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门为君开 >

第9章

门为君开-第9章

小说: 门为君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是二八佳龄,曼妙玲珑的江南女子。
  佳人素腕秉烛,灯如红豆,一缕暗香,若有若无,流淌浮动,中人欲醉。
  他们怎么可能会没有故事!
  “上一辈人的恩恩怨怨,便如这世上任何一对痴男怨女一般俗不可耐又哀怨婉转。你的母亲是世间难得的女子。陛下终其一生,也没有忘记。”皇后回过身来,看着她“茵茵,我知道你母亲在相府里过的并不痛苦,可是她却从未放弃过你的父亲,棠相这一生为了天下人,为了天下事,却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刻,但我想怀素一定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如果说还有谁能够同时牵制陛下和棠相,那么除了你,不做第二人选。所以我要你帮助景玹,助他得到这万里江山。景国百年基业,只有交到他的手里,才不会枉负了祖辈的呕心沥血,世代相传!”
  原来如此……明明是一切都知晓,却没有云开雨霁的透彻。
  “奴婢……”她停了停,一句话就在嘴边,却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
  “我知道你怕什么。”皇后执起她的手,抬眼看着她,那本应属于一双四十几岁妇人的眼睛,此刻却明亮异常“玹儿是我的儿子,他就算瞒得过自己,瞒得过天下人,也还是瞒不过我这个做母亲的。只是……儿女私情且先放到一边,我相信他,一定懂得这个道理的。”
  心里那个最不为人知的角落亮起了一盏灯,她的确曾经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安然的度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可是……可是,她还记得小的时候听母亲说的江湖金戈铁马,说的天下秀丽河山。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吧,她也渴望自己不被女子的身份所束缚,渴望自己能够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就算不是青史留名却也不枉度此生。
  门外传来盈袖的声音:“娘娘,时辰快到了。”
  “本宫去了骊山行宫,算是陛下在宫外的一个幌子,届时景珃就算是有心宫变,也还是要忌惮着不在宫内的我。茵茵,你能答应本宫么?”
  茵茵低下头,殿内烟笼翠罩,屹立了百年的皇族在她的面前呈现着最真实的一面,从不知道外人看来富贵所归之地,却这般的身不由己…许是想了许久,又许是只想了一刹,她慢慢的……慢慢的点了点头。
  玲珑社稷,风雨江山,她不知自己踏上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只是想,用她一生太平,换自己十年为所欲为。青春都只一晌,谁又愿意大把大把的虚掷?
  【三。落花人独立(2)】
  【三。落花人独立(2)】
  典阁之内,香气袅袅。景玹手中拿着一本书,好久都没有翻一页。他的目光似乎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下,看不清楚。仿佛在想着什么,又好像是什么都没有想,这难得的惬意时光,他比任何人看起来都要享受。
  门口有人小声道:“太子殿下。”
  他一凛,眉头微蹙。
  “女君?”
  “回殿下,是奴婢。”
  他放在桌子上的手下意识的握紧……到底还是把她牵扯进来了。
  “进来吧。”
  茵茵推开门,屋内梨花香气浓厚却不刺鼻。太子一袭白衣锦袍坐在案前,手中翻的是高祖皇帝留下的家训,她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但是高祖皇帝一生勤勉治国,免赋税,纳谏言,时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为后来太祖皇帝戎马一生奠定了许多的基础。
  她一直以为太子殿下会更向往成为太祖皇帝那样的人……“奴婢给太子殿下请安,太子殿下福寿安康。”
  他放下手中的书,问道:“母后已经启程了?”
  她垂下头,只能看到他的衣摆,他因为坐着,正露出脚底一双襄银丝的靴子,洁白的靴底露出了少许的淤泥。她心里暗忖……原来太子殿下也并未老老实实的待在这典阁之中。
  “回殿下,皇后已经动身去了行宫。特地着奴婢来服侍太子殿下。”
  他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道:“景瑞也走了吧?”
  棠茵茵心口一滞,想起了早上在丹凤门送别阿狸的那个场景,从此以后,希望和绝望,伴随着未卜的前途,终于再不可知。
  “回殿下,九皇子下了早朝就动了身。”
  景玹听出了她话语中透露出来的不舍,微微抿着唇。
  气氛安静的有点诡异,太子不说话,她也不敢妄自出声,只好跪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
  好在这时有人敲了敲典阁的门,听声音应该是个小太监:“太子殿下,四皇子殿下前来和您拜别。”
  景珃?
  她心里有些疑虑,只听到他叹了口气,而后说道:“请四皇子进来吧。”
  “等等!”她一时情急,脱口而出,甚至吓了自己一跳,可既然已经这样,她也顾不得尊卑贵贱,只等过后再请罪吧。
  “太子殿下,您的鞋底还有些许淤泥,若是四皇子殿下仔细辨别,怕是对您不利……”
  景玹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子,忽而一笑,明媚似花开:“我倒是忘了。楼上有昨日送来的衣物,你去给我找一双稳妥的鞋。”
