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春秋小领主 >

第211章

春秋小领主-第211章

小说: 春秋小领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赢颂眯着眼睛看对岸的军队,回答:“我不怕联军渡河,虽然他们渡过河后能取得北岸的控制权,但这样庞大的军队,需要多少粮食供应?如今正是春季,青黄不接,晋国联军的粮草全靠水陆转运,他们能供应的上吗?等到他们粮草匮乏,被迫撤军的时候,无论他们渡过河多少军队,我们都可以把他们赶到河里喂鱼。但我最害怕的是,河对岸有赢氏的赵武,他最擅长的是蚕食,我害怕他在对岸筑城。这厮很得意于自己筑城大师的名声,走到哪都像狗占窝似得,拉一滩屎、留下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市。我怕他在对岸修起城来,那么,泾水南岸就不再归我秦国所有。”
  庶长牙听了,皱着眉头说:“去年我送公主去楚国完婚,曾顺路观看了武昌城。那座城市虽然小但设施完善,我曾以攻城者的角度,推究如何攻陷那座城市,但越推究越让我无奈,没有强大的船队封锁武昌的水陆,我们连围困那座城市都做不到。如今泾水也临河,如果赵武在对面盖起一座武昌城,那么秦国就无可奈何了。所以我建议尽快撤兵,空出河岸,引诱联军北上渡河,再用我们的水军……”
  春秋时舟师较为发达的国家,除了楚国外,谁都不会想到,舟师第二庞大的不是霸主国,也不是南方的吴越,而是内陆国家秦国。据《史记》记载,秦“航船载卒,一航载五十人予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
  庶长牙说动用水师,赢颂犹豫一下,回答:“我同意你的一半看法。你还不知道武昌城最近的情况,听说陈国国君已经将他增扩了三重城郭,连楚王都赞叹说:那座城市不可陷落。所以,放晋国渡河,千万别让赵武找到在南岸筑城的借口,这是关键。但你说的动用水师,这我不能因意。因为赵武子从南方归来,一直拼命发展水师,他享有匠器大师的名声,我不能预测赵氏现在的水师发展到什么程度,但水师是我们的最后屏障,如果我秦国失去水师,晋国就可以逆流而上,直接攻击我们的都城了。所以,除非万不得已,我决不允许任何人拿水师冒险。”
  赢颂说话时,河对岸,由于船只有限,联军许久无法确立军队渡河序列。诸侯的积极性相当令人失望,各国人马相互观望,荀偃指望晋国的坚定盟友孙林父,但这位卫国执政推脱说:“我卫国甲杖不全,缺乏渡河的船只。再说,卫国国内动乱刚刚平息,不敢在这场大战中担任先锋。”
  此时,晋悼公自己留在秦晋边境的武威堡。前线,晋国八正卿都到齐了,甚至包括七岁的荀盈。
  荀偃转向赵武:“我听说赵氏这几年一直在规划发展水运,赵氏能调来多少船只。”
  赵武摇头:“从甲氏调来船只,还不如在这里架桥。现在我们的造船技术并不过关,从黄河把船行驶到泾水附近,耗费的时间还不如直接在泾水边造船呢?但如果我们有造船的功夫,不如直接造一座桥。指望船只一船一船的摆渡士卒,一次能运多少士兵渡河,万一有事,我们靠船只调兵吗?但如果造一座大桥,则我军进退自如。泾水并不宽阔,北方的河流,水深也并不深,浅的地方甚至可以涉水过河,就让我们造几座桥吧!如此一来,军队随时可以从桥上通行于南北岸。”
