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大书商 >

第59章

大书商-第59章

小说: 大书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铁林心中犹如点燃一盏灯火映照他心里亮堂起来。这一刻他发现文友比自己成熟老练,正如他说的那样他确实是一个过来的人!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五十一章、采访名人
    太阳总是不知疲倦地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不论人间发生什么事它的规律也是永恒不变的,李铁林就在这种规律下奔波着,度过一段段难忘的苦难岁月。为了写好那部《赵本山家乡故事》,李铁林吃尽辛苦付出数不清的汗水和心血,他独自深入到赵本山家乡的出生地莲花乡,采访许多农民,问了许多观众最关心的问题。这些纯朴的山里人对李铁林非常感兴趣,说出许多关于赵本山的童年往事,有的说赵本山是天才,有的说赵本山是二混子。只有李铁林心里知道赵本山是什么样的人,面对那些农民说赵本山李铁林暗自高兴,都说世面上最敏感的是作家,最有眼力的是编辑,这话一点不假。
当初出版社约李铁林写这部书时大概就看中了这本书的美好前景,看中了效益大,有可能成为轰动海内外的畅销书。想到是畅销书李铁林就来了情绪,过去他经常看见赵本山,自从他出名后想见一次似乎很难了。如今写关于赵本山家乡故事的书,李铁林想都不敢想甚至做梦都不敢做,现在有出版社约稿,出书就在眼前他能不兴奋吗?那些日子里他很忙碌,起早贪晚搜集资料,没有空闲,白天找人采访谈话,夜里写作,有时通宵达旦,一直写到天亮。这个时候是李铁林在拼命,为宣传赵本山他愿意拼命,为宣传家乡他愿意拼命,当然为他自己的名声他也愿意拼命。
李铁林一面采访一面写作,同时还为主编名人录进行校对废寝忘食,真正达到忘我境界。就在李铁林为写书夜以继日不停地奔波不停地采访不停地忙碌时,由他负责任编辑的名人录一书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这书原是李铁林与朋友合编,确切说是利用作家协会申办书号,然后由李铁林操作运行。这部名人录原打算设一个主编两个副主编,发出去的通知或打出去的电话都有三个人,谁知当书就要付印时李铁林忽然被主编叫去,他们在浴池一见面主编就劈头盖脸把他臭损一通,批评他私下打着主编旗号到处拉赞助,其行为影响很坏。李铁林听后感到委屈这不是无中生有吗?这不是天大的冤屈吗?李铁林原是好心有意拉主编当他的保护伞,既不让主编编书,也不让主编操心,而且有好处也算主编一份,如此一举两得的好事为什么不做呢?谁知好心不得好报,李铁林的好心没被主编理解,反而让主编起了疑心批评他私下拉赞助,如此冤屈李铁林岂能服气?两人你一句他一句争执不休。
“你必须停下来,不停我收拾你。”主编见批评无效,勒令李铁林停止付印,并威胁着。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李铁林说什么也想不到情况是这样,看见主编铁面无私的脸皮,李铁林也不示弱,愤怒地说:“这个时候怎能停下来,已经付印的书稿一旦停下损失会挺大,责任谁负?”
李铁林的话并没有说服主编,相反,他怒吼着:“我让你停你就停费什么话?”主编眼睛一瞪,如同一只海豹坐在沙发上,他斜了李铁林一眼,讽刺地说:“就你这么编书穷疯了咋地?”
这句话李铁林早就听曹水说过,由此可见他们是一条路上的人,目的还是阻止他出书写书编书,这与那场官司还是有联系的。想着,李铁林不服气地接过话茬说:“我只想编这本书别的没想,如果我想了我也编不出来了。”
李铁林顿了顿,又补充说:“你就帮我一个忙吧,这本书到了这份上是绝对不能停的。”
谁知主编急了,冲李铁林吼着:“我凭什么帮你?凭什么?”