  稳妥的鞋,即是让人看不出来他曾经出去过。
  她走上二楼,空气中还是有着梨花香的味道,或许只是她的错觉?
  即使是被罚到了典阁,他的吃穿用度还是太子的规矩,鞋子的两侧绣着龙纹,镶金边,高方底,似乎是取平步青云之意。
  茵茵怕四皇子等久了会生疑,于是抱了鞋子赶紧送到了楼下。
  太子还是坐在那里,动也未动,手中拿着笔,高高的悬着,好像是要写什么,却又无从下笔。她走过去,跪下来,手捧鞋子:“太子殿下。”
  他取过来,自己换上,茵茵一时情急,跪着上前一步:“太子殿下,让奴婢来吧。”
  景玹头也没抬,只是换下鞋:“不碍事。”
  很小的时候,他曾经因为一个很亲近的奶娘被母后处死,而偷偷的躲起来哭了一天。晚膳的时候母后找了来,他倔强的不去理会。
  母后蹲下身,与他平视:“玹儿,母后要你知道,刘妈妈犯了这宫里的规矩,理应处斩。你是太子,站在风口浪尖上,一言一行不知道有多少眼睛在看着,母后这么做,是为了你好。”
  他的眼睛还挂着泪珠,却固执的说:“我是当朝太子,这宫里有什么规矩是我不能破的!”
  那个时候的母后,还很年轻,美丽不可方物,她嘴角含着笑,但眼神有些悲悯:“正因为你是太子,是储君,是这景国未来的君主。所以你要疏远身边的人,胸怀天下的人。你不能让别人称为你的软肋,你的软肋,就是我们景国的软肋。知道么?”
  他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这件事。
  其实在那之后,他也的确做到了,疏远身边的人,胸怀天下的人。
  却总还是有意外。
  他叹了口气,果然命数难测,人算不如天算。
  茵茵跪在地上,没有抬头,问道:“太子殿下,可以了么?”
  景玹收回思绪,道:“叫四皇子进来吧。”
  “是。”
  说罢,站起身来,裙子因为跪着而有些褶皱,她虽然看见了,也并未在意,走到门口,打开了门:“四皇子请进。”
  景珃一点也没有惊讶于她为什么会在这里,撩起长袍,抬脚进了典阁。
  走入阁内,他微微抱拳请安:“太子殿下。”
  景玹放下手中的笔,淡淡的回道:“四弟。”
  “臣弟马上就要启程,特来向皇兄拜别。”
  这恭敬的样子,真是让人看不出来他还心怀二心,茵茵禁不住打了一个冷战,只觉得自己真的太天真了!
  景玹站起身,走到四皇子面前,双臂一伸,拖着四皇子的双手,神色严肃:“父皇把这件事情交给你,可见对你是十分看重的,江南水患乃天灾而非人祸,人力尚难抗衡,四弟此去,任重而道远。皇兄远在内宫,无法助你一二,只望你能够尽全力,为这天下苍生不要无家可归,不要食不果腹。”
  “臣弟谨遵皇兄教诲!”
  景珃低着头,所以他看不清此时此刻景珃的神色,但是他想,罢了……若是景珃在这种时候还想着夺嫡的事情,那真是辜负了他作为皇子所得到的这常人无法比拟的优待。
  景珃复又恭恭敬敬的请了个安,才离了典阁。
  典阁的门一开,静立在屋内的景玹鼻端便轻触到外面那浓郁的香味,忽的悠然一笑。
  “茵茵,梨花……又开了呢。”
  天在,地在,美景在。你在,就好。
  他低眉敛目,双鬓夹春,就如同这世间所有美好之物都骤然失去光彩,只余他一人,灼灼独立。
  她移开眼,再不敢看。斟酌良久,忽的跪下:“奴婢愿助太子殿下荣登大宝,肝脑涂地,死而无憾!”
  景玹回过头来看着跪在地上的她,瘦弱的肩膀,不盈一握的腰身。明明还是需要被人保护的人……却夸下这般海口。
  “家国天下,那都是男人的事情。”唇边扯出一抹笑容“像你这样的女子,应被小心呵护才是,何苦来和我们趟这浑水。”
  小心呵护……不知为什么,她居然觉得眼睛酸涩难忍,一滴泪含在眼眶中,不敢掉落。
  “奴婢惟愿此生能被心中所系之人呵护,其它荣华富贵,皆为过眼云烟,不作他想。”
  她那般伶俐,怎么会看不懂他眼中的爱意。
  他那么聪慧,怎么会听不出她话中的拒绝。
  我助你夺取这万里河山,你放过我此生携手挚爱。
  景玹微微叹了口气,沉吟了一会儿问道:“你想好了?”
  “是。”
  他疲惫的合上双眼,薄唇微启,声音彻骨的寒冷:“我知道了。”
  棠茵茵悄悄的抬起头来看着太子,冷峻的面孔上有着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淡漠,那一刻,她甚至觉得,这样的他,满目苍凉,万物皆空。
  【四.相思似海深(,)】
  【四.相思似海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风声鼓噪的吹动着,景瑞骑在马上,红色的披麾迎风而动,在这灰黄的天地之间筑起一抹不容忽视的霸气。
  身后的人说道:“九爷,若是按照现在的脚程,咱们黄昏时分就能到了。”
  他点点头,看了看四周,过了好一会儿才问道:“中午还能见到一些村落,为何行至此处,居然人迹渺茫?”
  金生回道:“九爷,您有所不知。这一代战乱频繁,胡人屡次作乱,不断进犯,致使民生凋敝。”
  景瑞微微眯起眼睛,抬起手来指着不远处:“给我十年,我定要在这里建筑起一座城池,以示国威!”
  身后的将士随声附和,他却一句也未听进去。
  这是他对自己的承诺,只要是景国的疆土,他就不允许有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他要在这里建筑起一座繁华的城池,他要让普天之下的人都看到!
  黄昏时分,太阳挂在半山腰中,无端平添几分苍凉,不远处炊烟袅袅,可知已离大营不远。
  有哨兵远远的看到他们,一溜烟的跑去向主帅汇报。所以他们走至大营时,主帅文斌已经在此等候。
  “下臣给九皇子请安。”
  景瑞跳下马,急忙扶起了文斌:“文帅请起。”
  文斌年方三十,人道三十而立,可这文斌名冠京华,却是在二十几岁时,他一人领兵三千,直捣胡人要塞,以寡敌众,三千人剿灭五千胡兵,我方伤亡仅为五百。消息传到京城,龙颜大悦,遂封将帅!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