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彼岸太远 >

第50章

彼岸太远-第50章

小说: 彼岸太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他自己的感情把握一点都没有偏离生活的真实。

    茹婷在罗杰的心里永远是美丽的少女,而罗杰在茹婷的心里也永远是一个很不错的男孩。

    他们各自走过人生道路,让罗杰写出来,他自己觉得还是很美的。

    让罗杰无法把握的是,在别人看来,这段故事是否如他想象中的美丽,却是不得而知的事。

    时代不同了,对美的理解会发生一些变化,尤其是中国进入商品时代以后,人们的思想与过去很有不同,像罗杰与茹婷他们那个时代发生的感情故事,放在后来的时代中去看,多少有点空灵而虚幻。

    但是,那时的罗杰的确就是怀抱着那种美丽的感情走在人生的路上,经历着时代的变化,在他的心里,始终保存着那份茹婷和他共同建造的友谊,并不时地在作品中反复吟唱,以期给别人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让人们去分享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下一片温暖的情怀。

    这有什么错吗?
第十七章
    七九年的时候,邓小平看着南中国的一幅地图,在一个叫深圳的地名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大量的民工潮涌向那个地方,创造了一个新词汇,叫“民工潮”。

    这些民工,主要是农村的青壮劳力和城市的闲散劳力用廉价的劳动创造着一个神话,完成了一次最初的资本积累,使一个不毛之地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明星城市。

    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涌动一种经商热潮,包括好多作家都纷纷下海,号称在商海里去寻找时代的脉搏。达理就下海了,罗杰能清楚地记得,达理下海时表现的很壮观,说是去商海中体验时代的变化,然后回来继续创作。只是后来,罗杰再也没有能看到达理的名字出现在刊物上。

    一代中国人那个时候创造了许多新名词,比如“下海”,比如“皮包公司”,比如“深圳速度”,比如“经济特区”,不一而足。

    整个中国的经济概念就仿佛只有经商,将生产资料不停地倒手才能最快地创造出价值。

    罗杰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结束了他的学业,走上这个开始激荡起经济浪潮的社会。

    罗杰毕业被分配到宝鸡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在宝鸡市的西南部,与十里铺的家相距约十多公里的路程。

    他的专业是工业会计,所以他得以坐办公室当干部,在财务科当个小会计。

    现在的罗杰以这样的心态走向社会:他不喜欢这个专业,但他必须靠着这个毕业证来谋求生活所必需的工资,他得每天按时上班,做他份内的事,同时,他开始以热烈的激情去投入到生活基层中,去发现城市生活的节奏,并再多读一些书,继续做他的事业。他的事业没有变,依然是文艺创作,主要是小说和剧本。

    罗杰毕业回来以后,没有去找茹婷,他觉得他现在还是一事无成,他的人生道路进入一个新的开始,他得再适应一段时间,才去想他的感情历程。

    茹婷知道罗杰回到了宝鸡,只不过没有回到十里铺而已,心里多少有点失望,她也没有打算叫罗杰来叙旧,她觉得罗杰被分配回来,应当是对他的一个不小的打击,她现在也无话可说,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罗杰呀,你可千万不要放弃!

    罗杰每天在厂里上班,下班以后回到十里铺的家中,哪儿也不去,就在屋里看书,一看就看到下半夜。

    他看书的时候用台灯照着,尽管光线很暗,但还是影响了父亲的睡眠。

    有一天他夜里看书时与父亲吵了一架,结果让父亲罗金拽断了台灯的电线,罗杰一气之下决定离开这个家,搬到厂里去住了。

    从此,罗杰就算是彻底离开了这个小城十里铺,安居到厂里的职工宿舍。他只是在星期天偶尔回来一趟,算是看看这个家,和他的母亲。

    在宿舍他自由了,他的同宿舍工友叫王进,上三班倒,他不在乎睡觉时亮着灯,所以罗杰能随心所欲地看书写东西,想熬夜到什么时候都无所谓,反正第二天上班还是坐办公室。

    罗杰进入的这个工厂,目前正在进行一个庞大的引进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他们的厂长给市政府的报告上称,如果项目引进成功,可望取得全国同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加上原来的基础,该厂将能成为市上的利税大户,所创造的效益将使宝鸡市的经济面貌上一个台阶。如此之大的经济前和,诱惑了市政府的领导,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促成这件事的成功。

    罗杰在这个时候进入到这个工厂,多少能了解一些情况,他翻阅了一些文件,感到里面存在一些问题,但说不清问题究竟是什么,罗杰想,以他初入社会的经历,他还不能理解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他是否在用一个艺术思路来审视经济现象,这种作法可行吗?

