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到金菊家,公安部的同志、党委的同志把能看的地方都翻查了一遍。
公安部干部甲在三屉桌的抽屉里找到三本日记。他随意翻看一本,见一页上面写着:“民国二十年九月二十八日……从参加太和殿抗日救国市民大会回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热血沸腾……”
公安部干部乙:“别看了,几本?”
干部甲:“三本。”
干部乙:“都拿走。”
未找到其他任何“罪证”。
公安部干部乙走到金菊跟前,严肃地说:“金菊同志,我们要对你搜身!”
金菊火冒三丈,喊道:“我抗议!《搜查证》上写的是搜查万岚,搜查住宅,我既不是万岚,也不是‘住宅’,你们搜查我是非法的!是对我‘人格’的无理践踏!”
干部乙:“我们是在执行任务,搜。”
经过公安部干部的授意,党委的一位女同志搜查了金菊全身。
【画外音:从夏到秋,从秋到冬,金菊一家人在苦苦的等待。孩子们写作业;金菊做饭,……这个家庭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每个月都有万岚杂志社的同志送来工资。这时金菊知道:他还活着!】
7。金菊家(除夕/傍晚/内)
【画外音: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运动在群众已经发动之后必须注意保证运动健康的指示》,针对运动中存在的逼供信偏向,提出“有反必查,有错必纠”的斗争原则,万岚的问题经过复查、甄别,得到了妥善处理。】
【字幕:1956年除夕。】
阴天,很寒冷。
傍晚,金菊一个人在屋准备简单的年夜饭。
门突然开了。万岚冷不防地闪了进来。
万岚:“哟!怎么就你一个人呀!”
金菊愣了一会儿,惊讶的:“呀!万岚?你怎么回来了!”
万岚:“回来过年呀。孩子们呢?”
金菊:“出去玩儿了。”金菊不顾一切的扑向万岚,紧紧地搂住他。“还走吗?”
万岚:“不走了。真的不走了。”
金菊确认万岚不走了,才松开他,仔细地看看他的脸,说道:“受苦了,瘦了。”
孩子们回来了。
万鹭:“爸爸!爸爸!”一下子搂住万岚的脖子,小脸紧紧地贴在万岚的脸上。万梅和万海也大喊着爸爸,扑向万岚。他伸开双臂,搂住了三个孩子。不免掉下几滴眼泪。
万岚看着孩子们:“啊呀!都长高了。学习成绩怎么样?”
儿子抢先说:“门门儿都是五分!”
万鹭:“我是三好学生!”
大女儿毕竟大一点,“看看通知书就知道了。”
万岚对三个孩子学习好十分满意。
万岚:“三十晚上吃什么?”
金菊:“你不在家,我们也没心过年,没有办年货。”
万岚:“行了,不在家吃了。下馆子去。”
孩子们兴高采烈,拍手称快。
8。饭馆(夜/内)
全家来到东安市场的一家四川风味合作饭馆,吃除夕年夜饭。
【画外音:一顿年夜饭,扫去了一家老小七、八个月的愁云。】
9。金菊家(夜/内)
回到家里孩子们都争着守夜。到了后半夜,一个一个地都睡着了。
金菊和万岚面对面地坐在床上。
金菊:“这次回来在家待几天?”
万岚:“放假三天,初四上班。”
金菊:“还审查不审查了?”
万岚:“不了。再审查,我肯定活不了了。”
金菊:“怎么这么悲观呀!没有问题还害怕审查呀!”
万岚:“你不知道审查是什么滋味。白天写材料,晚上开斗争会。他们搞的是轮番轰炸、疲劳战术;弄的你每天每日昏昏沉沉、精疲力竭。时间一长,难以忍受,想来想去,不如死了算了。”
金菊:“你可不能做傻事!……你真的做了傻事?”
万岚:“你看我的右手食指和中指。(万岚伸出右手,两个指头尖儿已经留下了发黑的痕迹。)我把手指触到电源插座上,烧了一下,没死了。”
金菊紧握着万岚的两个手指,说道:“你真的傻了!”
万岚:“人到了悲痛欲绝的时候,什么傻事都有可能干出来。在你面前的是我们自己公安部门的同志,他们硬是让你说你是敌人。若是敌人审我,我还真的不害怕。在厦门和吴忠翰跟国民党特务周旋,我不知道随时都有被捕、被杀的危险吗?我害怕了吗?”
金菊:“若是真的死了,不清不白,……”
万岚:“是我的承受能力太差,经不起组织的考验。我真的死了,就真的对不起你们娘几个了。”
金菊:“到底说你有什么问题,有结论没有?”
万岚:“有了,一般政治历史问题。他们怀疑‘工合’里有特务机构,说我在桂林‘工合’当抗战宣传队队长时有特嫌,抓住日记里有一句‘在车里密谈’的记载,硬说这就是特务活动;说我们去江西赣州,是投靠国民党的蒋经国;在厦门钻进革命队伍出卖革命同志。”
金菊:“你承认了?”
万岚:“没有的事儿,我怎么会承认?组织上派人跑了二十多个省,调查结果是没有出卖同志,没有参加特务组织……。”
金菊:“所以,才把你放回来。”
万岚:“党组织把我的个人历史调查清楚了,我真应该感谢。”
金菊:“上班就可以工作了?”
