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到底用什么名字,众人一时也没有特别的想法。有人提议借用别人的智慧,“以前各军与韦逆打仗,是怎么称呼韦逆手下的?”
借用别人智慧的做法得到了其他湘军军官的支持,能从众多人的想法里头挑出一个让读书人觉得最合适的名字那才是最好。要细化这方面的内容,自然得先确定谁和韦泽打过仗,有人问道:“都有那些人与韦逆打过仗?”
这种不过脑子的问题被提出之后,立刻就有人不过脑子的给出了回答,“湖南巡抚张亮基。”从时间上来说,湖南巡抚张亮基在长沙之战里头与韦泽打过仗。
这些家伙原本想回忆张亮基怎么称呼韦泽的,然后他们很快想起,张亮基在山东被韦泽活捉,送去天京城之后被凌迟处死。如此丧气的事情并没有摧毁这帮读书人的意志,读书人么,在玩文字方面总是越挫越勇的。向荣、胜保、和春、托明阿,一个个曾经官职显赫的大人物纷纷被回忆起来,他们被韦泽杀死,或者惨败在韦泽手中之后被夺了职务的事情也同样被回忆起来。
经过一番会议与讨论,这些湘军的文人终于有些明白为何清廷上下对韦泽手下光复军没有比较独创的称呼。韦泽打击对象从来非常明确,动起手来之后,韦泽一定会把目标彻底歼灭。所以没和韦泽动过手的家伙往往想不起韦泽,也不会吃饱了撑的专门给韦泽的部队创造一个名称。而与韦泽动过手的家伙或许曾经尝试着给韦泽的部队创造一个专用名称,可随着兵败身死,或者变成了庶人,他们的这种努力也都被抛弃。所以到现在,都没有一个能被通用的名称出来。
读书人在这些事情上比较有天份,大部分人只商讨到了一半的时候就明白了事情的缘由,讨论随即中断了。湘军一直没机会与光复军大打出手,光和太平军作战就够湘军头痛了。随着战事的发展,面对太平军开始逐渐占据了主动的湘军此时不得不与光复军开始接战。不久前的赣州之战,就是湘军试图染指未遭兵火而钱粮丰富的赣南。其结果很清楚,赣南的湘军被光复军杀了个精光。
认真的讨论起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这帮湘军读书人出身的军官们心中忍不住生出一种不安来,抚州的湘军会不会重蹈以前清军各路人马的覆辙?
瞅着气氛陡然变冷,曾国华自然能猜到这帮读书人心理在想什么,他大声说道:“主强而客弱、主逸而客劳、主有利而客不利,当以主待客、以逸待劳。”
这乃是曾国藩给湘军制定的作战理念,这里的“主客”不是指“内线外线作战”,主是指防守一方,客则是指进攻一方。由于湘军的装备、训练水平不足,曾国藩主张湘军尽可能采取防守的战术。哪怕是身为进攻一方,也要尽可能让敌人率先进攻湘军。
这次面对光复军的骑兵师,曾国华采取的也是这样的战役安排,他并没有派出部队和光复军在城外打野战,而是派遣部队逼近光复军,试图吸引光复军主动进攻抚州。曾国华没想到的是,光复军居然不顾后方,径直往北走。这种行动又让湘军另外一个问题展现出来了,那就是行军速度太慢。
湘军每到一地,哪怕只宿一夜,必然深沟高垒,严密布防,营垒未成不得休息、吃饭。要起一丈高、半丈宽的墙子,上有女墙供放枪的士兵掩蔽,墙外密植鹿砦防止攀爬,鹿砦外面再掘深壕,可以说是相当严密的配系。
湘军每次行军,必以精锐为前卫、后卫,中间是长夫、辎重。并且派遣斥候巡查四周,避免中伏。加上早上要花两个小时拔营,天黑前要花两小时以上的时间扎营,所以一天之中最多只能行军六个来小时,而且各营要互相支援,不得冒进,一日行程也就三十余里。这种战斗与行军,就是湘军的拿手本领,“结硬寨打呆仗”。
韦泽的部队每天行军五十里很轻松,如果有需要的话,每天行军七十里也没什么压力。湘军出城部队也按照湘军的传统行事,结果就是眼睁睁看着光复军在他们面前跑得无影无踪。
曾国华当然知道自己的手下追不上光复军,他又不肯承认这回事,所以就把湘军“明主客”的战役思想拿出来讲。下面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光复军不来打我们,我们就不要再主动进攻光复军。”湘军军官们哪里会不清楚这样的言外之意,方才讨论光复军战史的时候,湘军读书人出身的军官们发现清军基本都是在野战中败给光复军的。这说明光复军有着相当强大的野战能力。湘军当然不想在野战中与光复军一较短长。光复军走了就走吧。
光复军北上的那天,也就是6月30日,曾国华接到他哥曾国藩送来的消息,他们的老爹去世了。曾国华当时就摆开灵堂放声痛哭。手下的湘军部众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以营为单位,齐齐组队在灵堂外给湖南的曾国藩老爹跪倒遥祭。
按照规矩收取了大量属下送上的银子之后,曾国华却要面对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丁忧。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
曾国藩在信中告诉曾国华,他已经在书信上共同署了几个兄弟的名字,表示曾家子弟要守丁忧。曾国华正式接到了通告,理论上自然要把手中的差事交给别人,自己回家守丁忧。
