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道-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010回 京城太守口舌香 第一探花美名扬
胡长生在京城会考中荣获第一,胡府上下都对他有了新认识,原来三少爷不仅风流,而且学问之大,无与伦比,全城的读书人都不如他啊!
中午吃饭,胡振天特意赶回来,一家四口兴高采烈。胡宝良破天荒与两个儿子碰了一杯酒,痛快地一饮而尽,一抹嘴巴道:“好酒啊!”
东方凤凰意犹未尽道:“是呀,如果振宇在就更好啦。”
胡振天目光炯炯地望着弟弟,看他既故作深沉地装模作样,真恨不得自己也能参加武举考试,他奶奶的,如果老子也能狠狠辉煌一把,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胡家多么厉害该多好……可惜生不逢时,如之奈何?
春花和秋月喜气洋洋,争先恐后给驸马爷和两位少爷斟酒。
东方凤凰不拿筷子,只是目不转睛地注视三儿,眼角眉稍都是笑。
胡长生被母亲看得食不甘味,一忍再忍,左右躲不,最后实在挺不住了,只好红着脸道:“妈,您别总看我笑好不好?儿不过随便涂鸦了几篇文章,也没往心里去,谁想考官不识好歹,竟让儿考了第一,纯属意外。您老这样看我,说实在的,儿心里发毛,浑身起鸡皮疙瘩,我吃不下去呀。”
胡宝良用筷子点着三儿的脑门,笑骂道:“你小子,少轻狂吧,京城才多大地方?老子当年纵横大江南北、东征西杀,视京城不过弹丸之地。宋城,哼,不过名气大些罢了,你小子不要当井底之蛙,以为京城第一就了不起,过些时候,各州府的举子来京会考,看你还敢不敢说大话?”
胡长生垂首道:“父亲教训的是,儿一定谨记于心。”他想起义父也曾说过自己是井底之蛙,忽忽十年己过,已经物是人非,他感慨万千,不再说话。
胡振天见三弟半晌无语,以为他被父亲教训,受拘束了。当兄长的于心不忍,于是豪情满怀地让春花拿来两个空碗,将酒倒得满满,随手递给三弟一碗,打趣道:“你小子的汗没有白出,来,二哥敬你一碗酒,三弟无愧胡家好儿郎,为父母争了光,哈哈,这说明咱胡家不光武第一,文也第一。”
十天之后,京城的武考也结束了。
再一个月后,即圣朝元年十二年秋,全国第一次科举大考即将开始。其时己近中秋,在丰收的季节里,竞争更加激烈,全国三百多州府选拔出三千多名举子,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录取比率差不多十取一。
全国优秀才俊齐聚京城,乃是圣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一个个神采焕发的年轻才子出现在宋城,大街小巷都丰富生动起来。八大青楼更是争奇斗艳,莺歌燕舞,想方设法吸引文人雅士光临,为他们解忧破闷,甚至许多大家闺秀也千方百计找借口乘车出行,常常掀开车帘,偶尔露出惊鸿一瞥的芳容,引得无数风流公子驻足留恋,啊,每个人梦想着才子佳人的奇缘……总之,各地举子们到来,为整个京城增添了无限光彩。
在考试前三天,李太守坐着八抬大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大张旗鼓到胡府登门拜访。他下轿之后,一挥手,立刻有两名衙役吃力地搬起一个大书箱紧随其后。
管家胡安闻讯,急忙将李太守请进客厅,然后派丫环迅速通报家主。
胡宝良大咧咧出来会客,二位官员互相礼过,双双落座。驸马爷客套道:“李大人,你整日为京城事务繁忙,辛苦异常,今日来府中,一定有要事相商吧?”
李太守郑重道:“正是,胡大人,此事关系京城五百万民众的荣辱,下官不敢等闲视之,无论公务如何繁忙,也要登门拜访,不得不来,而且必须亲来。”
“李大人。”胡宝良耸然动容,急忙探身道:“难道此事与胡府有关?”
“正是。”李太守拱手道:“胡大人,能否请三公主和解元公出来一见?”
“李大人,难道我儿又惹大麻烦啦?”胡宝良大为疑惑。
“大麻烦,的确是大麻烦。胡大人,请三公主和解元公出来如何?”
“李大人”胡宝良心中不满,正色道:“即使我儿惹下天大麻烦,难道我堂堂兵部尚书不能解决?为什么一定要请公主和我儿当面对质不可?”
“胡大人。”李太守据理力争道:“此事不仅关系贵府全家的声望,更关系全城五百万民众的荣辱,此次下官带百万民心而来,事关重大,不可等闲视之,请大人三思。”
胡宝良被李太守义正词严的态度搞蒙了,怀疑三儿的官案又有了新变化?难道东方太子仍然穷追不舍?他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派丫环上楼请夫人。
没过多久,东方凤凰扶着胡长生来到客厅。她不慌不忙坐下,隔着屏风道:“李大人,你大言不惭,危言耸听,请问,我儿的祸事到底有多大?”
