镇领导,向他们提出修水泥路的要求。镇领导也同意修水泥路,但说镇上没钱,想修水泥路需要向信用社借钱。镇里本着谁借谁用的原则,用我们村的名义向信用社借钱。本以为这条路马上就能变成水泥路,谁知道一直到我高中毕业也没动静。一到下雨天,村里人根本出不去。去年,镇里要求村里出劳力,镇里出钱把这条路修成现在这样。水泥路,自从吴勇和几个干部吵过架后就再没听提起过。”
    为了配合姑娘的采风之说,陈浩特地拿着本子记。听到吴勇,他不动声sè地问道:“吴勇是干什么的?难道是镇里干部。”
    姑娘笑道:“你们这些作家想象力也真够丰富,吴勇不是镇干部,他是我们村的会计。不过,这人这两天不见了,今早有公安局的人跑来调查他的情况。”
    “哦,还有这种事。你知道吴勇的情况吗?”陈浩很是适当地表现出他的好奇心。
    “我不是太了解,他不是我们村里的人。有次我爸喝醉了酒在家里说他以前在镇政fǔ工作,和现任的镇长关系不错。因为犯了生活上的错误,被镇里下派到我们村里当会计。第二天我再问吴勇的事情,被我爸骂了一顿,说我xiǎo孩子家家,不要打听打人的事。他的事我只知道这么多,别的不清楚。”姑娘说到这,还显得有些后怕,看来他父亲当时的言行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陈浩见到姑娘不再愿意谈论这个话题,重新再起话头。“你们村里还修建过什么项目吗?”
    “项目?”姑娘偏着脑袋仔细地想着,突然间像是想起一件事,拉着陈浩往外走。道:“八一年底,镇里派一些干部去肃县学习养殖技术,我父亲和两个村干部回来后说镇里决定让村里按陈家村的方法集中养猪,结果,猪圈盖成了,猪却被杀了招待前来视察的上级领导。你看,那就是当时盖得猪圈。”
    顺着姑娘的手,陈浩看见村委会后面有一溜用土坯垒砌的墙,只是,此刻本该养猪的猪圈大部分已倒坍。
    “还有那边的一排房子,听说镇里打算建个jī场。房子建好了,也买了一些jī仔,结果来了一场jī瘟,养的jī全死了,埋在地下被有些村民挖出来煮熟了吃,jī场也再没养jī。”
    听到这,陈浩感觉很无奈。得病死了的牲畜根本不能吃,可不要说现在,在二十一世纪的农村还有人把得病的牲畜偷回家吃,甚至还有人专mén从下面收这些病死的牲畜,通过特殊的渠道在市场上面,赚取高额的利润。
    令人揪心的二十一世纪食品安全问题。
    当然,陈浩现在顾不上担忧以后的事情。他看完猪圈后,问道:“当时的猪是买的?”
    “哪有钱买,那些猪都是村里人家养的,镇领导说要像陈家村一样发展村办企业,把村里所有的猪都集中起来养。为此,村委会还给各家打了张白条,我家还有一张。猪收拢后,镇领导还请县里领导前来视察,当时李和平县长还来村里为猪场剪彩,猪场建成后,镇领导隔段时间就请来上级领导视察,逢年过节还要到村里拿猪ròu送礼,不但是我们村,其他村里也差不多都是这种情况。村里总共二十多头猪,就这样叫招待没了。”姑娘说到这,神sè很是不忿。
    “这样的事情村里没人反映?”
    “这里天高皇帝远,镇领导就是这里的土皇帝。有个村民去县里反映,结果不出三天,这个村民家里来了一堆镇里工作人员,说是要他缴纳清以往的三提留五统筹,硬是bī得这个村民在村里呆不下去,听说跑到南方去了。现在这家村民家里的老xiǎo全靠他妻子养活,生活过的就像你说的一样,有时候锅都揭不开。”
    “能带我去看看吗?”
