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慈禧-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陵传信录》载:“时洪杨乱炽,军书旁午,帝有宵旰劳瘁,以后书法端腴,常命其代笔批答奏章,然胥帝口授,后仅司朱而已。”
至于军机处奏折则关系军国大事,咸丰帝必须朱批具体指示方略,要皇帝亲自动手。但依慈禧的机敏与聪慧,很快就对朝政运作、君臣分际,了然于胸。这为她以后的执政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向纵深发展的时候,英法联军突破了清军道道防线并攻陷天津后,北京门户洞开,天子之都暴露于侵略军的炮火之下,如何应对这百年未有的变局,是考验一个统治者是否具有雄才大略的关键时刻。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咸丰帝与慈禧的表现。
《崇陵传信录》记载:“英法联军突破了清军道道防线并攻陷天津这日,正逢咸丰帝在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与后妃共宴。酒至一半,军机处奏报:英、法联军已陷天津。咸丰帝痛哭不止,皇后钮祜禄氏与诸嫔妃哭成一团,只有慈禧一人走向前来对痛哭不已的皇帝建议:‘事危急,环泣何益。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会之策。’”巨变面前,咸丰帝的懦弱、无主见暴露无遗,在他痛哭与束手无策之间、在寻求逃避国家巨变的危难时刻,慈禧却有着与咸丰帝截然不同的表现,冷静、沉着、敢作敢为。
。。
第二讲 荣为贵妃(4)
慈禧在不露声色、谈笑风生间将至高无上的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后宫中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的第二位重量级人物。然而,与忠厚、质朴的皇后截然不同的是,慈禧对于前殿男人间权势之争夺、大局之掌控有着更为敏锐的感觉和判断,她不断地将在后宫与嫔妃争斗的经验渗透到太和殿那属于男人一统天下的世界中。
慈禧,有着自己所独具的能力,那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临危不惧、敢作敢为,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
第三讲 暗争皇权(1)
慈禧在咸丰帝疏于朝政的时候,帮助皇帝批阅奏章,甚至有时以她的建议和主张影响皇帝的决策,这一违反祖制和家法的行为,必然引起朝中拥有实权的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的不满。在中国社会里,女人干政向来被视为“牝鸡之晨”——母鸡啼鸣;家有不宁(“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牝鸡即母鸡,这句话的大意是:母鸡不必为早晨打鸣。如果母鸡为早晨而打鸣,那么这个家就要败落。这里是以母鸡比作女性,是说女性不应代替男子主事,否则就会使事情弄糟。女人不能参与国事,否则就会祸乱国家)。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里,女人的社会活动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容忍的行为,其结果必然遭到来自男性权力世界的绞杀。在那个男人至上的社会中,在那个为争夺权力而血肉横飞的世界里,慈禧能够走上男人独霸的政治舞台吗?她将面对怎样的血腥挑战才能踏着男人的脊背,爬向权力的巅峰?
一
自咸丰二年,慈禧选秀入宫,无论是调经生子,还是帮助皇帝批阅奏章,她的种种努力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享有权力带来的尊严和快乐。当她由嫔一步步升为贵妃的时候,当她帮助咸丰帝朱批奏疏的时候,她才真正领略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能使千万人或喜或忧的魔力。
中国历史上大凡女人掌政,常常是因为:
(1)皇帝无力处理朝政;
如唐高宗因患有眩晕之症,目不能视,因此委托武则天来处理朝政,时人称为“二圣”。
(2)皇帝死后,即位的皇帝冲龄(幼小的年龄),母后辅政。如辽圣宗即位时年龄太小,母亲萧太后辅政(萧绰,953—1009,契丹名燕燕,辽朝皇太后,著名女政治家,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她是辽大臣萧思温的女儿,聪慧、美丽,有谋断。景宗即位时体弱多病,由她来辅佐。她选用贤德,励精图治,使衰落的辽朝呈现出全新的景象。983年,年幼的圣宗耶律隆绪即皇帝位,年仅三十岁的萧太后执政,在圣宗年间,辽朝君臣一心,使辽朝进入鼎盛,这与萧太后是分不开的。萧太后不仅治国有方,还用兵有道,在景宗时,宋朝大军逼近北京。她指挥三军,赏罚分明,任用“战神”耶律休哥为大将,为辽朝在高梁河之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辽朝历代皇帝都对萧太后评价极高。1009年,太后去世,时年五十七岁。圣宗以天子之礼安葬萧太后,并表彰她对辽朝作出的伟大贡献)。由于聪明干练,知人善任,帮助辽圣宗成就了辽的强大。慈禧有这样的机会吗?
