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1852铁血中华 >

第317章

1852铁血中华-第317章

小说: 1852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洋鬼子。而且那些翻译们一个个操着奇怪的官话,里面有颇为浓厚的南方口音。这一切都给了曾国藩一种说不明白的感觉。

    在货物交易时的时候,就奇怪了。这帮人的货物真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些步枪上配件齐,每一支枪都是崭。上面涂了油,看来保养的不错。枪身、配件、刺刀,统统是齐备。这与湘军和洋鬼子做买卖的时候,洋鬼子那种破破烂烂的二手枪,还有不是少这就是少那的配件情况完不同。洋鬼子做生意这么仁义,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但是曾国藩恰恰不能用这个当理由来指责这里头有鬼。

    此行的王爷是睿亲王,大量的米从大船上运到了前来接货的满清商船上。而且还有些不明内容的小箱不停的吊装到满清的船上。曾国藩觉得这里面定然有什么巨大的阴谋,却始终想不出有什么阴谋,不敢去尝试着揭露这里头的阴谋。现在的湘军已经是八旗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曾国藩却是不识相的再去做些什么,他的下场可不会好。

    等曾国藩回到北京,恭亲王奕訢按照约定,又送了一批罐头到曾国藩府上。除了罐头之外,还有肥皂、香皂之类的用品。但是曾国藩一点都没有感到高兴,王爷们的做派以及与王爷们交易者的做派都让曾国藩感到不安。“光复军”三个字在曾国藩脑海里头盘旋,可曾国藩怎么都不敢说出口。曾国藩怎么都看不出这样的交易到底有什么问题。可正因为如此,曾国藩才感到格外的不安。

    思前享受,曾国藩大概理出了一个思路。光复军是希望清军能够与太平天国与捻军打到同归于尽,所以才会借用了洋鬼子的名头卖武器卖粮食给朝廷。在这几方流干自己血的时候,光复军就能轻松摘取后的胜利果实。

    可即便是想明白了又能如何呢?曾国藩很清楚,光复军未必在乎后的敌人是谁。可后的胜利者如果是太平天国或者捻军,大清必然灭亡。仔细想,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让朝廷做好退出关外的准备。但是这却是曾国藩根本没有资格插嘴的事情。

    想来想去,曾国藩发现此时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僧格林沁的古骑兵。如果这支满清的精锐能够消灭捻军,这还有机会。

    “大帅,有公公传旨。”亲兵前来禀报。

    曾国藩连忙迎接,前来的公公奉了慈安太后的旨意,宣曾国藩觐见。曾国藩跟着太监进了皇城,慈安接见了曾国藩之后,从容的说道:“曾国藩,近几个月可是为难你了。”

    太后的话说道了曾国藩心里,感受到了太后的关怀,曾国藩跪倒叩谢太后。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

    “曾国藩,朝廷命你做河南巡抚,你即日上任吧。”慈安命道。

    曾国藩心中大喜,他在京城里头根本得不到施展拳脚的机会,能够当上河南巡抚,湘军就能与捻军决一死战。有了这样效忠朝廷的机会,曾国藩觉得心怀大畅。重重的叩头,曾国藩斩钉截铁的说道:“请太后放心,臣一定竭尽力消灭河南的捻匪。”

    慈安问道:“离京之前,却不知道你可有什么建议?”

    曾国藩心里面十分为难,可慈安太后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的洞察力,如果不是对曾国藩十分信任,而且看出了曾国藩面对的局面,她是不会让曾国藩当河南巡抚的。想到这里,曾国藩再也顾不上自己的宠辱,他颤声说道:“太后,此时局面危急。还请朝廷做迁都的准备。若是臣能不负朝廷所托,在河南肃清捻匪,那天下还能稳定。若是臣能,终死在捻匪手中,关外的盛京也是能做京城的。”

    慈安沉默了,她出身官宦人家,自幼就见识过她爹处理政务,对于官场上的这套很是熟悉。所以能让曾国藩说出这等完不该在官场上说的话,就足以证明局面危急到了何等地步。可这话曾国藩可以不顾生死的说出来,但是慈安却根本不能接腔。若是慈安敢有任何回应,朝廷内立刻就是一番大动荡。

    想到这里,慈安说道:“曾国藩,你办事用心,对朝廷也是极为忠诚的。让你去河南做巡抚,朝廷就是信得过你能剿灭捻匪。你好好做,不要让朝廷失望!”

    听到这话,曾国藩只能重重叩头,“请太后放心,臣粉身碎骨也会剿灭捻匪!”
第118章 吸血 9
    热门推荐:、 ;、 ;、 ;、 ;、 ;、 ;、

    慈安太后接见了曾国藩是1865年10月2日。八天之后,10月10日,曾国藩就抵达了宿州。江忠源惊讶的看着曾国藩风尘仆仆的从外面进来,他连忙起身问道:“涤生兄,你不是该在京城么?”

    曾国藩一直赶路,累的够呛。这位十几年来写日记,反复锤炼自己品行的人也顾不上体面,在江忠源对面坐下之后,曾国藩催促道:“给我倒些水!”

    江忠源连忙给曾国藩沏茶,曾国藩口干舌燥,他率直的说道:“凉水!凉水!”

