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智愚配 >

第24章

智愚配-第24章

小说: 智愚配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正经地说:“说悄悄话呀!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她便幸福地靠在他的肩上。那是一个知识发达的时代。现在这个时代,灌输的是八股文,说到文化,出口便是之乎者也。如果这个孙秀才是穿越过来的王仕峰,自然知道这个游戏。否则,也算难为他了。为了进一步验证,她拣最简单的提,便大声问道:“大姑娘的妹妹叫什么?”
  孙秀才听了梓、回二人的补充答案,觉得还是自己回答得好。正在沾沾自喜,听梅兰花又出考题,没加思索地回答说:“大姑娘的妹妹自然就叫二姑娘了。”
  梅兰花差点儿笑出声来。这时她已断定此人绝非王仕峰,心情一下子松弛下来。便想逗逗这个自作聪明的求婚者。那些和王仕峰经常说着玩儿的脑筋急转弯,一下子全涌出来。哪还顾的考场不考场?
  “一户农民养了十头牛,为什么只有十九只角?”梅兰花问。
  “有一头牛掉了一只呗。”孙秀才答。
  “什么小时候四只脚,中午两只脚,傍晚三只脚。”梅兰花问。
  “人的影子吧。”孙秀才答。
  “一本书放在地上的什么地方你跨不过去?”梅兰花问。
  “够不着的地方。”孙秀才答。
  “冬瓜、黄瓜、西瓜、南瓜都能吃,什么瓜不能吃”?
  “铁瓜。”
  梅兰花见这孙秀才回答的驴唇不对马嘴,心想,看相貌是个精明人,怎么脑子像个猪脑子,一点儿不转弯?要是稀里糊涂嫁了这么个人,还不把人憋屈死!心里这么一想,便想搞个恶作剧,用包袱包了一块肉、一棵葱、一朵花、一面镜子,让陪在身边的小柳送给堂屋里的孙秀才。——也是梅兰花年轻气盛,不知深浅,从此给自己种下蒺藜,埋下祸根。此事后话。
  孙秀才不知就里,还以为是梅兰花给他的订婚礼物呢。高高兴兴地走了。
  梅友仁见状,虽然不知包袱里包的啥,单凭女儿脾性,猜想一定是女儿拒绝婚事的一种手段。咳声叹气地说:“白忙活了一整天。”

 



