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事笔记-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多么需要这种保护。没有多少人希望真正的战争,战争只是因为吃不饱、穷困、压力造成的纷争、抵抗,谁不希望有的吃有的穿安稳地活在和平年代,谁愿意真的去做流氓黑社会那样随时可能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大多诸侯们也不希望战争,只是群龙无首。
接着,在《东周列国志》中出演了一个齐国“剿匪记”的精彩故事:齐国军队先进入山岭,直捣令支国老窝,设计击败了令支的军队。令支国君率领残部逃到了孤竹国,齐国大军又追到了孤竹国,战车因为山路陡峭很难行进,管仲就依照他当初从鲁国押送回齐国时学会的方法,编了《上山歌》和《下山歌》,对军队在山地的行进非常有效。接着,在河边又遇到了传说中的登山神“俞儿”指路,打进了孤竹国。孤竹国败北,藏了起来,又设计把齐国军队引到了死亡的“迷谷”,管仲用“敲金击鼓”在狂沙中集合军队,又以“老马识途”走出了死亡之谷,击败孤竹国,取得了彻底性的胜利。
这是一个很详细很彩色的版本,管仲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智慧的描写绝对胜于《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而《三国演义》那些描写战争中的诸葛亮的细节都是作者“染色”的,在这里描写管仲的也同样是带着“颜色”的,不过,这种睿智加在管仲身上也不为过,至于整个轮廓应该是真实的。
《左传》鲁庄公三十年传中记载:“‘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这是当时出发与鲁庄公相遇的时间:冬。
鲁庄公三十一年经中记载:“六月,齐侯来献戎捷”。时间是第二年六月。
齐桓公从燕国剿灭山戎回来,再次经过鲁国国境,派人跟鲁庄公说:“我剿灭山戎回来了”,整整耗时七个月的远征。
但是,作为史官对于此事,左丘明先生依然做了批评:“非礼也。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我想齐国特意去告诉鲁庄公我打胜仗回来了是因为当初出发时在济水河边相遇的原故,回来时去报一声平安,这算是俗家的礼节,未尝不可,却不想和官方的礼制冲突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密谋伐楚
齐桓公远征平定山戎之后,在中原名声大震,诸侯各国逐渐开始从心里认同这个舍己为人的盟主,在国际上树立了很好的形象。但与此同时,在南方,强大的蛮夷楚国在令尹斗穀於菟的改革和治理下,国力开始走向空前的强盛,和齐国之间形成了两股蒸蒸日上的势力。一个位于中部地区,一个位于南部地区,这样的膨胀势必要发生碰撞。
所以,齐桓公有些熬不住,跟管仲提议,预谋*楚国,把它打死在萌芽阶段。其实,这个想法管仲也是认同的,但是自己家门口的事情还没有做好,就去远征,实在是有点不稳当,这不符合他的作风。不过,楚国如今真的逐渐地在强盛,强大的速度甚至比齐国还快,这不得不让他担忧。原本*楚国应该是霸业的最后一步棋,可是,棋局忽然变了,这最后的一步棋里的棋子在步步为营地危险整盘棋局,他不得不改变战术,同意齐桓公的想法。
但是,*楚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管仲先前也说得很清楚,起码需要二年的预谋,直接出兵正面去攻打是不可行的,两军对阵实力相差不多,只会两败俱伤。伐楚首先是要联合哪些诸侯国,也就是组织多少兵力。其次要想好计谋,出其不意,使对方没有提防,从隐秘的路线进攻,这样的战争才会胜利。
召集诸侯*楚国最好是自愿,因为说不定是场恶战,不自愿就不能尽力,去了反倒坏事。齐国就向同盟国发帖子名义上就说是为郑国报仇,想约会各国商议此事,因为伐楚必须机密。
接着,考虑到伐楚是件存在很多厉害关系的事情,诸侯又难免众口不一,各述己见,最后产生不出个统一的决定,耽误了事情,说不定还会泄漏机密。管仲认为不如先和自己的“铁杆”宋国商讨,通通气,到时候齐宋两国联手表决,犹豫者也必然跟随趋势而走,决议就好统一,也不至于齐国形影孤单的专权。即使他国真的旁观,有个牢固的合作伙伴,也免于孤军奋战的尴尬。而这样的伙伴也非宋桓公莫属,鲁庄公虽然现在在关系上和齐国更加亲密,但是之间还是存在着上代仇恨的隔阂,两国政府内部人员也矛盾很深的。宋桓公这个人就不同了,义气方刚,况且从版图上看,楚国一旦攻破郑国,就直接危险到宋国,厉害关系极大,他必然赞同伐楚。
肿瘤
《左传》鲁庄公三十二年传中记载:“宋公请先见于齐侯。夏,遇于梁丘”。
现在楚国就像心头的一块肿瘤,自从任命斗穀於菟为令尹,楚国人称呼斗穀於菟为子文,和管仲一样的待遇,楚国大治,这块肿瘤就从良性开始恶化,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变成危及生命的癌。
齐桓公在梁丘跟宋桓公说:“这块肿瘤不去掉,寡人与君以及整个中原都不得安宁。”
宋桓公表示肯定,具体详细的计划是怎么样的呢?
组织兵力需要一年,计谋设计也需要一年。
一个计谋为什么要准备那么长时间呢?实践中的经历告诉我们:事情越是精心准备,越是长时间安排,别人越是发现不了其中有诈。如果随便弄个借口率领大量的军队行进到楚国边境,必然会引起楚国的怀疑和高度提防,就达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况且这种远征很容易暴露目标,这个计谋必须能掩饰行动的目的。
那么,采用什么计谋呢?