  荀偃拍板:“你立刻带领上军与新军一起建桥,我要求十天内修好三座通向北岸的大桥。”“十天,我给你造六座大桥”赵武斩钉截铁的回答。
  新军加上上军,士兵总数将近五万人,加上辅助兵(多指辎重兵)、奴兵(炊事兵)、仆兵(协助武士负担铠甲武器的步卒,春秋后期也是战车后随从步兵)、徒兵(跟随战车后作战的士兵),总数达到四十万。这么多人手一起动手,赵武说建造六座大桥,那是真谦虚。他最终建造了十座桥,分布在河岸上下二十里范围内。
  大桥建好,荀偃催促各国联军动身。晋国大夫叔向(羊舌氏)被派去催促鲁国。鲁国要依仗晋国的庇护,鲁国主帅叔孙穆子(叔孙豹)满口答应:“没问题,我们鲁军将第一个渡河,但我们希望赵武子陪同我们,屏护我们的侧翼。”
  晋国大夫叔向很为难:“上军将带领新军与上军彻夜不断的伐木,十天里都没有休息,元帅已经许可他们作为垫后。”
  鲁国主帅叔孙穆子(叔孙豹)皱了皱眉:“好吧!即使没有人陪伴,我们鲁军也将当先渡河。希望晋国解决了西线危机后,能够想到我们鲁国的危难,那样的话,哪怕我们鲁国这支军队全部葬送了,我也对得起国家。”
  叔向(羊舌氏)郑重的行了个礼:“元帅已经说了,武子就在今年,战后就出使鲁国。”
  叔孙豹跳了起来:“告诉元帅,我们鲁国人拼了。”
  晋国大夫叔向马上回答:“许国人将追随在你们后面。许国带兵的统帅是赵氏家臣武鲋,你应该放心的。”
  叔孙豹大喝:“武鲋一向统领赵氏武士在家留守,现在赵武子肯把他拿出来,统领许国的军队屏护我们,这是赵武子对我们的照顾,请看我们鲁国人的勇猛吧!”
  稍后,叔向抵达联军营寨的郑国军营。郑国刚刚归附晋国,这是他们首次参加由北方诸侯组成的联军。帅军的司马子硚听说卫国军队推脱不肯上前,他立刻坐不住了,动身赶往卫国军营,先找到了卫国大将北宫懿子(北宫括),劝解说:“亲附别人而又三心二意,没有比这更让人厌恶的了!我们郑国此前的例子摆在前面,卫国不能不警惕啊!如今卫国才经历过一番动荡,你们被驱逐的前任国君还守在边境上观望,如果卫国这次出战中得罪了霸主,没有霸主的支持,你们回去怎么向国家交代呢?”
  子硚说完这话,孙林父满头大汗的从帐后冲了出来,他握住子硚的手感慨说:“郑国有这么明智而贤能的大臣,今后郑国一定能够崛起。我孙林父最近太顺利了,以至于不记得天高地厚。这次多亏了你的提醒,请允许我追随在你的战马后面(追附骥尾),我们两国一起渡河。”
  二等强国里三个国家动了,联军总算受到鼓舞,纷纷表示愿意渡河。荀偃下令:由鲁军率先渡河,卫国郑国紧随其后,许国作为后锋,渡河后守卫桥粱。而后,晋国中军为第一锋,下军为次锋,上军为殿后,新军留守河南岸;晋军渡河后,其余列国再跟随下军的脚步,陆续前进。荀偃的排兵列阵违反了晋国惯常的作战风格。晋国平常作战排列的是五阵,中军是指挥中枢,一般不出阵,这次荀偃颠覆了晋国惯常做法。
  大军渡河后,鲁国、许国、郑国、卫国四国军为先驱,缓缓的逼近秦国棫林(在今陕西省泾阳县)城。秦军大部队就停留在泾阳,庶长牙忧心仲仲的看着城外铺天盖地的军旗,对赢颂说:“公子,我们已经退无可退。”
  赢颂神态轻松:“那就战吧!你死了我填上去,我死了,寡君正在后面整理军队。我们如果都死了,寡君将带领军队亲自上阵。秦国的生死存亡,在此一战。”
  庶长牙询问:“公子,我们在泾水上游的投毒工作完成了吗?”
  赢颂回答:“已经往河中投放了一百多匹瘟马,还有死尸,鸡鸭尸体无数。”
  庶长牙又问:“晋国人不熟悉地理,今夜我们是否可以发动夜袭?”
