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崔氏玉华 >

第45章

崔氏玉华-第45章

小说: 崔氏玉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不成这次北疆战乱中,这车家人又出了什么事故吗?”,李济民此时也隐约猜到了李纪所说亲事,恐怕就是与这车家人有关,不由更加好奇起来。

    李纪脸上暗了暗,继续说道:“此次回鹘骑兵从一开始便是紧盯蔚州不放,蔚州受困告急后,我朝大军也是直奔蔚州而去的,谁知在到达蔚州前却突遭埋伏,因伏兵不多,只仗着地势熟悉与我军来回周旋,小卫将军自觉有把握两日内便可突破,而蔚州却不能再等,便派人传令定州守军先去支援蔚州,只等两日后与我大军会和便可”

    李纪说的平淡,李济民却听的惊险,忍不住出声问道:“这其中莫非有诈?”

    李纪点了点头,说道:“第二日埋伏我们的回鹘人突然增倍,我当时觉得事情不对,就请命领了一支骑兵突围转去往了定州方向,到了定州时,却发现原先围攻蔚州的回鹘人竟然趁夜转攻定州,而定州守军只留了二百人守城,其余却于前一日听命支援蔚州去了,就这样的状况,待我们赶到时,那定州竟然也未被攻破,等到我们大军得了急报掉头开拔过来后,那回鹘人见难以得逞,才撤兵了”

    说到这里,李纪的声音越发低沉:“定州之所以得以保全,都是因为那归德侯嫡长子车久,头一日便猜到了回鹘人此次先攻蔚州有诈,定州司马不信,他便自请留下守城,先行备了火油等物,带着两百多人与那回鹘大军拼死对抗,足足守了定州一夜一日,我们赶到时,那定州城头不过剩下了十余个兵丁,其余战死的官兵均是层层叠叠,直立于城头而亡,只为能以身挡箭,车镇将自己也战死城头,还有他两个兄弟、七个子侄俱未能幸存,车家如今已无男丁了”

    房内陷入一片静默,李济民虽早知道那沙场无情,但如今亲耳听到如此惨烈的情景,也还是难免心悸不已。

    “那定州司马与车镇将本是好友,之前因车镇将要将自己兄弟子侄俱留下守城,还于阵前痛骂其贪生怕死,第二日返城后便欲自刎谢罪,后被小卫将军拦下,说让他留着命替车家鸣冤,三哥,此次大军回拔之后,卫老将军一定会再替车家翻案,这一次皇伯父要还想再按下不理,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李纪又顿了顿,才压低声音继续说道:“那车镇将膝下唯一还剩一嫡女,今年十五岁年纪,如今已被小卫将军带在军中照顾,此次应该也会随大军返回京城的”

    话说到了这里,李济民自然也知道了李纪要给他出的,是一个什么主意了,他端坐在那里,仰头凝神思索了大半响,才缓缓说道:“此事倒是值得商榷一番。”

    李纪见他已然听进去了,也不再多言,想了想又问道:“那个萧蛮子,三哥应已派人盯住了吧?”

    李济民不明其意,还以为李纪想做点什么为自己出气,便回道:“那等跳梁小丑,现在还不是收拾他的时候,先容他再蹦跶两日无妨。”

    李纪摇了摇头:“我不是那个意思,三哥若只是派了一两个人盯着他的行踪,恐怕还不够稳妥,你自然是不会于此时动手收拾他,但只怕别人难免要趁机嫁祸,最好再多派些人,以防万一。”

    李济民听了也不说话,只伸手在他肩上重重的拍了几下,心中却极为感慨,真是老天有眼,让自己这弟弟得以死而复生

    作者有话要说:

    刀疤脸的分值蹭蹭蹭的涨啊

    这章写的好心虚,都是些打架的事情,妹子们会不会不爱看啊

    唉,啥时候收藏也能蹭蹭蹭的涨啊 



第53章 太子妃(上)

    李纪又在那东市的小院子里躲了快二十来日之后;征伐北疆的大军也终于返城了,此次大军北伐;虽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战,但也顺利解了蔚州、定州两城之围,将那回鹘人赶回了草甸子里去,而本朝大军却折损极少,算的上是一场大捷而归了;朝廷自然是要论功行赏大大嘉奖一番的。

