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还珠之荣尊天下 >

第17章

还珠之荣尊天下-第17章

小说: 还珠之荣尊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日早朝,对乾隆巡驾西北一事一直保持沉默的永琏突然当众发表了一篇极为慷慨激昂却又情真意切的演讲,以乾隆治下的大清盛世为头,先是称赞乾隆巡驾西北扬我国威的英明之举,然后指出西北和江南的差异性,最终借虎视眈眈的罗刹国引导到国防和武力的话题上,言“武者止戈,富饶辽阔和大清必须要有强大的军备来保护自己,不然只能是那任人宰割的肥羊。”
  永琏的言论自然得到了许多的人支持,乾隆也是认可的,特别是在朝会之后亲眼目睹了怡亲王弘晓进献的罗刹国可连发火枪和西洋新式火炮后,他终于不得不承认大清落后了,第二天他便在朝堂上向兵部提出了改革军备的旨意,作为一个皇帝,他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军队能拥有天下最好的武器。当然,怡亲王进献的那些新式火器实际上都是由琉求岛运来的,后来大清的兵工营能在第一时间造出各种“山寨版”火枪火炮,也少不了那些由琉求而来的工匠数十年的钻研。待数年之后,当大清的工匠们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枪械火器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之时,大清战士的武器装备自然早就走在了世界前列。
  乾隆的旨意其实很简单,最终目的就是给八旗将士换装备,永琏却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再加上有龙门的暗中协助,他借机狠狠整顿了早已经开始糜烂的八旗子弟,甚至变相地削去了旗人子弟的一些特权。朝堂上自然有人声讨,可是他们怎么能斗得过永琏和他背后的龙门?对此,乾隆在看过粘杆处暗卫们有关八旗子弟腐朽堕落的生活报告,在与永琏一番密谈后便也沉默了,至此,朝堂之上父子二人一个白脸,一个黑脸,八旗的整治工作继续开展下去。
  军队里,永琏要求各旗轮班加强操练,虽然以练习枪术格杀为主,但是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也从不放松,对各旗将领更是采取紫部那种“狼来了”的教育方式,告诉他们大清之外的欧罗巴大陆强国林立,整个美洲大陆被那些强国掠夺欺辱的惨状……众将虽然对欧罗巴很陌生,对所谓的美洲更是闻所未闻,但是罗刹国的野心却是屡有耳闻,再加上由龙门训练出来的教员天天进行洗脑工作,对于这场军事改革,他们倒也严肃慎重起来。
  
  要招募大批的工匠钻研火器,皇家警卫营的组建,以及后期大清军队的装备更新,八旗的整顿……这些都需要大把的银子,在弘瞻等人的建议下,大清终于彻底开放了国门,乾隆在无任何征兆之下突然下诏鼓励经商,还取消了许多对商人的禁令。乾隆的率性而为这次倒是用对了地方,对此,朝野一片震惊,整个商界亦为之沸腾,山西广东等地有头有脸的富商大贾更是联名向新成立的商贸部递了感言书,将乾隆直比古之三皇五帝。商人也是自己的百姓啊,如今自己的百姓如此称赞自己,为此乾隆心底那个得意啊——在听到别人说起倭国盛产金银,非洲多珠宝时他也没那么兴奋。
  大清商业的兴起,自然首当其冲要带来造船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兵工营一样,还是将琉求早就取得一定成绩的研究班子搬到内地,数月后,泉州福建等临海城市的大型船厂亦相继崛起,且各有成就。
  极为满意地看着暗卫送来的报告,和荣亦开始思考大清海军的筹建。
  至于去西北的事,乾隆皇帝当然不会忘记,不过在永琏和大多数朝臣的建议下,他很有耐心地表示“不急于一时”。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新式火器,这一次乾隆是真的准备去西北宣威了。
  
