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记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剑嘲弄地哈哈大笑,冷不防用力狠推了杨威一把:“你丫的到水里去找安慰吧。”
杨威故意夸张地发出一声怪叫,乘势跌入水中。
紧接着,萧剑招呼王彪,双双也随之跳入水中。
三个人在水中相互拍击水花,嬉闹一团……
自从认识了小袁子,仿佛从此打开了通往社会的大门。在此之前,萧剑、王彪和杨威几乎封闭在社会之外,从上幼儿园到读初中,基本上都是围绕在高干子弟的圈子里,连他们就读的育英中学,也是专门为高干子弟开办的学校,一般平头百姓的孩子休想进入。因此,尽管三个人打遍整个大院无敌手,却始终没有在社会上形成危害,当然也就在闯荡社会的顽主当中鲜为人知。洠氲剑柚≡拥拇ィ慷哟笤旱娜?秃芸毂阍谏缁嵘仙灯稹
血色记忆(三)(1)
萧剑三人与小线儿的相识同样具有戏剧性。
入秋以后,暑热消退,是京城的孩子们外出郊游的最好时节。萧剑心机转动,想出一个进一步接触苏婷婷的借口,邀请苏婷婷一同去游香山。开始,苏婷婷保持着女孩特有的矜持,表现得犹豫踟躇;恰好田丽又来找苏婷婷玩,闻之欢呼雀跃,极力怂恿苏婷婷接受邀请。苏婷婷本意也没想拒绝,不过是故意在男孩子面前耍弄高傲,有了田丽的哄劝恰好给足了遮掩虚荣的情面,于是顺势点头应允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萧剑、苏婷婷、王彪和杨威四个人骑着亮光闪闪的自行车沿着国宾大道径直向北,在白石桥与田丽汇合后,又顺着西行的公路伴着兴奋的欢笑争相前行……
苏婷婷与萧剑同届不同班,也是在育英中学读书,同样是在高干子弟的圈子里生活成长。苏婷婷的父亲同萧剑的父亲是二方面军的老战友,有着爬雪山过草地的战斗情谊。当两个孩子还在母腹中孕育的时候,两位老战友酒后击掌,指腹为亲。等双双呱呱降生之后,果然一男一女,两位老战友喜不自胜,再次把酒确认。虽然这是酒后戏言,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在两个人的心中埋下了特殊的意念。苏婷婷渐渐变得有意回避同萧剑见面,既使见面也有一种拘束的羞涩。而萧剑则不同,眼见苏婷婷愈发出落得亭亭玉立,像出水芙蓉一般清丽娇媚,心底仿佛生出一簇火焰,愈窜愈旺……但是,犟硬的性格和小男子汉的尊严压抑着这种情窦初开的冲动,只是默默地心驰神往。他们之间似乎对这层特殊的渊源讳莫如深,双双都是守口如瓶,不被外人所知。文化大革命开始初期,两个人的父亲都受到了冲击。但是,由于苏婷婷的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了四野,投在林彪的麾下,政治上有了靠山,小受冲击之后很快官复原职。而萧剑的父亲则不然,一天,突然被通知去京西宾馆开会。结果一去就被抓了起来,说是参与了贺龙的“二月兵变”,从此便杳无音信。母亲也受到株连,从军区歌舞团一落千丈,被发配到边疆的一个部队农场劳动改造。从此,萧剑便成了一个无人管束的野孩子,多亏还有一个称之为郝奶奶的老媬母照料生活,否则真的是无依无靠了。不过,家境和生活都变得面目全非,那幢将军小楼被查封了,祖孙二人被安置在两间破旧的营房里。父母的工资都被冻结了,每月只给萧剑15元的生活费。还是多亏了郝奶奶,老人家患难中不离不弃,甚至不惜贴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像疼爱亲孙子一般与萧剑相依为命。萧剑对突然降临的厄运并不悲哀,反而还有一种无拘无束的尽情释放,充满了反叛的野性,只是对苏婷婷依然保持着默默心仪的情感。
