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往事-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第二天这些人就上书给宋太祖,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
宋太祖马上同意了,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收回了他们的兵权。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第六节 亡国词人李后主】………
宋太祖经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改革,稳定了内部后,雄心**,准备出兵统一全国。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来的有北方有的汉,南方的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
宋太祖在赵普的建议下,决策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计划。他花了十年时间,先后出兵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样,南方的割据*只留下南唐和吴越两国。
南唐是“十国”中最大的一个割据*,那里土地肥沃,没有像中原那样遭到战争的破坏,所以经济繁荣,国力富裕。
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美带领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唐。曹彬从荆南带领水军沿江东下,很快就占领了池州(今安徽贵池),进驻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潘美带领的步兵到了江北,被辽阔的江面挡住了进军的道路。
潘美听从了手下建议,用三天时间将竹筏和大船搭成浮桥,这样步兵踏着浮桥过了长江。南唐的守将败的败,投降的投降。十万宋军很快就打到金陵城边。
此时的李后主还蒙在鼓里,正在宫里跟一批和尚道士诵经讲道呢。有一天,他到城头上巡视,发现城外到处飘扬着宋军旗帜,这才大吃一惊,回宫以后,派大臣徐铉到东京去求和。
徐铉的几次求和都示能阻止宋太祖灭掉南唐的决心。徐铉只好再回到金陵。李后主听了回报,知道求和没有希望,连忙调动驻守上江的十五万大军来救。兵到皖口,受到宋军两路夹攻。南唐军放火烧宋军。哪知正碰到起北风,火反烧了自己。南唐军全军覆没。
曹彬派人进城告诉李后主,劝他趁早投降,免得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毁灭。后主还想拖下去,曹彬就下令攻城。
次日城破之后,李后主叫人在宫里堆了柴草,准备放火自杀,但是毕竟没有这个勇气。最后还是带着大臣出宫门,向曹彬投降。李后主从一个尽情享乐的国君变成一个亡国的俘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后主亡国之后写下的名句,也是他亡国之主的真实心境。
………【第七节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是宋太祖主要的谋士,从为宋太祖黄袍加身,到平定南方,他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很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然而,赵普却未能过从宰相任上善终。赵普做宰相,权力很大。日子久了,就有人想走他的门路,不时有人给他送礼物来。
有一次,吴越王钱俶(音chù)派个使者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十坛“海产”。赵普命人把十坛“海产”放在堂前,还没来得及拆信,碰巧宋太祖到了。宋太祖好奇,便问坛里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送来的海产。”
宋太祖笑着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把它打开来看看吧!”
赵普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不是什么海产,竟是一块块金子。
赵普满头大汗,惶恐地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
向来怕官员接受贿赂,滥用权力的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决定的呢。”
此事过后,宋太祖对赵普就有点猜疑起来。不久,又有官员告发赵普违反禁令,贩运木料。虽然事后查明是赵普手下冒赵普之名所为,但宋太祖还是罢了赵普的官。
………【第八节 杨无敌含冤殉国】………
杨业本是北汉国主刘继元手下的老将。刘继元归降宋朝后,杨业也归附了宋朝。由于辽军不断袭击宋朝边境。宋太宗十分担心,就派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
公元980年,辽朝派了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而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但杨业并不惧怕,他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
就在一路向南,未遇抵抗的辽军越走越得意之时。杨业帅领的骑兵从后杀来。毫无准备的辽军被杀得大乱,纷纷向北逃窜。此次交锋,杨业大胜,被称作“雁门关大捷”。此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有个边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辽朝政局变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
宋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后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
当时,辽军已经占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兵势很猛。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后,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主将潘美也支持王侁。杨业无法,指着面前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然而本来在那里埋伏接应的王侁潘美,却怕杨业抢了头功,将兵撤去了。杨业无奈,只好带领部下与辽军誓死大战。然而,寡不敌众,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杨业最后被辽军所俘。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最终一代名将杨无敌以绝食自尽而终。
幸好,宋太宗在此事上并不昏雍,他把潘美降职处分,王侁革职查办。也算是对杨业在天之灵的一个安慰了。
………【第九节 一代巾帼萧太后】………
萧太后生于公元953年,名绰,字燕燕,是辽国北府丞相萧思温最喜欢的女儿。
后来,萧燕燕被招入宫封为贵妃。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三个月,她就被立为皇后,那一年她才十六岁。萧皇后给耶律贤出了不少好主意。景宗常对大臣说:“你们凡是写到皇后的讲话,也要用‘朕’字,这可要作为一条法令定下来!”可见,萧皇后那时就已初步显露了政治才干。
景宗三十五岁时患病去世,在遗嘱中强调:今后国家大事都要听皇后的指挥。萧皇后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辽圣宗)继位后,萧皇后就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开始掌管辽国*。那一年她才刚刚三十岁。
公元983年六月,辽圣宗尊自己的母亲为“承天皇太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萧太后当时面临的形势十分艰难:内部是部族许多人不服的眼光,外边又传来不少打仗的消息,萧太后感到十分担忧。耶律斜轸、韩德让等说:“我们都是先皇的老臣,只要你信得过我们,有什么可怕的!”
韩德让对萧太后忠心耿耿。无论是外出作战,还是对内管理国家,他都竭尽全力,使萧太后与辽圣宗逐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后来他被辽圣宗赐名为耶律隆运。
在军事上,萧太后全力信赖和依靠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耶律休哥被萧太后任命为南方军事总负责,镇守燕;而耶律斜轸因为有治国的才干,萧太后委任他为北方的机要大官。
公元986年,宋朝将领曹彬、米信等人向辽国发起进攻。耶律休哥率军断了宋军的粮道,以一支轻骑兵对宋军脱离大部队的零星官兵进行打击。与此同时,耶律斜轸率领军队与宋朝名将杨业在山西展开激战,并将杨业俘虏。宋军在此一战中惨败。
由于战功显赫,耶律休哥被萧太后封为“宋国王”。耶律斜轸被萧太后加封为“太保”。后来他随太后南下,途中不幸逝世,萧太后赐予棺材,参加了他的葬礼。
在掌管辽国期间,萧太后虚心依靠将领,任用汉人不加怀疑。她制订了重视耕种、减轻农民赋税的政策,教育儿子学习中化。
当萧太后把*交还给辽圣宗时,辽国的国力已经相当强大了。
………【第十节 寇准抗辽】………
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宋朝朝廷。在此情况下,宋真宗只得听取大臣的意见,将被排挤出朝廷的寇准召回,任为宰相。
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但副宰相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却暗地里劝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听后,犹豫不决,便问寇准怎么办。
寇准看到这两个人站在旁边,就知道是他们出的坏主意,他声色俱厉地说:“这是谁出的好主意?出这种主意的,应该先斩他们的头!”他坚持说只要皇帝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一定能打退辽兵;而如果放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就保不住了。
在寇准的这番鼓舞下,宋真宗也壮起了胆,决定御驾亲征,并由寇准随同指挥。
当时,澶州城已三面被辽军围困。宋军便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宋军伏弩阵地,弩箭齐发,萧达兰中箭丧了命。
萧太后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而自己这边又痛失主将,觉得胜负难料,便派使者到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宋真宗听到辽朝肯议和,正合他的心意。他不顾寇准的坚决反对,派使者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宋真宗叮嘱曹利用说:“如果他们要赔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万也答应算了。”而寇准却在曹利用离开之前警告他说:“赔款数目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的时候,我要你的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厉害,到了辽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由宋朝每年给辽朝银绢三十万。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