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轮秋-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决不能像北方城里人冬天在破旧脸盆里插蒜养葱一样,密密麻麻,不见盆土。否则,成都今天要在市中心辟建这样一个广场,损失就必然惨重了。由此而推之,我们的工作安排、经费开销,一切经济建设指标的制定,都当“留有余地”,不能安排得太满、太挤、太急。毛泽东同志一直提倡在做工作计划、定生产指标时,都要留有余地。然而可惜的是,1958年他老人家违背初衷,犯了性急的毛病,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的损失,给人们思想造成的创伤,恐怕今天也是很难弥合的。我们再看1956年第3期《文艺报》,内有某作家《向新的高潮前进》一文,曾做过这样的预言:12年后,在这土地上,谁都不会有忧愁,除非他送给爱人的礼物没有被接受;谁的脸上都不会有眼泪,除非他在看一个动人的古典剧或是笑得太过分。这预言显然是失算了,高兴得过头了。因为3个多“12年”过去了,我们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普通人的忧愁和眼泪,是不会太少的。
我仍然要鼓足勇气引用明代江盈科所编《雪涛小说》中的一则: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市人)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悖(雌牛),悖复生悖,三年可得二十五牛。悖所生者,又复生俘,三年可得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以举债,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这市人愈说愈玄乎,最后还打算发财后另娶一妾受用,于是其妻“怫然大怒,以手击鸡卵,碎之”。一个鸡蛋的家当,就这样彻底打破了;一个发财享乐的美梦,也就无情毁灭了。邓拓同志在20世纪60年代初引用过这段故事,用意深刻,我们今天重温这段故事是想说明: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不切合实际的发财美梦、工作指标、建设指标,总是靠不住的。老老实实按照*同志初级阶段的理论考虑问题,按“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迈进,才是我们的康庄大道。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个W
在“三讲”教育中,重读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颇有新收获:该文共分7个部分,前6个部分分别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等;最后的第7部分“调查的技术”——详细介绍了如何召开调查会、什么样的人参加最好、到底来多少人合适、如何制定调查纲目、如何做记录等等具体操作方法。读后不但让人懂得了调查研究的重要社会价值,而且学会了如何去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本文写于1930年,我过去多次读过,并未发现这第7部分多么可爱,以为不过是“顺理成章”的收尾之笔罢了。现在看来事情绝非那么简单,其中有真意存焉!
近读一本西方科普著作,谈到人们要认识某个事物并解决其中的问题,一般应当掌握3个W,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毛泽东同志这篇文章中,一个W也不少。尤其是第三个W——“怎么办”——也就是“调查的技术”问题,可以说是备述其详了。他老人家亮出了当年庶几为教师爷的本色,对调查研究中应注意的各种细枝末节的具体问题,都苦口婆心地一一传授给弟子们。
伟人的严谨作风,科学的普遍规律,我们今人又待之如何呢?且看一组漫画吧:某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该级党委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书记说:“环保问题,我们的方针、原则早已有了,如何具体落实,那是技术问题,就让技术部门去办吧。”文件下发后,技术部门又开会说:“环保问题——技术问题,那就让技术员们去办吧!”显然,在这个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因为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基本建设问题,有各行各业配合问题,还有人文道德水准提高问题,等等。这比不得党委会上研究年终总结,委员们充分发表意见后,书记再归纳几条后说:“基本内容和框架都有了,其余的就是文字搬家——技术问题了,几个秀才辛苦辛苦去吧!”年终总结如何写,秀才们可以捉刀代笔,而环保中的若干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仅靠技术员的努力,那是远远不够的。由此使人联想到在当前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级机关的精简“拆庙”问题,干部的下岗分流问题,职工下岗后的再就业问题,国有企业的增效扭亏问题,干部队伍高科技水平提高问题,国防实力的增强问题,等等,这其中固然有许多“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我们弄清楚,搞明白,然而第三个W——这些问题如何具体地、一一地加以研究和解决,这才是当前我们最急需认真对待和仔细处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推不得,拖不得,空谈不得,小看不得,我们只有上下齐心协力,以科学的态度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去对待和处理它,改革的胜利才会属于我们。
眼下,我们看重第三个W,说到底就是看重研究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就是主张在大政方针已定的情况下,人人都要为改革攻坚多做具体工作,多办具体事情。《隋书·百官制》中言:本朝“置三公三孤,以为论道之官,次置六卿,以分司庶务”。庶务,就是事务,就是干具体事情。《易经》中也谈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道”与“器”结合,才构成事物的整体。坐而论道是雅事,具体“制器”也绝非俗事。“不扫斗室,何以扫天下?”这些道理,我们当今某些领导并非完全不懂,关键是何时力主“论道”——也就是主张“抓大事”、“管原则”;何时又力主“制器”——也就是注重解决具体矛盾、“技术问题”,这是很有学问的。准确地说,矛盾并不复杂,工作难度也不太大时;有利于本单位、小团体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时;既解决问题又不太得罪人时;或者短期行为而又社会影响大时……我们就大讲“鼓实劲,不要鼓虚劲”,“贵在实干、重在落实”;反之,我们则讲党委要议“大事”,领导要抓“大事”,管“方向”,管“原则”。具体事情嘛,“技术问题”嘛,下面去办!这真是“大事”、“小事”,“原则问题”、“技术问题”,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途了。
归根结底,“技术问题”小看不得。它背后牵连着思想路线问题,工作作风问题,道德品行问题,是大问题而非小问题,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你在第三个W面前,态度又如何呢?
