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金菊 >

第14章

金菊-第14章

小说: 金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缺少一二。(少停顿,)施伦老师,我们的校训还记得吗?”
  施伦:“当然。‘好学、力行、知耻’。”
  唐生智:“树德树人,不能不以这六个字为约束;不论在任何场合,都千万不要忘记呀。”
  11。树德山庄之眺望楼亭(日/外)
  饭后,大家凳上了“眺望楼亭”。
  悠悠芦洪江,高高黄子岭;耀祥书院校舍,学校的桔园、菜园、鱼塘一览无遗。
  金菊感叹:“在这个地方教书和学习,清静祥和,真是世外桃源。”
  唐生智:“好地方啊!我还要扩大学校规模,在中学之上办大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两位可否在这安营扎寨?”
  金菊:“校长宏图大略,太好了,能在这里教书育人,也算没有枉活一世。”
  唐生智:“施伦老师呢,愿意待在这穷乡僻壤,枉度一生吗?”
  施伦:“哪里!哪里!这里很好么。”他没有想到唐生智会问他,急着应了一句。
  12。金菊家(傍晚/内)
  【画外音:参加唐生智家宴之后,金菊总是觉得这顿饭吃的有点蹊跷。尤其是唐生智问施伦的几句话,话里有话,令人费解。她又联想到小学生的歌谣,同事间有时防着她窃窃私语,更是满腹狐疑。】
  金菊大声喊道,“施伦!”
  施伦:“干什么,这么大的声。”
  金菊放低了声音,说:“你过来,我问你,有什么事瞒着我?”
  施伦:“没有啊。”
  金菊:“什么没有!不说我也知道。我让你自己说!”
  施伦:“说……说什么呀?……不就是让唐校长的侄子从家里拿一个靠垫吗!”
  金菊:“什么靠垫?”
  施伦:“就是一个织锦缎靠垫。”
  金菊:“他的家里人知道吗?”
  施伦:“也许吧,我不知道他家里知道不知道。”
  金菊:“你呀!……”
  13。学校校园僻静处(日/外)
  金菊把唐校长的侄子带到学校里一个背人的地方。
  金菊:“老师问你,是你给施老师一个织锦缎的靠垫吗?”
  侄子:“是。”
  金菊:“家里人知道不?”
  侄子:“不知道。我没敢告诉家里。我也没跟别的同学说。真的,没说。”
  金菊:“别怕,老师知道。听我说,今后从家里拿东西一定要告诉家里的大人,经过大人同意了再拿出去。明白吗?”
  侄子:“明白,我听老师的话。”
  金菊:“好孩子。玩去吧。”
  金菊望着走开的学生,独自在校园漫步沉思。
  【画外音:在这个“树德为本”的学校里,竟然如此为人师表!令金菊无地自容。再看看施伦的样子,她羞、恨交加。一股火,得了中耳炎。她思来想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4。校园里(日/外)
  【画外音:唐生智要去重庆,须先坐火车到桂林。】
  金菊见到唐校长,问:“唐校长,你什么时候去重庆?”
  唐生智:“明天。”
  金菊:“我想搭你的专列一起去桂林治一治中耳炎,可以吗?”唐生智:“没问题。”
  15。火车上(日/内)
  火车快到桂林了。
  唐生智:“金菊,中耳炎治好了,还回来吗?”
  金菊被这一问吓一跳。想不到,唐生智知道了自己的隐情。她不好意思的看着校长,没有回话。
  唐生智:“德字可以少一横,仍然是德字。知错知耻,改了就好,不要成为负担。”
  金菊:“见微知著。在一个把‘植道德为大本’为教育宗旨的学校里,这种行为,何以为人师表!惭愧!”
  唐生智:“不管怎样,我希望你把病治好了,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你归来。”
  金菊下了火车。给唐生智鞠了一躬,“感谢校长知遇之恩,后会有期。再见。”
  唐生智:“再见”。

