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 >

第5章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第5章

小说: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点后,灵性便开始觉醒,内心的智慧也会因此而生。

  《宗教之我见》一书曾对戒酒协会的早期成员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书中,詹姆斯把人分为两种:一是初生的人,一是重生的人。初生的人从不怀疑,他们懵懵懂懂,自信而内敛,常常身处宁静之中却浑然不知。他们认为事情总是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不会把偶尔的不幸放在心上,他们也不会以此为然。这些人活得非常单纯,从不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在漫画家的笔下,这些人脸上总挂着傻乎乎的笑,是《纽约客》漫画版上的常客。

  詹姆斯将自己划归为重生的人,对这一群人,他做了生动详尽的描述:他们深感危机重重,为道德沦丧的世界而痛苦;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一分为二,可以站在跷跷板的一头,于是他们的心灵被撕裂成了两半。用〃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是〃病态的人〃,欠缺生活的能力,常常被内心的不稳定和生活中的负面因素撕裂,困苦不堪。在漫画家的笔下,这些人神经兮兮、缺乏安全感,很像《史努比》里的查利?布朗,屡战屡败,但从未停止过努力。

  那么,这类重生的人,他们对苦难和阴暗面如此敏感,是否意味着缺乏灵性?他们感到绝望是否表明自己已一败涂地?不!掷地有声的答案回荡在数千年的智慧之中,人们坚信:在挣扎的痛苦里,我们更能看清自己;我们的失败孕育着成功;我们只有到过深渊,才能体会出高山的宏伟。人不是神,我们只有接受自己的支离破碎,才能期待心灵的痊愈?成就健康的心智。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才能真正地欣赏光明;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失望能让我们恢复心智;心碎之后,我们的心智会更加完整。在经历悲痛、绝望和眼泪的过程中,我们的哀号不是表明逃避,而是表明最大限度地接受。接受是灵性觉醒的开始。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

〃庙宇的神圣,在于它是一处人人都能进去哭诉的地方。不错,我们必须学会哭诉!这才是最高的智慧。〃

哭诉使我们在无助中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哭诉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完整,哭诉之后,我们的心会感到宁静和平和。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都有问题,不过,有问题并不可怕,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本质,我们是人,是人就有局限,就有缺点,就不完美。我不完美,你不完美,他不完美,不过这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只要我们将悲剧和绝望看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受,那么,我们就能在支离破碎时,唤醒自己的灵性,感受到平和与宁静。

  戒酒者协会的经验表明,只有在这种不完美里,我们才能从缺憾中求得祥和与安宁。灵性的觉醒不是开始于孤高、教条、独断专行,而是开始于心襟开阔、可以质疑、能够自嘲。灵性觉醒就是寻找回了最真实的自我,而这一切都应从承认和接受自己的阴暗面和不完?开始。大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上帝创造了人,而人却想成为上帝,这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要让灵性觉醒,我们就应与人的这种狂妄追求做不懈的抗争,我们要大声疾呼:〃醒醒吧!人啊,请停止扮演上帝!〃
第五章 心灵一旦完整,灵性就会觉醒
  人去追求完美,就会陷入绝境;心灵一旦完整,灵性就会觉醒。

  ……阿尔贝?加缪

灵性是心灵的力量,它能让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破碎走向完整,从痛苦走向平和,从焦虑走向宁静。那么,心灵的这种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答案是:它来自完整的心灵。如果心灵被分割,灵性便不会觉醒。分割我们心灵的有三种东西:一是观念的束缚;二是物欲的驱使;三是妄想的诱惑。

  观念总是产生谬误,只有完整的心灵才能带来灵性。然而,人们常常乐于将事物分出彼此,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非答即问。灵性却反对这样的分法,认为要想寻求绝对的真理,追问灵性的单一,实则是否定和毁灭人性。矛盾和疑义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因而也蕴涵在灵性之中。我们有善有恶,是?贤也是罪人,奇怪又不怪。我们的失败其实是自己的成功,我们的苦难其实是自己的快乐,而我们渴望完美正因为我们不完美。现在,关于灵性的书籍数不胜数,许多人照本宣科,抓住教条不放,使得完整的心灵被分割,结果,他们的灵性始终还在沉睡。

某个周日,镇上最有名的牧师在教堂内带领大家做祈祷。在诵读《圣经》时,牧师诵道:〃我是你们真正的神。〃众人之中,一个信仰者听到这句话,。。。。。。不禁火冒三丈,他打破沉静,大声嚷道:〃神是个自以为是的杂种。〃

  牧师没有吭声,但祷告结束后,一帮人开始责备那个信仰者。〃你不仅打破了?拜的肃穆,还在上帝的使者面前说了这么不堪入耳的话,冒犯了上帝,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

  那个可怜的信仰者吓得瑟瑟发抖,这时,替上帝把好消息告知世人的天使加百利,出现在了牧师面前,对他说:〃上帝让我向你问好,他希望你别让那帮人责备这个坦率的信仰者;说真的,他那句脱口而出的脏话,比那些人虔诚的祈祷更让我感动。〃

一些人的灵性之所以不能觉醒,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被许多陈旧的观念分割包围。他们太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死守教条,人只有超越这些狭隘的限制,才能感悟到灵性。

  观念就像一条绳索把心和?分开,我们的心脑本来是一体的,但各种观念却把它们强行分割。人类自有思想时起,一直将自己的身心、情感一分为二。正因为有了如此分法,千百年来,许多哲学家、医生和律师,一直在为心脑的孰轻孰重争论不休。