  乾隆十六年初,在经过一年多的强化集训,一支九千人的皇家警卫营在参加完西山大营的阅兵式后,护着志得满意意气风发的当今天子和大半朝臣往西宁而去,沿途整齐的军容军纪让初次见到这支军队的朝臣无不暗暗叹服,朝堂的守旧力量又淡却了几分。
  大清这两年的举动,准噶尔自然不可能一无所知,大部分人对乾隆的西行既是戒备又是庆幸,西山大营盛大的阅兵式和震惊九霄的枪炮声早就传到了准部,再听到乾隆带着新成立的警卫营要来西北,他们当真是无比感激汗王喇嘛达尔扎之前明智的联姻之举。不过彻底让他们低头的还是乾隆与准噶尔各贵族在青海的友好“会猎”,第一次见识到枪林弹雨这种恐怖场景的众人当晚便到汗王王帐商议大事,次日喇嘛达尔扎便向乾隆递交了称臣书。
  对此乾隆自然是得意万分,勉强保持冷静召准噶尔其他汗王问讯,见众人个个言辞恳切要认大清做主,他这才以天朝天子之尊勉励众人一番,数日后,在青海的首府西宁将军府,比照康熙年间多伦会盟的方式,乾隆对准噶尔各部方式贵族进行了赐封,自汗以下,依次授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爵次,台吉亦分四等;与漠南漠北蒙古等同,按照品级,加恩赐以冠服、财物等。回京后,乾隆随之对已经受封王爵的准噶尔各部按旗编立佐领,设管旗章京、副章京、佐领、骁骑校等。
  当然,大清对漠西蒙古的管理与漠北蒙古相同,旗主称札萨克旗,有权管理属地的军政事务,而漠南蒙古的旗主总管旗则没有治理旗务的权力,相当于一个仅有爵位的闲散王公罢了。
  另外,为了方便朝廷与蒙古各旗之间的沟通以及监督,清廷在“旗”的基础上有设置了“盟”,一般数旗或十数旗为一盟,在盟上设置一个盟长,即大扎萨克,一般由朝廷选择可靠的蒙古王公担任。盟长只是负责联络和沟通盟内各旗,并不能干涉他人旗内事务。这便是大清对蒙古的盟旗制度,漠南蒙古设6盟49旗,加上阿拉善、额济纳二旗,有兵权。漠北蒙古设4盟86旗,漠西蒙古2盟29旗;阿拉善厄鲁特1旗,乌兰乌苏厄鲁特2旗,额济纳土尔扈特1旗,杜尔伯特16旗,至此,蒙古各部完全纳入大清版图。
  而史上将乾隆西行的这一历史事件载为西宁会盟,标志着清朝正式统一了漠西准噶尔蒙古。
  