    李纪早在大军开拔到长安城外的时候,便悄悄溜回了队伍中,那个替他装病躺在车上的魁梧军士已经活活被养胖了好几斤;其实李纪先行离队回了长安城一事;并未真的瞒着小卫将军,因小卫将军对李纪的才能极为欣赏;又知道他在圣上心中的不凡地位;再加上大军反正也已经准备开拔返回了;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任他胡闹去了。

    等到了于朝堂上论功行赏之时;小卫将军自然没忘了将李纪的功劳好好裱饰了一番报了上去,旁人都只当他这是为了讨好圣上而为,小卫将军自己心里却明白,这卓王之子一身的好功夫,极具胆识谋略,且心机深不可测,浑身上下又有一股常人没有的狠绝之气,再有圣上于背后加持,大展身手是迟早的事情,今天自己还能扶持他一二,但不出多少时日,恐怕自己要反过来依仗于他也不一定。

    李纪一回城,李盛就把他召到了钟鸣殿,太医院的金提典也早就侯在了那里,李纪被人扶着一瘸一拐的刚进了钟鸣殿内殿,还未来得及有任何动作,就听到皇伯父李盛在龙椅上一叠声的喊道:“免礼了,免礼了,你赶紧给我去那边老实坐下。”

    等李纪被太子李济民按着坐到了内殿西侧安放的红木广榻上,金提典带着两个小医官,上来便开始替他解衣脱裤,李纪本能的刚想要挣扎躲避,就听到上面坐着的李盛高声吩咐道:“金爱卿快替他上上下下仔细查看清楚,除了这腿上,是否还有哪里也伤到了。”

    李纪见皇伯父双眉紧锁,急的连说话的声音也比平日里响亮急促了许多,便干脆的放弃了挣扎,乖乖的任由两个小医官将自己剥的只剩一条中裤,坦胸露怀的坐在了那广榻上,李济民在一旁看的乐不可支,特意转过来背身对着父皇,冲着李纪竖起了大拇指,张大嘴巴无声的说了一句“活该!”,那金提典在一旁看着,一面觉得好笑,一面心里不由暗自计较,都说那圣上对这侄子偏疼至极,今日一看,恐怕只比那外面传言的更加夸张几倍。

    这一脱衣检查之下,倒真查出了事情,李纪身上并无其他新伤,可背上腿上手臂上却是旧伤累累,大大小小的疤痕不下十来处,李纪眼见李盛变了脸色,连忙解释这些疤痕并不是这次征战中才有的,都是很早以前的事情,早就已经不碍事了,谁知李盛一听之下,更加难过起来,亲自走了下来,红着眼眶轻轻抚着李纪肩上一道面目狰狞的疤痕,良久没有说出话来。

    待金提典几个人退下了以后,李纪穿好了衣服,叔侄三人又重新落座,李盛叹了一口气,看着李纪说道:“纪儿,你和你爹天生一样的脾气,又有一身好本事,时至今日,朕也就不拦着你往军中发展了,民儿说你不愿意让顾王妃和你弟弟为难,想另开府单过,过两日朝上论功的时候,朕便封你为河东郡王,再把那永昌坊给了你做府邸,离东宫和大明宫都近,今后也方便你们兄弟常来往。”

    李纪一听,连忙站起身有些费劲的跪倒在地上,饶是他多年来硬心硬肠的惯了,此时也忍不住鼻子一酸,扬声说道:

    “皇伯父,以李纪如今这点小功绩,哪有资格可封郡王,纪儿知道皇伯父心疼纪儿,但如此朝纲大事,纪儿不愿意让皇伯父为了纪儿而落下个赏罚不明的口实。那薛延陀族人首领碓男,是个极具野心与谋略,他如今投靠了回鹘可汗拉赤羽,两族已经联手灭了北突厥人,此次进犯我朝北疆不过试探而已,明年秋冬水草枯竭之时,回鹘人必然还要大举进犯,我朝军中现在正是用人之季,纪儿岂能让皇伯父为了纪儿一人,平白乱了军心,纪儿今天能全须全尾的回来常伴在皇伯父身边,已是此生无憾了,并不在乎那些封号虚名,若等纪儿今后再有幸替我朝立下护国大功,皇伯父再封我不迟。”

