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青春不怕疼 >

第5章

青春不怕疼-第5章

小说: 青春不怕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次月薪减半的跳槽经历(6)
于是2002年,我给自己找了第三份工作,一份让很多人都不太能理解的工作——一直外企白领做得好好的,怎么突然跑去给政府打工了,而且薪水又减半?我加入的S中心是一个半官方机构,专门负责筹备和举行一年一度的国家级国际艺术节。我的理由其实很简单,500强公司全球至少还有500家,但是这样的机构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之前在公关公司培养起的能力和经验,让我对管理大型项目跃跃欲试。在国内,又有哪个项目可以大过政府搭台的活动呢?而且,历久弥坚的好公关都离不开掌握开展政府关系的经验和技巧,有哪里比直接为政府干活来得感受更直接呢?舍弃一个外企白领的称号和一半的薪水又有何妨?
  2004年,我胜利完成了两届艺术节的工作,离开S中心加入了现在所在的机构,如愿以偿地实现了我的第一个职业目标,成为一名公关经理。我拥有全部的自信,以及这项工作所需的能力和资源,在这个位子上大展拳脚。回顾大学毕业这一路走来,拜我毕业“高起点”的工作所赐,我初入职场的7年都在“以退为进”地在我的职业道路上前行。好在我还是幸运的,之后“曲线救国”成功,实现了我的第一个五年目标,虽然比计划晚了些。
  我想借我的经历,告诉所有即将大展宏图的同学们,大学毕业就业的高起点,并不是一个光明前途的保证。任何时候,都要主动、积极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看清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找准自己的目标。如果你不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话,一个人在职场上的优势是很容易丧失的。因为竞争无所不在,毕业时你可能只需要和自己的同龄人竞争,而很快两三年后,和你竞争的就是全天下的人,跨越了年龄和地域。
  没有任何企业或其他人会为你铺就一生的职业道路。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虽然有时候会走弯路,甚至是回头路。但重要的是,要一直不断地前行,或慢或快都可以,但千万不要止步。2005年的春天,我又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进入了著名高校攻读在职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因为我又有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并且仍在为此努力着……
  作者简介
  凌凌:现任世界轮椅基金会公关总监。自1997年起曾先后就职于财富全球500强公司,世界知名公关公司及国家级艺术节管理运营机构。业余时间作者还曾担任双语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并翻译出版了小说《夜之私语》及《世界名画鉴赏手册》。作者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传播专业,并于200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完成研究生学业,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近几年,作者对于公益项目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并因此于2008年5月荣膺『世界女性经济与社会论坛亚洲分会』巾帼新秀奖。
  点评: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后退原来是向前。”作者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career,什么是job。
  又是一个好榜样,职业规划的典型范例!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想到和得到之间,还要做到。光环背后,还有作者付出的不懈努力。
   。。

七年之痒 三十功名尘与土(1)
子木
  二十岁的青春,在无止境的上班与加班中度过。在这喧嚣的都市中,坐在办公桌前才让我感觉充实,工作成为我活着的唯一目的。内心深处我提醒自己,这就是自己放弃许多追求的那份挑战,那份血色青春,但同时我也明白,很大程度上自己是咬着牙在挺。与我一起入职、比我晚入职的员工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我坚持了下来。孙悟空有他的花果山,猪八戒有他的高老庄,沙和尚有他的流沙河,不高兴就撂挑子,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有,只能独自去取经,念阿弥陀佛。
  发呆,长时间的发呆,有时是思考,更多时候什么都没想。无论办公桌前,无论地铁、公车,都比睡觉更舒服,可以听他人耳机中的音乐,可以瞄旁人手持的报纸。思绪偶尔被搅乱,眼前站立如花娇娘,褪去小衫,随车厢晃动,恨不得倒在你身上,不自觉地坐过站,再意犹未尽地返回。
  刺激眼球的东西太多,见怪不怪的坦然与麻木,财富与美女引起神经的短暂紧张,之后仍然是平淡的日夜,流逝的时间……
  怎么忽然就成了这样?而立之年,似已不惑,知天命,耳顺,脸上岁月的年轮,肉体中不安的灵魂,急促的呼吸,痛苦的思考,活着无痕,痒留痕迹……
  上班了
  后知后觉,大四下学期了,还没搞清楚,为什么要工作?因为没考上研,因为学校不让住了,因为父母不给生活费了,因为要独立了。独立,一个最吸引我的理由。
  一份收入就可以让我独立,但这份收入不能牺牲理想与自由。应该是一个想去的地方,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有让我仰望的山峰,并且其触角不能延伸到我的私人生活。没有明确的条件,听从命运的牵引,我到某律师事务所做了律师助理。
  过了很长时间,我都不解,所里为什么会招收一个平平的应届毕业生?我又为何一见钟情般奉献给它全部的青春与热情?
  对繁华世界、小资生活的恐惧与贪婪至今仍然困扰我,面试那天,也许合伙人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弱点。一个靠家里供钱读书的穷学生,北京的很多地方“昂贵而美丽”,好在学校在昌平,世外桃源般躲在图书馆四年。第一次见到国贸大厦时的局促与卑微像一块弹片还留在心间,一件紫红色的休闲西装,一条蓝色的西裤,借来的灰色领带,荡着灰的皮鞋,这身在校园里足以招摇过市的行头,在穿过国贸商城眼花缭乱的时装品牌店时,像一个进城赶集的乡下人。问了几个保安,三个、四个,终于到了这家律师事务所。
  我是准时到的。我天生是一个极其原则的人,近乎古板,身边的东西,周围的人,都必须规矩,在“流动红旗”几乎被女生宿舍垄断的校园,我带领兄弟六个让“流动红旗”在寒舍停留了近半个学期。“子木吧。”漂亮的前台小姐未等我回答,径直把我带到了合伙人的办公室。 。 想看书来