  
作者有话要说:请问大家一句,是喜欢看虐NC还是励志篇? 
                  华夏中国始传唱
  
  乾隆西行的半年间,北京城也不寂寞。后来史书上所载乾隆年间“一曲歌引发的震动”事件就发生在这时,亦有史书将其概括为“大清中国之争”。
  乾隆十六年三月初,一份匿名的状书被送到了刑部,状告山东曲阜大儒方君仪,声称他在当地宣传反歌,意图不轨。
  虽然这份状书有些语焉不详,但是一个“反”字足以让人如临大敌,当晚,这份状书便被送到了暂理朝事的二阿哥手中。三天后,状书中所指的“反歌”被查明是一曲叫《中国心》的曲子,曲中表达了远在他乡的人们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和热爱之情,据说是海外一个汉人所作。曲中将故国称为“中国”,而不是“大清”或“清国”,似有不承认大清王朝的嫌疑,于是便被人告发了。
  在查清这些的同时,刚过而立之年的方君仪亦被押解进京。所幸他数年前便是孤身一人到曲阜孔氏门中求学,没有家人会被牵连,至于他的师门孔氏一族——大清刑罚中没有诛十族一说,况且曲阜孔氏也绝不是那么容易就会被牵连的。
  方君仪终于被押解进京了,大理寺刑部和宗仁府同时在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三堂会审。大堂上方君仪自然不会承认自己有反清之心,相反,他以极强的说服力不断声明入关多年的大清同之前的秦汉隋唐一样,早已是中原大地的正统王朝,是明朝的事实接任者。接着,他话锋一转,主动提起了那曲惹起争议的《中国心》。指出“中国”之说,并不是特指哪个王朝政权,而是现在大清脚下的这片九州大地。早在数百甚至数千年前,我们的祖辈就有人离开故国定居他乡,然人在异国却心怀故土,他们不管这片大地上经历过什么风云变幻王朝更迭,他们只是在心底思念着这片土地。将这片故土叫“中国”,是海外国人世代相传的叫法。最通俗的解释为“大陆中间的国家”;《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论语集解》则有“诸夏,中国也”之说;史上更有多个王朝自称中国,即在这片中原大地建立的国家……一番慷慨激昂的据理力争,方君仪最后得出结论:将大清称“中国”,绝不是有什么反心,相反,是对大清的热爱和承认,《中国心》绝不是什么反歌,而是倾诉了创作者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和怀念——
  方君仪的辩论虽然没有说服所有人接受“中国”之说,但至少没人再指控他有反清之心。宗仁府的几位王爷没发话,大理寺和刑部也不好随便定刑,方君仪暂时被关进大理寺,没有进刑部大牢。
  许多人原以为这件事等乾隆回来定刑后就算过去了,没想到半月后,北京城内大多数人都知道了“中国”一词,那曲《中国心》亦是家喻户晓,全城近半人都会唱这首曲子。
  及时将这一情况报给远在西北的乾隆,永琏一边请罪一边说了自己的见解,心情正好的乾隆自然准了,各地报纸得了消息,一边大赞圣上英明,一边大肆对“中国”一说进行宣传,清国即中国之说开始在人们心中扎根。
  与此同时,流浪至北京的儒生唐景在“中国”一词的基础上又大胆提出“华夏民族”一说,将生活在中国大地的所有人统称华夏民族,指出在大清国境内,无论是满人汉人蒙古人,大家都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就如同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般,而这个家就是大清,就是中国……
  这一次,朝廷彻底震动了,在对待唐景一事的态度上也分成了两派,强硬派主张严惩妖言惑众的唐景,言大清的江山是满人先祖靠鲜血打下来的,是君,是主,而汉人是臣,是奴——这种尊卑之分是铁一般的事实,绝不容任何人破坏更改。另一派态度则相对缓和些,认为唐景太过书生气,天真可笑,朝廷不必和他计较。所以,他们事实上也不支持唐景的论调。
  知道朝臣们的态度,和荣第一次开始急了。一直以来她都知道,大清江山要稳固,必须得到天下汉人的心,当年圣祖爷四次南巡,亲谒明太祖陵,不就是为此?如今,大清看着天下太平,然打着“反清复明”大旗的天地会白莲教等组织始终难以真正剿灭,或者说即便暂时灭了,没多久它们便又死灰复燃——不过他们却不是和荣的担心所在,真正让她戒备的则是欧洲强国和没多久便会崛起的那个超级大国山姆大叔,虽然大清现在已经开始变强,但是人心在很多时候比任何武器都更有破坏力。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大清始终是少数满人统治着绝大多数的汉人,政府和百姓人心不齐,总有一天会招来亡国之祸。
  于是,在乾隆返回北京的途中,和荣也离开泰陵亲自游说了几位宗室亲王,不支持“华夏”之说也罢了,但至少不能在乾隆回京后大力反对。因有先帝临终遗言,那些老王爷对和荣此举和她的劝导都慎重以对,几番思索,倒也觉得她的话有几分道理,“朝廷做一点点让步,便能让更多的汉人归心,大清江山则会更加稳固,我们何乐而来为?”
  
  乾隆十六年七月,离京近半年的乾隆返回紫禁城。在第一时间审问过方君仪和唐景后,他极为平静地放了二人自由。不过后来和荣却给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