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极品点子王 >

第381章

极品点子王-第381章

小说: 极品点子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杨伟和郑洁亲自陪同,宋之佳和杨志强在赵海、张康、赵向前等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向春柳文学社的活动室走去。

    虽然是午休时间,可校园林荫路两旁的树荫处,赛西湖岸边的垂柳下,仍然有许多男男女女的同学在玩儿。

    那些同学好奇地打量着由校长和名誉校长带头的这支队伍,看着队伍中赵海和赵向前这两个名人,相互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等他们得知是黄土文学出版社来了主编和副主编,要在学校开文学讲座后,不管是否爱好文学,他们都一窝蜂地跟了上来。

    正在宿舍里午睡的马岩,从一个文学社成员那里得到了消息。他爬了起来,脸也没顾得洗,就匆匆地赶到了活动室。

    等马岩看到赵海、张康、赵向前三人和校长、名誉校长坐在活动室里时,他的脸都绿了。

    很快的,马岩又挤出笑容来,急步上前。马岩刚要和两位校长打招呼,赵向前站了起来,把他给堵住了。

    赵向前傲然地对马岩道:“马岩,《黄土文学》编辑部的宋主编和杨主编到我们夏荷文学社讲课,杨校长特批我们来了活动室。”

    赵向前直呼马岩的姓名,又一连串地报出《黄土文学》编辑部、宋主编、杨主编、杨校长等等大名,摆明了是要狠狠地打一下马岩的脸。

    果然,马岩被赵向前的话深深地刺中了,他的笑容僵在了脸上。马岩迅速地扫了杨志强和宋之佳一眼,道:“这个社团活动室,是学校的,也是全体文学爱好者的,你们随便用。”

    说完,马岩和校长连招呼都不打了,直接转身,就想退出活动室。

    杨志强站了起来,朝马岩招招手说:“哎,你就是马岩同学啊?我是杨志强!你快过来坐下!我正好和你谈谈你的那个小说。”

    马岩阴沉着脸道:“杨编辑,既然你已经给我退稿了,那还有什么好谈的?”

    杨志强一愣,看着马岩的脸色,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说:“马岩同学。你的那篇小说。虽然语言不错。结构也比较新颖,但是,立意有些陈旧了。人物塑造,也落后于社会发展了。”

    “杨编辑,我不这样认为。我的这篇小说,都得到了王启瑞老师的肯定,你为什么不用它呢?难道它还不如某个毛孩子的涂鸦之作吗?”马岩有些恼怒地道。

    “嗯?看你这话说的——毛孩子的涂鸦之作?你——你这是指谁啊?”杨志强没想到马岩会这样和他说话,一时愣在那里。

    “我指谁。杨编辑不明白吗?我早听说了,你和他的一个什么长辈是同学!为了他,你连王老师的稿子都能撤下来,我那篇小说,又算得了什么呀?!”马岩怨恨地道。

    杨志强扭头看看赵海旁边的郑洁,苦笑着道:“郑叔,你看看,我得罪了人,美芳也跟着受牵连啊!呵呵——呵呵——”

    马岩没想到杨志强那个推荐赵海《班主任》小说的同学,竟然和老校长有关系。再见赵海坐在郑洁的身旁,一副受宠小辈的样子。他心中的怨气,更加浓重了。

    宋之佳在一边坐不住了,他向马岩解释道:“马岩,今年《黄土文学》第二期撤下王启瑞的那个小说,头题发赵海的《班主任》,是我决定的,和杨主编没有关系。”

    “宋主席,那个小说我也读了,可我没看出它比王老师的小说好在那里。”马岩哼道。

    “你没看出它好在哪里?呵呵——呵呵——这期头题我们又发了赵海的《伤痕》,等月底刊物出来了,你看看它,再和你的那篇小说对比对比,找一找差距吧。”宋之佳道。

    “啊?!怪不得把我的小说退回来了呢!原来第八期又发了他的小说!伤痕?伤痕??听听这个名字,就叫人感到恶心!”马岩被嫉妒冲昏了头脑,竟然不顾两位校长和那么多文学爱好者在面前,醋味十足地朝宋之佳和杨志强喊道。

    “怎么?!赵海又要在《黄土文学》第八期发表头题小说?”

    “真是厉害呀!能在《黄土文学》上发表小说就很了不起了,可赵海,两篇小说,都是头题!”

    “夏荷文学社在赵海的带领下,一定能取得很大的成绩啊!”

    “你看看那个马岩,平日里,鼻孔朝天,谁也瞧不起。自己的小说被退回,不好好找找原因,竟然说人家编辑偏向赵海!”

    “这种人嘛,少年得志,文学之路太顺了,自然谁也不放在眼里啦!”

    “哼哼,华京大学现在有了赵海,他马岩还抖什么抖啊?还全国作协会员,还知名青年作家呢!和赵海比,他屁都不如!”

    “”

    活动室里,响起了一片毫不掩饰的惊叹声和议论声。

    马岩平时里孤芳自赏、傲慢异常,自然惹起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同学不满,现在,他们趁着这个机会,无所顾忌地发泄了出来。

    马岩听着那些议论声,一张脸涨得赤红。他盯着坐在杨志强和郑洁中间的的赵海,恨声道:“杨志强,我——我要向文联和作协的领导写信!我要——我要告你讲私情,走后门!”

