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元经 >

第11章

元经-第11章

小说: 元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阴,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穴位:

  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也叫穴、穴道。“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说的就是人体的穴位共有365个,而每个穴位的共性是“节之交”。也就是说穴位的形成是由于节与节之间的交替所致的。那么,什么是节呢?虽然节的含义很多,但这里由于365这个数字提醒了我们,这里的节指的是每一天之间的交替,很明显是指每天的子时这个时间位置。为什么交替就会产生穴呢?因为这里是一个转折点,这个时候是阴阳交会的时候,是内在生命力最平衡旺盛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就形成了穴位。我们知道,人体处处是穴位,但由于这个阴阳交会的特殊性,使得某些地方就形成了比较特别的孔窍——穴位。打个比如,尽管地球处处都是孔窍,哪里都可以与天气交通,但如果你在某个地方挖个洞,则这个地方与天气交通的能力很明显就比其他地方强,而这个洞,就是地球的穴。所以,归纳来说,穴位的基本功能就是与天地自然进行交通。附图为人体经络穴位全图。

  
  
  
  
  
  
  
  
  
  
  
  
  
  
  
  
  
  
  第二章   第三只眼

  
  人体并不像我们解剖学中所描述的那样密闭和独立,其实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脑具有电波发射与接收的能力,不但能接收也能传送思想信息,也容易受到大气层中电荷的影响。其主要的出入口就在于人们所熟知的穴位。按部位来说,人体第一重要穴位百会穴有点类似七鳃鳗的顶眼和一些蜥蜴的单眼。而动物学中也提到七鳃鳗的顶眼及那些蜥蜴的单眼与这些动物的日周期活动有密切关系。动物学还进一步描述这些顶眼和单眼都与松果体联系着,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我们人体也应有第三只眼与松果体连接。考古学家发现远古时代人头颅骨具“第三只眼”。而英国皇家科学院发现大脑前部有一只眼睛的委缩点。很明显我们那只眼与第六感有密切关系,但由于我们长期没有使用而退化,同时它的功能则由松果体继承。从小孩的灵感往往比老人多,创造性比老人强的角度我们也可以一定程度地证实人体与外界联系的大驿站就是松果体。  

  《淮南子》讲:“孔窍四肢皆通于天。”“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这里所谓的孔窍就是我们所说的穴位。“皆通于天”这四个字是概要地讲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天人”怎么合一?就是直接与人体“经络”有关。同时要明白“合一”是要有“通道”,要有“门”。道家养生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即是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天体是一个大宇宙,大宇宙与小宇宙是“相通”的,方能“合一”。《太平经》讲:天地宇宙是万物大生命的根源,日月与地球便是这个大生命分化出的小生命,人与万物更是天地间分化出的小生命,无论是大小生命,他们根源同体,生命活动的法则、大小生命的原动力都是气机变化的作用。“气机的作用”,这是点破了作用即在气通经脉。中国道家内丹学直到唐代,道家吕纯阳综百家之长,摆脱了炼外丹的影响.而步入了修丹道气走经脉,以打通任督两脉,使人体内气运行气脉中循环不息,所以道家养生学玄机是一个“通”字。“通”的关键是要通任督两脉,任督通才能百脉通。由此可见人体经脉即是通过“气机”的作用实现天人相通。为此,丹道养生的玄机就是一个通字。“通道”是人体的经脉。那么,《淮南子》讲:“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这个“孔”与“门”在那里呢?要解出这个孔,与“门”的玄机,就是与人体任督两脉相交汇合点有关。督脉是人体阳脉之海,任脉是人体阴脉之海,任督两脉在人头顶心“百会穴”相交。灵动“百会穴”任督通。《道德经》讲:“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人体“天门”打开了,人体有可能与大宇宙交换能量信息,实现了气机“天人合一”。  