第二卷 智慧彰显 第十二章 智揭鞋匠 字数:2847
  轰轰烈烈地搞了一天选女婿,最后一个也没定下来!梅友仁心里可就窝了火,埋怨梅兰花太挑剔,像这样今后还有谁敢上门来求亲。
  梓维高也说梅兰花太高傲,出的题都太拐古,不是正规文化的范畴。
  梅兰花反驳说:“这又不是科场考,看的是他知识面的宽窄和脑筋的灵活性。有什么正规可言。”
  回英福说:“要是这么说,那咱就换一种方式:出一道固定的题目,让他们自己说。然后再测试,就是提问,也要围绕考题,这样就不会跑题太远了,也显得公正。”
  梅兰花更是希望这样的机会多多,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写一张篆体字贴出去,谁能全认下来谁入选。最后一关仍然我把着。不过,我不再提问新问题,只补充提问考题的疑点,怎么样?”
  梅友仁虽然不赞成,见梓、回二人点头同意,也就没再说什么。
  前世的王仕峰篆体字写得特别好。梅兰花曾模仿他的笔迹练习过。她之所以要写篆体,也是为了唤起穿越过来的、前来求亲的王仕峰的记忆。
  笔墨纸张预备好后,梅兰花用篆体写了一封告白书:“王仕峰你在哪里?我找的你好苦。你如果见到这张篆体留言,就到这家来找我。苦苦寻找你的梅兰花。”因为书法字是单个排列,没有标点符号,加之兰花写了一遍又一遍。不仔细推敲或者中间有不认识的字,还真不知到底写的什么。而对于梅友仁和梓、回二人,梅兰花指名道姓要找王仕峰已不是什么秘密。即使看出来也无妨。
  篆体字帖贴出以后,围观的青年男子还真不少。梓维高和回英福在字帖旁边转悠,观察着人们的反应,寻找能“全认下来”的人。
  话分两头,距梅家庄十余里的一个村里,有一位给人修鞋的小伙子。家里穷得叮当响,每日挑个破修鞋担子走街窜巷谋生。这天傍晚,恰恰来到梅友仁门口。看到一大堆人挤挤插插在看什么东西,一旁一群一伙的人还在交头接耳地议论,不由起了好奇心,也挤进人群去看稀罕。
  近前一瞅,原来是一张大字。心想:“咳,这关我屁事!”扭头便往外挤。
  这时。有两个读书人也刚好要挤出来。一个问另一个:“仁兄。帖上字你认出多少?”“十勾也认不出两三勾来。你呢?”另一个垂头丧气地说。“俺么。不比你强。两勾也认不下来。”
  两人正说着。扭头发现了刚刚挤出人群地钉鞋匠。打趣地问:“钉鞋师傅。你认出多少字?”鞋匠老老实实回答:“俺一字不识!”一看碰上老实人。两人来了兴致。继续打趣道:“嗷呦呦。那可比俺们强到天上啦!俺们三勾也认不下来。你却只有一字不识。高才呀。高才!”鞋匠知趣。也懒得反驳。管自低头向修鞋担子走去。
  不成想两个读书人地高喉大嗓话。被梓维高和回英福听到了。惊诧不已。立时走到鞋匠身旁。问道:“你真得一字不识?”鞋匠点点头。梓维高见鞋匠一付穷酸样。心立可就打开了主意:一、字帖都贴了快一天了。一个能全认下来地也没有。既然这个人只有一个字不认识。这说明他地文化程度最高。何不来个矮子里面拔将军?;二、小伙子虽然一身贫民打扮。但梅兰花曾撂下过话:“穷富丑俊傻俏都不怕。只要人品好就行”。有这句话在先。选这么个人也不为过;三、如果亲事成了。日后我富他穷。梅兰花必定收起志高气昂地脾性而仰我鼻息!心里这么一琢磨。立刻把鞋匠“请”到家里让梅友仁过目。
  这天。梅友仁地一个道士朋友正好来家访问。梅友仁知他道行深。对他说明情况后。就让道士出题考试。
  道士与鞋匠对面坐定。只见道士伸出一根手指头。鞋匠立即伸出两指;道士又伸出三指。鞋匠则伸出五指;道士又用手摸着眉毛。鞋匠则摸后脑;道士摸了摸肚子。鞋匠就甩甩袖子。到此。考试结束。
  待鞋匠被领到别地屋里以后。道士大加赞赏说:“你们真是好眼力。招了个好女婿啊!”
  梅友仁不解,问道:“你和他这么比比划划的,说的都是什么呀?”
  道士说:“我伸一指,是说‘诺佛一尊’;他伸二指,对了个‘二仙盘道’;我伸三指,是说“三皇之世”;他伸五指,对了个‘五帝为君’;我摸眉毛,是说‘长眉李大仙’;他摸后脑,对了个‘倒坐观音’;我摸肚皮,是说‘大肚弥勒佛’;他甩甩袖子,对了个‘袖断乾坤’。你看他多有才!”
  梅友仁听了很高兴。心想:别看他穿的不怎么样,敢情肚里全是文化水儿。真是人不可貌相。这回看三妮子还有什么话说?就冲竹帘内的梅兰花说:“听见你这位道长师伯的话了吧,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刚才梅兰花透过竹帘把应试之人打量了一番,此人衣衫破旧,尤其是两个膝盖上和两个胳膊肘上,磨的铮明瓦亮,猜想他不是修鞋匠就是缚笤帚的。因为这两个职业都是坐着劳作,胳膊肘和膝盖整日里摩擦,日子久了就会磨明。在看应试者的脚上,半新不旧的一双鞋干干净净的有模有样。心里便有了底。对梅友仁说:“你把他叫过来,我给他验证一件事。”
  梅友仁一听不耐烦地说:“你是不是又要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不,”梅兰花说,“这回我不问,而是回答他的问题,总行了吧!”
  梅友仁也只好同意,冲回英福挥挥手,示意他叫过应试者来。
  梅兰花在竹帘内对外面的应试者说:“大概你也知道今天是来干什么的了。有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句,今天,我就当着大家的面,把你和道士师伯的手语与你心里的想法说一说,无论对错,都希望你照实回答。”
  鞋匠点点头。算是认可。
  梅兰花不紧不慢,有声有色地说道:“他伸一个手指头,你猜这是有一双破鞋。你伸两个手指,是在说得钉两块掌子;他伸三个手指,是要给你三文钱。你伸五个指头,是告诉他没有五文钱不给他钉;他摸摸眉毛,是要你眼下就钉。你摸摸后脑,是在告诉他现时没空,过几天再说;他拍拍肚子,是要用肚子上的皮。你甩甩袖子,是告诉他就用马爪子皮,奈钉不钉。”
  鞋匠听完高兴得说道:“一点不错,我就是这么想的。”
  “这么说,你是鞋匠了。”梅兰花不温不火。
  “外面的篆体字帖,你真的一个字也不认识?”梅兰花进一步问。
  “那还有假?俺从来没读过书。就是认识几个字,也得好好地写。像这样屈溜拐弯没一笔正笔划的,它认得俺俺可不认得它。”鞋匠不无风趣地说。
  堂屋里的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
  道士一脸尴尬,拿起自己的东西,怒冲冲夺门而去。
  梓维高满脸通红气急败坏地对小鞋匠撒气:“不识字你凑的什么热闹?滚!”

