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韦泽反复强调,在现在这个阶段林凤祥所部尽量不要让清军看出有任何突围的迹象。特别是不要进攻阜城,等韦泽的下一步命令。
看完了命令,林凤祥笑了,“韦兄弟做事还是这样,他若是能多承担一些的时候,就不让其他兄弟多费力。”
李开芳并没有赞赏韦泽的打算,他皱着眉头说道:“韦兄弟这么做可是有些奇怪,若是按他的计划,我等只用等韦兄弟打过来。他能办到么?”
李开芳知道韦泽的部队善于打阵地战,善于打硬仗。在太平军里头,如同韦泽这般打仗的有一个人,或者说曾经有一个人,那就是西王萧朝贵。作为萧朝贵的部下,李开芳很清楚,自打萧朝贵战死之后,再也没人肯主动的打硬仗。就连萧朝贵手下的得力干将林凤祥与李开芳都不肯再打硬仗。
林凤祥看了看吉文元,又瞅了瞅李开芳。吉文元的目光中有渴望,有焦虑,总的来看,他是希望尽快突围。而李开芳同样想突围,但是对于韦泽的能力很是不放心。现阶段任何失误都会导致很糟糕的结果。
“若是按韦兄弟所说,我等守在原地不动,反倒不会有什么兵马损失。”林凤祥说道。此时太平军已经在静海、独流镇坚守了两个多月,除了大量的壕沟陷阱之外,林凤祥等人在两地筑起了长长的土墙,在土墙上用砖石垒起了射击口。清军进攻城墙的时候没有什么防备的方法,而太平军可以直着身子站在土墙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装填火绳枪,并且用很舒服的姿势进行射击。
李开芳当然知道林凤祥所说的没错,但是他对韦泽的建议还是不敢相信。若是按照公文里面所说的,韦泽有能力只靠自己一路击破所有清军的阻碍,一直杀到天京城下。若是如此,韦泽与林凤祥等人合兵一处之后至少得有三四万人之多。这样的一支部队攻下天津,甚至攻下北京都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何韦泽的计划竟然是立刻撤退呢?
“我等奉东王所命,北伐北京。眼下北伐还没有胜利,东王也没有下达命令,为何我等就要撤退?”李开芳终于忍不住大声质问起来。
林凤祥皱了皱眉头,他叹口气后才说道:“因为韦兄弟现在已经封王!他身为齐王,当然可以指挥我等!”
林凤祥原本还以为韦泽在公文最开始的时候先挑明了自己是齐王,所以理所应当的获得全军指挥权是种显摆。现在看,韦泽倒是真的抓住了当下的矛盾所在。林凤祥已经知道事情不可为,认同了撤退的必要性。但是李开芳明显是感觉只要能够得到援助,北伐就能够继续进行下去。而韦泽无疑是认为必须立刻撤退的策略。
看着李开芳那破不服气的模样,林凤祥说道:“我等还是先固守,等韦兄弟前来。”
韦泽并不在乎李开芳的想法,未来的战略发展中,韦泽并没有指望在天津附近的太平军北伐部队能够有什么配合。虽然韦泽知道这支部队乃是太平军中的绝对精锐,若是韦泽的部队远征数千里,被围困两个月之后,大概是没办法还继续保有严整的纪律与士气。当然,韦泽认为,自己并不会把一支部队在毫无后方的情况下派出去几千里地。这在战略是是非常可笑的选择。
对于北伐军的情报乃是韦泽从绥远将军善禄那里得到的。善禄的手下也有3000兵马,不过当韦泽的三千步兵与捻军共乘马匹骡子赶到阵地之后,善禄的末日也就到达了。
韦泽的部队排开了毫无纵深的大横列,理论上善禄能够在这个横列上打出无数缺口。但是在整整一个小时的对战中,善禄用尽了骑兵,步兵,都没能突破由五排人组成的韦泽部队的队列。
在善禄垂死挣扎的时候,韦泽的部队从两个方向包抄过去,步兵竟然完成了对善禄部队的合围。韦泽自然没有围死,留下了一个缺口。面对这么简单的围三缺一的战术,善禄还是选择了从那一面的缺口里头逃窜。于是跑得气喘吁吁精疲力竭的善禄部队就在韦泽的骑兵追杀下全军覆没。
善禄很老实的选择了投降,在韦泽询问最新清军情报的时候,善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太平军北伐军的高度评价,就是善禄转述的僧格林沁的话。韦泽对满人没什么好感,问完了话之后,就把善禄给斩了。
此时围攻太平军北伐部队的主要是两支清军,一支是僧格林沁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主要是在直隶活动。而胜保的部队里头骑兵也不少,却主要是以步兵为主。总参谋部最终判断,胜保的部队很可能是前来增援临清的清军。当然,针对僧格林情的支援,总参谋部也制订了一些相应的作战计划。
最终确定了前来援助的乃是胜保,韦泽心头大喜。他手下的骑兵虽然战斗力不足,但是好歹捻军也是有实打实的五千人在韦泽手下作战。双方这一路上大大小小的仗打了十几次,合作即便谈不上天衣无缝,也至少不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胜保部队的主力是步兵,韦泽部队的主力同样是步兵,这就是韦泽的机会所在。
2月25日,胜保的部队逼近临清。探马前来禀报,在附近的平原上,一支六千人左右的粤匪列阵以待。他们所在的位置卡住了大路,除非胜保选择转向,走其他道路,否则的话就只能和粤匪的部队正面交战了
“他们有没有其他埋伏?”胜宝听说太平军有两万之众,若是与这六千人的粤匪正在打仗的时候,突然从其他地方冲出一支其他的太平军,那可就糟糕了。
胜保是旗人,他的亲兵是他家养的奴才,所以回答的极为麻利,“奴才没看到有什么埋伏。这里都是平地,一看就能看出去很远的,奴才专门跑去高处看了,粤匪步兵四千左右,骑兵大概得有两千人。就在大路上摆开。”
自家的奴才崽子这么说,胜保自然是信得过。他带领了7000马步从阜城一带南下,也希望能够在平地上与太平军作战。若是把部队都给送进城内挨打,胜保还不乐意呢。得知了自己对面的太平军部队只有6000人,胜保下了决心,“迎敌!”