此时仗正在紧张之时,这么离开前线,曾国华当然不愿意。可想不守“丁忧”却不是曾国华自告奋勇就可以不去的。与“丁忧”相对的就是“夺情”。因为朝廷对某大臣有所需要,所以不等丧制款终,就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曾国华觉得自己曾家兄弟乃是湘军的领导者,朝廷没理由不让曾家继续执掌湘军。所以他对他哥哥曾国藩要曾家兄弟立刻回家守丁忧的事情很是不能理解和接受。
设灵堂三日,曾国华才收起灵堂。正在他给他哥哥曾国藩写信,试图确定一下是否要受丁忧的时候。探马就传来消息,北上的光复军到了景德镇附近之后就杀气腾腾的调转方向开始南下。如果没有遇到其他阻碍。光复军大概会在四天后抵达抚州。那天正好是曾国华老爹的二七。
第94章 天国分崩(十六)
部队在集结的时候已经做过放松和伸展的动作,筋骨拉开之后,官兵举手投足之间都显得非常从容。()。()(x)。()大伙很快整理完自己的武器,静静的等着战斗命令。
“同志们,跟紧各部队的指挥员,服从命令。”光复军战前强调的内容也格外简单明快。
“出!”“出!”各个部队指挥官纷纷喊道。部队以纵队向着敌人方向开始前进。
曾国华此时也在城头观看光复军的行动。身为曾国藩的三弟,曾国华完全以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作战要诀领兵打仗。曾国藩主张看地形时不要带太多人马,人多目标大,倘若太平军见到兵来攻,战则容易折大将,走则要堕士气。所以带三五随从,轻装简行即可。而观看敌人敌情时候更要小心,没必要大摆排场。曾国华此时换上了清军普通士兵的军装,只带了两个随从在城头观阵。
见到光复军的纵队行动,曾国华皱了皱眉头。纵队行军并没什么稀奇,这本就是千百年来再传统不过的行军模式。然而光复军的纵队数量却是太多,而且各个纵队之间貌似并无从属关系。这就比较奇怪了。
冷兵器对战,必须组建战阵。在这个火qiang对战的时代,战阵变得更加重要起来。以横队迎敌,为了能够连续射击,部队排成三排横队甚至更多横队都是最基本的模式。而光复军在传说中是非常讲究横队迎战的。据说光复军甚至能够排开横队,走出去几里地还能保持部队的战线还能勉强维持直线。湘军每日里苦练,也是在向这种方向努力。
现在曾国荃看到的光复军却没有组织横队行动的迹象,他们仿佛放弃了排开整齐队列的打算,只顾着埋头行军。光复军这是准备闹什么幺蛾子呢?曾国荃实在是想不明白。
看着光复军大概有五百余人排成纵队直奔在城南埋伏的清军方向,曾国华已经明白,埋伏的部队被光复军现了。这样的判断并没有让曾国华感到紧张,湘军对此也早有准备。回到城下,曾国华命令城内的湘军出击。
城南方向上的光复军总共只有一千人左右。埋伏的湘军有两营人马。湘军6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城内湘军此时又派出两营部队,前后各一千人,加起来有两千人的部队夹击一千人左右的光复军。
曾国藩认为,处于防守一方的部队是拥有战斗优势的,即便是湘军处于攻势,也要尽可能的让对方主动进攻湘军扎下的营寨。虽然曾国华主动出击有些背离了曾国藩“明主客”的战役思想,但是两千人前后夹击一千人,人数呈现优势的湘军怎么看都有很大的胜算。
光复军的后半截部队没有结阵,更没有摆出横队来迎击湘军。重新回到城头的曾国华现光复军依旧维持着自己的纵队模式来迎战湘军。而这些纵队都根据地形把部队隐藏在起伏不定的地形中。虽然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光复军的零星人马与旗帜,可这些人分散的挺广,即便是想组成横队,时间上也来不及。看着湘军的横队有条不紊的逼近光复军占领的阵地,曾国华仿佛看到了胜利就在不远处向湘军招手。
然后,光复军的炮兵就开始威了。
炮弹以极为精准的落点飞入湘军的横队,与地面碰触之后立刻爆炸开来。每一炮弹都如同风暴一样横扫落点周围的湘军,每一炮弹爆炸之后都在湘军的横队中制造出断裂来。而湘军竟然在这样的炮击下顶住了,即便是向前移动的横队停在原地,即便是湘军官兵们呆若木鸡的看着任由三门火炮不断射的炮弹洗礼。至少湘军的队伍并没有崩溃。
湘军的部队组成颇为简单,来自山区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当士兵,来自湖南的读书人经过曾国藩的训练后充当军官。这几乎就是把湖南地方上士绅控制百姓的体制原封不动的移植到了军队中来。哪怕是光复军的三门火炮连续不断的进行炮击,炮击给湘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可士兵们下意识的聚集在军官周围,就这么死扛下来了。
湘军这么苦苦支持,光复军却是迅猛的行动起来。因为离得远,曾国华听不清光复军在吵吵什么。他的视线透过炮弹爆炸后产生的烟雾,看到光复军以纵队开始快突击。这些部队开始突击的时候,光复军的炮兵就调整了射击方向,从一开始的不断横向移动,变成了对光复军冲锋方向上的猛烈射击。以四五十人为一组的光复军拎着步qiang向前猛冲,推进至2oo米处,纵队的领头者放慢脚步,纵队很神妙的就变成了横队。一个个横队对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