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长安古意 >

第142章

长安古意-第142章

小说: 长安古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药气太重,爹爹还是外殿坐……”
  
  太上皇神色一凛,伸手便要揭李成器身上的锦被,又被李成器紧紧攥住,太上皇急道:“你究竟是什么病,为什么不让爹看?”李成器微微摇头道:“爹爹,请信儿子一回,是风寒,真的是风寒。”太上皇心中隐隐猜到,但终究不敢置信,咬牙低声喝道:“松开!”李成器仍是死死攥着那被子一角,太上皇急得向元妃道:“他怎么了?朕只问你!”
  
  元妃已是忍泪半晌,实在支撑不住,突然伏地哭道:“爹爹,求爹爹救救我们一家!”李成器惊怒道:“你住口!”他分心下手上一松,已被太上皇夺过被子,呼得一声揭开,他方才辗转之间伤处破裂,就这片刻工夫,一片片血迹重又在洁白的中衣上氤氲开来。太上皇颤抖着手揭开他中衣一角,方向里看了一下,眼前便是一阵白雾袭来,软软瘫坐在榻上。
  
  李成器大惊失色,奋力跪起身子去搀扶,元妃忙也上前扶住。李成器叩首哭道:“爹爹千万保重,不要再增儿的罪愆了!”太上皇靠着床帏闭目歇息了一会儿,才哑着嗓子低声道:“逆子。”李成器低声道:“有国法在,是儿子罪有应得,陛下如此处置,已是为儿子留了颜面了。”太上皇摇摇头,一行泪水从他布满皱纹的眼角缓缓淌下,他眼睛并未望着李成器,只是喃喃自语道:“是我错了,阿月,是我错了……”
  
  皇帝与太上皇车驾回宫,一早太上皇便要去宋王府,皇帝知道隐瞒不过,也未叫人阻拦,只是想起太极宫便有些郁闷,命銮驾一路向东,回大明宫居住。进宫后皇帝换了身衣裳,也不用饭,拿过积了几日的奏章看,身后响起轻轻的脚步声,皇帝抿嘴微微一笑,继续低头不理,一双温软小手已罩在眼睛上。
  
  皇帝笑道:“是芸芸。”
  
  高力士在旁撇了撇嘴,心下大是不以为然。他初时不解,以皇帝的性情,为何会喜欢上那武家女子,只是皇帝第一次叫武灵芸“芸芸”时,那音调略一滑,让他恍惚中听错,打了个寒战,依稀明白了皇帝的心意。他带着几分不屑,又怀着怜悯看皇帝将他无处可用的柔情,倾泻在这不解人事的女娃儿身上。
  
  武灵芸娇嗔地将手放下,不忿道:“你也不会哄哄我。”皇帝温柔的目光停在武灵芸的双丫髻上,笑道:“这里不是你来的,快回去。”武灵芸道:“我没有地方去。”皇帝诧异道:“力士没给你安排住处?”武灵芸摇头道:“我不要去那里,离你这么远,周围的人都不认识。”
  
  皇帝心中微微一酸,也就不忍再赶她出去,只是眼前有一桩事却要办,他对高力士道:“命张说草诏,藩王出任外官乃高宗朝故事,国中几个亲王俱已大婚开府,不宜都留居国都。此番先让大哥、守礼、成义先出去吧,让姚崇宋璟他们选一选地方,国之屏翰,不要离长安太远。”
  
  高力士心下一震,不料皇帝突然决定要命几个亲王外刺,也不知太上皇那边知道了,又会是怎样风波。他正要答应,皇帝又笑道:“另一件事一起办了,大哥的封号是当时韦庶人给的,太不吉利,这次索性改了。”他拉过一张纸,沉吟一下,挥毫写了一个字,递给高力士道:“让他们按这个字拟诏。”
  
  高力士见纸上墨迹淋漓,唯有一个大大的“宁”字'1',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躬身道:“喏。这个字,也给宁王殿下看么?”皇帝一笑道:“大哥是聪明人,不必多此一举。”高力士便领旨去了。
  