李铁林急切地回敬一句:“凭你是我老兄!”
李铁林知道截止目前他还没给主编任何好处,也没请过他吃饭,主编那一句话道出千言万语。由此李铁林这才如梦初醒,主编已不是十几年前那个关心李铁林扶持李铁林请李铁林吃饭的那个兄长了。现阶段是改革开放,是人心思变的时代,不论干什么都有改革者的味道。对李铁林来说一切都在发生变革,人生也是在时刻变化,李铁林见话不投机只好离开主编离开浴池。
出书的喜悦尚未享受,李铁林突然被主编这样一闹心火上升,他一着急牙疼腮肿,连续十几天吃不下东西,人也整整累瘦一圈。即使如此李铁林也没有停止他的出书计划,这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也是他一个犟脾气,刀抹脖子不低头。再说名人录早已印刷,这时候若是停下来不是坑人吗?李铁林第一次感到好心不得好报的真正含义,第一次感受到难言之隐是什么滋味?说句实话,从打计划出这本书李铁林吃不好睡不实,付出的辛苦和汗水比任何时候都艰难。李铁林一次次找人约稿找人谈话,脚底板磨出一串大水泡一磨破血淋淋地吓人,又火辣辣地疼痛。
然而,面对这种情况没有人心疼,他们关心的是李铁林能赚多少钱。那些日子,李铁林一次次打电话一次次求人,为了收入一外名人他好话说了一火车,迫不得已时他亲自上门,车费宿费全自理。现在眼看成果出来了,却有人在他背后使手段,他岂能半途而废?李铁林当时闹不清主编为什么不让他出这本书,每当他想到主编威胁他的那句话我收拾你时他就不寒而栗,心里思索当初是商量好的事怎能出尔反尔呢?后来他一打听才知道又是曹水和刘浪他们在他背后使的坏,其原因是以为他赚了钱收了名人不少好处费。尤其是李铁林没有挂靠单位,既不在文联也不在报社,与文化部门一点边也沾不着即使如此也不该打他的小报告呀!李铁林并不该谁也不欠谁的,人缘再不好也不至于这样坏他吧?
其实,李铁林不知道他所居住的城市里确实存在着有人不干事也不让别人干事的人,李铁林由于忘记了这一点为此深受其害,也许这就是人心险恶的另一方面,何况他刚刚打完官司有些事尚未理出头绪。可能这些人中有无意的坏人,但他们随便一句话就可能毁灭李铁林一生的名誉,随便开一个玩笑就可能断送李铁林的生活来源。
谁不知道为这本书李铁林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他多年来口熬肚子攒的所有费用至今李铁林没有用公家一分钱费尽心机总算把书编了出来,他们不感谢他的辛苦,反而随便一句话就把他的功劳和这本书扼杀了。为这李铁林不服他觉得委屈,当他再一次牙疼腮肿之后他又到了印刷厂,这一次他采取主动。主编怕这本书给他带来麻烦干脆把他名字撤消,空余主编这个位置,李铁林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他没有骗人,当初是他们三人合编现在他不食言依然是三人合编。然而这有意的留缺终于使人们的口舌过多地指责书编得不好,没有主编,看见这书的人都把李铁林批得体无完肤,仿佛他是罪恶滔天。李铁林认栽了,是的,书没有编好,谁让他没能编好呢?谁让他时刻都想挣大钱呢?现在钱没挣到,惹了一身不是,想想主编对他的态度,李铁林的心都碎了。
然而,更让李铁林心碎的事又来了,就在李铁林自认倒霉的时候,接二连三发生的事突然袭击地落在李铁林这个倒霉人的身上。先是他的弟弟无缘无故被打,而打他弟弟的那些人来历不明。令人惊奇的是这伙人打他弟弟的时间正是他准备去北京参加《中国作家》杂志社举办的一个笔会的时间,凭李铁林的人生经验他马上猜测出几条线索:一是主编唆使人打的,二是李铁林单位有人唆使打的,三是单位里依然有人拆毁李铁林的信件。这三条线索最值得怀疑的就是单位里有人偷拆信件,因为这些年来单位里的人对他就是不尊敬,包括那场官司引出来的麻烦,因此李铁林的投稿和一些信件往来似乎顺藤摸瓜地被人监视着。记得有一次李铁林花钱买了外地作家两本书,当书寄到单位时却被别有用心的人拆开取走,只留下两张包书皮。李铁林查问收发的同志时,那小子态度恶劣骂骂咧咧,气得李铁林把在公安局工作的文友带去,这书就这样不翼而飞,李铁林白白花了十几元钱为别人买了书。