七年之痒 三十功名尘与土(2)
硕大的办公桌上放着两台笔记本电脑,落地窗外是川流不息的国贸桥,一人高的保险柜,书柜里不知什么年代的古董。合伙人非常热情地起身与我握手,向我介绍过来以后需要做的工作。
  我应该很紧张,具体的谈话内容早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他说,工作很辛苦,但他很公平。我当然无力提出任何要求,在这个地方拥有一张办公桌,足以满足我对小资生活的全部仰慕与渴望。
  于是,我上班了……
  工作了
  不到一周,令人窒息的压力将小城才子的踌躇满志挤压殆尽。合伙人操着几国语言与高鼻子、矮鼻子的洋人寒暄,带着洋人去和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领导寒暄。经常收到合伙人午夜后发出的电子邮件,用两种语言书写的中文读来都很拗口的法律意见。像是被废了武功,学院派的花拳绣腿在江湖上的每次发力都是碰壁,绞尽脑汁制作的合同被扔到地上,精心设计的方案被批得狗屁不是,甚至连打电话、复印文件之类的秘书工作,合伙人都能指出千般错。那年夏天,冰冷刺骨,国门骤然打开,失措于十几年、几十年的差距,只能用忍,残喘于列强间。
  二十岁的青春,在无止境的上班与加班中度过。在这喧嚣的都市中,坐在办公桌前才让我感觉充实,工作成为我活着的唯一目的。内心深处我提醒自己,这就是自己放弃许多追求的那份挑战,那份血色青春,但同时我也明白,很大程度上自己是咬着牙在挺。与我一起入职、比我晚入职的员工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我坚持了下来。孙悟空有他的花果山,猪八戒有他的高老庄,沙和尚有他的流沙河,不高兴就撂挑子,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有,只能独自去取经,念阿弥陀佛。
  一次次推掉同学聚会的邀请,一次次把老家来的亲友扔在家里,懒于回答“有那么忙吗”、“一定挣很多钱吧”之类的问题,高收入是曾经的律师梦,真正成为律师后,才发现,这不过是少数律师表面的光环。
  加班到10点左右,合伙人会开车带大家出去找饭馆,因此见识了几家名不见经传,内饰和菜品均相当讲究的名流聚集之地,菜过五味,兴致所致,合伙人会平静地讲起插队岁月,自由读书时的追逐光阴,初到国外的人生迷失,第一份法律意见书赚到一万美金时的兴奋……合伙人半头银发,布满血丝的眼睛望着远方,仿佛穿透时光,昨日艰辛,历历在目……循着他的眼神,我触摸到那个时代带给那一代人的痛苦,他们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他们在推翻一道道定义,打碎一层层枷锁之后,心中只剩下一片触目的废墟……但是,他们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能把他们重新推下去。
  逐渐地,不再抱怨痛苦,不再用特立独行彰显自己的存在,不再张口闭口 “我认为”、“我觉得”、“我如何”,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用流泪的眼睛看这悲惨的世界。
  理想仍然在远方召唤,脚步已变得稳重、从容。
  痒  了
  逐渐习惯于接受现实,接受这个没有道理、不很规则的世界,接受众多挣扎于生存边缘或者人性边缘的人。
  从未甘于现实,冷静地观察,犀利地分析之后,按捺不住青春之剑的挥舞,不羁,无畏,无视历史,打碎一切成规。当然,也可能授柄他人,刺伤自己。
  多年之后,发现自己的前途不过是从伙计到管家,也许更多年之后,会成为东家,但这个池子太小了。虽然这山还未到顶,但我看到了更高的山,我不知道那里是否更好,但这里一定要离开。
  合伙人已习惯于手下人的来来去去,但当我提出请他吃饭时,合伙人吃惊而高兴。太多人带着对合伙人的埋怨赌气而去,他什么也不讲,但一定觉得不过是些吃不了苦的年轻人,比他们那一代人差多了。席间,合伙人很高兴,破例喝了一瓶无醇啤酒:“子木,外面干不下去了,再回来。”也许是说说而已,我很感动。第二天,合伙人又请我吃饭,塞给我一个红包。
  不觉得外资企业比律师事务所好,但这里更接近国外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觉得外国比中国好,但中国一直在学习外国。通过语言,知其规则。立足于一点、一个领域,并通过其渗入工作、生活。
  生活强迫人长大,强迫人适应环境,而人越长大,越适应环境,越无法单纯。钱成为人们或辛辣露骨、或讳忌莫深的追求,即使它曾经、正在吞噬无数曾经高尚的人。爱被荡得风雨飘摇,冷漠与深情成为为满足私利而随时翻转的扑克牌。但这就是生活,需要学习、品味、思考,也许能改变一点点。
  日复一日地挤地铁、工作、回家,不满但无法离开眼前,离开会是怎样的感觉……大多数时间沉浸于自己精神世界中,望着窗外,发呆……
  作者简介
  子木:男,山西阳泉人,1978年出生,2001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到某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