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春秋霸事笔记 >

第13章

春秋霸事笔记-第13章

小说: 春秋霸事笔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分阻拦你的。他皱皱眉头说:“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然皆自逞其雄,不尊奉周王,所以不能成霸。周虽衰微,乃天下之共主。”

  也就是说现在的国际形势是周王朝并没有到灭亡的地步,人们的意识里还存在“周王朝子民”的概念,武力吞并天下的时候还没有到,任何人都不可能说让他灭亡就灭亡,就好像一个苹果没有成熟,是不可能立刻让它成熟,历史是有规律的。

  齐桓公听了管仲前半段话,原本熊熊燃烧的心立时凉了半截,他屏息问道:“那该如何是好?”

  管仲接着说:“奉天子以令诸侯,内尊王室,外攘四夷。列国之中,衰弱者扶之,强横者抑之,昏乱不共命者,率诸侯讨之。海内诸侯,皆知我之无私,必相率而朝于齐。不动兵车,而霸可成矣。”

  如果你现在要称霸,只有一条路。这是管仲对以往事例的历史分析,成功地总结出来的这么一条独创的路线,他甚至是第一个提出可以不以武力为主要手段来征服世界的人,那就是“尊王攘夷”,这个方针类似于后世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然曹操有模仿管仲的嫌疑。而管仲是“尊天子以令诸侯”,更要高明得多,“挟”和“尊”是两种绝对不同的态度,最起码“尊”不会像“挟”那么让人反感而引发群雄反抗,军事实力相当的时候,德行最高的人往往能服众做首领。

  “哦,如果不用武力,那行得通吗?”齐桓公还是有些不明白。

  “并不是说不用武力,主要是用仁义征服人心,但如果遇到那种蛮横无理的,自然就要动用强大的武力。极端地说不用武力是不现实的,但是多年战乱,人们厌恶动用武力的国家,所以,先讲道理,然后随机应变。”

  《孙子兵法》亦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指的就是外交手段的运用远远胜于武力,计谋的使用能敌得上百万的雄师。

  “妙哉!”齐桓公听到这样的解释,感到淋漓尽致的畅快。

  霸业启动

  在阳春三月的江南,这个时节应该是满野的油菜花开,飘香宜人。齐桓公坐在北方山东省的宫殿里,当然闻不到杭州这个当时属于蛮夷地方的香味,但是他心中那棵栀子树已经开花了,香气使他飘飘欲仙,他如饥似渴地问管仲:“那么现在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呢?”

  “开一次盟会。”

  开一次盟会?

  这里又要借武侠小说来说明一下,一般武林中要是有帮派想称霸,往往就要自己召集各派开一次武林大会,第一个原因当然是要大家选举自己当盟主,但主要的原因是想试探各派,有哪些异己势力,好一个一个地去铲除,然后顺利地坐上这个位置。武林大会是许多武侠小说中人物纷争的开始,而这个盟会也是类似。

  管仲的计划是这样:“先试探清楚有哪些国家反对,然后一个一个解决,从而基本上统一他们的认识,那就是中原盟主的位子是齐桓公的。”

  原本春种开始的季节,各个诸侯听到小道消息说齐桓公要召开盟会,议论纷纷,各有各的打算,也有些想趁这个机会坐一把第一的宝座。

巧妙的选题
华丽的外表

  召开武林大会需要有一个主题让武林人士响应,比如共同铲除什么邪教之类的,才可以顺理成章地发帖子召集相关人士参加,如果是一个很烂的主题,比如庆祝光棍节什么的,就没有人来参加,没有人来参加大会就等于无效的杀虫剂。

  虽然大会的主题往往有些虚,多数人是想趁这个机会坐武林盟主这个位子,号令天下,但“食人花”如果没有一个虚伪的“外表”吸引人,怎么能吃到食物呢,美丽外表的诱惑下往往有许多虫子冒险去做“花下鬼”。

  春秋时期,诸侯召开盟会也是这样,需要这么一个“外表”,一个主题,是为了什么事宜才举行,才能发帖子通知相关国家参加,不相关的国家就可来可不来。

  发帖的对象又大多是以大国为重点,就像武林大会只要大门派到齐,小门派来不来都不是很重要。从正规性角度来看,诸侯国之间的盟会按理说要比武林大会神圣,就像现在的国际会议一样签定什么条约或者缔约,而且它有一个特殊的仪式就是要发誓。即使是如此神圣,到了利益关键的时刻,大多的国家还是会违背诺言。

  现在齐国强盛了,齐桓公想召开盟会做盟主。有人要问做盟主有什么好处,自己国家强盛了就得了?那么武侠小说里刀光剑影地争夺武林盟主图什么?为什么有钱人争着要去做官?道理很简单,两个字:权力。权力等于什么?更强盛,更有钱,更辉煌。没有人希望自己平庸,任人欺负,安稳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的,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强大才能不被人欺负,才会安稳,就像船在水流中不进则退,所以,必须图强,这是一个起码的保护自己的手段,称霸则是更高的理想,维护整个地区的安宁。

  确定主题

  那么,齐桓公要召开盟会该找什么样的国际事务为主题呢?管仲回顾了一下目前中原的国际事件:前几年,河南郑州一带的郑国老是更换国君,政治混乱,现在一个前几任的国君流亡在国外找机会复位;河南商丘一带的宋国最近倒发生了一件大事,被俘后放回国的南宫长万宰了取笑他的国君宋闵公,连杀好几个大臣,虽然已经伏法被诛,但是新君宋桓公即位,国内因为这件恐怖的事件仍不安定,还有少数南宫长万的党羽在作乱。

