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嫡女归来-重生之再世前缘-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底什么事?”
丫头小心地道:“回夫人,老爷出去后去了正房的院子。”
小汤氏以为自己听错了,面带不善道:“什么?”
丫头赶忙补充道:“不过只是进去坐了一会,听那边的人说只说了几句话就走了。”
卫雪则是不慌不忙的问道:“老爷从这里出去的时候遇到了谁。怎么会想起去正房?”
“倒是没有听说遇见谁。老爷走的时候谁也没叫,进去也就半盏茶的功夫。”
卫雪又问了小汤氏为何惹卫樊不快,得知后便想到了卫樊大概是因为心情不好又正好如今那边院子有人便顺道过去了。还好没有用晚膳。不然那边大概有起来的迹象。卫雪又问道:“可是知道都说了些什么?”
“这个,新过去当差的都近身不了,不曾打听到。”
小汤氏今日是连遭打击,不知道卫樊是抽了什么疯过去了。两个人从前统共就没说过几天话什么时候现在倒是有话说了,“嘭”的一声。茶水散了一地,因为母女两人说话便只留了近身的两个丫头在身侧,这种情况显然不是第一次,卫雪很是镇静。服侍的丫头则默默去收拾地上的残渣。
卫雪等小汤氏冷静下来才开口道:“不过是去说几句话,毕竟那边的名分还在,您要体谅父亲。”
“我不过是说了几句她儿子。他倒是就直接过去了,这才回来几天。不声不响地就把男人勾过去了,还以为她真是青灯古佛不在意尘俗之事了呢,我看也不过如此。”小汤氏已经平静许多,她对嫡姐当年不动声色的就让自己被家族除名耿耿于怀,讽刺的是自己的儿女不但要喊她一声“母亲”,汤家也要因此接受她的儿女,她与嫡姐斗了那么久却还是没个胜负。而汤家这些年却是不露面,她的一双儿女长这么大却一次也没有登过外祖父的家门。
卫雪接着道:“我看未必,也许是为二哥的事不得不坐下来说话呢,二哥可是亲自去接的人,可见对这婚事的看重,您不能一辈子拦着父亲不与那边见面吧,反正父亲的心在您这儿,你不要自乱阵脚。”
“你说的对,你父亲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现在卫靖又是世子,只能先暂缓跟那边的矛盾。”
“您能想通最好了,何况这才哪跟哪啊,这婚事还没开始忙呢,到时候父亲少不得跟那边碰头,婚礼还要一起出席呢,您难道拦着?人不在府里的时候自然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现在人回来了您可不能被人抓把柄,从前老太太就是再不愿意也要接受您管理长房,可现在您要暂时退居二线,以退为进。”
小汤氏深呼吸了几口气努力让自己渐渐平静,道理她虽然明白,可心里堵着的那口气实在不好散,本来以为坚持了这么多年终能成功,如今她还是低人一等!