  当百会穴把这些能量吸收利用后,这些释放了能量后粒子作为废物又经特定路径传送至特定部位排出体外。如果废粒子在体内蓄积并阻塞信道则必然至人疾病、衰老、死亡。这是中医“经络阻塞,百病从生”的病理基础。现代医学也早就发现疾病和衰老的病理改变,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胶原蛋白变性。而疏通经络、逆转变性的胶原蛋白又是中医独有的、难以取代的优势,所以,过去、现在和将来,西医都不可能取代中医。  

  接下来的问题是,通过百会穴产生的那些释放了能量后作为废物的粒子是经哪些特定路径传送至什么部位而排出体外的呢?是经过任督二脉自成独立的循环系统然后经过会阴穴而排出体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将经络追溯至只有任督二脉的远古初期,那时候只有百会与会阴二穴首尾相对。同时要注意的是,最初的百会穴是在生物体的嘴窍附近形成的,而会阴穴则是在相当于现在的肛门附近而产生的,他们自始至终拥有着这种阴阳相对的性质。但又必须说明的是,尽管百会与会阴二穴具备相对的特性,就不能断定会阴穴与宇宙交通的功能就是排泄废物。因为任何穴位都具有开合的性质,除了排泄废物,会阴穴也具有吸收宇宙微波能量的功能,至少它必须吸收足够的能量才有能力开展其开合机制,才能够完成排泄废物的独特使命。只不过与百会穴相比,它更偏向与更多地排泄废物而已。  

  由于宇宙微波是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所以穴位也是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方便吸收宇宙微波所导致的。

  第三章   人体循环

  
  人属于生物,人体的循环存在着物质循环,经络循环与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物质的循环过程是:吸收——释放——吸收。物质是不灭的,2500亿年前的H,O,金属离子还在我们体内。

  经络循环

  子时   夜里11-1点,气血流注于胆经,     

  丑时   夜里1-3点,气血流注于肝经, 

  寅时   夜里3-5点,气血流注于肺经,

  卯时   早晨5-7点,气血流注于大肠经, 

  辰时   上午7-9点,气血流注于胃经, 

  巳时   上午9-11点,气血流注于脾经, 

  午时   上午11-13点,气血流注于心经,

  未时   下午13-15点,气血流注于小肠经。 

  申时   下午15-17点,气血流注于膀胱经,

  酉时   下午17-19点,气血流注于肾经,

  戌时   晚上19-21点,气血流注于心包经,

  亥时   晚上21-23点,气血流注于三焦经,

  在中国古代经典医术《皇帝内经》中旧有如下叙述: 患有肝病的人,早晨兴致勃勃,思维敏捷;傍晚更显著,而半夜平静。。患有心脏病的人,中午兴致勃勃,思维敏捷;半夜前后更显著,而早晨平静。患有脾病的人,日落时兴致勃勃,思维敏捷;日出时精神更佳,而黄昏时平静。。患有肺病的人,黄昏是兴致勃勃;中午时精神更佳,而半夜平静。患有肾病的人,半夜兴致勃勃,智力敏捷;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一个月全天精神旺盛,而日落前平静。

  能量流动

  能量可以产生,可以消亡,也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可以积聚,也可以分散;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在身体内部使自身能量的振动频率达到更高的协调统一性,从而使能量的强度更大。也可以通过打开自身的通道,在外界大的宇宙中吸收能量,合成为自身的能量,这样就可以提高人体的能量。且有这个巨大的能量源,在自身能够掌控的情况下,可以源源不断的吸取能量。

  当人的能量足够强大,且人能够自由掌控自身能量时,灵就可以自由出入肉身。在自身灵的能量比其他灵的能量更强大的时候,灵也可以进入其他肉体,控制其他肉体的行动。当自身灵的能量足够巨大,掌控自如时,也可以积聚物质,形成一个新的人体。所以能量的强弱,流动也决定人体的循环,生长,消亡,强大,弱小。

  附图为人体能量流动图。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