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怕疼-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飨罨竟Γ馐墙窈笫乱捣⒄沟闹匾U稀G虿荒苄】凑庑┝废埃庹缢问┑牡览恚岢植恍傅嘏σ欢ɑ嶂丈硎芤娴摹! !
初入职场时的三件糗事(2)
二、主次不分又挨批
说起来,自己被批的经历也还真不少。那次刚工作不久,我有机会在人事部门老总的带领下代表分行到北京总行参加全系统演讲比赛,挺荣幸的。一天上午,我在领导房间练习演讲稿。领导说:“你先自己好好练习下,我出去办事。”我答应了下来。过了一会儿,翻来覆去的演讲练习搞得我有些烦了。突然想起宾馆不远处有家银行就有大学同学在工作,毕业后还没见过呢,来北京几天也没空,何不乘此机会赶紧出去看看同学去?现在领导出去,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就这么办了。于是我赶紧简单收拾下,匆匆跑出去了。见了同学又说又笑,刚毕业就能再见,很是亲切。聊了一会儿,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嗯,该回去了。跑回去,热得满头大汗。哎呀,怎么这么不巧,领导回来了!领导一见我就问,刚才怎么不在了?他以为我在,就没带房间钥匙,结果进不去,找了服务员才进来。我一看,完了,就老老实实地把刚才看同学的经历说了。这时候,再多的解释也没用了,低头认错吧。领导没怎么说我,但是看得出很不高兴。在离开北京返程的火车上,领导终于把我批了一顿。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很大:工作一定要分清主次,随领导外出,更要多为领导想,做好服务,不能像上学时那样,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对领导和同事的批评要虚心接受,但千万不要有太大负担,要正面积极地看待。有批评说明领导还是希望自己能进步,能表现更好,说明有人关心自己的成长。重要的是,把批评当作前进的动力,争取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自己就可以成长了,就能逐渐融入到工作后的环境中了。
三、*座谈太锋芒
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总在想,到底什么时期算是初入职场?是满怀期待的第一个月?还是略显稚嫩的第一个季度?还是初步有所感悟的第一年?甚至是不断完善的现在?可以说都是,也可以说都不是。职场就是人生的新舞台,一个学无止境的大世界。从这一点看,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新手,借用一句广告词来说:我才刚上路哎。
真的是这样,大约是上班半年后,感觉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工作的基本技能了,有的可以说是非常熟练了,和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熟了,在单位也越来越有归属感了。尽管离新一年的大学生报道时间还很远,但是我已经悄悄地把自己划在了老员工行列了。先前不敢说的话也敢说了,而且觉得就应该这样,就应该那样,为什么现实不是这样,不是那样。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变化,直接反映在了一次年底的*生活座谈会上。那次,部门领导派我去参加全行年底的*座谈会,畅谈全行发展大计,基层的同志也可以反映一些问题。我一看,不错呀,领导重视我,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可要把自己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好好反映一下。会上,各部门同志说得都不错,可是总感觉说得太表面,都是领导爱听的,不解决问题。我想既然给我这个机会,我不能敷衍,早就想说了。轮到我发言了,第一句就是:“行长,今天我要说一些话,我知道您可能不爱听,可是我还要说……”接下来,我把行里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大大小小列了一堆,统统倒出来了。哎呀,当时那个爽快呀!觉着少有我这么实事求是、负责任的人,敢于建言献策,我真是为全行发展考虑呀。
可是,大约是又过了半年,当我离开第一份工作时,突然想起了自己在座谈会的表现。我意识到也许当时的发言不用那么激动,而应该更加迂回一些,委婉一些。至于当时说的工作中的柜台人员很累,现在看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完全是自己还没有适应高强度工作的一种状态。回忆老同志们的发言,更是能感到自己的差距。老同志们的开场白几乎都是先感谢行里领导,感谢自己有机会能与领导交流。其实这不是客套话,而是最基本的发言技巧,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我的发言虽然说得都对,但是给人感觉年轻人不踏实,总是说困难。所以说,要保持初入职场的谦虚谨慎,不能太锋芒毕露。这对自己长期的发展绝对有好处。如果实在必须要反映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则要讲究方式方法,表达的语气也要注意尽量平和,所谓有理有据有节在此也是相当适用的。
其实,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几个故事,只是坦然一笑,并不会后悔,因为那时还很年轻,只是做了年轻人常会做的几种事情,犯了一些年轻人常常犯的几类错误。就像姚明回忆自己在雅典奥运会责怪队友时说:“并不后悔,因为当时的年龄肯定会那么做,当自己经历了更多事情后,自然会成熟起来。”令自己欣慰的是,经过几年的锻炼,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不仅是经验的丰富,更是面对各种复杂事情时候的从容淡定。我想这也许就是成长的快乐吧。刚刚参加工作的朋友们,每个人都会在这个新阶段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挑战,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谦虚做人,不断总结得失,一定能收获成长!