第38章 北伐(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种进攻次数对士气上的影响极大,清军骑兵两次佯攻之后,第三次已经没了佯攻的必要。面对井然有序的方阵,骑兵再不接战,那佯攻之后就可以拍屁股走人。无论是人的心气还是马匹的体力,都不可能发动第四次进攻。
指挥这支清军马军的乃是僧格林沁的部下总兵桂龄,他第二次之所以没敢动手,完全是因为太平军的空心方阵的队列排的实在是太过于整齐,外围的那些长枪手们一个个左手持长枪,以相当密集的队列在行进。若是骑兵太过于逼近,这帮人只用转个身就能用长枪构筑起一堵骑兵必须用大量生命才能逾越的墙壁。就是这么一瞬间的迟疑,进攻的机会就错过了。
在太平军占据了道路之后,清军没了选择,要么就灰溜溜的从田野中撤退,要么就与太平军大战一场。
然而总兵桂龄再次落后于雷虎,没等清军有所行动,雷虎的空心方阵竟然散开来,组成了十余个小型的空心方阵。而原先在大型的空心方阵正中,露出了十几门火炮黑洞洞的炮口。而在原本没有行动的其他的大队太平军,此时也开始分为不少队伍,向着田地中奔去。
桂龄原本没有理解为何太平军的这帮步兵为何突然有了勇气,然而他好歹是在森格林沁手下混饭吃的,知道北方的局面。由于糟糕的土路坑坑洼洼,所以大家宁肯走更加平坦些的田地,而且不是走自家的田地,而是走别人的家的田地。
走田地难免踩坏粮食,所以为了避免别人从自家田地中经过,农民们开始在自家田地周围挖沟。这种沟就这不断积累起来,看似平坦的田地其实已经成了骑兵的天然陷阱。若不是本地人,根本不知道怎么才能不走死路。桂龄总兵明显不是本地人。
在桂龄总兵背后飞奔的那些太平军步兵们的身影时而出现在地面上,时而在他们跃下某些桂龄看不到的沟渠后从地面上消失。这证明了桂龄的判断是正确的。而且两次不成功的骚扰,让桂龄现在所处的位置很不利,他必须选择是立刻向南边撤退,还是与东边或者西边的太平军交战。
不过雷虎并没有给桂龄留下考虑的时间,骑兵有诸多优势,但是骑兵却有着极大的劣势,那就是一旦被步兵给“抓住”,剩下的战斗就变得对步兵有利起来。
韦泽的部队中都设有各级参谋组织,而参谋们到了任何一个新地方,第一件事就是画地图。此时雷虎远比桂龄更熟悉这片土地。雷虎看得清楚,在太平军后面的大队已经差不多能够阻挡住清军骑兵的后方。雷虎已经可以放心的出手了。
“炮击!上葡萄弹!”雷虎命道。韦泽给每个师都配了36门12磅山地榴弹炮。雷虎的空心方阵里头塞进去了六门。12磅的山地榴弹炮射程在600步,也就是900米左右。此时清军骑兵距离雷虎不过400多米,这六门炮开始发威了。
“葡萄弹”的名称来自外型,炮兵用网兜将散弹装捆成一束,很像是一串葡萄,故名葡萄弹。射程虽比不过实心弹,但是在杀伤威力上相当可观。
雷虎的部队早就经过了训练,先是实心弹做校射,等实心炮弹终于开始砸死清军的时候,葡萄弹就塞进炮口。轰的一声,火炮开火了。然后就见原本已经乱成一团的清军骑兵队列中倒下去一片人马。
“继续打!狠狠打!”雷虎兴奋的喝道。
雷虎找到了炮兵吊打清军骑兵的模式,可清军骑兵却不愿意站在那里任由雷虎的炮兵吊打。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也豁出去了。这队骑兵没有逃向南边,而是直奔雷虎的阵地而来。毕竟一众空心方阵看着实在是太弱了,各个方阵中还不乏通道。根本不清楚韦泽部队装备的清军骑兵们认为自己能够击破这些单薄的古怪阵列。
而雷虎也没有让这帮清军骑兵们失望,他命令部队左右移动,让中间留下了一个二十几米的通道。清军的骑兵分为两队,第一队一百多骑兵催动马匹,如同疾风,如同闪电,开始从从这条通道中杀过去。
然后空心方阵的一个功能就展现出来,这个方阵中有一个火枪交替的功能。就是在阵中央的士兵们装填弹药,外边缘的战士负责射击。使用了火帽枪之后,步枪的装填速度本来就快,此时不用射击,只用装填,这速度就更快了。
而且骑兵们在马匹上比步兵高,而且部队射击的时候采取了半跪的姿势,避免误击战友。清军的这一百多骑兵也算是武艺精强,他们知道自己很可能遭到火枪射击,所以都趴在马上。没人直着腰。
不过这种努力毕竟是有限的,有些清军左边被击中,于是向马匹右侧倒下。被击中右边的清军则向左倒下。还有些倒霉鬼,被左右同时集中,他们跟触电一样挺直了身体,从马匹后面掉落马下。当然,太平军的火枪准头也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利用高射速带来的火力密度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