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父-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铁匠铺打制大刀、长矛、鸟铳,还得请梁叔速决,拨出一笔现金来。〃
这回梁再堂不再小气,同意彭昆速去办理。
不出两天,同乡会的人都有了大刀、长矛,小头领还拥有一支鸟铳,彭昆则特意打了一把短火铳。
有了梦寐以求的〃队伍〃,彭昆神态与过去判若两人,天天派人去春园街市场骚优,有意挑起事端劫夺一些财物。
陈余祥这边见对方来势凶猛,暂时只好躲避,所到之处,无论菜市场、码头,都有拿刀拿铳的人追杀,扬言要救苏小枫、苏小飞。
陈余祥见大家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只好把苏氏兄弟交还给同乡会,谁想事端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惹来更大麻烦,苏氏兄弟知道他们所有栖身的地方,天天带人追打。
第五章开堂授徒(4)
陈余祥实在忍无可忍,与陈百威商议,决定重出江湖,在香港创建一个堂口……做出这决定时,陈余祥十分痛心,他深知江湖险恶,无论是谁一旦陷入,终生难以自拔,最终都会葬身此道。
在中国,最大的黑社会组织是〃洪帮〃和〃青帮〃,其中尤以洪帮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陈余祥在广州加入的组织〃洪胜堂〃正是属于〃洪帮〃。
洪帮最早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由郑成功发起,第一句秘密口号是〃明大复心一〃,反过来即是〃一心复大明〃,目的是反清复明,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所以这个组织就称〃洪门〃。
洪门后辈都知道他们的开山祖叫〃洪英〃,其实这名字是第一代洪门前辈的总称,即〃洪武门下都英雄〃之意,其中当然也包括大家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内。
洪门以反清为宗旨与清朝廷势不两立。
第一个堂口,是郑成功在台湾金台山开设的〃明远堂〃,之后派属下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及军师陈近南进入清占区发展洪门组织。
进入大陆后,蔡德忠等五人即与陈近南分开。
先说蔡德忠领五人与陈近南分散后即向南潜至福建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在那里削发为僧,精练武术,待机起义。
雍正十一年,蔡德忠率福建少林僧人密谋造反,事前被清帝所闻,派兵围攻,并纵火焚烧寺门,僧众死伤殆尽,仅逃出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五人,其后被洪门中人奉为〃前五祖〃。
前五祖于突围途中,获得反清志士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杨林佑及林大江等五人掩护扶持,才得脱离险境,共同前往粤省。
因此,洪门中人又将上述五人称之为〃中五祖〃。
这群人抵达惠州宝珠寺。
当时,许多反清人物为了逃避缉捕,部分遁迹空门,以求隐蔽。
当即由宝珠寺僧人吴天佑、洪太岁、姚必达、顺廷贵及林永超五人迎入寺中,共谋反清大计。
此五人又被洪门中人奉为〃后五祖〃。
只可惜这班人立足未定,壮志未酬,由北京南下的清兵,已会同当时〃平南王〃耿精忠的部属,包围宝珠寺,于是血战再起。
由少林寺逃出的〃前五祖〃,在奋战之下,杀出重围,再度脱险;继而宝珠寺的僧人及一千抗清志士,亦有小部分突围而出,落荒而逃。