那天,在八一湖畔,苏婷婷情急之下慌不择路,偶然撞见了萧剑,如同遇到保护神一般委身依靠;当然,萧剑更是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从此,两个人之间似乎冲破了某种障碍,顺理成章地坦然面对。
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以萧剑为首的伙伴们骑着自行车相互追逐,一路欢笑,像出笼的鸟儿尽情地在郊外的公路上快意驰行……
部队大院的孩子在衣着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大都是捡拾父辈淘汰的旧式军服穿在身上。最初,一是为了省去购置新衣的花销,二是部队早已换装,旧式军服压在箱底成了积存的负担,让孩子们去穿也算是废物利用。这种旧式军服是1955年部队授衔时配发的,肩上都缀有佩戴肩章的两个小孔和一条小巧的扣辫儿,十分精致考究。这种军服挺括合体,比新式的国防绿军装更凸显军人的威仪,也更令人怀念实行军衔制的时代。当年,部队配发这种军装时等级非常严格,尉官一般只配发人字纹咔叽布面料,而校官以上就变得讲究了,夏装是轻薄的炸蚕丝,冬装是厚实的制服呢,还配有风衣和呢子大氅;将军级别更为讲究,除此之外还配发水獭皮的帽子和毛哔叽的礼服。于是,孩子穿出什么式样的军服就显现出其父亲当年的军衔级别,久而久之成为了风靡京城最时髦的服饰,也成为孩子们显示家庭背景的招牌。
萧剑、王彪和杨威都是将军的后代,穿着清一色的炸蚕丝的旧式军服,头戴呢制军帽,脚穿天津产的白边懒汉鞋,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三个人肯定都是部队的高干子弟。苏婷婷同样出身将军家庭,平时也经常穿父亲的旧式军服。但是,今天却是穿了一件乳白色的茄克式外衣,脖间还系一条红色纱巾,愈发显得身材窈窕,楚楚动人。苏婷婷之所以如此装束,一则可能是外出游玩,要打扮得漂亮一些;二则也可能是为了不使田丽在服饰上太过明显区别。相形之下,田丽就显得格外朴素,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学生装,一条白色纱巾,再加之身材细瘦,神态天真,就像尚未发育成熟的小妹妹,有一种单纯清秀的稚气。
血色记忆(三)(2)
车行如风,伙伴们很快来到香山脚下。
萧剑主动背上苏婷婷鼓满沉重的挎包:“婷婷,你带了这么多,是啥好东西呀?”
苏婷婷故作神秘地笑着回答:“等到了中午,你就知道了。”
“肯定是好吃的。”杨威兴奋地窜了过来。
“瞧你丫的那副没出息相。”王彪撇着嘴,一脸的看不惯,“就像他妈的馋嘴猫,看见吃的不管不顾。”
杨威不服气:“你丫的不馋,有骨气到了中午可别吃呵。”
“你们两丫的在一起就他妈的斗嘴”萧剑笑着斥骂,“杨威,你丫的去帮田丽背包。王彪,你也把咱们的包背上。”
王彪吹着口哨,满脸不在乎。
杨威也顺从地接过田丽的挎包,用手捏摸:“田丽,你带了什么好吃的?”
田丽不好意思地脸色羞红:“没啥好吃的,我妈给我烙了两张糖饼。”
苏婷婷善解人意:“糖饼好吃,中午,你吃我的面包,我吃你的糖饼。”
田丽扬起笑脸:“婷婷姐,你真好。”
萧剑见众人准备停当,煞有介事发布命令:“全体注意了,目标——鬼见愁,出发!”
伙伴们一阵欢呼,雀跃着奔上山坡。
公园里游人稀少,显得格外冷清。碧云寺大门紧闭,沉沉的铁锁挡住了游人的脚步。外墙上众多的佛像已经被砸毁得满目疮夷,缺头断肢残不忍睹。一行黑色的大字标语气势咄咄:
破四旧、立四新,誓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标语尾端理直气壮地署名——首都红卫兵宣
伙伴们似乎司空见惯,有一种麻木的坦然。
苏婷婷小声问萧剑:“这些文化古迹都被砸毁了,是不是有点可惜呀?”
