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打根八号娼馆-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的船,从东南亚到欧洲的船都毫无例外地停泊在此地。因此,以船员为客人的娼家也应有一些的。我之所以到棉兰来也是为了看看这些如梦而逝的遗迹,可是我所见到的事物没有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全是逼真的现实。
让我仔细地记下棉兰之行吧!到了棉兰机场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我下了飞机,在出租汽车司机的引导下,我来到了一个肮脏的旅馆。第二天,我着急地给日本领事馆打了电话,接电话的某副领事还算读过我的拙作《山打根八号娼馆》,特意来到我的旅馆,带领我参观了棉兰这个我不熟悉的城市。
我参观了码头,那里曾有日本少女流着眼泪由人贩子带着上了岸。我也去了过去的花街,那些〃南洋姐〃们的青春就在那里被践踏。可是,最使我吃惊的是日本人墓地的光景。这个墓地由于都市建设的需要刚刚拆除。由于两米高的花岗岩的门还在,上面写着〃棉兰日本人墓地〃几个大字,人们才知道这一带大约一千五百坪的土地曾是日本人墓地。蓬蓬夏草之中,只有两块墓碑。一块横向写有〃国松代〃的碑在左方一角勉勉强强地竖着,另一块刻有〃静心院妙鲜日行信女〃的碑仰面朝天倒着。剩下的全是曾为基石、基座的水泥块块。到处是挖掘棺木时留下的大坑。虽根本没有刮过台风,可是泥水却灌满坑,水还向旁边长满草的地方浸出来。
几只瘦狗不知从何处迷了路跑来,徘徊在此处,将鼻尖抵在翻起的土中嗅着。它们究竟在寻找什么呢?如果此地是荒野还好一点,正因为这里曾为拆除的墓地的缘故,我觉得这些狗都不像是属于这个世界的。
我不相信世上真有灵魂,但我相信,在埋葬死者的墓园应保持永远的安静。活着的人是不应轻率地碰它。但棉兰的日本人墓地所有的棺材全被挖出,墓穴大坑被南国烈日曝晒——这不叫荒凉,什么叫荒凉呢?
据副领事说,这块棉兰日本人墓地是明治时期选定的,在广阔的墓地一角建有东本愿寺的寺院和管理人员的房屋。大约有二百五十个穴位。日本战败后,寺院和尚和管理人都回日本去了。这个时期又正是印尼建国初期的困难时期,找不到工作,没有房屋的贫民开始聚集到日本人墓地周围。南国的天气不冷,人们只需要足以抵挡台风的简单的小屋。盖房的地基和炉灶需要砖、石,所以不知谁开的头,人们就把墓碑拆下来盖房用了。
不久日本与印尼恢复邦交,回来的日本人也增加了。担心老朋友的墓碑被盗,日本人就在墓地四周拉上铁丝网。可是,过了一夜,连带刺的铁丝网本身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后墓碑继续被盗,到了这几年保存下来的墓碑只有十几个了。不仅棉兰如此,别的地区也如此。城市贫民拥到外国人墓地造屋居住,小屋里有两三个墓碑做柱子,人照样在里边居住。
在这种情况下,棉兰市也必须为穷人制定紧急住宅政策,于是政府想把日本人墓地作为居民区,请求日本领事馆把墓地迁到郊外去。如果日本人墓地还像当初一样完好的话,日本领事馆肯定不会答应,但是墓地已经完全荒废了,只得答应并在郊外适当的地方盖一个安慰亡魂的庙来合祀所有死者。现在他们刚刚把遗骨收拾停当。
我费力地把鞋从泥地里拔出,徘徊在惨淡、荒凉的日本人墓地遗址上,我的头脑已不能思考了。沉重的基石上被踩坏的夏草在诉说,远方摇动树叶的风在诉说,我倾听着,然而我不知该如何去思考。更确切地说,眼前荒凉的景色触动了我的心弦,两眼泪流不止,只能站在原地茫然地一动不动。
东南亚与日本
一夜无眠。一早乘飞机回日本。我从东京出发已有两个星期,到山打根访问有关海外妓女的计划基本上实现了。
途经新加坡,新式的双引擎飞机沿苏门答腊海岸线向东南飞去。高度三千米左右。眼下,左边是苍苍南海,右边是热带丛林。少女时期在日本的脊梁山脉深处住过的我,对于崇山峻岭十分熟悉。从高空俯瞰绵绵树海,不禁赞叹不已。
我被东南亚的自然之美深深打动了,而在这片自然风光下掩埋的日本底层女性的尸骨,让我更加难以忘怀。昨天所见到的日本人墓地的凄凉情景,不由得浮现在眼前。
人特有的生物本能,总想永远活下去,但死是不可避免的。死后保存自我的方法,一是靠子孙延续,二是墓地。也就是说,子孙保持着自己的姿态依然在这个世上活下去,子孙看见自己的墓不会忘记自己,也就可以放心了。但是,海外妓女的半数以上不可能生孩子,因此,自我保存的唯一方法就是在石上刻墓碑。她们花了不少钱在客死的东南亚各地建立日本人墓地。这成了日本最底层的女性死后唯一的遗物。这些墓地永久保存下来,不会以城市建设计划为理由加以拆迁。
但如果以为这样就能永远保留她们的墓地,这只是本人的美好愿望而已。我不能不反省的是,东南亚各国的民众对日本国是否给予了谅解。我不能不说出我亲眼见到的一个事实。
这次巡访东南亚初访山打根的妓女墓地时,途经〃华侨殉难碑〃。那是一块高达五米的巨大石碑,中央刻着一行大字:〃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七日殉难华侨纪念碑〃。背后详细纪载着这些华侨的遇难经历。悼念者是谁?为什么建碑却不曾留有一字?