李太守听三公主语气颇有恼意,立刻扑嗵跪下,向上诚惶诚恐地叩拜道:“请三公主息怒,凭区区下官一人,绝不敢烦扰公主仙体玉趾,但下官手捧全城百万民心而来,公主请看,这是万民书。”说着,他侧身将带来的书箱打开。
此时没有衙役在旁,李大人必须亲自动手。
胡驸马、东方公主和胡解元心情复杂地侧目而视,发现敞开的书箱里面,整整齐齐叠放着近百本书卷,上面果然写着“万民书”三个字。
东方公主不解道:“李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李太守跪姿不变,面相庄严道:“三公主金枝玉叶,胡尚书勇武彪悍,此乃十全十美天作之合也,天下仁人志士有目共睹。如此皇天美眷忠君爱国,实乃朝庭之洪福,万世之楷模。更令京城百姓惊奇和自豪的是,二位金精美玉般的父母,竟然养育出了一位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胡解元,当真可惊可叹、可赞可羡,实乃亘古未有之佳话啊!贵府三少爷,才华横溢、气势磅礴、势不可挡,有如旭日东升,灿烂辉煌;有如皓月当空,光照四方;又如江河奔涌,一泻汪洋;贵公子才学经天纬地,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胡公子气宇轩昂,光芒万丈,让全城百姓看到希望的飞扬、胜利的曙光、恒久的辉煌。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热泪盈眶、喜气洋洋……尊贵的三公主、尊敬的胡尚书,试想堂堂京城,天子脚下,人杰地灵,诸事向前,何曾落后?而今会考在即,举世瞩目,全城百姓群情激昂,自发请愿,主动签名,请解元公一定要大展绝世才华,勇夺头筹状元郎,为三公主、驸马爷和京城父老争光……这书箱里,就是三万六千名百姓的请愿书。当然,这只是极少部分,目前签名请愿活动仍然如火如荼般进行,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势成骑虎,欲罢不能,今日下官携万民书前来,衷心恳请三公主、驸马爷和解元公过目,由此证明,下官打扰贵府安宁,虽然冒昧,但情非得己,请公主和驸马爷万务体谅,体察五百万民众的心声……”
东方凤凰、胡宝良先是惴惴不安,其后心花怒放。原来这位李大人兴师动众,只为表达这番慷慨激昂的言辞,他不仅为全城百姓来请愿,也在为胡府奔忙啊。夫妻俩喜出望外,不仅没责怪李太守大惊小怪,反而倍受感动,立刻命胡安大摆宴席,留李大人吃饭,在酒桌上继续听他讲溢美之词……
李太守带着京城五百万民众的嘱托,把万斤重担交给了胡解元。
全家人更对胡长生寄予殷切期望,胡府上下无微不至关心三少爷,侍候他吃好、喝好、休息好,让他感动得浑身发冷。终于挺过难挨的三天,他带着全家人的期望、全城百姓的期盼,承受着亘古未有的压力参加全国大考。
全国会考,检查更严,进入考场之前,统一领取竹篮,所有的举子都自行将食物和纸砚存放其中。两列兵丁搜查,连衣服夹层都要摸过,决不允许携带任何东西进场,一旦涉嫌作弊,立刻将人绑在考场前,示众一个月。
会考与乡试大同小异。胡长生依然先从诗词歌赋入手,看题目为“秋”。他心中盘算:此题只有一字,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大不可言。如果单写一首诗词,未免小气;如果写有形有色的秋景,绝难做到独一无二,我必须别出心裁,从虚无缥缈处落墨,对,干脆写一篇“秋声赋”吧。于是他挥笔写道:
吾秋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出而视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噫嘻,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胡长生写完长赋,从头至尾浏览一遍,感觉相当满意,猜想天下举子,绝不会作出这样出色的赋来,简直字字珠玉,完美无缺。他信心倍长,再接再厉,顺利完成时政议论,主题是“关于和平统一大陆,‘一国三制’的构想。”
文章起笔不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后远见卓识地畅谈“一国三制”的深刻涵义:以圣朝为中心,燕国、楚国是圣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国,他们可以保持原有国体和生活方式,万年不变!
“一国三制”有四个基本点:一是整个大陆只能有一个圣国。而燕国和楚国是圣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京城设在宋城。这是和平解决燕国和楚国问题的重要前提。二是三制并存。在一个圣国的前提下,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互利互助,谁也不吃掉谁,做到和谐统一。三是高度自治。全国统一后,燕国、楚国将成为特别行政国,它们不同于圣国一般州府,而是享有高度自治权。四是和平谈判。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东方大陆统一和完整,如果兵戎相见,必然骨肉相残,对三国百姓是极其不幸的,而和平统一,有利于各民族大团结,有利于全大陆繁荣富强。这是多么雄大的气魄啊!
胡长生写完议论文,心情更佳,嘿嘿,料想这种伟大的构想,别人做梦都想像不出来。他放下笔,舒服地伸了一个懒腰,再看八股文的题目:志士仁人。
这个题目似乎有些难度。胡长生一会儿摸下巴,一会儿搔头发,真难呐!一直想了两个时辰,很多学子都交卷了,他才磨蹭着开写,其文曰: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