    李纪这番话说的既深明大义,又合情合理,李盛虽然已多年不理朝事,心里也知道在如今连太子都没入主东宫的情形下,自己硬要封李纪为郡王,定会遭到众人异议的。

    但他一看见站在自己眼前李纪的模样,便想到了弟弟李华,想起当年隆庆之乱时,他将自己倒锁在了太和殿地宫里,什么人来说也不敢相信,是三弟李华亲自下来给自己报的平安,等自己打开地宫暗门时,早就杀成了血人的李华一个跟头摔了进来,再也没力气多动弹一下,兄弟两人抱头痛哭了一场。一想到自己竟然在三弟尸骨未寒时就把纪哥儿给弄丢了,李盛就后怕的厉害,如今他只想一门心思的补偿李纪,宁可与群臣对抗也在所不惜,

    李济民见父皇面上神情不定,便连忙上前一边扶起了李纪,一边说道:“父皇,儿臣以为,若此时贸然加封纪哥儿为郡王,反倒对他不利,儿臣想来,以纪哥儿的修为和本领,不出几年,必将成为一代名将,到时不用父皇为难,自然会有群臣为他请命,那才是真正对纪哥儿好呢。”

    李盛本就不是个固执的人,此时听了儿子的话,也深觉的有道理,便也不再坚持,想了想却又问道:“那你如今住在哪里呢?你又不愿意回永兴坊去?”

    李纪连忙说道:“皇伯父,还请允许纪儿再赖在三哥那里吧,他那里什么都有,侄儿也正好方便些。”

    李盛皱眉说道:“住民儿那里倒是可以的,只不过他没几日也就要娶妻开府了,你住在那里也并非长久之计啊。”

    一听李盛这话,李济民两兄弟忍不住眼神一个交汇,片刻后,李纪才笑嘻嘻着说道:“哈哈,等三哥娶了嫂子,纪儿自然不敢再厚颜叨扰,皇伯父,现下全城都知道您是最偏疼纪儿的了,如今皇伯父虽不能给纪儿封爵封王,就闭着眼睛胡乱赏纪儿一套好宅子呗,哪个还敢多嘴多舌不成?”

    李盛和李济民父子两个都被他说的笑了出来,三人便扯开话题闲聊了起来。

    等过了两日便是大朝会的日子,宣政殿内,由中书舍人诵读了此次征讨的各项封赏,李纪按功只被封了从四品锦衣卫镇抚,又赏了金银数箱,倒是颇出乎了一些人的意料,不管如何,这各人论功行赏下来,殿内自然是一派皆大欢喜。可待各人依次出列谢恩之后,那卫老将军卫霖岳突然缓步出了行列,躬身一礼后,朗声说道:

    “启禀圣上,臣十二卫大将军卫霖岳,有事启奏!”

    宣政殿内众人皆是一惊,知道今天是必有大事要发生了。这大臣若有事要启奏,自然是要先递奏本到中书省秘书监去,由圣上着人一一审阅后,或是留中不发,或是裁定后发到尚书省六部去按旨施行,或是直接于朝堂上驳回申斥。

    若是不写奏本,而直接于朝会上当面启奏的,那十有*是因为启奏的人明知自己的奏本会被圣上留中不发,继而石沉大海,却因事关重大,不得不选择硬着头皮在朝会上当众将事情直接闹开了。而这样做的风险自然也是极大的,多半是会被圣上当朝申斥,更有甚者便要被直接问罪了。

    而今日出列启奏的人又是卫霖岳,卫老将军乃两朝元老,如今官拜十二卫大将军,遥领全国卫军与府军,乃朝中军界第一人,也是如今全朝中唯一可与中书令崔泽厚略作抗衡之人,他如此突然发难,那是绝无小事的。

    李盛端坐于龙椅上也是一愣,他如今只有日逢大朝会才出来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