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凡一条防线,设立之初都有个战役目标,孙老师当初提出要修“关宁锦防线”的时候,提出的战役目标就是保卫神京,以下是孙老师的自叙:
“故随辽人之便,安插于两卫三所二十七堡间,以土屯土。曰以辽人守辽土养辽人,使关外之备稍足,则关内之防稍减。况守在关以内则备浅薄,守在宁远则山海已在重关,神京遂在千里之外,今天下亦尝计及此乎。”'1'
孙阁老向朝廷保证“神京遂在千里之外”,此外还有“天设重关;以护神京”的豪言,正常的,不神经的,都能懂什么意思,这千里之外的又还设有重关,那神京自然是安稳了。可不曾想到的是,后来皇太极一路打到神京之时,辽东镇的主力还尚在千里之外,原因是人家压根就没走这条线,而另选了一条道。因此,若以“保卫神京”的战役目标来评判,那“关宁锦防线”是完全不及格的。
刚才,当年明月激情演绎时,曾曰:
“历史告诉我们,再坚固的防线,也有被攻陷的一天。
历史还告诉我们,凡是总有例外,比如这条防线。
事实上,直到明朝灭亡,它也未被突破。”
看到这里,我等草根不得不提醒一下当年明月,历史上还有一种防线,虽未被攻破,但跟废物一样,因为被绕过而成为笑柄的,这就是著名的“马奇诺防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囤积重兵,耗资巨万,历时数年,苦心经营德法边境上的马奇诺防线,结果开战以后,德军绕道阿登森林,支取巴黎,法国瞬间战败,从此“马奇诺防线”便成为了世界军事史上的笑柄。
如果,因为防线被攻破,而以身殉国,即便是能力不足,那也算壮怀激烈,可歌可泣。
可是,防线都被人家给绕了,还浑然不觉,那就是智商问题了,即使不算草包白痴,那也会遭人诟病,令人耻笑。所以,孙老师和袁县令的这一层失误,较之先前,就显得更加的惨不忍睹了。
不过,许多后世大能对“关宁锦防线”可以绕过的这个致命伤,都采取了比较一致的选择性失明,对其他的弊端,比如祸国殃民、自废武功之类的也都闭口不谈,一再强调只要没有被破就是牛B的强悍逻辑,大加吹捧。
对此,我等草根就很是看不明白,因为跟“关宁锦防线”有着相似命运的“马奇诺防线”同样是直到巴黎投降也没有被突破,却也没见法国人一再强调什么国都亡了“马奇诺防线”还没有被攻破,所以这防线就算是够牛的,二战之后“马奇诺防线”便成为了法国最为惨痛的教训之一。
如今“马奇诺防线”已经被作为了一个笑柄而留存后世,同时它也是无用功的代名词,可作用和它差不多的“关宁锦防线”却一直被称颂至今,实在令人称奇。
--------------------------------
'1'【《熹宗天启实录》卷三十九页二(梁本)】
第十章 这二十年应该怎么算?
在对“关宁锦防线”的一片吹嘘之词中,阎会长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他老人家大赞曰:
“宁远至山海关200里,宁远又至右屯又200里,共为400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关宁锦防御体系……这条防线,不仅保卫山海关免遭后金攻击,并且在此后20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局势。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于崇德帝皇太极父子两代,始终没能打破这条防线。”'1'
阎会长这个牛皮可是吹翻山了,因为按阎会长给出的400里的地界,这“关宁锦防御体系”要形成,至少也要算上右屯,而右屯却是孙老师的伤心地。
第一次守辽,孙老师病卧右屯督战,结果遭遇柳河之败,下课。
第二次守辽,为了向右屯拓展,抢修大凌河城,结果祖大寿被围投降,只身逃回,为此孙老师,又下课。
可以说,孙老师以两次折戟的代价,都只是不过碰了碰右屯而已,根本算不上纳入什么防御体系了,所以阎会长的说辞言,未免过其实了。
而这段吹嘘之词里,阎会长最为强悍的说辞,无疑是那个“在此后20年间……皇太极父子两代父子两代,始终没能打破这条防线”。可是,这个说法的问题更大,因为“关宁锦防线”自从被绕过以后,其实就报废了,皇太极根本不搭理它,从容的三番五次入关袭扰,来去自如就跟旅游一样,而关内腹地则是惨遭蹂躏。
在后金绕道以后,“关宁锦防线”除了每年能消耗几百万银子以外,百无一用,根本不能保卫明朝。介于这种情况,还依然要对“关宁锦防线”大加夸赞的阎会长,心一横,干脆把“关宁锦防线”的保卫目标缩小到“山海关”和“辽西走廊”,并继续大肆吹嘘,防线未破。
要说阎会长所谓“关宁锦防线”就只保卫辽西走廊和山海关的的逻辑确实太无敌了,照此推论“马奇诺防线”都能成为盖世奇功了,就因为它保卫的只是这个地区,而不是身后的法国……
阎会长的这番说辞,实在让人看着有些难受了,想想他老人家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为了吹捧孙、袁,可算是豁出去了,什么都不顾了,也不知他老人家这到底是为什么?