  高力士去后,皇帝方拉了武灵芸的手,让她坐在自己腿上,低声道:“你要是在宫中寂寞,想一想有什么熟人,朕调过来此伺候你。”武灵芸摇头道:“汤泉宫的阿姨们对我不好,我不要她们——也不知道当年带我那些阿姨们,现在都到哪里去了,是在神都还是在长安。”她忽然轻轻叹了口气道:“她们只怕早记不得我了。”她年纪虽小,但这一声叹息,倒像经了几代人事的沧桑,皇帝有些怜惜地抚抚她的发髻,道:“倒也好,了无牵挂。”话一出口,自己又是微微一惊,望着武灵芸出神。武灵芸格格娇笑道:“我有三郎表哥啊!”
  
  皇帝亦报以一笑,他听说朝中重臣都很反对他将武氏之女收入后宫,却真舍不得这个女子。她从腥风血雨的三朝走过,身上居然还是纤尘不染,他需要这样近乎痴傻的单纯,帮他忘记那挂着鲜血的微笑。他终究也是人,也需要找个什么人来爱护,便只好是这个毫不相干的人了。他对着不知所踪的回忆轻柔地呼唤:“芸芸,芸芸。”
  
  命宁王李成器出任岐州刺史的圣旨,第二日到达宋王府,李成器还不能起身,元妃着朝服帮他接旨谢恩。她带着圣旨进入寝阁,李成器已经听人禀报,见到她歉然一笑,低声道:“是我连累了你。”元妃忍了半日的泪水终于滚下,泣道:“你的伤还没好,怎么能上路。”李成器淡淡道:“坐车就是。你回母家住几日吧,这一走,怕是有一年半载不能回来。”元妃摇头道:“我不回去,殿下这里离不得人,这么大个家要搬,我也走不开。”李成器涩然一笑道:“身外之物,还有什么不能舍的。我身子好多了,你回去吧,趁着亲人还在身旁,团聚一时是一时了。”
  
  元妃流泪摇头,哽咽中鼓了半日的勇气,才颤声道:“殿下,从此后妾只有你了。”他是她的夫郎,他的良人,是王安丰妇口中的“卿”,是他们北朝小曲里的“欢”,他的名字叫李成器,他的小名叫凤奴。他有这么多的称呼,她却只能叫他殿下。
  
  李成器怀着歉疚的怜惜望着眼前的女子,她仍旧是青色钿钗衣,高髻上戴着满是珠玉的花冠,她在这一身华贵无比的枷锁下不堪重负地颤抖。让他想起他们成亲当日,也是金碧辉煌包裹着一个胆怯的女子,因为太多的装饰,他只知道她很美,却看不清她的容貌,以至于只要妻子不在面前,他拼命去回想,她的面容仍是如同隔着烟水般模糊不清。可是这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女,因为不幸选他做了夫婿,已经受尽了苦楚,还要忍受背井离乡远辞爷娘的思念,他想要支撑她,可是他的身体和魂魄都已经破碎的千疮百孔,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李成器努力坐起身来,身下的痛楚让他有些眩晕,趁着这短暂的眩晕,他努力让自己有一刻不要想那个名字。他将妻子拉入怀中,闭上眼睛,也许这便是他不伦不类的人生,他爱的守护不住,守护的却又不爱。
  
  十日后宁王李成器兼岐州刺史,申王李成义兼幽州刺史,幽王李守礼兼虢州刺史,三王同日拜辞出京。三王中只有李成器向西,李守礼与李成义皆向东,三人辞阙之后并不同路,也就在宫门前话别而已。李成器勉强能行路,却还不能骑马,出了宫仍旧卧于车中。
  
  车驾行了半日来到灞桥,因桥头人多,堵塞道路,王府长史命仪仗挥鞭清道,李成器在车中听到动静,揭帘温言斥道:“来此处皆是黯然销魂之人,我们就不要惹事了,等等就好。”长史只得命车马停在一旁。
  
  李成器望着车外,天色阴暗,天地如同被淡墨晕了,灞桥两岸的杨柳雾蒙蒙得有些黯淡,偶然天空一队雁阵南翔,鸣唳之声更是令人惊心动魄。许多远行之人站在桥头,被亲友十指牵衣,呜呜咽咽说着不舍,柳条被弯成一个个象征团圆的圈儿,却不忍赠出,似是对着美梦,更觉现实的酷忍。
  
