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苏当皇帝(系统)-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言还是流言时,只要不当着当事人的面儿,随便议论几句,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现在既然扶苏将这件事情揭破,那就是朝政上的事了,谁还敢置喙?
如今这件事端看皇上的态度,不过呢,也不是完全没人敢说话。
这人就是廷尉李斯。
修路这件事是由李斯来负责,扶苏具体监督的,现在出了事,李斯当然不能回避问题。何况修路这件事本来就是扶苏提出来,然后将这个功劳拱手送给自己,现在扶苏揭发这件事,不管他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但对李斯来说,都没有坏处。
——修路这件事是要延续好几年的,其中肯定会有人想着浑水摸鱼,如果趁着这一次的事情,严惩了石传,也可以警诫后来者,让他们在伸手的时候心中有所顾忌。
何况这件事是自己负责,如今出了问题,按理说自己也是要承担责任的,自然更加不能逃避。
所以在众人沉默的情况下,李斯站出来,要求秦始皇清查此事。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毕竟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若是稍有疏忽,说不定将来就会酿成悲剧。
秦始皇同意修路,是为了什么?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了这些通衢大道存在,他的军队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任何地方,从而造成震慑的效果。而且军需运输等等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但如果这路因为某些人的私心,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万一将来这些路在关键时候出了问题,那不仅白白浪费了这些人力物力,更有可能会贻误战机。
最后,李斯又道,“陛下,将作少府不过配合修筑道路之事,其本职乃负责宫掖,陵寝,离宫等皇家禁地建造材料采购,倘若让石传这等贪污*之辈居于此位,不行惩处,臣恐将来此人养大了胆子,会对其他地方下手,如此则后患无穷,请吾皇圣裁!”
一句话,就算秦始皇觉得道路偷工减料没什么,但换成他自己的宫掖,甚至陵墓呢?如果帝王居所也如此偷工减料,非但传扬出去贻笑大方,也会折损皇家威严。秦始皇方才一统中国,正是志得意满之际,如何能够容忍这种事?
他深深的看了李斯一眼,然后淡淡道,“既如此,廷尉府本就掌管刑狱诉讼之事,此事便交由廷尉负责吧!”
“臣领旨!”李斯低下头,恭敬的应道,“必定严加惩处,还朝堂清宁!”
秦始皇点头,而后又对扶苏道,“将作少府此次配合修路事宜,乃重中之重,如今石传去职,这个职位却不可空缺,不知扶苏我儿可有举荐的人选?”
“此事事关重大,儿臣恭请父皇圣裁,定下继任人选!”扶苏沉声道。
他知道,父皇会问出这个问题,本就意味着对自己起了疑心,这乃是他的试探之举。
毕竟之前父皇已经说得反很清楚了,自己被刺杀也好,京中关于自己的流言也好,都应该就此放下,不要再提。然而如今自己将石传之事揭发出来,显然并非父皇所愿,他心中对自己已有不满。
但就算是明知道这个结果,扶苏还是会这么做。他没有做过,就绝不会背着这样的流言。
何况自己被刺杀,命在旦夕,若非荷华,恐怕此刻还不知躺在什么地方,昏睡不醒。那幕后之人难道会放过自己?只怕自己醒来之时,要面对的是自己成为大秦朝罪人的事实!
他与对方,已是不死不休!既然如此,他当然要率先下手,而不是让对方反应过来,悄无声息的抹去这些痕迹!
李斯的动作很快,加上扶苏可以保存下来的证据,很快就定下了石传的罪名。
但是他们都知道,这件事不可能是石传自己做的。
他没有这么大的胆子。就算贪赃枉法,以公徇私,石传也不应该做得这么大胆,尤其是修路的事情是由扶苏来负责,他就更应该心存顾忌。之所以敢这般胆大妄为,无非是因为身后有人支持!
始皇的态度已经十分分明,是希望这件事就在石传这里结束的。但扶苏不这样想,他希望借由这件事,将幕后之人牵扯进来。
这个罪名可能对那人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最多是被秦始皇处罚一下罢了,但是有了这个前提,扶苏被刺杀的事情,就能顺理成章的进行查证了。
只是这件事情,负责的人是李斯。对于圣意的揣摩,他可能比任何人都要更加清楚。那么,他会怎么做?