二
从表面来看,慈禧似乎暂时没有这样的机会与可能。虽然她拥有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且儿子年龄尚小,但咸丰帝诞育皇儿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正值青壮年,尽管从咸丰六年(1856)皇帝就“身倦体弱”,不时卧病,身体绝不能用硕健来形容,可也能正常处理朝政。依据常理,没有特殊的情况出现,慈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具有参政、议政的机会,更不具备走向权力巅峰的条件。
咸丰皇帝便服像然而,慈禧比谁都清楚她的丈夫——咸丰帝是身处忧患,无所作为,却风流成性的天子。
说咸丰帝身处忧患,是因为他在位的十一年里,没有一天是平安无事的,内忧外患无一日不在。
田黄石“咸丰御览之宝”
咸丰帝即位不久,咸丰元年(1851)元月就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他竭尽全力地镇压,可太平军却一路攻城掠地,并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要不是太平军出现内讧,咸丰帝还真难获得喘息的机会。正在咸丰帝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步步升级,它时时掣肘着年轻皇帝的对外决策,使他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说咸丰帝无所作为,是因为他没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也不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咸丰帝没有政治家的韬略和军事家的远谋。面对英法联军的肆意挑衅,咸丰帝没有抗战到底的决心,也没有讲和的勇气,而是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当战争爆发前夕,咸丰帝却在圆明园庆祝他的三十寿辰: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朝贺;在同乐园连演四天庆寿大戏。当英法联军突破大沽口、攻占天津后,他却束手无策,与嫔妃们在圆明园抱头痛哭。最后,索性将烂摊子留给恭亲王奕䜣,自己率领朝臣及嫔妃逃至承德避暑山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讲 暗争皇权(2)
说咸丰帝风流成性,是因为国家的内忧外患,并没有激励起咸丰帝无穷的斗志,反而使他沉溺女色,不思进取。
慈禧非常清楚,咸丰帝一直纵情声色,使本已孱弱的身体更加每况愈下,不但面呈黄色,而且屡咳不止。御医建议常饮鹿血,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壮阳。为此,圆明园里饲养了许多鹿,每天都为咸丰帝取血。然而逃亡承德后,咸丰帝不去筹划如何振兴国家,而是纵情女色、嗜酒如命,更加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慈禧知道,依咸丰帝目前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他的生命不会维持太久。作为咸丰帝唯一皇儿——载淳的母亲,慈禧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优势,那就是在咸丰帝死后,慈禧可以凭借皇太后的身份来辅佐幼帝,操纵皇权。但也正因为如此,朝廷中权臣们以百倍的警惕防范慈禧任何攫取权力的企图。肃顺等人就将她视为专权的最大障碍。
三
肃顺,字雨亭,宗室,他是郑亲王乌尔恭阿的第六子,庶出。“性格决定命运”,即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1无赖但却率真
肃顺少时不愿读书,也没有什么谋生的技能,长大后只是以帮人做事为由骗人酒食。“戚党鄙之。而其状貌魁梧,眉目耸拔,见者亦知其必猎功名,而以亡赖,人莫敢近也”。只有同学墨裕怜悯他,时时接济他。一次,数九寒冬,肃顺盘辫——天冷,没有帽子,只能盘辫御寒;反披着羊皮褂——因穷,只能穿光板皮袄,毛接触皮肤不舒服,于是反穿;牵狗走在街上——如此潦倒,却不在意,依然牵狗,一脸“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悠闲,正好与墨裕相遇。墨裕见肃顺如此落魄不由得皱着眉头问道:“‘君自视似何等人?’顺对:‘亡赖耳。’曰:‘亡赖荣乎?’顺对:‘因亡所赖,斯亡赖耳。’”后墨裕以闲散宗室的名义,为肃顺求得一职(《奴才小史》)。
总管内务府大臣《奏报圆明园内外被抢被焚情形折》
2疏学但却有识
咸丰初年,经异母兄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的推荐,“入内廷供奉”。不久,就成为咸丰帝最为依靠的核心力量,被授予户部尚书(相当于今财政部长)协办大学士,御前大臣,署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大臣。肃顺凭借什么获得咸丰帝的信任和赏识呢?
肃顺自幼机敏多谋,敢于任事。入朝以后,他善于揣摩咸丰帝的想法。皇帝最希望大臣忠孝,因此他每每与皇帝谈论天下大事的时候,一定直抒胸臆,表现出“言无不尽”的忠诚,得到了咸丰帝的赏识。
肃顺身为满人,却最看不惯同族,对待满族下属,恣睢暴戾,如同奴隶,而对汉员则礼数有加。他曾对人说:“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笔利害得很。”故其受贿,亦只受旗人不受汉人也。汉人有才学者,必罗而致之,或为羽翼,或为心腹。他以尚书亲贵之尊,颇能折节下士,因此幕府中网罗了大批才俊。尤其是力保左宗棠不死一事被世人称道。
左宗棠,晚清名臣,颇具学识和才气,但他也曾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咸丰十年(1860)三月,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中做师爷,帮助骆秉章办理军务,颇受器重。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如果有湖南各级官员向骆秉章汇报工作,骆让他们向左师爷请示汇报,他也就当仁不让,隐操湖南政柄,甚至代拟的奏折不经骆秉章过目就直接向朝廷拜发。可当时左宗棠的功名不过是个举人。一次,永州镇总兵、署理提督樊燮拜谒骆秉章,骆命他去见左师爷,樊燮只好去见,但未向左宗棠请安。左厉声喝曰:“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快请安!”燮曰:“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我亦朝廷二三品官也。”左怒益急,起欲以脚蹴之,大呵斥曰:“王八蛋,滚出去!”燮亦愠疾而退。此事虽然好像到此为止,但不久樊燮被炒了鱿鱼,时人都知道樊燮被罢官与左宗棠有关。樊燮回到老家,将“王八蛋,滚出去”六字写在木牌上,置于祖宗神龛之下,又为儿子延请名师,规定儿子必须穿女子衣裤,“考中秀才进学,脱女外服;中举人脱女内服,方与左宗棠功名相等。中进士点翰林,则焚吾所树六字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他的儿子樊祥增果然发奋读书,光绪三年中进士,授庶吉士,成为晚清大名士,又官居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见刘禺生《世载堂杂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讲 暗争皇权(3)
左宗棠的举动犯了官场的众怒。有人上奏弹劾,朝廷命湖广总督官文密查,如确有不法事情,可以就地正法。肃顺知道左宗棠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危乱之际,失去这样一个人才,是国家的损失。于是,他网罗周围的人,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