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欢喜记 >

第263章

欢喜记-第263章

小说: 欢喜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多亏了皇 帝陛下,宋侯爷自然要进宫谢恩。他原就是昭文帝心腹之臣,后来天意弄人,长女宋嘉言入主中宫,宋侯爷便成了国丈。做了国丈后,宋侯爷已不再兼朝中职务,只 是身上带着承恩侯之爵,还有个正二品散秩大臣的官职。
长女生了一对龙凤胎,嫡皇子已被立为皇太子,宋侯爷与今上的关系也不错。
在昭文帝面前,宋侯爷便没有那般烧包了,宋侯爷先谢过君恩,助他找回儿子。他叹道,“儿女都是债啊。没音迅时这心里没片刻安宁的,这回来了,又有操不完的心。”便说了想给长子谋差使之事。
昭 文帝道,“嘉让嘉诺年纪也大了,朕听说嘉让在西平关颇是勇武,不如给他在禁卫军安排个差使。”宋嘉让在西平关立下过战功,先时已是百户之身,只是当初在西 平关用的化名,如今便不好大肆声张。宋侯爷请太医给儿子们检查身体,宋嘉让身上还有刀伤,也是真真的。这些,昭文帝都知道。
宋侯 爷道,“嘉让刚回来时,臣也是这般想,他素爱武事。只是,看他身上有些旧伤,太医说多休养为好。再者,外戚之家也要避嫌,幸而在西平关的事知道的人不多, 不然朝中大臣必要议论。他是长子,以后是要袭爵的,陛下赏他个拿俸银的闲差已是他的福气。就是嘉诺,他倒是爱念书,这几年无事,正好拿起书本来考功名,日 后在翰林,清贵也悠闲。”这倒不是宋侯爷口气大,宋侯爷自己便是状元出身,从不觉着功名难考。偏生长子没念书的那根筋,次子在读书上倒很有些天分,考功名 应该问题不大。
其实昭文帝对于宋家兄弟去西平关的事情很有些阴谋论,尤其他一日日老去,宋皇后却正当年轻,太子尚小,有些事,昭 文帝不得不防哪。宋侯爷伴驾多年,对昭文帝的脾气多有揣摩,故此,事事拿捏的恰到好处。反正他儿子去都去了西平关,如今只得努力打消昭文帝的怀疑,其他也 无法可想。
听宋侯爷这样说,昭文帝笑,“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后,赏了宋嘉让正三品的散秩大臣之位。宋嘉让跟他爹的官衔是一样的,只是品阶不同罢了。
宋嘉让是皇后娘娘嫡亲的兄长,将来的承恩侯,不过是赏个闲职,纵使品级高一些,大臣们也没啥意见。
给宋嘉让三品散秩大臣的官职之事,昭文帝是同宋皇后商量过的,宋皇后道,“散秩大臣就很好。”
昭文帝道,“嘉让颇是英勇,这般闲置,有些可惜了。”
“这 世上,人处在什么位置,就要担什么样的责任。陛下以前还与我说过,你少时最爱山水胜景,想着有朝一日能看遍国家名山大川方好。只是,做了一国之君,万人之 上,也是有所舍弃的。”宋皇后温声道,“大哥是个重情义的人,今番能遇难呈祥,已是福气。凡事适可而止才好,多求便是贪心了。”
宋皇后能说出这般公允的话,昭文帝心下熨帖,亦不再勉强,道,“那就依皇后。”
昭文帝又道,“嘉让回来这几日,皇后怎么不召他进宫相见?你们兄妹也有六年没见了吧。”
宋嘉言轻叹,“不知为什么,先时没大哥的消息,很是记挂他,就担心他在外头出什么事。如今他回来,我这心里又是高兴又是酸楚,想见面又不愿见面。”
昭文帝到底年长些,阅历深厚非年轻的宋皇后可比,昭文帝拍拍妻子的手,道,“见一见吧,见一见就好了。”便吩咐内侍去承恩侯府传口谕,令宋嘉让第二日到凤仪宫给皇后请安。
宋家接了口谕后,宋侯爷没说什么,只对长子道,“娘娘一直惦记你。”亏得有个做皇后的闺女,不然还不知猴年马月能找回儿子呢。
宋嘉让不愧是宋皇后一母同胞的兄长,兄妹两个的性子倒有些相仿,宋嘉让也惦记着宫里的妹妹,或者是“近乡情更怯”,宋嘉让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宋侯爷问,“身为兄长,你妹妹最艰难的时候,你一走了之。是不是觉着愧的慌?”