万岚:“是,终于又回到自己的岗位了。”
10。金菊家(傍晚/内)
【字幕;星期六】
金菊做好了晚饭,招呼孩子们吃饭。
万鹭:“妈妈,爸爸怎么又没回来呀?”虽然万岚已经没事了,让孩子这一问,金菊犹如惊弓之鸟、心突突直跳。
万梅和万海也向妈妈投来疑问的目光。
金菊:“你们爸爸是工作狂,稿子写不完,是不能撂笔的。下星期肯定会回来的。吃饭吧!”大家无声无息地吃完了晚饭。
11。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内)
星期六,人民文学出版社办公室。下班铃声响过。
金菊给万岚打电话:“喂!万岚呀,今天一定要回来,……不行,必须回来!让孩子们打消疑虑,明白吗?……好了,一定回来!”
12。金菊家(傍晚/内)
万岚在给万梅讲诗,万鹭趴在万岚的背上,万海紧靠在万岚的身旁。
金菊一进们,看见万岚早她一步回来了,就笑着说:“爷几个团结的这么紧密!”她把顺路买回来的鱼、肉和蔬菜放到厨房。
金菊:“吃什么?”
万梅:“红烧鱼!”
万鹭:“炸里脊!”
万海:“包饺子!”……
万岚:“还是让你妈决定吧!”
“同意!”三个孩子一起喊道。
晚饭后,孩子们去写作业。
金菊:“我们出版社在冯雪峰社长主持下,开始编辑《鲁迅全集》了。”
万岚:“太好了。有你参加吗?”
金菊:“当然有啦。”
万岚:“鲁迅的文章你可是没少读吧?”
金菊:“在镇江和苏州图书馆时,凡是馆里有的,我几乎都看过;不过,也是走马观花的多。”
万岚:“那对你参与这次的编辑工作肯定是有好处的。”
金菊转了话题,说道:“你最好还是至少每周回家一次,免去孩子们的猜疑和惦念。”
万岚:“不是你想我吧!”
金菊:“你就不想!”
万岚:“审查之后,组织上又加重了我的任务。除了编辑,又把新设的驻北京记者的头衔给了我。”
金菊:“记者是什么任务?”
万岚:“杂志社在上海、北京两地各设一个专职记者。负责采访、报道两地电影界的活动情况,包括制片呀、编剧、导演,以及主要演员的一些幕后消息。”
金菊:“小心别把肺病累犯了。”
万岚:“没事!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一个脑袋两只手的劲儿有的是,可能是报恩吧?”
金菊:“报什么恩?”
万岚:“你看,党组织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多人力天南海北地去调查,弄清了我的个人历史问题。党对我负责,我对事业负责。现在是轻装上阵。多做点儿工作,应该的。”
13。人民文学出版社办公室(日/内)
【画外音: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编辑10卷本《鲁迅全集》。金菊参加了由冯雪峰同志任主编的编辑工作。】
金菊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刊载有鲁迅文章的杂志、报纸;鲁迅写作的底稿;照片;单行本……。她在认真地翻看着,记录着。
冯雪峰走进金菊办公室,来到金菊桌前。
金菊站起来,说道:“雪峰社长来了!”
冯雪峰:“金菊,搞哪部分呢?”
金菊:“正在整理《朝花夕拾》的后记。”
冯雪峰:“那几幅插图怎么安排的?”
金菊:“这幅放这,这幅插在这……”她一边说,一边比量着。
冯雪峰认真地看着,不断地点头,说着:“噢,可以,可以。”
14。金菊水獭胡同新家(日/内)
【画外音:金菊家由马匹厂搬到水獭胡同。大女儿在女二中、儿子在五中读书。】
星期日,家里。金菊在整理书架。书架上大部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万梅:“妈妈,这个季度出版社又奖励什么书了?”
金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母亲》、《我的大学》,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万梅:“我要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金菊:“拿去。万梅!看书要记读书笔记。”
万梅:“怎么记?”
金菊:“随便。想记啥就记啥。只要你坚持记就行了。”
万梅:“我试试看吧。”
金菊:“记完了要给我看!”
万梅:“行!”
万海:“我也要看一本新书。”
金菊:“那就看高尔基的《童年》吧。”
万海“好。”
金菊:“万海,你也要记读书笔记。”
万海:“看看我和姐姐谁记得好!”
万梅:“呀!刚上初中就敢跟我比?”
万海:“就敢比!”
万鹭:“妈妈!我也要看书!”
万海:“看你的小人书《鸡毛信》去吧。”
万鹭对万海做了个鬼脸;妈妈会心地笑了。
15。北京街头(傍晚/外)
晚饭后。夕阳衬托着皇城的轮廓。万岚和金菊在街上散步。
万岚:“你们出版社对职工的奖励都是自己出版的书,就不能奖励点别的东西?”
金菊:“我还就喜欢书,给别的我不稀罕;这是我们的劳动成果,每本书都有我的汗水。”
万岚:“我是没有时间看书了;就是看,也是些工具书。”
金菊:“我看书也是如‘五柳先生’一样:‘好读书,不求甚解。’”
万岚:“且‘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呀!”
金菊:“那可不是!我是书没少看,饭也没少吃。我现在看书是以欣赏为乐。人家的语言、人家的情感、人家的见地,有了共鸣,自然我就会接受、吸收;否则,一闪而过。一本书看完了,也许就剩下半本了;在‘周南’念书时班主任老师让我记读书笔记,一本书读完了,倒变成一本半了。”
万岚:“我真羡慕你,还有点嫉妒。为什么?你说说,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