有人提议:假装演习,然后偷袭。有道理,说这话的人基本上不懂地理,或者没有看过地图。齐国在山东这边,楚国在湖南、湖北那边,演习能演那么远去。
其他愚蠢的提议就不举例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掩饰从山东出兵到湖北,而且保证不被怀疑,进入楚国边境。把地图摊开了,管仲看到楚国上头(北部)的蔡国,这个国家和楚国接壤,以前就是齐国的同盟,现在没有邦交,如果能从这个国家潜入进楚国就好了。那就向蔡国借道,可是,这个蔡国和楚国关系比较友好,而且政府内部必定有楚国的奸细,伐楚是机密的事情,万一被泄露,不但没有出其不意,反而可能要中埋伏。
思前想后,管仲心想:目的是为了借道,又不能泄露军事机密给蔡国,不如就假装打蔡国,从蔡国北面迂回到楚国边境,也就是虚打“蔡”,实打“楚”。
那么,找什么借口假装*蔡国呢?像以前用“不尊王命”的借口也不行,太烂,而且楚国早年就“不尊王命”,自立为王,“心里有鬼”也必然会同时提防。最好是想一个单单针对蔡国的借口,而且怨恨比较深,最好是深到有我无他的感觉,以致于齐国率领大军怒气冲冲地去铲除它。
一天,管仲想到了一个有趣的借口,而且很保险,但是,还没来得及说,就人来报告鲁庄公死了,之后,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把伐楚的事情耽搁了五年。
得知鲁庄公死亡的消息,管仲叹了口气说:“将死之人知将死之未来!”鲁国的灾难从此刻开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鲁庄公之死
齐桓公当时从梁丘刚刚和宋桓公商议完伐楚的机密大事,就听到鲁国方面传报:鲁庄公病死,朝中发生政变。
“啊!”齐桓公一声惊讶,伐楚大事未定,自己的亲家、邻国突然发生政变,这是怎么回事呢?去年*山戎回来从鲁国经过,鲁庄公还好好的,这一病就去了。这容易让他想起当初邾国国君,亲密的同盟就一眨眼没了,现在邾国换了新国君,两国的关系就疏远了,已经不邦交,人死了情就没了。
这个时候,管仲感叹了一句:“将死之人知将死之未来!”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左传》鲁庄公三十二年传中记载:“‘春,城小穀’,为管仲也”。 穀音同谷。这是年初的事情,鲁庄公特地为管仲建造了一个“私邑”,就是私人的封地,表面上是感恩于齐国,实际上是知道自己将死,把鲁国的事情托付给管仲,因为管仲收了他的礼物,必然不会坐守旁观。所以,此刻管仲从头想来悟出其中含义说了那么一句话。
的确鲁国出事,管仲不可能不管,伐楚的事情肯定要暂时停下来,鲁国是齐国朝着中原的门户,紧邻,也是中原大国。只有中原稳定,才可以伐楚,否则家门口都乱了,很有可能影响自身,怎么集中精神去完成艰难的远征。
管仲立刻派人去打探鲁国国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要的是真相和内幕,人刚派出去,庆父就跑老了。庆父是谁?
历史上很有名,庆父是鲁庄公的庶兄,也就是哥哥。
他亲自跑来跟齐桓公说明鲁国目前的情况:鲁庄公死以后,是让子般继承国君的位置。可是国内有一个叫荦的圉人,圉人就是给别人养马的人,这个人曾经偷看调戏子般心爱的女人,被子般发现毒打了一顿,怀恨在心,后来,乘子般在大夫党氏家中将其杀害。
庆父说的是真实的,不过,他只说了一半,表面的一半。祸患的事情往往是表面阳,背面阴。这是真实的一半,《左传》中记载:“雩,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圉人荦自墙外与之戏。子般怒,使鞭之”。雩音同于,意思是祭祀求雨。圉音同羽,意思是养马。说的就是养马的人荦偷看调戏公子般的女人,被公子般痛打了一顿。
当时鲁庄公还明确告戒自己的儿子子般:“不如杀之,是不可鞭。荦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说这个人有神力,打他不如把他杀了,也就是免得他生怨恨,日后报仇。可是,儿子如父亲,不能果断,结果真的如他的父亲鲁庄公所言。
齐桓公只听了庆父的片面之词,就对此事没有很重视。
真相
那么,这场刚刚开始的鲁国政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话还是要从管仲说的鲁庄公为他“城小穀”说起,鲁庄公知道自己的身体要垮了,将不久于人世,内心担忧鲁国的社稷,平日里自己的“无为”滋养了许多势力,一旦自己死后,恐怕他们会乘机扰乱朝政,危及社稷。所以,他给管仲设了个套,使齐国到时候能帮他们鲁国一把。
鲁庄公是想让自己心爱的儿子子般做国君,子般是上文说到过鲁庄公很喜欢的一个女子孟任生的儿子,当初因为自己迷恋哀姜的美貌,娶了哀姜,畏于齐国和母命,就只能立哀姜为夫人,不能实现自己对心爱女人的诺言,心里内疚,现在就希望他们的结晶子般能做国君,也算对自己心爱的女人有个交代。可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兄弟这股“王爷”级别的势力会从中作乱,在临死前,他召见自己的弟弟叔牙,试探地问:“我死以后,谁能继任?”
叔牙以为是在参考他的意见,兄弟中他和庆父是“死党”,关系最好,据说是同父同母,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庆父比较有能力胜任。”
诸侯国中让位于兄弟是很正常的事,但鲁庄公心里一凉,这就是他的担忧。于是,他又召来了自己比较信任的弟弟季友问了同样一个问题。
季友是深知鲁庄公明知故问的忧虑,就说:“臣以死奉般。”就是说我豁出命去拥立子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