沿途并与陆续由宝珠寺逃出的残余僧众,辗转进入赣境。
在赣州城西的〃阎君庙〃与另一批抗清志士会合。
此处据点系前明参将黄昌成夫妇隐身处。
彼此会商结果,均认为势力过于单薄,实不宜于此时和清廷硬碰。
互相交换秘密诗词符号,嘱黄昌成妥为隐藏,暗中招贤纳士,以图后举。
后又恐多人聚集,容易引起清廷的注意,于是〃前五祖〃等人又再向现湖北境内转移。
进入湖北境内之后,他们听说有一股反清势力正潜伏于襄阳附近,蔡德忠直接前往调查。
果然遇上郑君达之妻郭秀英及其妹郑玉兰二人。
郑君达是郑成功的世侄,早期被清军杀害。
其妻、妹二人与蔡德忠等在少林寺早已认识,此时相遇,真是感慨有加。
郑玉兰姑嫂二人带领的反清志士并不多,想要进行武装起义,仍然感到力不从心,此时正在积极准备,等待与各地反清力量会合后,再图大举。
蔡等人的到来,正合其意。
蔡等听说郑君达的遗体葬于襄阳城东丁山之上,为表达哀思,义士们共同前往致祭。
这批反清人物在其坟前沥血为誓:一定要联同天下豪杰,驱除满虏,还我河山。
不料此时,襄阳副将张近秋接到报告,知道有绿林人士胆敢纠众致祭〃叛逆〃郑君达之墓,便立即集中精锐部队六百多人,火速开往丁山,命令部下务必一网打尽,以向清廷邀功请赏。
当时这群扫墓者正在指天为誓,泪洒碑前,忽闻报有大队清军前来,连忙登高远望,果见战尘已至,顷刻已陷入重围之中。
第五章开堂授徒(5)
几个人于是在坟前紧急商议,认为按当前形势,除非分路冲杀,奋勇突围,否则就会束手就擒,郑玉兰虽为一介妇人,但颇有决断力,且武功不凡。
她自告奋勇,由她姑嫂三人带领一支人马,在正面迎击张近秋,掩护其他人从侧翼突围。
蔡德忠等人坚决不从,认为由姑嫂两个女子迎击敌人,而自己堂堂伟丈夫却突围而走,日后何以面对郑君达在天之灵,何以面对全国的反清义士?但此话遭到了姑嫂的严词责备,认为反清人物如果因此而全部牺牲,对反清大业没有任何好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一定要想办法保住有用之身,继承先烈遗志。
至于姑嫂二人,只是一介女流而已,而且早就想与亡夫亡兄见面了,何必拦阻?蔡德忠等无词以对,只好忍痛答应。
郭秀英又将遗孤二人,托蔡德忠等带出重围,长成后继承先父遗志。
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于是开始。
郭秀英姑嫂带领三十多名志士先向敌军阵中冲杀,以一挡百,反复冲击敌营,砍杀清军数十人。
与此同时,蔡德忠等五十多人则从相反方向突围杀出,清军畏其神勇,纷纷后退。
这批人乃冲出重围,留下了日后洪门组织的基本力量。
郭秀英,郑玉兰姑嫂二人身负重伤,终因人孤势单,所率志士牺牲殆尽,双双毅然投河自尽。
船夫谢帮恒父子均为反清人士,事后从河中捞出二人遗体,先藏于船中,当天晚上埋葬于三合河畔。
当年冬天,又在河畔村落附近建立〃姑嫂庙〃,外表和一般村落的〃社会坛〃一样,使清廷官员无法识别,以便日后反清志士前来凭吊。
蔡德忠等数十人突围之后,开始潜伏在附近的山野之中,随后,分批化装成各种人物,再行北上,先后到达湖北边境的万云山,山中有一个寺叫万云寺,主持名叫万云龙,他收容了蔡德忠等人,共同谋划复明大计。
此外,万云山的附近还有一名反清志士,设立了〃白鹤道观〃,自称〃白鹤真人〃,以研究道教为名,暗中招揽反清复明志士,此人便是陈近南。
陈近南原名陈永华,雍正初年任翰林院学士。
身侍清宫,心怀故国。
火烧少林寺后,更对清朝不满,于是辞官回乡,厕身道教。
陈近南与万云龙一道一僧,居住如此近,且志趣相投,蔡德忠等人的到来,更是增加了生力军。
于是他们决定成立一个足以号召天下的组织。
事前他们派出很多人马,分别到各省各县。
邀请各地反清力量的领导人物,集中一堂,共商大事。