  人不应该被分割为心、意、情,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感受〃:观念是意志的产物,意志是心灵的渴望,情感是开放的态度,表示我们会感动和心动。因此,〃心灵〃并非与〃头脑〃相对,而是〃完整〃的同义词
有这样一个故事:

智者孟德尔要求人们祷告时,脖子上不能戴任何东西,他说:〃我们和上帝说话时,心和脑之间不能有任何障碍。〃

脖子上的项链会让人产生心脑分割的感觉,从而使心灵变得不完整。想要将撕裂后的碎片重新拢到一起,将骨头各就各位,恢复其健全的心智,就必须要承认和接受脑与心的相通。心脑一体,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我们就能感受灵性,就能将支离破碎的躯壳重塑成一个完整的自己。

  人本来是完整的,但由于观念的分割,我们变得支离破碎。人本应该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半是神;一半是兽。但观念却在头脑中又制造出了一个完美而虚幻的我,这个我将心和脑分割,让我们看见的都是自己希望看见的,而不是真实的。所以,很多智者都告诫我们要〃注意你自己〃。〃注意你自己〃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要时刻留意自己内心的〃假我〃。〃假我〃是什么?〃假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头脑中有了这个我,心灵就会被分割。

  灵性是完整心灵的力量,它能左右人的命运。灵性拥有自己的法则,它不看重人的外貌,只重视人的心灵。外表是虚幻的,美丽稍纵即逝。灵性不会因一个人的美丽而褒奖,也不会因一个人的丑陋而贬低,外表对于灵性无关痛痒。然而,一些人却坚持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灵性如此美妙,它就应该有一个美丽的外表,不相信灵性会降临到一些外表丑陋的人身上。

恺撒的女儿对犹太智者哈南亚说:〃为什么聪明才智会装在你这副丑陋的皮囊里?〃

  哈南亚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问她:〃你父亲是不是把酒装在陶罐里?〃

  她回答道:〃正是。酒不装在陶罐里,难道它还能装在别处?〃

  哈南亚接着说:〃像你们这样的富贵人家,酒就应该装在金罐银罐里。〃

  她赶紧跑回去,要父亲把酒装在金银罐子里。没过多久,装在金罐银罐里的酒就变酸了,恺撒责问女儿: 〃这个馊主意,是谁给你出的?〃

  她告诉恺撒:〃是哈南亚。〃

  恺撒差人把哈南亚传到跟前,责问道:〃你为什?要告诉我女儿这么做?〃

  〃她怎么问,我就怎么回答她。〃哈南亚答道。

  恺撒说:〃不过,也有的学者生得很漂亮。〃

  哈南亚回答道:〃要是他们再丑一点,学问会更大。〃

分割我们心灵的第二种东西是物欲。灵性的觉醒与财富无关,不是财富越多,灵性越容易觉醒;相反,越是能超越物质和财富的人,他们越能获得灵性。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智者应该过着简朴的生活,即使远游,也应该赤脚。然而,他自己却总是对市场上五光十色的东西着迷,常常跑去看店中陈列的各色商品。

  有一位朋友问他,为什么你那么迷恋这些?质的东西呢?苏格拉底答道:〃我不过想去看看有多少东西自己没有,我却仍然活得这么自在。〃
拥有物质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是我们不能让物质迷失了自己。人可以拥有物质,但不能让物质拥有了人。然而,很多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的周围堆满了物质,仿佛自己很富有,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不是他们拥有了这些物质,而是这些物质拥有了他们。这些物质推着他们疯狂地运转,他们早已失去了自由。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人们占有的物质往往会攫取自己的心智。占有得越多,胃口就越大;胃口越大,愈发受物欲的驱使,不能自禁。

  欲望是苦难的根源,人的欲望越多,他们的苦难就越深。为什么跳楼自杀的总是一些富人呢?原因就是他们的欲望比别人的大。欲望会导致错误的认识,让人陷入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误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戒酒协会有一句格言:〃胜利者和抱怨者的区别仅仅是发音的不同,因为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时刻〃注意你自己〃,认清万物的本来面目。

  对待物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放弃占有的欲望,重在参与。因为占有会让人成为物质的奴隶,参与则如匆匆过客,能让自己变成心灵的主人。

十九世纪末,有一位美国游客去拜访著名的波兰智者哈菲兹。

  看到哈菲兹的家只是一间堆满各种书籍的陋室,唯一的家具是张桌子和板凳,他大吃一惊。

  〃老师,请问您的家具呢?〃他问。

  〃那你的家具呢?〃哈菲兹反问道。

  〃我的?我不过是这里的一个过客。〃

  〃我也一样。〃哈菲兹说。

不管是希腊的思想家、犹太的先知,还是东方的圣人,他们都认为,〃问题〃不在于物质本身,而是人们对物质的沉迷。这种沉迷模糊了人们的视线,阻碍了我们的灵性。因为我们占有物质的同时,物质也占有了我们。占有导致执迷,执迷导致疯狂攫取,到最后贪欲占据了整个内心,灵性便没有了空间和位置。

有一天,哲学家第欧根尼正坐在路边吃着扁豆和面包。一位靠溜须拍马过上锦衣玉食生活的哲学家阿里斯提普从旁边路过,刚好看到了这一幕。

  阿里斯提普说:〃要是你早点学会顺从国王,这会儿就不用以扁豆为食了。〃

  弟欧根尼答道:〃要是你早点学会以扁豆为食,这会儿也用不着去巴结国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