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文圣天下 >

第443章

文圣天下-第443章

小说: 文圣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出于作者君的写作习惯,有些事情是必须要交代清楚的,如果只写主角就会把整个故事大背景变得单薄,故事讲起来也比较仓促,所以只能对那些不太适应此节奏的朋友们道一声抱歉了,但请各位相信,故事,一定会是一个好故事的……(未完待续。。)



第五百四十六章 人世难安

    大漠河边的一席对话,便决定了如今整个妖族的态度,更让整个人间变得更加动乱了一些。

    如果说沧澜皇自雁荡山起兵,发动人族内战,是这个乱世的开端的话,那么在葬花岭一役,当圣令当空,日不落平原安然无恙的那一刻,却并不代表着乱世的结束。

    如今不仅整个人族文道学子闻风皆动,就连妖族也出兵了,那么,魔族的态度呢?

    现在就世人所知的,幸存于世的魔族人总共有六位。

    分别是当今魔族殿下,或者说未来的又一位魔君,佑生;于迷失沼泽的兽冢中蛰伏百年而出的魔族圣女,浅夏;于妖域归隐百年的魔族老管家,衣威泊;曾几何时被誉为卫国第一美姬的,倾国倾城柳施施;以及魔将花雕和大祭司。

    除此之外,还有魔族圣兽蒲牢、已经取代了饕餮的唐吉,但他们并不能算到真正的魔族人当中。

    至于苏文在南疆所遭遇到的巴莫和常明,暂时还未曾暴露身份,所以没有被计算入内。

    但即便就算是把这些人全部加起来,其实魔族如今的实力也非常孱弱,或者说相对于人族和妖族而言,就像是圣雪峰脚下的一只蚂蚁。

    不管是在圣域的眼中,还是在妖帝的御下,都没有人会认为单凭这几个魔族人能掀起什么风浪来。

    唯一有些惊险的,还是黄鹤楼一役。

    如果当日真的让魔族人袭杀三公主五条成功的话,那么今日圣言大陆的格局会变成什么样,真的很难说。

    不过好在。大祭司的谋划最终还是失败了,所以在那之后。他们只能重新蛰伏起来,重新等待机会。

    在这期间。一旦他们被人、妖两族强者看破行藏,那么等待着他们的,就是灭顶之灾!

    不过好在,这一切并没有发生。

    或许是因为大祭司所选择的藏匿之所非常隐蔽,也或许是因为人族内战的发生,让诸圣顾之不及,所以暂时还没有抽出手来收拾他们。

    直到今时今日,苏文被宣告为魔族奸细,那么魔族本身的态度就很关键了。

    他们会不会顺水推舟。接纳苏文呢?

    就像当日在葬花岭的入口处,花雕向唐吉伸出橄榄枝那般?

    正如旬尘的老师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虽然苏文在这之前破坏了他们袭杀三公主的计划,更拿走了魔族至宝,黄鹤楼,但如果苏文肯加入魔族阵营。那么这一切都不再是问题。

    对于现如今魔族的境遇来说,如果能获得苏文的投靠,不仅能在士气上狠狠地打击人族,更能纳其惊世文才为己用。完全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这样的可能性,至今在魔族方面。却没有发出任何的回应。

    佑生、浅夏和大祭司三人仍旧隐匿不出,花雕则前往了燕国边境帮助沈木。柳施施虽然出现在了汜水关外,却在救下白剑秋后不知所踪。衣威泊倒是原本一直跟在唐吉和苏文身后,但至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他还没有与苏文再度见面的打算。

    那么,魔族人到底在想什么?

    或者说,他们想要干什么?

    这个问题不仅圣域想知道,全天下都想知道。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加急战报被送到了翼城的皇宫之内,上面只有五个血红的大字:

    戍北关失守!

    ……

    可惜的是,这个消息却是来得有些晚了,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够预想到,当圣令当空,日不落平原暂时得以保全的时候,战争却并没有结束!

    燕军竟然攻破了戍北关,千军万马踏进了卫国的疆土。

    人们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葬花岭一役也并没有因为苏文的逃亡而画上一个句号,就在苏文走出汜水关,向迷失沼泽进发的时候,另外一件震惊整个文道世界的事情发生了。

    这件事情的主角不是苏文,却都与苏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他们代表着如今圣域最巅峰的力量。

    他们被并称为圣域的两大山脉,是除了史圣司马迁之外,世间仅剩的两位突破了圣位的桎梏,看到更广阔、更瑰丽风景的圣人。

    书圣王羲之。

    以及词圣苏轼。

    葬花岭一役,是苏轼的凝神境与王羲之神笔境的第一次碰撞,虽然只持续了很短暂的世间,却让两人在彼此的相互映证之中看到了自身境界再度突破的可能性。

    尤其是王羲之。

    这位已经快到两百岁的老人非常清楚,自己留在人世的世间已经不多了,如果想要继续在这个世界上看日升月落,那么他就必须突破自己的文位。

    神笔境,已经无法再支撑着他活到下一个一百年了。

    在葬花岭一役之前,王羲之还看不到这样的希望,但在那之后,他看到了。

    但任何机遇总是与风险并存的,而且如今王羲之所想要做的事情乃是与天争命,又岂是那么容易便能达成的!