    看曾国藩渴成这样,江忠源只好给他倒了些凉水。连喝两盏,曾国藩才缓过劲来。也不等江忠源问,曾国藩就把京城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对江忠源讲了。

    听到京城的王爷与八旗军如此不堪,江忠源气的都有些咬牙切齿起来。听到光复军有可能在与朝廷做买卖,江忠源又紧皱眉头。在败退到淮河以北之后,曾国真曾经预言过,光复军短期内不会继续北上。形势发展果然如曾国藩所言,光复军在淮河以南休生养息,养精蓄锐。

    这可不是光复军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安逸的享受着南朝的富贵。在光复军阴险毒辣的调动下,名面上,太平天国与捻军毫无顾忌的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肆虐。暗地里,光复军的买卖都做到了京城。

    光复军这么做自然有自己的盘算,现在看整个天下的态势也正在按照光复军的剧本演下去。无论四省乱战由谁胜出,这四省定然会打得一塌糊涂。江忠源懊恼的问道:“我们难道不能现在南下,击破淮南的光复军么!”

    曾国藩无奈的摇摇头,对于这么有骨气的建议,他实在是不想去批判了。江忠源说这话也仅仅是为了发泄,他自己很清楚,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极大可能就是渡过淮河的淮军与湘军全军覆没,整个局面立刻全面恶化。当下能够维持满清存在的办法只有击破四省的所有逆贼,先解了燃眉之急,重整这四省。

    只是朝廷即便消除了燃眉之急,被战火糟蹋到一片狼藉的四省之地难道真的能挡住养精蓄锐的光复军雷霆一击么?江忠源丝毫没有这样乐观的想法。所以现在就成了一个令人绝望的局面,朝廷若是不竭尽全力取胜,那就是现在死。可撑过眼前的危机之后,还是个死。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为了从这沉重的压力下挣脱出来,江忠源就与曾国藩谈论起左宗棠来。楚军先是败给了捻军,遭到苗沛霖的出卖的同时,老巢徐州又被光复军攻克。现在再也没有楚军的名号了。三支湘军的主力如此彻底的覆灭了一支,这让江忠源感到非常不安。

    无论是江忠源或者曾国藩,都认为左宗棠已经“殉国”。两人也没有避讳这个问题,江忠源性格刚烈,对死早就看淡。曾国藩是要坚守自己的忠诚,死或者投降之间他是不会苟且偷生的。

    但是整体来看也不是没有好消息,曾国藩本人被任命为河南巡抚,这让江忠源觉得慈安太后倒也英明。湘军与淮军都挤在狭小的淮北根本施展不开,如果曾国藩能够成为河南巡抚,光复军又放任各方乱战,那淮北的淮军就能与河南的湘军联手作战。

    江忠源谈起了最近的大胜。不久前在河南的捻军想回涡阳老家,就从河南那边南下。捻军行动再飘忽,可进入到淮北之后就遇到了麻烦,遍地都是围子,堡垒。捻军的攻坚能力没办法短期内硬攻下这些据点。在他们试图稍作停留准备攻坚的时候,湘军与淮军就猛扑过来。

    捻军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老家涡阳的几十万人口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消失了。他们按照以前的作战策略,避开淮军与湘军的主力,继续向南挺进,试图回到捻军的核心地区。可无论捻军怎么突进,怎么巧妙的甩掉湘军与淮军的逼近,却找不到自己的亲人,找不到任何可以让他们落脚的地方。

    湘军淮军从容进军,他们依靠围子驻扎,休息,补充粮草。最后在野外人困马乏的捻军被迫与湘军与淮军正面作战,最终大败。

    斩首三千是第一波统计出来的战功,之后的追杀战中,陆陆续续斩首五千。加上被围子里面的守备队杀掉的捻军,还有死在野地里头的捻军,估计捻军的精锐死掉了一万到一万三千之间。这可是近几年最大的战功。而且捻军在河南的兵力硬生生损失了这么一万多人,在整个河南的兵力也被削弱了不少。

    有了这次与捻军正面作战的经历,江忠源对捻军的战斗力评价不高。他对曾国藩坚壁清野的保甲制度评价自然是一路水涨船高。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淮北与河南都如此行事,定然能够诛灭捻匪。”

    没等江忠源说话,闻讯赶来的李鸿章听了一阵,他起来提出了反对意见,“老师,此次大胜还有个缘故,捻匪到了他们的死地。天时地利人和,他们一个都没占。而捻匪却觉得他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而已。”

    这话一出,江忠源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曾国藩也微微点头,表示对李鸿章的看法非常赞赏。江忠源与曾国藩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他们看到的都是他们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准备。所以认为只要简单的复制这种付出,就能成功。

    李鸿章则是从捻军,从整体的胜利角度来看,那高度立马提升了一截。在捻军的想法中,他们此时风头正,此乃天时,涡阳乃是他们的老巢,这是地利。至于涡阳的百姓么,定然是会坚定的支持这支打回老家的子弟兵,此为人和。

    而现实中,湘军与淮军准备停当,以逸待劳,这是天时。涡阳围子提供了大量支撑湘军淮军作战的据点,这是地利。杀光了涡阳百姓,建成了湘军主导的保甲制度,这是人和。捻军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若是不失败才是怪事。

    讲完了这些之后,李鸿章提出了自己这些天来的想法,“老师,若是你没能当上河南巡抚,我这法子还施展不开,可既然老师当上了河南巡抚,就有了能在河南与淮北聚歼捻匪的机会。”

    曾国藩知道自己的弟子李鸿章性格有些轻浮,却是个极聪明的人。看李鸿章如此有自信,曾国藩示意李鸿章说下去。李鸿章眼睛发亮,大声说道:“修建围子,保甲制度固然得大力推行,可对付捻匪还是得以‘让出险僻之地,一鼓围歼’的法子。捻匪自以为能跑,我们就让出些不产粮的地方让他们占领。捻匪没见识,自然觉得夺了县城之后,周围都是穷人,容易受他们鼓动,拉起更多兵马。可那恰恰是他们的死地。只要捻匪在险僻之地汇集,官军直接围过去就行。再也不用追着捻匪跑。”

    曾国藩与江忠源都打了这么多年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