自从有了那场官司,李铁林在单位的信誉一落千丈,没有人再拿他当回事。但他写的作品有人看,有人专门鸡蛋里挑骨头,如果能挑出三两句话对号入座,这些人希望再打一次李铁林的官司,再看他一次热闹。尤其是那个女人她千方百计要再次寻找到李铁林发表过的作品,又算命又挑刺,几乎生活在幻想中。李铁林天真地以为官司打完了,他所接触的人世关系也该结束了。其实他想错了,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惩治李铁林,无时无刻不在找李铁林的毛病。只要李铁林在,这些人就不会善罢甘休,就要找机会报复他。如果说李铁林的人际关系不好或生存条件很差还有情可原,毕竟李铁林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说什么话办什么事没有人肯听他的。
可是如果说李铁林的文学环境不好这就让人难以接受,都是文化人为什么李铁林写书就招惹事非?为什么李铁林写书就有人烦招人恨?请问你恨什么你又烦什么?正如那位正义的老作者说的那样,他们看你写作来气!其实,李铁林写作你来什么气?有能耐你也写,何必跟李铁林这样的老实人斗气?况且李铁林写作仅仅是一种爱好,并未与谁争名争利,更无地位可争,为什么还有人看他来气呢?这位老作者的话发人深思,李铁林仅仅是一个业余作者,至今没有正八经的工作,谈不上什么家,若是真成为什么家还不气疯这些人?
李铁林不是傻瓜,深深知道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如果不是生存所迫他是不愿意出名的。树大招风,写了这些年他要的就是这种成果,图的就是省钱,如果出书赚钱也是他高兴的事,毕竟他做到了学有所用,毕竟成功为一个作家。他知道自己作品发表多了,写得勤了,难免不引来争议,难免不引来风险,也难免不引来竞争。如果是正常竞争李铁林不怕也不担心什么,他最怕的是一种黑暗势力,比如丑女,比如她的后台,比如那些所谓的政府官司,还有帮她打官司的律师,这两个人早已睡在一个被窝,还有什么事他们做不出来呢?
其实,根据种种迹象表明是社会上有人暗中整了李铁林,其中就有丑女和她的三个女儿,还有那些帮凶。在发生的事件中几乎有一半与她的三个女儿都有关系,只有李铁林还蒙在鼓里。连一些意见不和的人都气不平,遣责丑女和她的三个女儿,有啥意见当面和李铁林讲出来何必三番五次下毒手呢?何必一而再三地残害无辜呢?这让老实善良的李铁林怎样想,他能不恨这些人吗?李铁林清楚地记得弟弟第一次挨打时他恰好出版第一本书,那次挨打李铁林并没往心里去,也并没往这方面想。虽然他想象力丰富,但他从不乱怀疑,没有影的话他不瞎说,没有办成的事他不乱办。
可是这次挨打就不同了,这次挨打是李铁林又出版了第二本书,李铁林不知弟弟挨打的真正原因,但他断定这次还是有人以为他出书赚了钱以此讹弟弟一把。总之,李铁林认为弟弟挨打与他出书有关。至今李铁林也没有查出谁是打他弟弟的凶手,他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但派出所的人说那人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