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秦时明月美人殇 >

第33章

秦时明月美人殇-第33章

小说: 秦时明月美人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嬴政轻轻站起来,看着还沉溺在痛苦之中的那霓裳冷冷的问:“你告诉朕,如何才能保楚地秦人的军心安定?”

    可恶的皇帝,就不能等我哭完再问吗?那霓裳愤愤的想。
48。…第四十七章  力行郡县
    “朕没有功夫和你耽误,快告诉朕解决办法!”

    嬴政一脸阴森,冷冷的看着娇弱的那霓裳,他准备带着王翦的尸首回咸阳厚葬,因此片刻不能停留。

    好吧,那霓裳也不再卖关子,说:“安定五万秦人军心的最好办法,是为他们在这里建一个家。”

    “如何建?”

    那霓裳翻眼看了看嬴政,心想这个皇帝当真是不懂风情,她继续说,“有家室的士兵让家人随军迁过来,无家室的则从咸阳调姑娘过来。如此一来,军心稳也。”

    “如此大费周章,在当地寻找不就完了?”嬴政愤愤的说。

    “我说你这个……”那霓裳真想说你这个人真是木头脑袋,但还是温柔的假装客气的说,“皇上,您看这里人烟稀少,就是有点姿色的人都被带往秦国了,哪还有女人呢?”

    “这倒也是。六国美女都入秦国也的确有些多了,不如赏给大秦将士,让她们也有个好归宿,两全其美。”

    于是嬴政下诏:六国姑娘,愿意嫁往驻楚秦军士兵者,享终生免税之遇,并赐嫁妆五十金。

    诏书一下,报名者数不胜数。其实这些人里多数是楚女,她们在秦国实在呆不下去,思乡情怯,恨不得早日回归故土。如今不仅可以回家,还可以免赋税终生及黄金作为嫁妆,何乐不为?

    至于嫁于谁,也不重要,乱世之中能有个归宿已属不易,无需挑挑拣拣。

    秦咸阳城。

    嬴政为王翦举行了盛大的厚葬仪式,一切后事完毕,开始了新的治国征程。

    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奋斗历程,李斯终于登上了最高的政治舞台,秦国丞相之位,而此时,他已是知天命的年纪。

    三十岁还是一介布衣的李斯,在楚国粮仓中悟出了“仓中鼠、厕中鼠”之后毅然辞去公职前往秦国追求自己的梦想。经历了吕不韦门下的门客小吏的阵痛,经历了嫪毐谋反的杀戮,终于凭自己的才学和努力做到了廷尉之职。十余年的廷尉,让他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冷血执法者。而今,王绾逝世,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大秦丞相。

    男人,都是熬出来的!

    皇帝亲自拜相,李斯感激涕零,这一刻他等了太久,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他已经准备将自己的全部献给大秦帝国。

    今日朝会,李斯站在了最靠近嬴政的位置,德高望重的他面对满朝文武心安理得,这份回报他当之无愧。

    当然,那霓裳依旧坐在指定的位置,带着面纱,象征性的回避着“后宫不得干政”的条例。

    嬴政穿着崭新的皇袍安坐在皇位上,他面无表情,对着大殿中的文武说:“治国方略,请各抒己见。”

    这一次,李斯没有再故作深沉。除了自己可以一展宏图之外,更重要的他作为丞相第一次参加朝会,理应做出表率,将自己的心中所想毫无保留的说出来,为大秦的未来尽绵薄之力。

    李斯说:“当今天下,混乱不堪。七国人民混杂交汇,一种事物七种标准,如何让其成为一种,此乃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恩,丞相所言极是。”

    “首先要解决的当是政治制度,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一切都将是空谈。”

    “愿闻其详。”

    李斯继续说:“周朝分封,乱象重生,诸侯国内只认诸侯,不知还有天子之事。今大秦统据天下,不可再重蹈周朝覆辙,应力行郡县制。”

    李斯这一席话可将满朝文武得罪个大半,无数文臣武将眼巴巴的等着分封,让自己有一块土地,以致让子孙后代享用不尽,也算是为自己家族治一份家业。

    这下可好,取消分封,直接郡县了,那就是说天下都是秦国的地盘,各个郡县都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员。所有的赋税钱粮都是国家的,那我们这些老弟兄们不是白干了吗?

    于是,王贲首先不同意,他仗着自己功劳大,起身反对说:“天下之大,仅凭咸阳一地鞭长莫及。大秦欲安天下,当效法周朝分封制,让皇帝各位皇子为诸侯国,镇守边远地区,才是长久之计啊。”

    “王将军所言差异。”那霓裳开口了,“分封制之论,不合五百年天下潮流。自春秋战国以来,礼乐崩坏,瓦釜雷鸣。国家变了,人民变了,以致变法风生水起。说白了,还是分封诸侯明争暗斗,导致天下大战连绵不断,让百姓流离失所。若再行分封,便是历史的倒退,几百年过去了,王将军还在说同样的事情,当真刻舟求剑也。”

    王贲满腔热血哪能听得了这个,他正要发作,那霓裳继续紧追不舍的说:“夏商周时期,天下为发生激荡,生产力低下,当然不知郡县为何物。殊不知周武王尸骨未寒,周王室便发生诸侯乱政,若不是大秦千里勤王浴血奋战,何来八百年周朝天下?而如今大秦坐了天下,多少占了分封的便宜。难道,王将军想让我大秦重蹈周朝覆辙?”