书友
在浩若烟波的书海中游泳,能否有一种用时较省而又多读好书、收获颇丰的办法呢?我想会有的,那办法就是结交书友。
明朝冯梦龙先生说过,交朋友有三种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他说,交上“知音”才是人生最大的乐事。我想,结交书友应列入知音的范围吧。*和恩格斯,鲁迅和许广平,首先的印象不就是“书墨知音”吗?
我交书友是从“书墨误我知多少”开始的。参加工作后,条件好起来了,买书多,读书也多。“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我就常入这番景象。
然而,而立之年时,我发现脖子上、眼皮上不知何时生出了神经性皮炎。脖子上的,尚有衣领遮掩,不妨事;眼皮上的便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看人和被人看都有碍观瞻。我只好去问医生。医生说:“熬夜太多,睡眠不足,要治好这病,非按时休息不可。”
按时休息,何来时间读书?况且就是按时躺下,翻烙饼似的睡不着,最后还得爬起来继续读书。终于,我由神经性皮炎又读成了“偏头疼”!
头,人体“司令部”。这里出了故障,马虎不得。我便带着“头疼病”去旅游风光,于名山胜水中思考“头疼”的问题。
那天,参观云南建水“燕子洞”后,返回昆明时再游“石林”。见天色不早,若全游下来,恐怕来不及了。问导游小姐:“怎么游法,才既省时间又最精彩?”她含笑颔首。随着她的指引,我们游览了“擎天柱”、“一线天”一带。一个多小时完毕,对石林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事后听朋友说,游其他地方也大同小异,这真是有效的游览办法。
我猛然受到启示:看石林有导游览胜有方,读“书林”有“导游”不也能事半功倍吗?我过去读书10多年收获不大,毛病恐怕就出在“胡子头发一把抓”,不分重点、品位地乱读上一气。“年年一年级,年年一加一”。读起来忘情、忘命,而实际获得却是有限的。
于是我开始注意书评介绍、内容提要,电视台的读书节目等等。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我应当阅读的书目,自以为这一定是顺应时代的精品了。然而,我又上当了:此类信息提供的书目有价值的并不多,而相当一部分花了钱实在不值得读。有的简直是误人子弟。我怀疑这是某些作家或者团体出了钱在打广告,兜售他们的产品。
几经折腾,我终于明白了,这“导读”应当是负责任、有学识的书友。他买了、读了上过当的书,你别买,更别读。你读了拍案叫绝的书,告诉朋友,辗转相传。使那些以营利为目的而又借助传播媒介销售的书目少有市场。
我的思路得到了印证。一个美好的春夜,一位多年不见面的文友来访。一进屋,他见我客厅里放一架古琴,拨弄两声,已成曲韵。我顿吃一惊,高声笑道:“吾兄还懂琴么?”他神采飞扬道:“不但懂琴,而且还能‘说琴’呢!”随即口若悬河讲了起来:
“此琴古人叫瑶琴,最早为伏羲氏所造。他见凤凰飞来,不栖别树,专落梧桐。乃知梧桐——树中之良材,植清净之土,夺精华之气,堪为雅乐。便令人伐之,截为三段。取上段叩之,其声太清而弃之;取下段叩之,其声太浊而弃之;取中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音色宜人。便让人送入瑶池长流水中浸泡七十二日,取出阴干,选良时吉日而制成,这就是制琴的用料。很讲究哩!”
我似听天书,待要问他是从哪里学的这番知识。他按下不表,继续吊我的“胃口”:“你可知古人玩琴有何讲究?”我摇头。
他说:“那古人玩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这六忌是: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如遇此时,对琴要倍加保护。”
“七不弹呢,”他拖长声音说,“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不弹。”
“八绝呢,”他说,“‘清奇幽雅,悲壮悠长’便是。高明的琴师可以弹得‘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这就是琴声的真谛所在。”
我听出这些学识不过是古人演绎而已,但它毕竟构思美好,内涵丰富,给人以许多联想,就要请他说慢点,好记录下来。他这时才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掏出两本书《古今优秀散文选》《闲情偶寄》指着内里的两篇说,就出自这里,精彩处我都画有红道,还写了批注,抽空自己看吧,篇篇都是精品呢!读书就要读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