    所以在踏出那一步之前,王羲之做了很多准备。

    他将守护人间的重任交给了一个初次见面的毛头小子,他回了一趟缙国,去看了一眼春秋书院今日的模样,又与老友,同时也是如今春秋书院的院长,墨圣颜真卿把酒言欢,最后,他回了一趟王家。

    缙国的王家。

    但他并没有惊动太多的人,只是在灵堂外站了片刻,随即便翩然离开了,整个王家,他只见了一个人。

    等做完这一切之后,王羲之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缙国,却没有回归圣域,而是一路北上,因为他知道,那个人也没有回圣域。

    然后在某个日光和煦的下午,王羲之在济国明城的饮马湖畔,见到了一别数日的词圣,苏轼。

    王羲之认真地看着对方,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我想,关于凝之、献之二人的死,你需要给我一个交代。”

    对此,苏轼并没有感到太过意外,因为早在葬花岭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一天终究是会到来的,只是他有些不确定,此时是否会显得时机太早。

    于是他转过身,向王羲之问道:“现在吗?”

    老人的双眼从未如此的清明过,再也没有了昏昏欲睡的模样,在这一刻,他脸上那些代表了岁月的褶皱仿佛都在熠熠发光。

    他郑重其事地看着苏轼的眼睛,点头道:“当然便是现在。”(未完待续。。)



第五百四十七章 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那三个人

    葬花岭一役,苏文总共斩杀了三位半圣。

    其中一位是来自天澜国的赫阳。

    另外两位都来自缙国,而且是兄弟二人,便是王献之、王凝之。

    这两人都是书圣王羲之的后人,而将他们杀害的凶手苏文,身上则流淌着词圣苏轼的血脉,所以不论怎么看,王羲之来找苏轼讨要一个说法,都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此时的苏轼却很明白,这只是一个借口。

    他的这位老朋友只是想要借此机会来试一试,看一看,搏一搏,自己到底还有没有更上一层楼的希望。

    而王羲之口中的,所谓的给他一个交代,并不是要苏轼真的给出什么赔偿,或者说道歉。

    他只是对苏轼发出了一个邀请。

    一个肆意而战的邀请。

    这个邀请很诱人,同时也很危险。

    因为如果想要让王羲之看到再次破镜的可能性,苏轼就绝对不能留手,如此一来,以他们二人如今的境界和实力,一个不好,恐怕便有一人会就此殒落。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对苏轼是公平的。

    因为借此一战,苏轼也有可能会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突破凝神境的桎梏,达到从来没有人达到的高度。

    但同时,这对苏轼也是不公平的。

    因为王羲之本身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所以才会在最后时刻拼死一搏,但苏轼却还没有走到这一步,所以他完全没有必要答应王羲之的请求。

    但最后。苏轼还是点头了。

    因为他跟王羲之二人并不仅仅是掌管圣域,守护人间的绝世强者。更是一百多年来的挚友。

    他们在圣战爆发之前就已相识,虽然他们一人主修词道。一人追求书道,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老师,那便是魔君屠生。

    他们在圣域之中相互扶持,虽然也偶有争执,更在内战局势中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但在他们两人的中间却从未出现过丝毫的隔膜。

    他们在一百多年前就是朋友。

    直到今天,仍旧是。

    所以面对王羲之的邀请,或者说是请求,苏轼明知此行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哪里会拒绝呢?

    他唯一的顾虑,就是此战很可能会毁灭整个圣言大陆。

    但王羲之并不这么想,因为他知道,场间已经来了第三个人。

    “你们两个,这又是何必呢?”

    苏轼转过头去,看着那张一百年都未曾改变过的笑脸,心中满是释然。

    王羲之笑骂道:“可惜跟你小子打架实在太没意思,不然我老早就找你去了。”

    司马迁慢步走到两人身前,摇摇头道:“你要打架。我随时奉陪,而且不管你出手多重,我也绝不还手,可好?”

    王羲之没好气地应道:“废话。你也得还得了手才行,你不懂的,恐怕只有在生死之间。才能看到更远的那条大道。”

    司马迁沉吟了片刻,犹豫着道:“如果你真的想要我出手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说到这里,苏轼立刻抬手止住了对方的话头。郑重其事地说道:“不要开这种玩笑,万一等会儿我跟老王同归于尽了,这个世界,可就交给你了,而且那孩子,也要你看着。”

    闻言,司马迁顿时苦笑道:“临战之前说这种话,真的很不吉利,这么大的担子我可担不起,老王以前就说过,我是个不顾大局的人,所以你俩可别想逃脱责任。”

    王羲之笑了笑:“没想到你小子还挺记仇的。”

    说完,三人相视大笑,平静的湖水顿时皱起了层层涟漪,无风而动。

    见到这一幕,苏轼忍不住叹道:“我记得,先生的院子里面,也有这么一座湖。”

    司马迁接口道:“然后断岳那家伙就经常在湖边砍树,砍到后来,咱们都没有可以乘凉的地方了。”

    王羲之再度笑道:“为这事儿,龟年可没少找断岳的麻烦,我记得他俩还一直想要堂堂正正地打一架来着……”

    说到这里,王羲之脸上的笑容突然顿住了,话音也停下了。

    良久之后,苏轼才怅然一叹:“是啊,可惜直到最后,这两个老家伙也没能分出个胜负。”

    说完,苏轼又转过头看向司马迁,用一种商量的口气说道:“说真的,这些年关于老断和龟年的死,我也调查了很多,但每一种答案的背后都有很多的疑点,我知道,你一直不肯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肯定有你的道理,但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