这就有了洪门历史上著名的〃红花亭〃大结义之举,其时正是雍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参加洪门首次聚义大会的首要人物,在文字上有记载的,除了万云龙、陈近南及〃前五祖〃蔡德忠等人之外,来自广东的有吴天佑、吴廷贵、洪大岁等;来自福建的有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等;来自江西的有黄昌成、钟玉英等;明室遗臣及各地的反清志士,闻讯自动前来的有二千人之多。
〃红花亭〃聚义时刻为〃丑时〃,也就是夜半更深之时。
众人推选陈近南为〃香主〃。〃
红花亭〃聚义之后,香主陈近南就与大家一起策划进行反清的武装起义,先由洪门兄弟捐出钱财,毁家纾难者不计其数,集中财力物力后,他便派人分头到各地招兵买马,人员陆续集中于襄阳一带,清廷注意到此地民众有异动,因此也派重军集结于湖北省各主要城镇、要道。
同年八月二十一日,陈近南认为诸事就绪,于是发号施令,登坛点将,任命苏洪光为〃先锋〃,吴天佑等为〃中军〃,吴天成等为〃后卫〃。
他向北遥祭崇祯,然后挥军向湖北中心武汉进发。
进军之初攻下若干州县,到九月初接近武汉时,却遇上了八旗军,清将于成龙颇具大将之材,一经接触,洪军就被击败。
第五章开堂授徒(6)
被奉为明王崇祯〃皇孙〃的朱洪竹在乱军中失踪,大将万云龙亦在战斗中战死。〃
香主〃陈近南命令撤军,沿途屡遭清军截击,残余力量,只好退入襄阳死守。
清军自然不会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他们立即开始攻城。
洪军虽败,士气犹存。
也许他们意识到襄阳肯定是他们可以坚守的最后一个阵地,再退一步,则欲退而无所退,于是他们在百姓的帮助下,死守此城竟达三月之久。
在此期间,清将屡次投书招降,但陈近南等洪门英雄绝不为之所动,而守城力量已达到再衰三竭的地步,伤患日众,粮草不继。
在这种情况下,陈近南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将残余部队分成五股,分路突围,以保存仅有的力量。
倘能突围成功,各部分散到各地潜伏,待机建立洪门山头,作长期抗清之计。
五股人马在突围之前,陈近南留给大家一首诗,他让大家牢记在心,以备他日联系时使用。
这首诗就成为洪门史上最有名的一首诗:五人分开一首诗,身上洪英无人知。
此事传与众兄弟,后来相会团圆时。
自此之后,洪门组织转为地下发展,代代相传,据陈余祥的师傅说,广州的〃洪胜堂〃属于万云龙的遗部。
洪门组织经历过几百年的演变,组织形势、入堂仪式及口号暗语虽没有改变,但实际在行动上早已脱离了〃反清复明〃的性质,成了各自为政的纯黑社会组织。
陈余祥的师父从师祖手中接过〃洪胜堂〃的时候,在广州的洪门组织还有很多,都依靠贩卖军伙、走私鸦片、设赌局、开妓院等维持堂口所需的日常开销。
各个堂口同在一起,经营的也是同样的营生,这样难免有利害关系的冲突。
实际上,陈余祥的师父及上辈、上上辈的师祖们,谁也没有逃脱过江湖恩怨,整生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
万云飞一生英勇,练得一身使暗器的绝技,江湖上提起〃飞镖万云飞〃没有不谈之变色的,不知有多少身手不凡的好汉死在他的手下,谁想到了暮年,随着手枪、炸弹之类涌入黑道,特别是军阀势力的介入,使他产生了厌倦江湖风浪的念头。
细想起来,并非是他怕死,而是经历风险太多,突然产生了对平静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陈余祥、陈百威是他最后的两个弟子,收下后仅跟随不到两年,所授的武功也只是一些拳脚和刀棍。
陈余祥、陈百威投靠万云飞的目的是为了学成〃飞镖万云飞〃绝技,到最后,万云飞不仅没有传授,反而劝他们不要涉足江湖,应趁早退出。
陈余祥、陈百威依师傅之言回到东莞乡下,想凭着一身力气耕耘田地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