  赢颂大惊:“不可,对面有赵武,这家伙是属乌龟的,多年来只有他偷袭别人,没有别人偷袭他的份,我们秦军在武威堡吃过亏,不要再出去讨没趣了。”
  庶长牙问:“我赵氏释放的军官听说,赵氏擅长单骑走马,突击速度很快,怎么这次没有看见他带骑兵来?”
  赢颂回答:“赵氏军队的编制跟别人不同,别人的战车兵那是真战车兵。赵氏重新崛起不过十年,练不出足够的御戎与车士,所以他们的战车兵都是装样子的。这次我从晋国回来,听说范匄正在清算领主武装,我知道赵武脾气,他一定又在糊弄范匄了。虽然他的军队依旧按七十五人为一“两”编制,但真正战斗的时候,有些人会解下牵引战车的马,摇身变成骑兵。还有些人本来是步兵,一回身就能从行李里牵出一匹战马。赵兵实际上的编制是二十五人一“两”,其余那些站在队伍里的人,都是“滥芋充数”的。”
  庶长牙被逗乐了:“赵武的习惯你都知道,他国内的人不知道吗?”
  赢颂回答:“他们国君宠爱他,元帅袒护他,这小子过去又当过武宫统领,晋国中下级军官全是他的学生。就算明知道他无赖,谁敢自讨无趣说出来?”
  庶长牙想了想:“那我们别无办法,只能等待投毒效果发作,然后与晋人堂堂正正决战了。”
  赢颂苦笑了一下:“要当心赵武啊!我记得他军队中“卫生条例”很严苛,他带领的军队转战南方陈国很少有染病的。所以,无论投毒的效果如何,晋国人至少能够保持六成的战斗力,其中包括赵武子的上军。”
  庶长牙咧开大嘴:“所有的胜利都要靠一戈一剑的争取,赵武子的上军有五百乘,我们只有四百乘,反正是个打,想那么多干什么?死就死吧!”
  秦军决定不再后撤。此时,联军大营已经出现混乱,如果秦军等得久一点的话,也许能不战而胜,但秦军的血性让他们做出了血战的决定。
  联军大营,眼看瘟疫在蔓延,荀偃担心事态会无法控制,他召集各国军队统帅商议,首先问:“你们现在手头都有多上战斗力?”
  联军将领依欠回报,轮到赵武了,他愁眉苦脸的说:“瘟疫虽然没有扩散到我的士兵,但我们的战马将近有一半病倒了。这几天我注意观察了,问题出在河水上。河面上不停漂过肿胀发臭的尸体,有人在上游投毒。元帅,请允许我派遣骑兵出击,把那些投毒的小子抓起来。”
  范匄目光一闪,马上问:“你如何确定是河水的问题?”
  赵武回答:“我的士兵饮用的都是烧开的水,他们幸运的没有染上瘟疫。但战马的饮水量大,士兵偷懒了,让战马饮用生水,结果染上病的是战马。我赵兵向来注重饮食安全,现在士兵没有染上病,战马染上了,其中唯一的差别就是饮水问题。河面上出现的尸体不是偶然的,连续这么多的尸体顺流而下,说明上游有人投毒,那些尸体是被人故意扔进河水的。”
  荀偃马上问:“你既然知道预防,是否知道如何根治?”
  赵武摇头:“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请元帅下令,立刻屠宰生病战马,然后焚烧战马的尸体,隔离生病的士兵,防止瘟疫继续扩散,至于剩下的……请立刻整顿甲杖,和秦军决战吧!”
  荀偃一拍桌子:“我就怕秦国人一退再退,拒不跟我们交战。如今他们在棫林(在今陕西省泾阳县)坚持不退,很好,秦国人当中终究还有几个男子汉,我命令:全军明天鸡鸣时套车,填塞水井,推平灶台,跟着我的马头的方向前进(唯余马首是瞻)!”荀偃的话慷慨激昂,让赵武听了热血沸腾。
  他正在感动中,栾黡一拍桌子跳了出来,不屑的说:“什么,看着你的马头?我们晋国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命令,我的马头还想望东去呢!”说完,栾黡甩手去了,不顾正在举行的军事会议,抬腿就走。各国联军统帅目瞪口呆的看着栾黡走出了军帐,栾黡的副手,下军佐魏绛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