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你一直在我世界里 >

第3章

你一直在我世界里-第3章

小说: 你一直在我世界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还不及汪源高,但他学习很有方法和效率,并且非常努力。还有汪源虽然理科非常好,但文科并不理想。而陈剑奇,各科都学的非常不错,如果能让他指点一二,我或许能走出现在的困境。
  可是,怎么才能联系到他呢?
  灵光一闪,我拿出手机,登上最近挺火的一个社交网站,输入陈剑奇的名字,居然真的找到了他!查阅了一下他在网上注册的学校信息,没错,他真的就是我要找的陈剑奇。于是,立马加他为好友,就在此时,我犹豫了。我如果就这样莽撞的去加他,人家又不认识我啊,凭什么会同意加我呢。
作者有话要说:  

☆、Chapter5

  我一直在想,高三这一年,如果就是我的一生该有多好。那么我的这一生中,我有明确坚定的目标,有志同道合的亲密伙伴,有支持我朝着目标努力的家人。能每天清晨被淡金色的阳光温柔笼罩,能在夜晚带着收获踩着月光回家。
  高二的生活在我的不断困惑以及不断摸索学习方法下结束。期间,常有陈剑奇在网上发来的鼓励与指导,也有周末与吴欣和汪源在家附近的图书馆一起自习的恬静时光。
  我把陈剑奇加为特别好友,旁边备注了一个单词:Nice! 
  有一回收到陈剑奇的留言:“我加你Q了,我的Q号是*****。因为过几天忙起来之后可能就不怎么上这个社交网站了,大概几天上一次,可能不能及时回复你的问题,QQ大约一两天上一次,所以加你Q,这样你在Q上的问题我就可以快一点回复你。不过你不要因为上Q聊很多天耽误学业哦。或者发邮件到我的邮箱,地址上次给你过,这个一天查一次。不过这个社交网站好像都是用手机,所以发邮件可能不如Q方便是吧?还有就是刚才到你主页查你QQ号的时候发现变成你的特别好友了,多谢咯,带感叹号的评价很高,呵呵。”
  就这样,我和陈剑奇又多了QQ这个联系渠道。
  高二暑假,我忙着上各种辅导班就没去图书馆自习,汪源则为他高三十月的竞赛在进行封闭式训练,与他失去了联系。至于吴欣,居然在某个傍晚把我从家里喊出来,兴奋又羞怯的递给我一封信。
  “一一,看看写得怎么样?”
  我一脸莫名其妙的打开信纸读了起来。
  “其实从高一我就喜欢你了。”
  “啊!”我失声叫了起来。
  “欣欣欣欣……我知道你喜欢我,可也不用这样向我表白吧!”
  “你自作多情什么呀,又不是给你的。”
  我看了看信封,上面写着“刘羽成收”顿时松了口气。
  刘羽成这个人我是听吴欣说起过的。吴欣班上的班长,此人家世好,父母都是高官。自己长得也还不错,五官端正,在为人处世上特别老练,远远超过一般高中生的水平。据说他们班同学都对刘羽成这个班长相当拥护。但美中不足的是,此人特别不爱读书,他每天干所有事情都很有热情,也很得心应手,除了读书学习。
  其实我是觉得刘羽成的性格挺适合吴欣的,欣儿确实适合这种热情,放得开的男孩子,她自己就爱玩爱享受生活,并不适合一般带书生气的高中生。但想到马上就进入高三了,是学业上最重要的时候,不免还是为她担心起来。
  “欣儿,现在和他说这个事情,真的好吗,要不要以后再……”
  “你担心什么我知道,但我觉得如果现在能和他在一起,我学习上也会更有动力啊!”
  “真的可以这样的话,你就试一试吧,也免得到时候后悔!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会支持你的!”
  我是理解欣儿的感觉的,我们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时候会觉得特别孤独,特别是和父母的关系并不是特别亲密的情况下。
  我们缺少一个陪自己走一段路的同伴!
  后来,吴欣真的和刘羽成在一起了。她在繁忙的高三挤出很多时间去获得和经营与他的感情,她给他做便当,为他折千纸鹤,帮他整理笔记。我有时会想,如果吴欣把这些时间都花在自己的学业上,会不会更好。但多年后,我知道,她真的做的很棒!无私的真心总能得到回报,不一定是现实的方式能马上看的见,但漫漫人生总有它收获果实的时候。
  回过头来说说我自己的高三,我在整个高三的状态都还不错。我自知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学生,所以得花比别人多的精力去学习,还不能说超过别人,只能说勉强不掉队而已。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远,如果在上班高峰乘车,路上会非常堵,而且还得站一路。于是我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5点半出门,6点就到学校对面的KFC做作业,这样一直到上学时间7点半,能做一个半小时的作业。相对的,晚上就可以早睡一个半小时了。周末,我依旧像高二的时候那样在图书馆做作业,只是欣儿有了男朋友后就从我的视线里渐渐淡出。汪源竞赛拿了二等奖,他说,只有一等才有保送资格,所以,他还是需要像我们一样准备高考。于是,周末的图书馆又成了我和汪源常常光顾的地方。
  汪源做题时非常投入的,投入到我有问题想问他的时候都不好意思打扰他,只得等他吃午饭回来或是休息的间隙去请教他。每次去请教他数学题,他的天赋总是让我瞠目结舌。比如有一回,我拿着试卷上最后一道大题去问他,那道题老师上课足足花了大半节课去讲解,但其实班里大多数同学还是听的云里雾里的。我把题目拿给汪源,刚回到自己位子上坐下,汪源就拿着卷子跑来准备和我讲解了。我当场目瞪口呆!
  “你就这样把这道题做出来了?”我简直难以置信。