 



第二卷 智慧彰显 第十三章 姑嫂解疑 字数:4902
  梅友仁和梅贾氏见选女婿没有成功,觉得在亲戚邻里间没面子,心里闷闷的,脸色也不大好看。
  梅兰花倒不觉得怎样。茫茫人海,哪里一次就能成功。起码声势造出去了,传到王仕峰耳朵里是迟早的事。心里反倒觉得痛快了许多,依然有说有笑。
  吃过晚饭,拾掇完碗筷后小柳见天还早,来到梅兰花屋里缠着问道:“三姑娘,你让赵公子作诗回答的天上、水中、树上的‘三分白’、‘一点红’、‘点倒挂’、‘金龙袍’都是什么呀?我猜了一天也想不起来。”
  这时,大嫂赵金爱也抱着娇娇领着龙龙进来了。随后,二嫂阴焕珍也急忙忙赶了过来。两天来梅兰花留下了太多的疑问,都想在这个消食儿的时间里来问一下答案。见小柳问出来,也催促兰花快说。
  “其实,都是说的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和事务。不过,用打油诗还好嵌进去,律诗就难了。”梅兰花心里高兴,话也多了起来,“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故事呢。”
  一听说有故事,龙龙立时精神起来。忙催促快讲。
  “从前……”梅兰花娓娓道来:
  从前,东山和西山脚下各住着一大户人家。东山家里有个姑娘叫巧娘,西山家里有个小子叫诚意。因两家都比较富裕,而且都是独生子,门当户对,媒人便从中作合结为娃娃亲。
  几年后,西山家因某种原因吃了官司,诚意父亲去世,家道一下衰败下来。曾经苦读诗书的诚意少爷,如今连肚皮都填不饱了。为了考取功名,只好去求助东山的岳父家。但东山巧娘的父亲看到西山诚意已经衰败,便坚决不承认有这门亲事。把诚意赶出了家门。
  随着时间延长,东山的巧娘已长的如花似玉到了出嫁年龄。各家豪门大户来说媒的人像赶街似的。巧娘人很娴淑正直,对爹爹的嫌贫爱富赖婚行为很是不满;对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更是厌恶,所以坚决不同意。父母逼的急了她便以死来对抗,父母没有办法,只好妥协降低条件,对巧娘说:“你自己做主吧!不管采取什么办法,必须尽快把婚事定下来。”
  这时。巧娘对诚意刻苦读书地事已有所耳闻。于是。就提出进行对诗招亲。谁作地诗水平高。合她地心意。她就嫁给谁。而她地本意却是在告诉诚意:我已经长大**就要谈婚论嫁了。如果你还念当年地娃娃亲。就凭着本事来应试。否则。也只能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