    “马岩,我就是作协副主席,你在我面前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嗯?!你贬低赵海的小说,难道是在说我老眼昏花,良莠不辨吗?!嗯??!!”宋之佳站了起来,哆嗦着手,指着马岩的鼻子质问道。

    七十多岁的宋之佳一发脾气,马岩老实了。他闭住了嘴巴,没敢再扬言要找杨志强的麻烦。

    宋之佳是谁?宋之佳不单单是华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黄土文学》主编,他还是华国最著名的小说评论家!他和居住在东海市的另一位著名小说评论家崔翔,在文学评论界,被合称为南崔北宋。

    现在活跃在文坛的许多知名中青年作家,都称宋之佳为老师,因为他们都是他给挖掘和培养出来的。

    马岩再狂妄自大,也不敢在大庭广众面前,指责宋之佳不识优劣,为了关系,极力推崇赵海的小说。他再次转身,灰溜溜地走了。

    杨伟知道马岩是一个身份特殊的学生,看着他像愣头青那样,和杨志强、甚至和宋之佳发生起冲突,不免叹息道:“唉,这个年轻人,确实不知天高地厚呀!”(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三章 贵客来
    庆贺宴当天的晚上,在食堂里吃过晚饭,张康和赵向前两人仍然是激动难名。他们俩回到宿舍后,双双挑灯夜战,开始写《枫》和修改《致橡树》。

    赵向前用了一个多小时,首先将抄写好的《致橡树》交给了赵海。

    赵海读了读,发现,赵向前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改动!

    赵海问他:“怎么不好好用心推敲推敲,琢磨琢磨,使得这篇诗歌更趋完美啊?”

    赵向前两只小眼睛闪闪有光,说:“二哥啊!我刚才读了它三十遍,觉着任何一个字,都不能动!你写的这首诗,太完美了!想来想去,我决定,就这样拿出去发表了!”

    赵海心里暗笑,要是你一个十四岁的毛孩子有能力修改它,那舒婷知道了,还不在橡树上撞死?

    张康熬到凌晨两点多,也终于将短篇小说《枫》写了出来,并且,工工整整地抄在了稿纸上。

    第二天早晨,天还亮,见赵海醒了过来,张康就迫不及待地将它拿给赵海,请他过目。

    张康的钢笔字很漂亮,个个写得刚劲有力、隽永挺拔,整篇看上去,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若拿到编辑部去,不用读内容,单单这种外在的美,就足以让编辑刮目相看了。

    赵海一边夸赞老大可以去参加硬笔书法大赛,一边仔细地读了起来。

    一读之下,赵海吃惊不小!张康的文字水平,比**当年写这篇小说时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再加上张康读中学时。与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有相似的经历。他重写的《枫》。既保留了原有小说的震撼力,又在人性的描写上,更细腻,更深刻了!

    赵海和赵向前、孙小胖的早饭,还是张康到食堂给打了回来。

    三人正在宿舍里埋头吃早饭,宿舍的门,砰砰砰地响了起来。

    张康把门打开,四个人都瞪大了眼睛!

    于宁来了!她这么早就到男生宿舍来。并且,红着两只眼睛,这要是被其他同学看到,还不知要在背后怎么议论呢!

    好在学校的招待所里,只有218号住进了赵海他们四人,别的房间,没有客人,更没有其他的同学。

    于宁进了宿舍,也像张康那样,迫不及待地从衣兜里拿出一沓稿纸。交给赵海,兴奋地说:“赵海。我熬了一夜,把小说写出来了!你赶紧帮我看看!”

    赵海快速地浏览了一下于宁写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于宁的文笔,也是极好,想必在中学时,是比孙军还厉害的一把写作文的好手。

    小说唯一的缺陷就是,在某几个细节上,政治味道比原作浓郁了一些。看来,因为于宁的学生生活,整个儿伴随着教育大革命,所以,她受政治至上的荼毒比较重。

    赵海考虑到华国新时期刚刚开始一年,像于宁这种情况的人,在青少年、甚至中老年中,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而文学艺术界的坚冰还没有消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仍未形成,所以,便没有对这篇小说提出什么修改意见。

    赵海知道,在固有世界观的影响下,于宁能写到现在这种程度,也勉为其难了。他相信,随着新时期的延伸,于宁会慢慢具备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独立认识的。

    见于宁也在面前,赵海就对张康和赵向前说,等到了星期天,就带着他们三个去黄土文学出版社,把两个小说和《致橡树》这首诗当面交给杨志强。

    来到华京近一个星期了,赵海除去和王玉珍一起,跟着孙小胖去看望了一下郑洁外,还没去过其它地方呢。

    《黄土文学》的编辑杨志强是郑美芳的同学,又是赵海的责任编辑,而黄土文学出版社和华京大学只隔了一个路口,赵海觉着,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去看望看望他。

    张康和于宁、赵向前三人一听赵海要带他们去《黄土文学》编辑部,都高兴得连忙答应了下来。

    毕竟,像《黄土文学》编辑部这样的华国文学圣地,一般的文学爱好者,都只能在心里想象一番,哪有机会去看一看啊?

    于宁走后不多会儿,宿舍里渐渐热闹了起来了。

    梁小燕办事很利落,在这个庆贺宴第二天的早晨,她就在校园宣传栏里贴出了夏荷文学社成立的报道。

    在这篇数百字的报道中,梁小燕还附上了她和赵海、张康他们在文化饭店里的那张合影。

    梁小燕的报道张贴出来后,前来218宿舍报名的同学,便一个接一个,络绎不绝起来。

    当天午饭后,休息时间里,更是不断地有三五成群的男女同学来到218宿舍,报名申请加入夏荷文学社。

    奇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