当初宋嘉让离家远走,是有不能承受之理由。可,如今听父亲这样问,也就是这样了,他心中有愧。生母早早过逝,他却没能照顾好妹妹,在她最艰难的时候离开帝都。每每想起,宋嘉让都愧的无地自容。
长子没说话,宋侯爷微微一笑,俊雅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这就对了。”话毕,宋侯爷施施然离去。
儿子回来,宋侯爷当然是高兴的,只是,担了这好几年的心,未免也有诸多不爽。如今见长子愧悔,宋侯爷心里憋了许久的那口气,顿时烟消云散。
浑身上下,舒泰无比。
至于长子的感受——都快三十的人了,养他这么多年,不能彩衣娱父便罢了,难道还要做父亲的对他身心关怀仿佛奶妈。
宋侯爷完全不打算去开解长子,他已经决定以后多抖一抖做父亲的威风,让儿子对他来身心关怀才好。
宋侯爷心顺意顺的回了房,继室杜氏迎出来,服侍着丈夫用过茶水,夫妻两个闲话几句,杜氏方道,“有件事想跟侯爷商量。”
“什么事?”
杜 氏温声道,“嘉谧年纪小,我平日里要照顾他,家里的事就有些顾不大过来。如今让哥儿跟他媳妇回来了,嘉诺也到了娶妻的年纪,这事自然是老太太和侯爷操心做 主。我想着,家里的事还是慢慢的交给让哥儿媳妇来管吧。我管这几年,着实吃力。”杜氏出身寒微,当然,也是正经平民百姓,年轻时被宋侯爷纳为二房。后来宋 侯爷第二任妻子小纪氏过逝,并未再另娶高门之女,觉着杜氏温柔贤淑,便直接扶正了杜氏。旁人都说杜氏好命,无他,宋家封侯还是近几年的事,宋侯爷前头死了 两任老婆,杜氏是第三任,而且是唯一一位活着做了承恩侯夫人的一位,自然是命好。
说来,宋侯爷也是草根出身,正经元配是武安侯的 嫡次女纪氏,这位纪氏夫人给宋侯爷生了嫡长子嫡长女,便是如今的宋嘉让与宋皇后兄妹,纪氏夫人在生宋皇后时难产身亡,早早过逝。之后,宋侯爷娶了元配夫人 的庶妹小纪氏为继室,小纪氏也给宋侯爷生了一子一女,便是宋嘉语宋嘉诺姐弟。如今,宋嘉诺刚刚同长兄长嫂自边城回来,宋嘉语先时在宫为妃,生下一位皇子一 位公子,可惜命薄,宋嘉语在生小公主时难产过身。小纪氏的死因有些不大光彩,且皆是因小纪氏的缘故,方令宋家兄弟相继远走,宋皇后之前颇多磨难,也多由小 纪氏而来。
杜氏跟了宋侯爷多年,由二房熬到了填房,不是因为杜氏容貌出众、智慧绝顶,而是因为她安分。杜氏看得明白,这个家不必争,当初小纪氏就是想争,结果落得什么下场?何况她呢?