    “你……”王贲气的说不出话来,这顶帽子扣的太大,压的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抬不起身来。

    看着满朝文武不发一语,那霓裳知道很多人都心知肚明的有着私心。她对着朝臣用中肯的话劝说着,她要为父亲的政治生命延续的同时尽可能的少树敌。

    “大家为大秦出生入死,得到一块封地理所当然。可是大家知不知道这样一个即将淘汰的制度是不适合当今的时代的。”那霓裳苦苦的说,“按说丞相大人在统一战争中功劳也不小,如果分封的话也应该获得不小的一块封地。他为何不要?是不想要吗?谁都想!可是,为了大秦帝国的利益必须放弃,只有让整个帝国在一个权力中枢中运行着,才能保证他强大的生命力!”

    那霓裳的话有理有据,由不得人不同意。对于私心,秦人不是那么小肚鸡肠,在这一刻,似乎很多人的想法都转变了。是啊,在大秦的任命下做官,同样能够得到想要的东西,何必要逆着皇帝和天下的心背道而驰呢?

    嬴政默默的肯定着,李斯暗暗的欣赏着,这些话,他们君臣都不能说,只有她,才有最适合说的立场和角度。

    终于,人们被她忽悠了……

    昭:朕会同大臣复议,审时天下大势,决定推行郡县制。从今以后,天下力行郡县,分封诸侯不复存在。

    为了让百姓诚服,李斯特别在诏书最后加了三点理由:

    一、战国之世,七国相距数千里,若行分封,无以防地方祸乱。同时,国力难聚,一旦天下有变,则无从应对。

    二、若行分封,国小税收则小国家法令难以推行,必影响国家之建设。郡县则缓急有度,利于各地方调度之便。

    三、天下初定,再行分封,便是再次立国,使统一战争没玩没了喋喋不休,只有郡县,才可保一方永久平安,百姓方可安居乐业。

    秦人是纯朴的,一番肺腑之言,让百姓们看到了这一套领导班子的确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当咸阳城内到处张挂诏书之时,满城万人空巷,都在议论今后的国家大事与自己生活。赞不绝口之外还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斯独自一人在酒肆里喝酒,低调的默默无闻的看着百姓们对新政的反应。他看到自己倾注多年的郡县制深入人心之时,一口秦酒下肚,暖意瞬间涌现。

    三杯酒下肚,李斯兴致跃起,他将小儿叫来,说:“拿笔墨来。”

    顷刻间,笔墨伺候完毕,李斯用他冠绝天下的书法开始了挥洒。三十六个郡的郡名与郡守,一一对应。对于这些人选,他胸有成竹,不用皇帝审核,只要他点头,他们便可上任了。

    优雅的书法在纸上行云流水般的穿插,一些读书人被这一手难以遇见的书法功底给深深吸引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在喝的满脸通红一手端着酒杯一手写字的人。而且,书写的内容还是秦国的三十六个郡。

    “此乃何人?”

    “不知道,看起来是个大学问人。”

    “唉,他写的什么?我不识字。快点告诉我。”

    “我也不识字。”

    李斯写完大笔一挥,将笔墨纸砚放于桌前,扔下一串铜钱,哈哈大笑的离开了。

    那一晚,李斯喝醉了。这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喝醉了。多年的奋斗,让今日的他出人头地的站在了权利的顶峰,享受着人间的富贵荣华。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追求财富的“仓中鼠”,如果是,他完全可以主张分封,从中得到一块封地,享尽其中的乐趣。

    他是有政治追求的人,他要将平时所学,平生所愿在这里实现,让自己能够像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永载史册。郡县制只是他宏伟蓝图的一个开始,他还有更多更务实的治国方针献于皇帝。

    而嬴政也需要他,他们君臣犹如鱼和水相互支持,相互前进。人生得一知己,乃之大幸。何况,这个知己还是一位千古帝王。

    李斯要正式施展他的才华了,而很多时候,那霓裳的背后支持才是更加重要的。
49。…第四十八章  深思熟虑步步为营1
    三十六个郡的郡守走马上任,已然秋风飘然之时。

    大多数的花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花开花落总有它稳定的自然规律。晚秋的天清澈明净,像一望无际的碧海,笼罩着无情的大地。咸阳城内桂花的香气,远远飘来,一阵透心凉的风儿吹过,深秋,带着晶莹的露珠来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那霓裳渐渐适应了铁血时代的冷酷无情。在经历了战场的血流成河马裹尸还后,逐渐的领悟到,想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只有坚强起来。因为她知道,若是不坚强,没有人会怜惜你的软弱。

    天冷了,远在九原的苏儿有没有添衣服呢?那里人烟稀薄,气候干燥,有没有水土不服皮肤不适呢?从小没有受过苦的苏儿,能否适应军中的生活,还有那寂寞孤独的日日夜夜呢?

    这个时候,她想起来那个爱脸红的大男孩蒙恬。尽管这个所谓的“男孩”已不年轻,但想起他脸红的样子,那霓裳就发自内心的苦笑。一晃数年,不知你过的是否安详。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晚上,李斯在那霓裳这里和她谈论着秦国发展方向的各种蓝本。在那霓裳的心中,父亲的鞠躬尽瘁无可厚非,而那些载入史册的方针也一次又一次的敲打着她的内心。她知道,这些都是对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决策。

    而这个人,就在自己的眼前,而自己,就在和这个人谈古论今。

    看着李斯侃侃而谈后,那霓裳补充说:“父亲,您说的统一度量衡非常重要,这是现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天下标准不一,百姓之中公平不在,这是关系到民生问题的重大问题。”

    “是啊,裳儿。为父深虑过。”李斯感慨的说,“当年我在楚国上蔡做粮仓小吏时就见过,一斗米,楚国一个标准,他国一个标准。发粮时,很费一番头脑,他们各自拿着各国的称,非要说我给的少,怎么解释都没用。”

    “父亲,势在必行,放心去做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