实际上李斯也在犹豫。他知道,这是自己站队的时候了。
当然不是在扶苏和幕后之人两边选择,而是在秦始皇这个皇帝和扶苏这个未来的皇帝之间选择。
他以前是纯臣,一切以始皇的意志为准。这当然没什么问题,始皇正是身强力壮,春秋鼎盛之时,少说也还能活个十几二十年,李斯只要坚定的站在他那一边,自然就什么都不必担心。
然而李斯是个聪明人,他已经渐渐意识到,始皇正在改变。
这改变是悄无声息的,但也是必然的。自从统一六国之后,始皇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这让他迷茫。
这种迷茫是人生过程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然而放在一个帝王身上,便是致命的。
秦始皇觉得自己能够一统六国,结束了持续五百多年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彻底的取代了周王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帝国,这功业堪比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从此之后,天下还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从二十六年之后,始皇开始修建离宫,四处巡游,所到之处,皆会立石刻,歌颂自己的功德。
然而这在李斯看来,其实正是始皇内心迷茫的具体体现。
进来始皇甚至开始接触一些方士道士,这更是让李斯担忧不已。倘若千古一帝陷入了求仙问道这样虚无缥缈的事情之中,自然不会再有心思来处理朝政,这队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的大秦帝国来说,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相较而言,年轻的扶苏要比秦始皇有更多的冲劲,更重要的是,李斯在他身上看到了不同于秦始皇的气质。
多年征战,使得秦始皇身上存在着一种俾睨天下的霸气,他是大秦的君主,然而在他眼中,天下所有人都是他的子民,都是应该为他服务的,而不会想到要去做一个仁君,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李斯没有听说过“可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这句话,但是他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
——正当壮年的秦始皇,已经不适合这个迫切需要发展的帝国了,反而是扶苏,跟始皇比起来,他的性情更加的温和,这几年来种种行事,也证明了他是真的将百姓放在心中,并且有让百姓安居乐业,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想法,这才是大秦目前所需要的。
所以李斯犹豫了。
在这件事情上,他原本应该立场坚定的站在秦始皇那一边。如果扶苏没有展示出来这么多的能力,也许他还是会那样选择。但是现在,扶苏给了他一种更好的可能,身为一个有抱负的人,以辅佐君王建立万世基业为理想的臣子,他的心已经偏向了扶苏。
但是如果支持扶苏,李斯心中也有担忧。
毕竟如今还是始皇当政,而渐渐崭露头角的扶苏,到底能否在始皇的高压之下坚持下来?
因为这一次的事情,扶苏和始皇之间,难免会生出嫌隙,这样一来,始皇对扶苏自然会有警惕和防备,扶苏再想要顺利的推行自己的思想,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如果扶苏蛰伏,什么都不做,便不是李斯想要追随的人。如果他做了,便不可避免的会遭到始皇的打压,他能够坚持下来吗?
最后,李斯犹豫过后,还是决定先对扶苏进行一下试探。
如果他是什么准备都没有,就随意的对上始皇,这样莽撞的性子并不适合。而如果他对未来的发展早就有了规划,李斯也就可以放心了。
☆、第39章 回也不改其乐
因为要调查案件,李斯最近也跟扶苏见过几次,此时去拜访他也不打眼。
他来得很巧,扶苏正打算出门。李斯见状,不由惊讶道,“扶苏公子这是要出宫?”
“正是。”见到李斯,扶苏也不由松了一口气。
虽然李斯还未说明来意,但他是聪明人,想想案件进展,李斯能在这个微妙的时候来访,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虽说扶苏已经做好了就算所有人都反对,也绝不会改变自己初衷,但如果能得到李斯的支持,自然能够事半功倍,他也绝不会拒绝。
虽然不知道李斯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而倾向于自己这一边,但扶苏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因此也不急着出门了,态度温和的问道,“廷尉此时过来,可是案情有了什么进展?”
李斯面色严肃的道,“本官怀疑,石传身后还有主使之人,不然他不过一个小小的将作少府左丞,如何有胆量在本官与扶苏公子眼皮底下耍这样的手段?只是不知扶苏公子与石传共事时,可曾察觉什么疑点?”
“恐怕要让廷尉失望了。”扶苏道,“我不过是过去巡查,与石传也只有公务往来,并未发现任何疑点。”
“原来如此,”李斯点头,“本官心中有些困惑,不知公子可肯替本官解惑?”
“不知廷尉有何困惑?”扶苏问。
李斯道,“本官是在犹豫,究竟是将此事禀报始皇帝,请他圣裁,还是将这幕后之人查出来之后,再行奏报。毕竟此事事关重大,所以本官一时犹豫,不知扶苏公子可有教我?”
扶苏闻言,神色一凛,知道李斯今日来的目的就是这个了。
他虽然来见自己,但是可能是心中仍有疑虑,所以并没有做出决定,恐怕是想要听听自己的打算。
他沉吟片刻,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道,“我正要出宫走走,不知廷尉大人可有兴趣一起?”
“去哪里?”李斯心下疑惑,扶苏不可能听不出自己的意思,这个时候,却避重就轻,邀请自己出去走走,这其中,说不定大有深意。
扶苏笑着道,“去骊山。今日可能赶不回来了,若是廷尉有其他事宜的话,明日再去也可。我想带廷尉去见一个人。”
李斯眯了眯眼睛。他早听说扶苏之前路上遇刺,为一位道长所救,这位道长正在骊山修行。所以听到扶苏这么说,立刻知道他要带自己去见的人是谁了。
如此想着,李斯倒是生出了几分兴致。毕竟扶苏大费周章,特意带自己去见那位道长,肯定有他的深意。说不定还跟自己想要的答案有关。
所以他稍微犹豫,便立刻道,“容本官打发个人回去说一声,然后便可以启程了。”
因为骑着马,所以李斯虽然对那位丹阳道长十分好奇,但也不方便去问。不过,他倒是趁机在心中琢磨了一下这件事。
扶苏失踪又回来,这件事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而知情的人,也只是知道他是被一位在骊山开道场的丹阳道长所救。但大部分人都没有深究过这一点。一来始皇想要压下这件事,二来也是因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看扶苏现在的表现他和那位丹阳道长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要见了人才知道。但李斯也有自己的猜测。
一路快马,到达时李斯只觉得满身疲惫,但他却丝毫没有表露出来,振作精神道,“难怪那位道长选在此间修行,果然钟灵毓秀。”
扶苏身后的吴选笑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