  仅此两件值得召开盟会的事情,再论国际关系,郑国和鲁国一向是和齐国对立的军事同盟,鲁国虽然在去年给周王室和齐国主婚,做了回媒人,表面上关系和睦化,但是,这对郑国和齐国的关系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两国仍处于不邦交的敌对关系。如果要以郑国的事宜召开盟会,恐怕郑国政府不会给齐国这个面子参加,到时候弄得不欢而散,齐国反倒更丢脸。比如六方会谈,主题是磋商伊朗核问题,伊朗方面不派人参加,主角不到场,那还谈什么,没趣!宋国和齐国的关系就不一样了,几十年的军事同盟战友,前年还一起*过鲁国,虽然国君换了,内阁还是原班,外交政策没有变,何况两国政府有着一定的友好基础,如果以宋国事宜为主题,宋国政府肯定会给这个面子参加。

  最后定了宋国的事宜,根据管仲“尊王攘夷”的外交政策,按规矩大凡举办盟会必须得到周王室的同意和授权,否则,就属于私自*造反。当然现在周王室没有这个能力控制天下的局面,但管仲既然是用仁义征服天下,自然要按规定来办,他派人前往洛阳朝见周王,向周王讨个旨意会盟诸侯,主题是“立定宋君”,就是给宋国新上任的国君一个名正言顺。其实,在当时的乱世,诸侯国里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像太子继承皇位那样不需要谁批准,有独立权,但宋国在当时并没有独立权,只是一个封地,国君也不是皇帝,是周王室封的一个爵,按照惯例大凡子嗣继承爵位都需要上报周王室批准或者任命,因为天下只有周王室一个主子。可是,这种规定早在周王室衰弱的时候就被逐渐淡化,近几十年来大小诸侯也没有几个遵照这个规定即位,得不得到那个空壳的周王室的批准无关紧要,齐桓公自己也没有经过周王室的正式任命。所以,这种“名正言顺”再形式不过了,管仲玩的就是这种形式,心理战术,图个名义。

  可人家周王室稀罕,这么多年了,也没有人拍他们的马屁,都自力更生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个人客客气气地真正把他们当上司看待,来请旨,当然高兴地答应,给齐桓公一道旨意:“泗上诸侯,惟伯舅左右之。”

  “泗”指的是泗水,泗水是从山东省中部发源,延着安徽和江苏的交界线,贯穿了当时的“中原”,流入淮河的下游,合着一股进入大海,“泗上”笼统点说就是当时的中原。为什么说是“伯舅”?一个是对强大齐国的敬畏,另一个是确实属于亲戚,齐国许多国君都有娶周王室的女人,也有把女儿嫁给周王室的,齐桓公身上也流着一些周王室的血液,而且他也娶了周王室的女人。

  得到这道旨意之后,管仲写了帖子发往宋、鲁、陈、蔡、卫、郑等国,会盟地点定在北杏,时间是三月朔日。

解读:北杏盟会“爆冷”
没人捧场的盟会

  关于盟会的布置,筑了三层三丈高的盟台,把周王的虚位摆在上头,表示尊王的立场,所有的设备都要俱全。管仲这几个月来一点也没有闲着,监督盟台建设,摆设各种物品,都要自己亲自过问。因为在以往这样的会议很少举行,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例子可以参照,不像过个生日之类的宴会。而且关于仪式流程和时间安排都要计划周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议,直白点说是一个有预谋的圈套和陷阱,这是他的外交史上的第一步,不允许弄错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就可能导致全盘计划失败,白忙活一场。

  为了让参加会议的国家领导人安心,还特意不带兵马保护,表达诚意,不会发生武力的冲突,后世称为“布衣之会”。

  其实,现在最紧张的人是齐桓公,为什么紧张呢?他以为自己一举就能成为天下的盟主,联想种种,很兴奋。但是,管仲自己心里清楚当前的形势,这只是千万个台阶上的第一步,还远着呢,不想打击了自己“头头”的兴致,可恐怕好事多磨。

  最后,眼看要到开会的那一天,春风徐徐,齐桓公站在盟台上眺望,四面八方没有什么飞尘的迹象,显得很平静,内心被风吹得越来越飘扬。

  终于,看见了一些尘土飞扬,几面旗帜摇摇晃晃地过来,仔细一看,是几个小帮派:河南淮阳县一带的陈国、河南上蔡县一带的蔡国、山东邹县一带的邾国,都是冲着齐国的面子来参加的。

  陈国原来就是齐国宋国的军事同盟(齐桓公父亲齐僖公时期),这次来是打算重修旧好,主要原因是国家更换国君,如同现在国际上新的领导人上台都要出访一下几个重要的关系国。

  蔡国是不堪南方蛮夷楚国的欺负来投靠齐国的,《左传》十年传记载了蔡和楚产生矛盾的事件:“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蔡国国君和息国国君娶了陈国国君的一对姐妹,息国国君的老婆回娘家,经过蔡国,蔡国国君见美色调戏自己的小姨子,息国国君恼怒,串通楚国诱骗蔡国国君,把蔡哀公给擒了,就这么一个事情。

  邾国是齐国邻邦的小国,爵位很低,是“子”爵,因为邾齐向来就比较友好,自然也得来。

  就这么三两个中小国,加两个大国宋国和齐国自己。为什么会“爆冷”呢?分析当时的原因:首先,齐国两战败给鲁国,战败导致在诸侯间的地位下降,同时,很明显的一点,就是鲁国方面看不起齐国,齐鲁关系存在对峙。其次,齐桓公毕竟带着点杀兄夺位的坏名声,对于那些特别重视周礼的国家,不大愿意“同流合污”。再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