    “当然可以,大作家,请吧。”
    姑娘还真言而有信,听到陈浩的要求毫无迟疑之sè,带着他走向她所说的那户人家。
    跟在后面的艾解放暗自佩服陈浩的手段,像他们工作组,下到乡镇往往被乡镇领导或是村干部们牵着鼻子走。要么村民见到他们这些外人心里有顾虑,不敢说出实情。哪像陈浩这样,不显山lù水便得到第一手资料。
    陈浩跟着姑娘走进一个低矮的院落,房子倒还算是凑合,只是东墙角被挖去一大块,看上去甚是匝眼。屋檐下吊着些晒干的y窗户被破败不堪的布帘从外面封住。
    大西北的冬天很冷,尤其是西北风嗖嗖地往屋里钻,大部分人家会用塑料或是布帘从外面包住窗户,保温。但像这家在大中午还遮布帘的情况不多见,陈浩知道只有三种原因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是这家人懒,嫌掀布帘费事。要么就是这家缺取暖的柴火或是煤块,第三种则是这家有病人,怕冷。
    当然,第一种情况他很快就排除掉,院子里被打理的井然有序的人家不可能是懒人。
    姑娘一进院子便高声喊起来:“嫂子在家吗?”
    上面满是补丁的布帘被掀开,一位不满三十的nv人头从里面探出来。见到姑娘,笑着说道:“大学生回来了,快进来。”
    八十年代,村里能有人念完高中都是倍有面子,大学生更是凤máo麟角,在村里是特别受人尊敬。大嫂喊姑娘为大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尊敬。
    随即,她说出一句让两人意想不到的话,让姑娘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冲上去捂住嫂子的嘴,生怕她再说出什么不合时宜的话。
    “你男人长的真俊。”
    陈浩心里直叹这位大嫂太有才,说话都尽量捡着最省事的说。男朋友和男人能是一个概念吗?再想想村里很多姑娘十六七就结婚的现实,他也就释然了。当然,他注意到大嫂说男人时眼里闪过的一丝痛苦。
    “大学生,还害羞呢。村里像你这么大的姑娘哪个没结婚生娃?赶快进屋。”姑娘彻底被口无遮拦的大嫂打败,捂住她的嘴她的话照样滚滚而来。更被那位作家的不辩解所折服,老天,她都遇上了什么人?
    一进屋,陈浩便感到昏暗的屋子实际比外面暖和不了多少。炕上躺着位老人,老人身边坐着位一岁多的孩子,一位三岁多的孩站在地上怯生生地看着他们手拉住妈**衣襟。
    大嫂注意到陈浩mō炕的动作,撩撩头发说道:“家里每天临睡前和早晨做饭点下炉子,慢待你们了。炕上还有些热气,快上去坐。”
    陈浩注意到她说话的细节,那就是她们家一天吃两顿饭,晚饭是在临睡前吃的。猫冬,本应该是农村人最惬意的时候,可对缺少男人的这家人而言,意味着她们连温饱都成问题。
    陈浩也没客气,直接脱掉鞋坐上炕。伸手拦住yù起身的老人,他看得出这位老人身体不好,面sè很差。
    对穷人而言,你用他们最常见的方式相处就是对他们的尊重。
    “大嫂,你别在开玩笑了,他是个作家,到村里来采风,听到你家的事很感兴趣,专程来了解下情况。”姑娘侧着身坐在炕沿上,红着脸解释陈浩的身份。
    她越是解释,大嫂越把陈浩当成她的那位。什么采风之类的话她根本听不懂,只知道他是来了解自己家的情况的。当下脸sè一暗,道:“俺家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还不就是俺男人跑到县里告状,被镇领导整的在家呆不住,跑了。”
    陈浩接过大嫂递来的连点热度都没有的水,问道:“那你家男人到县里反映的什么情况呢?”
    “主要是镇里搞接待什么的事,这些男人的事俺不懂,不过,俺家的一头猪被拿去搞村办企业,猪没了,只有一张纸。”说着,大嫂从头的木箱里翻出一张二尺来宽的纸条,递给陈浩。
    陈浩看见纸条上写着“今从王二狗家牵走猪一只”几个字,下面是吴勇的签名和日期,连用途都没有标明。这种条子比白条还不如,最起码白条上还有这上面啥都没有。跟陈浩前世在网上见到的“这个主人很懒,什么都没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