萧剑忿忿地闷哼一声:“有什么可惜的?连出生入死的将军都被抓起来了,谁还能保护这些不会喘气的泥菩萨?这就叫他妈的革命!”
苏婷婷知道萧剑在为自己的中将父亲打抱不平,知趣地转开话题:“我们继续爬山吧。”
萧剑默默点头,挥手招呼伙伴们,大家沿着树丛中崎岖的山路向上攀行。
年轻人充满了旺盛的活力,伙伴们争先恐后一路攀升,些许时候便登上了独秀群峰的鬼见愁。
萧剑解开军装上衣的钮扣,摘下呢军帽轻轻扇动。王彪一屁股坐在山石上,依然是一副慵懒不振的样子。杨威故意在女孩面前张扬活力,大呼小叫手舞足蹈。苏婷婷和田丽娇喘吁吁,掏出手帕擦拭着香汗津津的额头。
秋阳灿烂,天高气爽。湛蓝的天空浮动着洁白的云朵,远处峰峦起伏,漫山遍野的飒飒红叶如火如血,层林尽染。极目远望,玉泉山的宝塔亭亭秀立,颐和园佛香阁的金顶熠熠生辉……
萧剑玉树临风一般黙然伫立,俯瞰着秀丽的山色,目光闪动着沉沉的情怀,口中喃喃咏诵: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苏婷婷闻之暗暗惊诧,这是欧阳修的诗。比较李白、杜甫的诗词普及而言,算是十分冷僻。萧剑触景生情,脱口而出,足见古诗底蕴丰厚。再者,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日暮春逝的感怀,此时此刻,萧剑引来抒情,似乎暗含深切的寓意。看起来,这家伙表面上打打杀杀,心中还藏有另一番世界。
“萧剑,看不出呀,你能随口背出欧阳修的诗,不简单呐。”苏婷婷充满了欣喜和钦佩。
萧剑也非常意外:“你能知道这是欧阳修的诗,同样不简单呀。”
两双目光对视,心犀如电,瞬间碰撞出相通的火花。
杨威听着萧剑和苏婷婷一唱一和心生忌妒:“萧剑,你丫的又卖酸文,好像有多大学问似的。”
王彪也随着起哄:“什么这个修那个修的,千万别念出苏修来,那可就麻烦了。”
田丽小声问苏婷婷:“婷婷姐,萧剑大哥读的什么诗?那个什么修又是什么人?”
苏婷婷笑了:“读过唐诗三百首,你就什么都明白了。”
杨威故意嗔责:“婷婷,你这是在贩卖‘封资修’,毒害青少年。”
王彪还是跟着起哄:“要读诗,也应该读毛主席的诗。”
“对,那才是革命的学问。”杨威大声赞同,然后挥动手臂,煞有介事地卖弄朗诵: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萧剑嗤之以鼻:“你丫的别他妈的伪装革命,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那也比你强,你丫的满肚子‘封资修’,恐怕已经教育不好了。”杨威反唇相讥。
血色记忆(三)(3)
苏婷婷反驳杨威:“毛主席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你不要用极左的眼光看问题。”
田丽也表示支持:“我觉得萧剑大哥就是有学问。”
“你丫的又是自讨没趣。”王彪冲着杨威假意教训,“以后记住了,只要有萧剑在场,你在苏婷婷面前讨不到便宜。”
萧剑有些羞恼:“你丫的王彪也别含沙射影。”
王彪满不在乎地哈哈一笑,然后站起身招呼杨威:“咱们哥俩还是去凉快地方躲躲吧,别招人讨厌。”
杨威不情愿地随着王彪走向别处。
萧剑坐在山坡的草地上,点燃一支烟,目光深邃地凝望着远方。
苏婷婷拉着田丽坐在萧剑的身边,两只眼睛波光闪动:“萧剑,你读过不少书吧?”
萧剑有些异样地望着苏婷婷,怱然表情夸张起来:“是呀,我读过马克思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