见母亲终于还是听进去了,卫雪松了一口气,她就怕这些年的养尊处优让她忘了自己其实还是妾,虽因为父亲的宠爱地位等同于正室,可到底没有名分。名分这个东西有时候是会压死人的。她又慢慢劝道:“这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谁不知道如今卫府长房的当家人是您,不过是给正室面子不点破罢了,我瞧着那边只带了几个人回来,行李也带回来少,根本没有长住下去的意思,怕是等二哥的婚事一过就离开了。”
小汤氏看着乖巧懂事的女儿心里一疼,这孩子从小到大因为她的缘故没有好好地享受过侯府千金的待遇,如今还要反过来劝解安慰她,不由放软了声音道:“好,娘都听你的,反正这府里头也不可能因为多了一个人而轻待了咱们,你又是你爹唯一的女儿,是锦乡侯府的大小姐,咱们犯不着为那点看不见的虚名计较。”
母女俩气氛刚好,卫雪便又吩咐人去外院找卫樊,请他回芳馨院用晚饭。
。。
应天府王家,疏影阁今日仍是在清点东西,李嬷嬷不放心,带着思琪和安琪在库房里仔细挑拣造册。天气寒冷,王青茵裹了厚厚一层在暖阁里喝着热茶、翻着书册。也许是上一世的自己太过闭塞的缘故,今世对于出游却很是感兴趣的很。这几日她几乎画册不离手,看在旁的紫嫣和紫鹃却是以为王青茵是因送书册过来的是未来的姑爷而格外注意。
家家户户都还在过节的气氛里,街上的小贩寥寥无几,王青茹却是手捧着汤婆子坐着轿子往王家来。年初二的时候王青茹回过府一趟,才隔着几日便又往娘家来。
正当王青茵还在低头认真看书册游记的时候,披着一件厚厚的乳白色滚毛边大斗篷的王青茹来了,她自动的撩起帘子进来,“四妹妹这里真暖和,我一进来就有股暖气扑过来。”
“大姐怎么来了也不让下人说一声,我让她们给你备些热的茶点。”王青茵随手把册子合上,起身帮她除了斗篷。
两人坐到榻上,王青茹道:“天冷就没让底下的人进进出出了,我直接过来也免得你出去。”
“我这就让人给你备些热的吃食,也好驱驱寒。”见王青茹没有反对,王青茵便对紫嫣点头致意。又问:“大姐这个时候来可是有什么要紧事?”
王青茹道:“若说要紧谈不上,只是婆婆让我抽空问问妹妹,能不能给京城的太子妃还有雨涵捎带些东西过去。”
王青茹在说到陈雨涵的时候有些停顿,陈雨涵如今还只是太子的侍妾,并非正室的妾室,按照规矩只有生下子嗣才可有封。而太子前些日子又才取了侧妃,陈雨涵的身份便有些尴尬,当初陈家送陈雨涵进太子府是为了保证陈家女儿能诞下皇嗣,但毕竟姐姐陈清菡是高高在上的太子妃,她却连正式的妾室都不是。
王青茵大概猜到邾易来应天府便是为了与陈家达成某种协议,想来不久陈雨涵的身份便会有所变化。思及次,便爽快道:“这种事派个人来说一声就行了,何必还要亲自过来,”又笑着打趣道:“大冷天的我就是再有脾气也不会怪你失了礼数。”
王青茹也笑道:“我原也想让人拿着礼单跟你说一声,只是婆婆说,这东西本来年前就该送进京城的,只是那个时候没想到世子走得急,府里也不好拿这事麻烦世子,又想着你反正不久就会进京便给你带过去更方便一些,就让我好歹亲自跟你说一声,毕竟咱们姐妹说话不似旁人。”
年前带过去的节礼怎么会拖到现在,陈家虽然不是官宦世家却是有名的商家,做事情不会这么小家子气,王青茵一听便知道这是借口,恐怕节礼是早就送过了,现在是另有东西要送过去。至于是什么,又是为何让她这个时候代送,应该是与“协议”有关。她也不问多余的话,回道:“我知道了,想必是东西金贵为了避免磕磕碰碰的又不好跟我明说。我会让底下的人仔细看着。”
“四妹妹就是兰心蕙质,还不用我怎么说呢就明白了,婆婆也是怕给你添麻烦叫我一定好好跟你说,其实是我婆婆有些担心雨涵,可这种事又不好明说,想送些细软药材之类的东西,大概是药材名贵不放心才让我过来亲自说。”
☆、第一百六十五章 启程