作者简介
张晨光:经济学硕士,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毕业。现在北京市政府的一家研究所从事经济政策研究工作。
点评:
“数钱数到手抽筋”,无数人为之梦寐以求,唯独银行职员除外。他们数钱数到烦,却也练就了最扎实的行业基本功。工作都是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的,就算刚开始就进入了管理层,也通常会下基层去锻炼。因为,不了解基层,管理是不会到位的,被管的人也是不服的。所以,安心基层工作,为将来的进步打好基础,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初入职场的时候。
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几乎勾起所有人对自己初涉职场时的回忆,就是在这些看上去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中,我们走出青涩,蜕变成职场精英。回过头来看,这个过程懵懂、苦涩甚至有些好笑,但似乎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又是必修课。
。 想看书来
两次月薪减半的跳槽经历(1)
——以退为进实现职业理想
凌凌
你可以想象,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我是多么沾沾自喜。在世界一流的大企业上班,在高级写字楼办公,5000元每月的起薪,每年两次的加薪频率,5年培训计划中有多次轮岗机会。纵观历史,该公司大中华区及海外很多要职上的经理都是出自毕业生培训计划……一条铺着红毯的人生道路似乎就这样在我的脚下延伸开了。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听说一年比一年吃紧,但是我相信,除了那些兜兜转转不知所终的,挑挑拣拣无从取舍的,仍然还有一批幸运儿。他们早早地被国际知名大公司高薪录用,令人艳羡地加入某财富全球500强公司的培训生或者储备干部计划,踌躇满志地等待着一段光辉岁月的来临。时光退回到1997年,我也是这样的一个幸运儿。只是,一个美丽的开始,一定会有一个美丽的结局吗?
我本科就读的是一所在全国很有名气的外语类院校,是由该校的附属中学免试直升传播专业的。由于我的英语功底扎实,在学校的四年一直如鱼得水。除了轻松拿奖学金,课外活动也小有“成绩”。大二下半学期开始,当很多同学还在啃字典或者做家教、给小学生上英文课时,我已经以每个小时100元钱的报酬担任双语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在全国九大城市拥有自己的听众群了。
在我看来,自信、善于学习,有分析力、创造力,并且具有领导者的潜力,就是各大公司在校园招聘时最关注的学生特质。我想我一定在简历和面试中很好地展现了这几点,所以在大四上半学期招聘风潮刚刚掀起的时候,就迅速地过关斩将,将胜利果实收入囊中。
刚得到录用消息的时候,其实还有些不可置信。因为最后一轮面试时,主考官净问些奇怪的问题,让我答得很没有把握。比如,如果你的客户利用你公司提供的产品提炼毒品,被你发现了,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想在公司内部实行全公司禁烟,你会怎么做,等等。无论如何,在经历了N次这样拍脑袋的面试,PK了无数竞争者之后,我有幸成为了当年被该公司录取的五名大学毕业生之一。那是一家当年全球500强排名第一的企业,从事石油化工业,现在也还是行业里的龙头。
你可以想象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我是多么沾沾自喜。在世界一流的大企业上班,在高级写字楼办公,5000元每月的起薪,每年两次的加薪频率,5年培训计划中有多次轮岗机会。纵观历史,该公司大中华区及海外很多要职上的经理都是出自毕业生培训计划……一条铺着红毯的人生道路似乎就这样在我的脚下延伸开了。
从学校一毕业,我就迫不及待去公司报到上班了。在公司,同事们称我们这样大学一毕业就加入公司的为G…staff,G代表graduate毕业生。“某某某,是今年的G…staff,很聪明能干的……”最初,我就是这样被到处介绍的。后来我知道,其实有很多老员工对毕业生培训计划是不满的。在他们看来,大学毕业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却可以立即得到更优厚的待遇和更多的机会,这不公平。同样的职务和职位,凭什么毕业生比一般员工薪水要高一个级别,有升迁机会也是优先考虑前者呢?所以,后来在听到别人称我为G…staff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总是代表着赞美。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两次月薪减半的跳槽经历(2)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得对得起G…staff的“头衔”,我要证明公司招我进来是有眼光的,我的确是个潜力股。虽然我轮岗的第一个工作属物流方面,并不是我一心想要的“对外事务”,但是我还是干得很心甘情愿,很卖力。我同意人力资源经理的说法,我的工作是在公司的第一线,是直接面对客户的,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起点。可是,很遗憾,我轮岗的第一个工作也是我的最后一个,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
1998、1999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重创了很多跨国公司。它们因为在中国扩张过快,在市场上又没站稳脚跟,一时都入不敷出,乱了阵脚。尤其像石油化工这样投入大、部分业务还存在市场准入壁垒的行业,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我所在的“世界第一”也不得不进行战略重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将我所在的部门由原来北京、上海、广州各设一个小组合并至北京,只设立一个集中管理小组。而轮岗的事也再没有人提起。
到我决定To be or not to be的时候了。虽然,今天看来当时可能有些急躁,缺乏耐心,也有讨厌离乡背井的惰性在作祟,但是,让我庆幸的是,我在还不算太晚的时候终于开始学习规划我的career path(职业道路)。职业规划绝对不是什么在大公司按部就班地做下去,等待加薪升职;也不是一个公司接一个公司地跳槽,换抬头,换老板。那是关于一个行当的选择,一个目标的设定,并由此进行系统的技能开发,社会资源的积累,而且一旦明确了目标后,就要学会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