第十二章 志同道合比翼双飞
更新时间2007…12…28 14:48:00  字数:8242

 1。广西桂林,标志性景观(日/外)
  【字幕:广西,桂林。】
  桂林,标志性景观。
  2。“农本会”桂林办事处(日/内)
  【画外音:金菊治好了中耳炎之后,经同学介绍,到了资源委员会桂林办事处工作。后来,又调到“农本会”工作。】
  “农本会”办事处负责人向金菊介绍‘农本会’的工作。
  负责人:“南京、武汉失守后,东部地区西迁的人口越来越多,几千万新增加的人口要吃饭、要穿衣,这是抗战中的大事!要打持久战,首要的任务就是养活这些人。”
  金菊:“政府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或安排吗?”
  负责人:“国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建设,要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达到食粮衣料力求自给。行政院、经济部、农林部和广西省都下发了纲要、办法、规程等文件,现在是有章可循。我们的任务是实地指导农民改善农耕技术和经营方法。鼓励垦荒,政府、归侨、西迁的难民、当地的居民都可以开垦荒地。推广优良稻种,提倡扩种冬季作物和夏季小杂粮,想方设法增加产量。”
  金菊:“有效果吗?”
  负责人:“有。我们省在农村建立了近五百个乡农会,作用挺大,粮食产量增加不少。”
  3。桂林建平路,金菊家(傍晚/内)
  【画外音:施伦在金菊走后也来到桂林。经亲属介绍,到河南税局工作,收入颇丰。两个人在建平路西头买了一间房,自己又加盖了两间。在桂林建立了一个新家。】
  金菊母亲从湖南带领沪生和湘生来到桂林。全家吃团圆饭。
  金菊:“妈妈,让你老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受累了。”
  妈妈:“离开日本鬼子飞机、炸弹声远点,能过上安稳日子;你们的工作有着落,干的顺心,妈妈比什么都高兴。”
  施伦:“我在河南税局的薪金还可以,比在耀祥书院还多呢。”
  金菊:“我的工作又调动了。”
  施伦:“又调到那个单位?”
  金菊:“‘工合’。”
  施伦:“什么‘工合’?”
  4。工业合作社(日/内)
  金菊第一天到“工合”上班。
  中午。工合领导:“万岚!你把这位女同志带到食堂去用餐。”
  万岚:“好嘞!”一听,就知道他是个北方人。“跟我走吧。”她的美貌令他心动:有一种看太阳的感觉。
  5。工合食堂(日/内)
  万岚给金菊端来饭菜,说道:“请用吧。”
  金菊:“谢谢。”
  万岚:“新来的吧?”
  金菊:“从农本会调过来的。”
  万岚:“知道‘工合’是干什么的吗?(金菊微笑着看着他,只是摇摇头。)‘工合’是工业合作社的简称。知道谁是我们的头吗?(她还是笑着摇头。)孔祥熙!”
  两个女同事小孟、小楚向这边走来。
  小孟:“哎哟!队长同志,又给谁做报告呢?”
  万岚:“坐下!我给你们介绍这位新来的……”他不知道她的名字,有些尴尬。
  金菊立即站了起来,自我介绍说:“我叫金菊。”
  小楚:“快坐下,坐下。多好听的名字,和人一样漂亮。”
  万岚:“这位是‘南开’经济专业毕业、我们机关里研究‘工合’问题的专家小楚,让小楚给你讲一讲‘工合’吧。”
  小楚:“净开玩笑!金菊同志是学什么的?过去接触过‘工合’吗?”
  金菊:“我在朝阳大学念了两年法律,中途退学了。对‘工合’一无所知。真想学点这方面的知识。”
  小楚:“工业合作社是一个新兴的事业,是推动中国落后经济发展的工具之一。社员是劳动者,也是主人。人人都是平等关系,按劳分红,民主管理。实行公益金制度。你到几个合作社看一看就明白了。”
  万岚:“明天我们领你下去转一转。”
  小孟问:“万岚队长!今天晚上队里有活动吗?”
  万岚:“今天学习新歌。”
  金菊:“‘工合’还有队长?”有些好奇。
  小楚:“是抗战宣传队。通过歌咏、演戏,宣传抗日;我们还有战地救护队。”
  金菊:“啊!真好。经常活动吗?”
  小孟:“那当然。今晚就学新歌。去吧?”
  金菊转过头,看了看万岚,好像在征求队长的意见。
  万岚:“欢迎!欢迎!欢迎我们队伍中又增加了新鲜血液!”
  6。工合俱乐部(夜/内)
  当天晚上。金菊和“工合”宣传队的男女队员们到俱乐部学唱新歌:《黄河颂》、《黄水谣》等黄河大合唱歌曲。金菊学得认真,声音高、声调美,博得同事们的称赞;她很快就融入到这个生机勃勃、抗战救国的年轻人的队伍当中。
  7。桂林抗战书画展会场(日/外)
  【字幕:徐悲鸿主办《广西全省各界抗战募捐书画展》。】
  【画外音:桂林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名城。中国文化界著名人士郭沫若、何香凝、茅盾、巴金、徐悲鸿等千余人先后聚集这里。新闻、出版、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教育等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的抗日文化运动中心。】
  金菊、万岚和“工合”的同事们都去参观募捐画展。金菊把儿子也带去了。大家一幅一幅地观赏着:《真勇者》、《孤独》、《反攻》、《上海的守卫》、《在野战医院的手术室里》……
  在李桦的《爸爸我也要打鬼子去》画前,金菊儿子站了许久。他揣摩着画中的意境,作出打鬼子的姿势;小声说着:“我也去打鬼子!”
  万岚对金菊说:“你弟弟真可爱。”
  金菊:“啥呀!他是我儿子。”金菊笑出了声。
  万岚:“哎呀!你多大了?有这么大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金菊:“施沪生!”
  万岚:“好名!小伙子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沪生,是在上海生的?”
  金菊:“对了。”金菊有这么大的儿子,同事们也觉得有些意外。
  8。工合办公室(日/内)
  金菊看《救亡日报》副刊上的一篇剧评:《屈原观感》。她边看边自言自语,“写得好!”看完了,才发现文章作者:万岚。
  有人喊:“吃饭了!金菊。”
  9。工合餐厅(日/内)
  金菊手拿报纸和同事们一起来到餐厅,用午餐。
  小楚:“报上有什么好消息?吃饭还舍不得丢下。”
  金菊看看万岚,说道:“这篇评论演出七队演出的《屈原》的《屈原观感》戏评写的真好。”
  小孟:“说绕口令呢!”大家笑了起来。“好啊!万岚又多了一个知音。”
  小楚:“这是我们的书刊戏剧评论家。书读得多,戏看得多,评论也多。”
  金菊:“我一定做你的忠实读者。”
  小孟:“下周预报!要演《茶花女》了。”
  10:工合办公室(日/内)
  【画外音:金菊身受桂林如此高涨的抗战文化氛围感染,不甘寂寞,不禁不由,也写了一个短篇:《满秀姑娘》。在她正准备向报社投稿时,看到了万岚的文章,觉得这个人文采不错,不如先让他给看一看。】
  下班时,金菊把文章交到万岚手中,说道:“麻烦你看看,请予指教。”
  万岚:“太客气了。我先拜读拜读。”
  11。工合办公室(日/内)
  第二天。万岚拿着金菊的文稿,好像见到了生人似的,目不转睛地看着她。
  金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