  “我没有做,看一下题目就可以了。”汪源笑了笑,就开始头头是道的和我讲解,思路之清晰,好像他是个已经备过课的老师。
  汪源到现在都不会知道,那一刻的他,在我心里,简直比高富帅还高富帅!
  我的数学成绩在缓缓进步着,英语方面,开始时常常会为了单词背了又忘感到头疼。后来,陈剑奇教我:“以GRE为例,全书有50个list,每个list有大约150单词,逐个list背,要点是“多次、重复”,一个list背好就背下一个,全书背完后就再来一遍,如此花两个月时间反复背二三十遍可以迅速扩充近万词汇。另外可参见杨鹏的《十七天背完GRE单词》。想要不忘记只能经常复习,或者大量阅读,经常见才不会忘。”
  所以我每天都会在背新单词的基础上复习之前的单词,并坚持大量阅读,英语水平也在逐渐长进。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高三带我们班的语文杨老师非常强势,她坚持要同学们都按她规定好的议论文模式来写作,连分几段,每段开头写的句式都规定好了。我们调侃杨老师的教的作文是八股文。
  虽然杨老师一再强调按她的模式写作文,成绩不会低,理由是高考阅卷的时候每个老师每天要看那么多文章,如果我们按这种清楚的模式写,阅卷老师很容易看出你有清晰的议论文写作架构,并且一眼就能看出你的论点是什么,阅卷老师看到这样的文章心情自然大好,分数也就不会难看了。
  我那时候总觉得这样投机取巧的写文章是有问题的,也去找杨老师谈过几次,但每次都辩论不过她被驳了回来。就这样,我们学了大半年的八股文,也写了大半年的八股文,我无奈的发现,我已经不会写自由的文章了!离高考还只有两个月了,我只有好好准备作文素材了,即使模式改不了,好歹我的文章内容可以充实一点吧!
  我认认真真得准备了一个大本子,对了那些高考预测作文题,一道道得分析,准备立意,准备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无从下手的题目,还有想不到有什么论据可以用上的时候,我很庆幸,有一个人,他总是愿意无私得帮助我——陈剑奇。
  我记得有次我遇到这样一个材料作文:一项心理学的对比研究,分别在中国和美国调查人们心目中最具智慧的人和事。结果发现中国人心目中最具智慧的人是诸葛亮,最具智慧的事是“空城计”和“草船借箭”;美国人心目中最具智慧的人是爱因斯坦、牛顿、亚里士多德等科学家和思想家,最具智慧的事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以我当时的知识面,再加上被杨老师灌输了一年的八股文思想,真的对这道题很难有完整的思路。后来,我就去问陈剑奇。他的回复是这样的:
  可以从两个角度说,一是中国的哲学传统是整体论的,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玄之又玄”,特别崇拜那种有敏锐超常的判断力,直接洞悉纷纭复杂的现实世界的人,比如诸葛亮,再比如那些料事如神的将领,神神叨叨的孔子老子,把一大群人治得服服帖帖的皇帝;西方的科学渊源于古希腊,自古希腊的数学开始就是还原性的科学,把自然事物分解再分解,强调逻辑推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这方面干得牛的人比如爱因斯坦牛顿之类的也得到人们的认可。两者各有所长。从另一个方面说,中国是长期的人治社会,任你再牛,在皇权地下不过是草芥尔,随便一脚踩死了尔,学问做得再好因人事上的错误被整死了也难免被人叹息以上“不聪明”,自然和智慧的称号无缘,而西方早早有了人的自然权利的思想,科学家不用担心因为缺心眼掉脑袋,做好科学就可以星光闪耀万民敬仰,大家自然要赞一声有智慧。最后总结:在今天整体论科学、复杂性科学日益受到重视、日益发展的今天;在国家法治建设高歌猛进的今天,中国人的智慧观也会变得更加完整,各个领域的人才都会独领风骚,都会赢得“智慧”的美誉,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袁隆平也会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另:第二个角度的例子可以举张衡(造出了地动仪却会毁于战乱)、解缙(《永乐大典》的总编官却因卷入立太子问题被杀)、牛应星(写出了《天工开物》却自己都不当回事,说这个只是雕虫小技,不能读书当官)。
  收到回复,我当即对陈剑奇的博学广识佩服的五体投地。我甚至想,如果我从小就认识他,比如我是他的妹妹,从小能在他身边,与他一起看书学习,那该有多好啊!
  高三那个美丽充实的日子在一天天得接近尾声,我的十八岁,也将在这特别的一年,画上句号。不管在多年以后,还是好多好多年以后,我都还会好想好想回到那年高三……                    
作者有话要说:  

☆、Chapter6

  李安妮,这个影响了我初中四年的小女神,如果不是同在N中的汪源有时会提到她,她的名字可能再不会出现在我的世界里。但她竟然在高考前一个月找到我,在我和汪源常常自习的图书馆,而她找我的原因,更让我感到难以理解,莫名其妙。
  那天晚上八点,我和汪源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从图书馆走出来,汪源和我家方向相反,我们就在图书馆门口道别。但我刚转身,就迎面遇上了一个熟悉的面庞,即使三年未见,但她那俏皮的脸上自信的眼神,骄傲的上扬的嘴角我不会忘记。
  “安妮,你怎么来这里了,好久不见……”见到她我总是没自信的,声音都低了八度。
  “我听说,你常常和汪源在这里学习是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