杜 氏不是个有野心的人,她如今有了儿子,以后一辈子的依靠便有了。何必争呢?人最重要是看清自己的本事,把握住自己能把握的东西就够了。那些没能力得到的东 西,千万莫生贪心,方可一世平安。宋嘉让夫妻并非刻薄之人,自己儿子年纪小,好好的将儿子养大,她这一辈子,便也圆满了。
故此,宋嘉让夫妻一回来,杜氏就盘算着将管家的事交给他们才好。丈夫还年轻,总不会亏了她与儿子。
杜氏这般知情识趣,宋侯爷微微一笑,“也好。以后外头这些事让晚辈操心吧,咱们也该享几日清福了。”
杜 氏笑,“享福的事还不急,我先跟侯爷说一声,老太太的院子是一直在打扫的,只是久不住人,有些潮了,我叫人升了炭盆烤几日该无事的。老太太什么时候回来, 你提前给我个信儿,我跟让哥儿他媳妇说一声,得提前预备着呢。”如今的府第已不是先时的宅院,封侯之后,朝廷另赐了更气派的宅子。
“家里的信是随着朝廷邸报送去的福州,老太太最快也得一个月才能到帝都,不必急,慢慢来就成了。”说了一回家事,宋侯爷问,“嘉谧呢?”宋嘉谧,宋侯爷的幼子,年方五岁。
杜氏笑,“去找腊哥儿、满哥儿玩儿去了。”腊哥儿、满哥儿,是宋嘉让的两个儿子。
宋侯爷挑剔,“这取的是什么名字,腊哥儿,还甜哥儿呢。满,这个字也不大好。”
杜氏笑,“腊哥儿是腊月底生的,满哥儿是月圆时生的。”人家这名字也是各有来历。
宋侯爷评价,“土气。”
杜氏知道丈夫的脾气,只是一笑,便不再理他。
宋侯爷已经搔着下巴打算重新给孙子取两个好听的名字了,不但大名要取,小名儿也不能俗了。


☆、第208章 
宋皇后兄妹团聚自有一番悲喜交集;泣笑叙阔,暂且不提。
赵长卿苏先生已经在挑宅子;准备在帝都定居。梨子也打算给梨果置办一套宅子,日后做官住着便宜,省得再租了。其实梨子原是想买下他们租的这套四合院,只是宅子的主人也知租他这宅子的举人都中了进士,心下亦觉着自家这宅子风水好,于是;奇货可居;死都不肯卖。
梨子只得作罢,打算三家一起买,以后做邻居也好。
只是;也没那般凑巧连在一起卖的宅子。
新科进士都有两个月的回乡探亲假;夏文跟赵长卿商量着,打算回家一趟;冯殷也要回家接妻儿过来。赵长卿道,“买宅子的事怎么办呢?总不好都托给苏先生。”
夏文道;“不如这样,我跟冯殷一道走,你就别回去了,一路千里,来回奔波也累得慌。”
“那你代我向公婆问好吧。还有咱们屋里的东西都拉来吧,笨重的家俱就算了,在帝都现置办也来得及。那些咱们用惯了的,还是带来便宜。”赵长卿想了想,道,“我叫永福跟你一起回去,她细心,我那些东西,她也清楚。”
“也好。”夏文没什么意见,道,“宅子不用买太大的,咱们人少,够住就行了。”
“帝都的宅子总不会赔钱的,现在买了,住几年出手,一样好卖,比租房子强。放心吧。”赵长卿问,“要不要接公公婆婆一道来帝都,我提前预备院子。”
夏文道,“先做一年翰林看看再说。帝都居,大不易,何况背井离乡的,父亲母亲估计不会愿意过来的。”
“我备了些东西,一样样的都写好了单子的。”赵长卿说着把备的礼单递给夏文,道,“除了给家里的,还有小姑妈那里,王老先生那里,族长老太太那边的。一份份的放在了箱子里,都是些帝都土物,不值什么钱,是咱们的心意。”
夏文揽住赵长卿的肩,轻声道,“长卿,自从娶了你,我无事不顺遂。”
赵长卿笑,“看来是我旺夫。”
夏文道,“我上辈子肯定是积了不少福德,今生方能娶你为妻。”
赵长卿唇角翘起,双眸弯弯。
送走了夏文,赵长卿与苏先生在牙行的介绍下,开始挑选宅子。两家选的宅子离得不远,不过隔了一条巷子。梨子给梨果挑的宅子也在附近,刚把宅子定下来,梨子就带着梨果与赵长宁、凌腾、朱庆、朱唐等人锦衣还乡了。
临走前,赵长卿也准备了许多带给家里的东西,还有送给小妹妹长喜的一套金项圈、金手镯,皆装箱放好,清单列出,连带着写的家信交给赵长宁,叮嘱他好生带回去,又叮嘱了他好些路上的话。
苏白长于边城,正好有漫长假期,与苏先生说了一声,也同赵长宁他们一道去了。
热热闹闹的一幢宅子,似乎顷刻间便冷清起来。苏先生与赵长卿照样过的惬意,两人已经商量着要如何收拾新买的宅子,再去定做些新鲜样式的家俱。
苏先生问赵长卿,“夏老爷、夏太太会来帝都吗?”
赵长卿道,“相公走前说,先做一年的翰林看看,公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