    罗杰暂时没有去考虑厂里的大事,他想静观这一计划的实施,有必要的话,可以从中收集素材,创作一部以这件引进项目为主题的工业题材的作品,形式是用小说还是剧本,罗杰暂时没有考虑。

    不过,罗杰明白,他想用工业题材作为他事业的突破口将是非常之难,难就难在这种题材的处理很不容易出彩,不是流于过程,就是人物形象不丰满,这种题材里面的人物必定以明显的职务身份出现,很难写得有血有肉。职务身份的人物必然带有明显的公文色彩,概念化太严重,而且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很难加入感情的东西,在感情与事件的交错中很难把情节处理得水乳交融。

    这的确很难。

    罗杰想,还是关注一下最基层的工人的生活状态吧。

    在这里,罗杰犯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这人错误导致他在艺术创作上长期没能取得进展。罗杰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观察者,他以为凭他对艺术的掌握,他可以观察到那些生存在底层的工人的状况,从中收集到有用的艺术素材,他没有融入到那个基层,他没有切身地去体会那个他不曾生活过的人文世界,贾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不足以使他的创作得到丰富的原始生活资料。他始终游离于那个他想进入的世界,他在以后的思索中感到非常迷茫,转而考虑其它的事了。

    厂长杨明出国到日本去考察设备,带了一名总工程师,叫胡克。另外,市政府派了一名副市长跟随。

    罗杰觉得有点可笑,这反映出政府机构的不正之风。不管文件上如何规定,专业的出国考察没必要捎带上政府官员。不过罗杰随后就明白了,政府官员随同出国考察,其目的在于公费享受出国补贴,这些补贴足以购买一件免税进口家用电器。

    这时候的日本家用电器,主要是彩电,其质量在中国享有盛誉,而价格却不菲,能够借出国的名义用国家补贴购买一台彩电,是件非常让人眼馋的事。

    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原意可能是让能些敢于探索商品经济领域里过去很少关注的现象的人用很少的时间积累财富而形成中国经济带头人的部分群体来给中国经济的发展起样板作用,可是等具体地做起来,这一部分人在罗杰看来,则首先是政府的官员,然后才是那些商品转手倒卖者,比如牟其中等人,至于那些实业家,则还尚待时日才能富起来。

    杨明回国后,带来了日本先进的设备资料给厂里的技术人员看。为了表明厂里引进先进设备的必要,杨明让全体干部到会议室看他从日本带来的幻灯片,介绍日本同行的生产环境和工艺是多么先进和高效。他说,那些设备的效能是如此的先进,电气自动化管理是如此的周密,这都是他原先所没有想到的,他说要是引进了这种设备,工厂的效率将成倍地增长,成本将成倍地下降。

    罗杰在现场直言问杨明,问题是我们需要这样的设备吗?至少现在需要吗?需要多少?如果全部更换,原材料的供应能否保证,多余下来的工人将如何处置,产品的价格是否要下降?

    全体干部都惊异于罗杰的大胆冒失,要知道在这个厂里,在干部会议上还从来没有过什么人敢直接向杨明这个厂长发难,更何况此时正是杨明得意之时。

    杨明的脸色沉了下来,他打量了一下罗杰,问:“你是哪里的?”

    罗杰:“我在财务科,是刚分来的中专生。”

    罗杰没有什么反应,他知道他的话有点唐突,但他非常不习惯赞歌式的远景规划,他认为在制定远景规划的时候更应该从解决小问题入手,他从心底里反感那种一切都美好的远景鸿图。

    杨明接下来没有回答罗杰的问题,接着讲他的宏伟设想。

    罗杰听着听着,就对杨明产生了一个看法。

    在会议结束后,许多人都议论罗杰的冒失,并打量这个新来的中专生。

    罗杰在人们的惊讶目光中,对大家说:“杨厂长的话毫无价值,他的这种发展思路注定没有好结果。”

    罗杰就是如此在干部会议上被人们认识的,在别人的眼里,罗杰成了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冒失鬼,他们在私底下议论说,罗杰今后的日子不会好过。

    杨明下来找罗杰谈话,他以严厉的口气问罗杰:“你认为我的设想不现实吗?”

    罗杰:“是的,凭我的感觉,我觉得你的思路忽略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好像拿国家的钱,在一块空地上建一个新厂,如果是那样,我没什么话可说,但实际情况不是那样,对老厂的改造,会有许多问题伴生,我在会上的发言还只是一些表面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如果你的设想实现了,那么请问,由谁来操作那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现有的工人吗?我认为差的太远。我不懂技术,但我知道,中国工人目前的水平还不能达到那个高度,这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还有,提高生产率的真后果就是剩余了大量的人员,你怎么解决?扩大规模吗?这好像是个大的问题,实在不能置之不理。”

    杨明:“你从哪里知道这些事,你听明白了我的计划了吗?”

    罗杰:“对一个没有前途的计划,我没有必要把它彻底搞懂。”

    杨明看罗杰过于嚣张,就很生气地对他说:“你不怕你的这种语气给你带来什么后果吗?”

    罗杰:“你威胁我,那我告诉你,我还真就不怕,我一无所求,没什么好患得患失,我就一贫民,仅仅生存而已,别无他求。”

    罗杰拂然而去,他对这个厂长彻底厌烦了,从此不再对话。

    杨明非常气忿,他当厂长以来还从没见过像罗杰这样的年轻职员敢于当面顶撞他。

    科长王财找罗杰谈话,他直接指出罗杰的冒失和语言的偏颇,罗杰做了一些反驳。

    王财对罗杰说,其实有许多事不需要我们操心,它是上面领导的事。

    罗杰说不需要我们操心的事就别让我们知道,领导的事制定下来让我们执行就行了,没必要搞什么形式,那没多大意思。

    王财知道没办法说服罗杰,最后告诫他以后遇事少说话,别惹事。罗杰说知道了,他肯定不再说什么了,只把工作内的事做好就行了。

    后来杨明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罗杰在下面说他的这个设想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就把罗杰叫到厂长办公室,想与罗杰交换一下意见。

    罗杰一语不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