  没有喧闹,也没有生气,更无人注意他们这威仪棣棣的王府车驾,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到此处皆是离人,皆是伤心人,皆是沦落人,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在天地萧瑟凄清的无可奈何面前,谁又比旁人尊贵。李成器缓缓躺回车中,原来西出阳关,也只是他一个人,无人来送,也无人可送。他和花奴奔赴各自的天涯,他们的天涯却是相反的方向。
  
  他们都望不见长安了。
   

作者有话要说:【1】李成器改封号是开元八年事,我写不到那一年了,提早给他改过了事。




97

97、九十六、即今惟见青松在(下) 。。。 
 
 
  开元二年,继宁王李成器、申王李成义、豳王李守礼外刺之后,再命岐王李范任绛州刺史,薛王李业任同州刺史。因有朝臣禀奏,兴庆坊为皇帝昔日龙兴潜邸,诸王不宜再用做府邸,故而李成器等遥上奏表,请献府邸为皇帝离宫。皇帝嘉许之,命将诸王宅改建为兴庆宫,于宁王府旧址上建“花萼相辉之楼”,昔日平王府旧址上建“勤政务本之楼”,作为皇帝日常居所。
  
  远在岐州的李成器望着邸报上“花萼相辉”相辉四个字,久久不曾言语。花奴簪着芍药花拦住他马匹的巷陌,花奴醉酒后打羯鼓的厅堂,花奴来劝他进食翻过的围墙,他对花奴许下今生今世的暖阁,他们一起泛舟的龙池,已经被人一锤锤打碎,灰飞湮灭地消失,连一丝念想也不曾留给他。原来记忆也是做不得准的,时空会被人任意地篡改、毁灭,史官擦去一段历史,只需涂一片墨痕,皇帝要擦去他和花奴的今生今世,亦只需要这四个字。
  
  元妃想到当日走得匆忙,许多东西都不曾带过来,也不知是何等下落,心中一酸,偎在李成器身边低声道:“我们现在是有国无家了。”
  
  有国无家。李成器涩然一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那老兵离家六十载,还有个故园可以牵念的。他幼年在洛阳,总觉得自己是异乡过客,相信将来终归会回到长安去,现在连长安都变成了异乡,那天地间何处才是他可以思念的故园。除了心中无时不在的痛楚,究竟还有什么,能够证明他和花奴的往事,证明那短暂的、曾属于他们的繁华。也许他真的只是天地过客,匆匆一世,如掠水惊鸿,拂花春风,什么都不会留下。
  
  自皇帝从骊山回来后便搬出太极宫,住进大明宫。皇帝政务繁忙,不过五日来太上皇处一问安,几个亲王离京之后,陪伴太上皇的便只有豆卢妃一人。这座于太宗、高宗年间擅尽风华的宫殿,现今终日沉寂,被弃置成了一座废园。太上皇近来身子时好时坏,虚弱时数日不能起身,但偶尔也略有些精神,由豆卢妃扶着,走出百福院,在偌大的太极宫里缓缓来去。因大臣们不必在武德殿上朝,门下省内侍省等官署也迁到了大明宫去,倒无人再限制太上皇的自由,他竟然平生头一次,成了这座宫殿真正的主人。
  
  留守太极宫的宫女内侍,皆知这是闲差事,自己同那个曾经做过天下至尊的太上皇一样,不过借一块地方养老罢了。他们并不畏惧那个老人,每当这老人踽踽地走过时,他们皆是怀着同情,又无能为力地眯着眼睛,望着他佝偻艰难的身影。只因他们皆知道,这老人会先于他们离开。抛开权力与财富后,便只剩下生命残酷的大平等来,头上白发,生关死劫,便是九五之尊也躲藏不过的公道。
  
  因无人认真打扫宫殿,满宫花草树木也同这里的人一样,被尘世遗忘,一任自生自灭。龙楼凤阙上金碧辉煌的砖瓦日见黯淡,主宰这座宫殿的颜色,是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