凡事只要涉及到京城就不会是那么简单,前世自己的性格在他们看来应该是冷傲孤高吧,因着自己的身份不屑于女人之间的争斗,也是母亲还在的时候把她保护的太好了,她从不认为自己需要那些心思和手段…这一次她巧妙地利用了父亲和哥哥对母亲的感情,还有外祖母对她的好一大半也是因为母亲,如今再看王青茹,虽不能真心相待,却也不再纠结于两人的往日恩怨…
“雨涵姐姐会知道你们的心意,她那么懂事聪慧,入了太子府,将来定会为家族带来无限荣耀的,姐姐和陈二夫人不必太过忧心。”
“借你吉言,如今我也知道了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扶持是多么重要,婆婆总是教导我女人虽说是以夫家为重,可娘家的扶持才最重要,如今的陈家也因为出了两个女儿而水涨船高。”
王青茹看似是有感而发,倒是比从前会说话了许多。这一语双关说的隐晦,却又能让人听出另一层意思来。可女子终究是出嫁从夫,陈家如今看着是与太子绑在一起,但事事总无绝对,这样的利益关系,她们之间日后也不知道是谁利用谁。
两个人便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王青茹不像从前那样刻意,仿佛就是姐妹之间叙叙旧、说说体己话。
。。
上元节一过王青茵便随着贾氏、王君献启程。几乎全府城的人都知道府尹家的四小姐不日进京备嫁,那一日,城中百姓减少了外出做工的时间。辰时,秦淮河畔的码头上少了以往的喧嚣多了份秩序井然,府尹大人亲自送女。
管事吩咐下人最后一遍点装行李,王盛和、贾氏还有王君献并王青茵暂时等在不远处的茶肆。王盛和又细细地叮嘱了一番王君献,贾氏和王青茵也在一旁听着。
王青茵的思绪渐渐飘忽,又是离别,这一世她就要离开生养自己的地方了。虽然知道自己日后有机会回来看看。可不知为什么,她的心里却觉得这大概是最后一次站在这里,往后的人生她再也不得而知了……她今日一贯地银装素裹。外面罩着白色锦缎绸里毛边的披风长拖至地,内里银白素缎天青色滚边绣竹叶纹袄,白绫棉裙,于富贵中透着典雅。
又与贾氏说了些话后。王盛和才看向女儿,眨眼间已是亭亭玉立。时至今日才有了嫁女儿的实感。还是王青茵感受到他的目光后露出笑脸,眨了眨眼睛,带着安抚般的俏皮,王盛和也笑了。温和慈祥。
不远处刚刚赶来的王青茹恰好看见了这一幕,无需言语的安慰,她第一次看见父亲如此温暖的笑容。喃喃道:“她便是这般受宠,不仅有父亲的疼爱。上天还赐给她这样一幅皮相。。。,一身的气质犹如从前的母亲,那个时候我便在想若我是她亲生的该多好,果然血缘这东西就是不一样……”“小姐,是不是该下车了,您看四小就要登船了。”丫鬟的声音提醒了王青茹,她收起心情下了马车。
“四妹妹,”……王青茵循着声音看过去,回道:“大姐。”
“还好赶上了,若是错过了今日你我姐妹还不知何时再见。”说完便又向王盛和、贾氏行礼。
王盛和点头,带着贾氏先行往前去。
王青茹有些失望,面上不敢表露,接着道:“我不能亲自参加你的婚礼了,今日就当是送嫁,姐妹之间无需多言,妹妹多保重。”
不论今日的王青茹真心如何,王青茵却是第一次希望彼此不再有怨、后会无期,只化作一句道:“姐姐也一样保重。”
两人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小丫头了,从前的小打小闹还历历在目,也许再见面都已为人妇、为人母,又或许便不再见。
。。
春寒料峭,清晨的冷风吹打着江面,几乎不出门的贾氏有些收不住这样的冷,连日来只得待在船舱里,随行的周嬷嬷也有些受不住这样的颠簸,精神不是很好。
同一时间,禀过贾氏的王青茵和王君献正一起用着早饭。
“这粥吃着不错,暖暖的。”王青茵砸吧着嘴回味着刚刚吃下去的味道喝热度。
“看不出你如今走水路一点也不晕,能吃能睡,也没像往常一样怕冷。”
“天气总是越来越暖和了,虽然北上,可太阳不错,我每日里都要出去晒一会儿太阳。咱们又走的这般慢,等到了京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