然而,华侨殉难碑的背后,究竟发生过什么事件呢?探访过木下阿邦们的墓地之后,我即向日本人询问,但没有人能够详细告诉我,而不知其存在者大有人在。
我不由想起一个青年读者的来信。这青年名叫秋元良治,高中毕业后就当了船员,来往于东南亚的主要港口。自然他熟知山打根,给我写了如下的信——
拜启。本日读了先生的《山打根八号娼馆》。先生和阿崎婆的美好心灵打动了我,怎么也无法忘怀。现在心中依然挂念着孤苦伶仃的阿崎婆。
我去过山打根多趟。船员总是要去许多地方,我已五年不曾回家探亲。我的出生地在新泻县的佐渡岛,双亲现在还住在那里。秋天至长冬,总是天空多云,降雪,也许在雪中长大的缘故,高中时就憧憬歌中所唱〃君知南国柠檬香……〃所以一毕业就上船走四方。曾去过意大利,也总想南下去看看。
对不起,话扯远了。
因此,我多次到过山打根。海外妓女的事却是读了先生的书之后才知道的。虽然在新加坡、马尼拉等港口都对日本妓女的事有所听闻,但谁也不知详情,如今从书上初知详情。
对于往昔进港,沉溺于酒和女色的自己,初次深感惭愧。读了阿崎婆的生涯,感到人生的沉重。这本书将成为我终生的朋友,促使我认真对待每天。
本船现正在诸岛附近,其间还将往山打根去。报载发现墓地,我将前往探访、献花。祝愿先生对女性问题的探求顺利成功。祝先生健康!祝阿崎婆从此幸福!
秋元良治
一九七一年X月X日
追记:原想到达台湾时发出以上的信,所以还可以补写几行。
昨晚休息时和朋友谈起先生的书。于是大家说进港后去山打根探访墓地。那么,墓地在哪里呢?
有位海员曾是日本陆军XX连队的生存者,他说战时去过山打根。当时没有发生战斗,借扫荡入村玩女人。下士官下令将目击村民们都杀了。有心慈手软的士兵也被毙掉。我以为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是怎么忏悔都不可原谅的。
读了先生的书,很同情海外日本妓女,但得知山打根当地村民也受过虐待一事,惨杀这些村民的也是日本人呀!我感到悲哀极了。海外日本妓女遭到过不幸,但后来惨杀村民的也是我们的前辈日本人,我无言以答。我胸中塞满了阿崎们的不幸事,又听说日本军队的残酷事实,心情复杂极了。
匆匆草就,请原谅!
秋元的信追记部分对我来说很有转抄的必要。一个对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在此信中表现了他的惊恐和复杂心情,他的先辈的船员所告诉他的并非胡说。二战中,日本军队虐待虐杀山打根居民的事确实发生过,我回国后查过文献资料的。
例如,《太平洋战争史》中关于山打根之战的记述有三个人站在不同立场的记录。其一,阿库勒斯·柯斯著《回归的三人》,作为日本军队的俘虏从殖民国英国人的立场出发描写的生活。其二,山崎阿英《虚伪的南十字星》,控诉了殖民地人民的痛苦情状。其三,松本国雄的《基拉巴鲁之东》,道出占领军后勤供给被切断后饿死的日本兵之痛苦。
阿库勒斯·柯斯的《回归的三人》一书,我从古旧书店里买到了。除此之外,其余两本书手头没有。我读过山崎阿英的《虚伪的南十字星》,其中写到日本军队杀害许多当地村民的事。作者的丈夫曾经是战时歌尼加娃市知事、进步政治家山崎剑二。战后当地的妻子多数被抛弃,她是唯一被带回日本的幸运的女性。她的这番经历使她对日本军队较为宽容是不奇怪的,但她还是不得不写出日本军队杀死大量当地村民的事实。另一本松本国雄的《基拉巴鲁之东》写道:士兵只有少量的粥,怎么办?于是每天都有人随机应变,到村落去用各种残酷的手段获取食物。
作为又饿又累的日本占领军的一员,松本曾经像野狗一样去寻找过食物,在被占领地居民的眼里日本兵一定是像狼一样,说〃不择手段获取食物〃,当然包括使用暴力。这和前面秋元信中提到的大扫荡是吻合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山打根日本陆军墓地前耸立的华侨殉难碑,必定是以反日罪名被日本军队杀害的华侨了。哀悼这些殉难同胞,以民族的感情纪念他们,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军队侵略过的东南亚各国纷纷建立起这样的殉难纪念碑。还有些地方应该建却没有建起来,不胜枚举。
东南亚地区很大,有菲律宾、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仅以印度尼西亚为例,有不少被日本军队暴虐的记录。作为〃大东亚共荣圈建设〃的协力国,日本军队虽未对其大屠杀,可天理不容的事也做得很多。
我在探访海外妓女之前,读过世界教科书读书会编的《军国主义(从东南亚教科书看日本)》。东南亚各国的社会教科书,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有日本侵略亚洲的记载。印度尼西亚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用的教科书《我们民族的历史》(R·毛哈蒙多·阿力著)记述如下:〃日本在印度尼西亚建立许多要塞。我们被迫去要塞做苦力。我们被强制去的,我们成了劳工!不论农民、工人都被当成奴隶,被迫离开家到沼泽地、海岸等处服劳役。他们的生活如何?食物很少,住在猪窝般的小屋里。结果,死者上千,饿死、病死、被虐待死的人有几千人啊!〃
这里说被虐待致死的有几千人,而在中学三年级用的课本《世界中的印度尼西亚》说,〃日本军队在占领中将数百万的爪哇青年强制送到国外去,大部分生死不明。〃其人数和前面的数字悬殊,哪个确实,暂不作判断,总之,许多男性受难,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苏加诺自传》——苏加诺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