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1852铁血中华 >

第393章

1852铁血中华-第393章

小说: 1852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韦泽严肃的说道:“很多人就怕别人说自己无知,他们最不肯承认的就是自己的无能。而那些努力上进的同志最需要理解清楚的就是这个,个人的无知与无能是个常态,只要个人没有成为无所不知的神仙,那么个人永远都是无知与无能的。只有真正承认了自己的无知与无能,这个人才能得到解放。而这些得到解放的同志无疑就是最适合委以重任的人选。”

    沈心完全能够理解到这点,紧跟着韦泽,真心追随着韦泽的最大好处就是很容易认清自己的无能,而且能清楚的认识到人类可着无限的可能性。仔细品味着韦泽的话,沈心觉得有些理解了韦泽的意思,“都督还是要淘汰那些人么?”

    “不是我要淘汰谁,而是这个时代会淘汰那些无能的人。什么叫做良好的制度?良好的制度保证了适合的人能够在竞争中站到合适的岗位上,这些岗位存在的目的本身就是要完成工作。而不是让人利用这些岗位带来的权力为所欲为。维护健全制度是个艰苦的工作,但这又是必须的工作。凡是做不到追求进步,那就会被淘汰!”韦泽说的语重心长,这也是他的真正感受。现在这个时空也好,或者是韦泽以前所在的时空也罢,让中国得到解放的绝非是旧时代的正义,而是不断向前的进步。进步某种意义上就是正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正义战胜邪恶也是必然的。当然,自封进步与正义与真正的进步与正义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时代的淘汰?”即便是总政治部主任也不是那么容易就理解这句话。

    不管对辩证法有何等的认知,据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辩证法,更不会去喜欢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与人类生物本能产生出的“人性”几乎是对立的。人类的生理绝对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不断的在矛盾对立中发生变化,生老病死这一系列的过程很正常。但是人是怕死的,所以他们期待不变。如同好人坏人,大家都希望好人就是永恒不变的好人,于是好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至于坏人么,坏人么一切都是坏的。这种人类幻想出来的“永恒”好些年主导着人类看待世界的角度。

    被淘汰,被处置,或许基于深刻的时代因素,可实际执行者还都是人类,要把实际执行者从活生生的人类这个有迹可循的东西变成看不见摸不着的“时代”,的确需要些思辨上的努力才行。

    跟随韦泽这么久,王明山即便没有能够完全学会韦泽的理念,至少也学会了追随韦泽的脚步。既然韦泽说有些人会被“时代淘汰”,王明山也就不去反对这个说法。他换了一个问题,“都督,接下来的纪律规定我已经再细化了一番,请你审定一下。”

    不管时代怎么变,规范人类组织的东西必须是能够清楚看到,并且可以有效实际执行的才行。

    韦泽接过王明山细化的内容一条条看了起来。

    就在此时,遥远的鸭绿江东岸,一众穿着有点像明军服装的军人终于乘船渡过了鸭绿江。在他们兴奋的跳上江岸,并且开始接他们的友军一起过江的时候,树林中隐藏着的湘军猛将鲍超转头对旁边的曾国藩说道:“大帅,末将这就出击了!”

    曾国藩点点头,此时他承担起了东征的重担。满清小朝廷把东征高丽的任务交给了湘军,满清王爷们则全力去与蒙古那边联络。高丽是个穷地方,除了高丽参之外满清也想不出高丽还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内容。高丽其实不乏矿藏,但是那只是对工业国有用,那些矿山对农业国来说价值非常低。反倒是蒙古那边能够提供丁壮,能够提供马匹与肉食,一穷二白的满清小朝廷当然不会让湘军去碰这些大甜头。

    “去吧,让高丽人知道大清绝不可犯!”曾国藩义正词严的说道。

    鲍超眨巴了几下眼睛,试探着问道:“大帅,我们到了高丽就不回来了吧?”

    这话说完之后,不仅仅是鲍超,湘军在曾国藩周围的将校们都眼巴巴的瞅着曾国藩,大家都是南方人,对关外的气候完全不能接受。而且满清即便是到了关外,对于所谓满人地位高于汉人的态度也没有丝毫改变。或者说正因为被汉人赶出关外,他们对与满汉大防更加重视起来。由汉人组成的湘军就格外的遭到忌惮,现在团结在湘军周围的不仅是湘军自己,甚至那些被裹挟的苗沛霖的部下也干脆想办法加入了湘军。更不用说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原来的左宗棠的楚军。

    曾国藩看着一众部下,他严肃的说道:“那都是以后的事情,若是不能打进高丽,说什么想什么都没用。”

    这么现实的话得到了湘军众将的一致赞同。鲍超大声说道:“请大帅放心,我等一定能杀进高丽!”

    说完之后,鲍超冲着他麾下的将校一挥手,“兄弟们,跟着我一起去杀敌!”