最后,再说说阎会长所谓“此后20年间”关宁锦防线如何如何的问题。以“20年”这个时间来看,确实很长,阎会长拿出这么长一个时间概念来,想必是为了赞许“关宁锦防线”牢不可破的时间之长,所以是不世之功。但是,如果稍微简单的掐算一下,恐怕他老人家的心机就要枉费了。
如果以崇祯在景山上吊的1644年往回算20年,是1624年,即天启四年,这年袁县令刚修完宁远,锦州还没修,就更别说右屯了,所以从1624年开始计算“关宁锦防线”的年限是不对的,因为“关宁锦防线”或许可以没有右屯,但没有锦州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而如果以锦州修成来算这20年,那时间就推得比较靠后了,因为天启七年(1627年)锦州才初次修成,不过此次“修成”的时间太短,算进去有些牵强。1627年锦州刚一修好,就爆发了“宁锦大战”,战后锦州就报废了,明军放弃锦州及其周边。1628年五月后金占领锦州并破坏'2'。所以,如果要把1628年这段时间也算进那20年,恐怕有些皮厚,因此只有从后来袁督师上任,并重新修好锦州开始算才比较合适。
袁督师是1628年底到任的,但是不论他是1628年,还是1629年修好锦州的,都不重要,因为1629年皇太极就绕道突袭神京了,整条“关宁锦防线”便全部报废了,因此即便这条防线存在有20年,那也是报废的20年,毫无意义。所以,“关宁锦防线”的要说有什么作用,那最显著的都莫过于报废了。
当然,也有人提出,“关宁锦防线”还有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聚歼了明军的主力,因为洪承畴带着八总兵十三万人,执行了袁巡抚先前提出的那个计划,去增援锦州,结果全军覆没,兵败被俘。对于这个作用,我等草根认为,从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面来探讨,它仅属于战术层面的一个战例而已,只不过运气不好,葬送的部队多了一点,还不能算一个很显著的作用,仅只能算是一个固有的功能罢了。
综上所述,想必大家也应该了解“关宁锦防线”的作用了,下面我等草根将当年明月两段值得商榷的评论写在本文最后,并以点评作为结束语:
当年明月:
“这是一个科学的、富有哲理而又使人绝望的防御体系,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弱点。”
“(孙承宗)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对应点评:
关宁锦防线是一个不科学的、缺乏头脑而又使人绝望的防御体系,因为它基本上没有优点。
孙承宗是明末最尾大的战略家,他缔造了关宁锦防线,致使辽东问题尾大不掉,压垮财政,祸国殃民;努尔哈赤父子都是他克星(于柳河之败,败于努尔哈赤,下课;又于大凌河,败于皇太极,又下课),失职的京城保卫者(防线报废,神京遭袭),皇帝的老师,忠贞的误国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
'1'【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2'【《清太宗本纪》“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
第一章 关于孙阁老辞职的八卦
作为“光辉形象”,孙老师在守辽的四年中,想必那一定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丝毫都不敢懈怠,整个一优秀党员的代表(东林党)。而对于辽东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孙老师也一定都是倾注了感情,凝聚了心血的——辽东,那完全就应该是他的第二故乡。而倘若因奸佞陷害,致使他没能完成收复辽东的伟业,让他老人家无功即返、半途而废,那孙老师必然将是满怀一腔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情怀……
以上这类老掉牙的套路,在许多影视作品是中喜闻乐见,不知道是古今一辙的缘故,还是思维定式的关系,反正在金大侠、阎教授、当年明月三位大能的解读中,都多多少少的有所套用。
金大侠的说法情节比较简单,内容是这样的:
“魏忠贤喜欢文官武将送贿赂,越多越好。孙承宗带兵十多万,粮饷很多,应当大量克扣下来转奉给他‘九千岁’才是。孙承宗不肯这样办,魏忠贤自然不喜欢,于是派了个吹牛拍马屁的小人高第去代替孙承宗作辽东经略。”'1'
大意是说魏忠贤因孙阁老不贿赂他,所以就撤换了孙大人,而具体怎么撤换的并没有交代。不过,金大侠的说法,虽然在情节安排上符合逻辑,但孙老师最后是辞职,而不是被罢免的,所以如果是魏忠贤想赶走孙老师,那就必须有其他动作,否则孙老师的辞职岂非迎合了魏公公?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金大侠给魏公公找罪名确实很有一套,因为魏公公肯定不会发个帖子出来,告诉孙阁老,贿赂贿赂我,你看行不行?而孙老师呢,自然也没有兴趣在大门上贴一个告示,说我就是不贿赂你魏公公。因此,这个事情要举证是很困难的,而被几百年后的金大侠洞悉了就更困难了。
而且依照这样思路,但凡是没贿赂魏公公的,只要下课了,都可以说是魏公公给运作的,除非你魏公公能拿出你没运作的证据……别说是魏公公,换成了其他人,那也是一样拿不出来,而谁都拿不出来,那安在谁头上都适用了,这就是推定有罪的强悍逻辑。
相比之下,阎会长的叙述更为详细,他说:
“魏忠贤专权后,因孙承宗功高权重,声誉满朝野,不敢对他轻易下手,所以派太监刘应坤等送金银,设法拉拢。孙承宗刚直不阿,‘不与交一言’,坚决拒之。”'2'
按照阎会长的叙述,原来是魏公公要贿赂孙老师不成,所以两家才结了梁子,这个说法跟金大