    湘军将校们一起喊道:“杀!”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这声音还是让渡河完成了一半的高丽军队发现了,可没等他们来得及做出什么反应,湘军鲍超所部就越出树林,拍着整齐的队列,向着河边的高丽军队进发了。
正文 第233章 跟对人(十)
    readx;鼓号齐鸣是最常见形容古代战争的词汇,不过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鼓号就逐渐失去了它们本来的用法。至少高丽军队中的鼓号只能起到一种泛泛的指示作用。

    湘军就不同,力士们抬着的大鼓用每过固定时间就会响起的沉闷响声定下了整个军阵前进的基本点,小鼓相对清脆的响声规定了湘军的步点。号角声则是用来传递着各个军阵之间的相对距离以及动向的消息。

    欧洲佬把这种通讯手法用在排队枪毙的时代,整体效果还是搞的不错。当然,让湘军直接从洋鬼子那里学到这些也不太现实。不过在太平军中,韦泽是第一个把这些技术中国化,并且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应用。光复军的科技对太平军还有点过于难以理解,但是这些技术很快就被太平军精锐学会了。倒了一手之后,湘军也从太平军那里学到了这些技术。虽然传授他们这些技术的被俘太平军被湘军给杀了,不过湘军的那种极具规矩的作战模式本身就需要这种技术,人虽然死了,技术却完整的移植到了湘军之中。

    高丽军队虽然不知道这些波折的过程,不过那整齐的清军队列大步而来,他们依旧能够感受到浓烈的杀气。那是军人特有的杀气。

    “列队!列队!”高丽军官嚷嚷起来。这时代的亚洲各国都不再是单纯的白刃战,火绳枪的普及率并不低。三段击也没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即便遇到了敌人半渡而击,高丽军人也做出了准备。

    “哼!”从望远镜里看到高丽军队乱糟糟的应对,鲍超甚至懒得去评价,他只是冷哼一声。表示了自己的蔑视之后,他转头对炮兵把总说道:“你们开炮的时候小心些,可不要把那些船给伤了!”

    满清嘴里一直吆喝关外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是满清的命脉所在。实际上满清对关外根本没有什么经营,鸭绿江上只有民间小船,根本没有水军。湘军现在都是陆军,里面却不乏前湘军水师的人员。尽可能夺取小船,尽可能重建湘军水师,鲍超对此很有想法。

    此次进军高丽的时候,湘军也研究过高丽地形。这是个半岛国家,想在这里站稳脚跟,甚至彻底占据高丽,必须有一支能够机动的水师。这不仅仅是鲍超一个人的想法,不管曾国藩怎么想,包括曾国荃在内的湘军上下都对满清小朝廷绝望了。只要能够夺取高丽,甚至只要夺取高丽的一部分,湘军将领们都认为有必要占据高丽,不让旗人染指高丽。那帮旗人自己觉得自己是大爷,就让他们在关外那地方自己称王称霸好了。湘军为满清奋战到现在已经足够,湘军现在要为自己考虑了。

    火绳枪不仅射程短,真正靠谱的射程在40步,至少湘军以前用火绳枪的时候是在这个距离上进行密集连续射击。高丽军队的将领的控制也是如此。40步大概是60米,他在等着湘军接近这个距离。但是湘军却在120步之外停下了,120步约180米,火绳枪在这个距离上根本就没什么用处。能打中人得上天格外眷顾才行。

    湘军手中的武器一部分是光复军卖给满清的武器,为了让战争打得激烈,光复军可是童叟无欺的卖给满清铸铁枪管的火帽枪。另外一部分则是湘军从捻军那里缴获的武器,为了让“友军”痛打满清,光复军提供的自然是与卖给满清的同样的武器。光复军自己早就用钢管步枪,外小品都是同一个兵器厂生产的产品。

    这些步枪有效射程在200到300米,即便是膛线被磨掉不少,也因为挂铅而失效不少。可这些武器也不是火绳枪能够敌对的。各个军阵里面都响起了悠扬的号角声,那是互相通知其他军阵,本军阵已经到底,并且准备完毕。

    大鼓被猛擂一通,小鼓也仿佛在应和着大股,开始密集的敲击起来。勉强列好阵列的高丽人从这阵势中感受到了一种更强烈的危险,虽然敌人还远,远在火绳枪的射程之外,可这阵不明意义的鼓号声却让高丽人搞到强烈的冲锋的意味。

    就在他们完全紧张起来的时候,湘军中的鼓号声突然完全停下。对面的湘军一阵跺脚之后,让队列变得更整齐。随着鼓号声停下,他们就直挺挺的站在原地,仿佛一根根木桩。

    “他们不是要冲过来么?”对这些变化完全摸不清头脑的高丽将领询问起旁边的副将。此时高丽王朝是李姓王朝,主将也好,副将也好都姓李。得知满清被光复军撵出关外之后,高丽国王觉得捞一把的时候到了。在明朝之前,高丽没有能够染指汉四郡。明朝把蒙古撵出了中原之后,高丽终于得到了明太祖的承认,他们的国境抵达了鸭绿江畔。虽然后来被迫向满清称臣,高丽还是保住了汉四郡的土地。

    有这样的经历,高丽人觉得自己应该有机会在此次中国改朝换代的时候捞一把。经过激烈讨论,高丽派遣军队渡过鸭绿江,希望从满清这里啃几口。如果能够在这个时候占领一些土地,他们或许等到光复军打出关外的时候把这些土地据为己有。

    高丽军队没想到的是,在遭到光复军猛烈打击的满清军队此时竟然果断的派兵迎战,而且从这半渡而击的手法来看,对方的军队并非是不堪一击的弱旅。副将哪里见过这样的战术,对于主将的问题完全无法回应。但是战场从方才鼓号喧天的变成了现在的一片静寂,这中间的差距的确让他觉得完全不对头,只是怎么都说不出不对头在哪里。

    就在两人大眼瞪小眼的时候,湘军阵列后面突然传出了炮声。高丽也有火炮,他们的铸炮水平即便不行,铸造些铁炮也不是做不到。只是这些大炮要么就是射程很近的“虎蹲炮”,射程远的大炮重达几百斤,搬运不方便,此时还都在鸭绿江东岸,没能运到西岸来。这些火炮隔江根本起不到作用。

    没等两人来得及懊悔自己这边没有火炮,湘军的炮弹已经飞进了高丽军队的阵列中炸开来。在炮兵方面,淮军的水平在湘军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